(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精准扶贫视阈下四川民族地区农村治理实践困境、资源结构及整合机制研究 (编号:SC17C055);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旅游+第一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村社会治理转型研究——以川东北丘陵地区为例(编号:LYC17-40).
摘要: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需要克服浮躁之气和形式主义作风。为推动政策从“悬浮”到“落地”,需要从两个维度入手:一方面,加强精准扶贫制度的顶层设计与兜底保障,构建新型市场、社会、个人三维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完善村庄治理结构,推动“村干部—农民”互动关系的形成。
关键词:四川彝区;精准扶贫;实践困境;制度设计
四川彝族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恶劣、毒品与艾滋病高发以及受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互嵌叠加使得脱贫任务异常艰巨。精准扶贫仍然存在一些“悬浮”的情况,严重影响脱贫预期目标的实现。本文透视精准扶贫开展过程中的“悬浮”情况,以期通过制度设计推动政策“落地”。
一、四川彝区农村精准扶贫的现实图景
小组成员7人于2018年1月到彝区A村。本着“随机抽样,均匀分布,远离村部,相对集中”的原则抽取调研数。主要查阅A村精准扶贫档案以及对非建档立卡户、脱贫户、村干部等进行调研,完成各类问卷27份。通过走访及深度调研,发现存在诸多问题,现阐述如下:
1.村账务登记不规范,数据的“表”与“里”存在分离。村级财务是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村级财务的管理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相关的决策,但是,实际中村级财务的管理仍然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
(1)账务登记、审核等不符合会计记账的基本要求。现金流水日记账的登记,需要呈现现金流出、流入的情况,并且需要经办人的签字、注明登记日期、负责人(部门领导)签字等,然而,通过查看发现该村的现金日记账登记比较模糊,没有会计经办人员、领导的签字、盖章,“账票”不合即没有相应的会计凭证。因此,通过透视可以发现,村账的管理不规范。
(2)农户的家庭收入“被核算”,部分有“被脱贫”的嫌疑。目前衡量贫困的标准依旧主要是经济标准,经济标准的可衡量性较强,往往具有直观性。为了使得农户的人均纯收入超过四川省脱贫标准——不低于3300元/人/年。农户家庭的收入确实难以衡量,此外,出于隐私的考虑,许多农户不会透露自己家庭的真实收入。农民往往根据自身支出的状况来理解贫困即农民所遵从的是“农民的道义经济”理念,而县镇(乡)干部、村干部所遵从的是“西方市场经济”理念。正是由于统计标准亦或路径的差异,出现了农户所说之“收入”与村干部所登记“收入”出现巨大落差。
(3)集体经济报表数据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根据政策规定,贫困农户人均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3元。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一般会通过村投资、入股等方式将资金投入到企业、合作社等项目中,再通过会计、信用联社做账户银行流水等方式,将资金转移到农户的账户,但实际中更可能是村中先将一部分其他的资金腾出部分来回应当前这块的政策要求,事后又通过其他方式将腾挪的资金再补充上,实际上村里可能并没有实际的集体经济。
(4)被访谈的样本农户可能并不能反映整体情况。在总量既定的情况下,样本能否反映整体,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样本本身的典型性、科学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样本数量较少,总量大,信息不对称等的存在,在访谈过程中,所选取的受访对象普遍条件比较好,超出了心理预期,这样的样本能否反映真实情况,让人不免怀疑真实性。
2.部分农户意志表达体现为非自主性,农户表达存在“心口不一”。行政主导下的精准扶贫,无疑为落后地区、农户改变底层社会的命运,提供了可能,现实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这样的精准扶贫,主要体现为政府的单向输出,而非双向互动。
(1)政府的外力行动多,农户的自主行动少。在调研的过程中部分农户有较大依赖思想,认为政府的投入、帮扶是理所应当的,自己改变处境、改变命运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另外,部分农户感恩意识单薄。
(2)精准扶贫虽使基层群众的政治认同明显增强,但是农户的权利意识,主人翁意识仍然有待提高。普遍反映政府的政策好,但是在涉及具体事务的访谈时,农户的权利意识明显增强,甚至有些自私,但是,在政府工作人员在场时回答问题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体现为非真实表达。
(3)农户主体地位突出,但是实际未必受到尊重,官大于民的事情时有发生。在走访的未脱贫户中“阿洛阿铁”双膝跪地,以表感谢,这种感谢能看得出农民是讲究实惠的,但又由于扶贫资源掌握在政府官员(包括村干部)手中,为了获得持续的帮扶,又带有一些讨好的成分,但是同时百姓对政府官员还存在诸多芥蒂。在私下的调研中,部分百姓对部分干部甚至有一丝批评、痛恨的味道。
3.村干部“务虚”工作多,“务实”工作少,身心健康亟待关注。
由于“务虚”工作多,距离县城、乡镇较远且有些会议必须参加,村支书、村主任多的一天要开几次会,上边领导下来莅临指导要迎接、检查要接待,加之同行交流的存在,剩下的真正做事情的时间明显不够用。致使很多政策、措施、项目等无法顺利的推进,最终不仅影响了工作的整体进度、成效,同时,也因为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致使心理、身体有些吃不消,容易烦躁、易怒、头晕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亟待解决,基层治理需要引入“简约治理”理念,同时,也希望通过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等手段减轻基层干部的心理、精神、及身体负担,保持健康状态,更好的把工作做好。
二、推动彝区精准扶贫“落地”的制度设计
1.加强精准扶贫制度的顶层设计,构建新型市场、社会、个人三维互动关系
贫困农户亦是市场参与的主体,要实现贫户农户的经济收入增加与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方面要将“原子化”的农民纳入到农村经济组织中,通过农业生产组织来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鼓励农民成为种养殖大户,通过转向资金的梯度划拨,保证扶持农业的资金用在实处。村干部作为村庄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经济,带动农民走产业道路。完善包容性的保障性政策体系,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2.完善村庄公共事务治理制度,推动形成“村干部—农民”互动关系的形成
村干部作为精准扶贫在村庄治理层面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一方面要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坚守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遵守精准扶贫各项政策要求,积极主动地推动政策的落地,让政策真正的“落地生根”,惠及百姓;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财务会计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等,保证组织的规范运行。发挥村干部的组织、领导、协调作用,广泛的动员农民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让主体与对象“一肩挑”的农民最终成为政策实惠的获得者;领导农民勤劳致富,多途径实现就业。
作者简介:王敏(1987—),男,陕西商洛人,教师,硕士,农业经济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基层政府治理研究。
论文作者:王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6
标签:农户论文; 精准论文; 农民论文; 村干部论文; 政策论文; 制度论文; 互动关系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