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体制转型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体制论文,社会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经济改革标志着我国经济转型的起步。经济转型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体制的转型,即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增长方式的转型,即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三是社会转型,即由不发达经济转向现代化经济。经济转型可以说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0多年的经济转型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也带来了多个层面的变化:市场态势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宏观经济不均衡的主要特征由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动。与此同时,转型中的摩擦和矛盾正在显现,市场秩序的混乱,信用的缺失,失业和下岗人数的剧增,收入差距的扩大等等无序现象又成为经济转型的阻力。这表明潜伏的体制矛盾还在逐渐显示。因此,实事求是地研究已经和正在进行的转型的无序现象,从中寻求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路径,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
十六大报告要求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种局面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制度调整。
首先是收入观念的调整,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
其次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其基本思想是: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知识、技术、企业家等要素的所有权属于私人的情况下,按各种要素的贡献取得报酬,不仅能刺激劳动要素所有者的劳动投入,还能刺激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所有者的各种要素的投入,并且形成各种要素所有者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了实现两个转变的目标。这就是除了经济体制的转变外,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的经济转型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展经济学中有增长不等于发展之说。它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单纯追求增长而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高消耗、经济效益下降等有增长无发展问题提出来的。因此,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实际是要解决这种有增长无发展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是经济转型的现实要求。在转型期,由于两种体制交织,旧体制下单纯追求产值增长而不顾效益的行为仍然顽强地起作用。有了投资自主权的企业由于决策能力差,而热衷于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这种重复投资行为还能得到地方政府或部门的保护(诸侯经济)。这种情况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市场购买力,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产品的积压。由此产生的市场问题会迫使经济增长率下降,更为严重的便是出现经济衰退和就业不足。
经济发展是经济转型的主题和中心。经济转型中的许多矛盾和摩擦可以用经济不发展来说明,而且可能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的角度,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新时期经济转型中,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状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发展的概念和含义作了明确的界定: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这里所讲的发展的含义丰富了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容,给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这就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道路转变的实质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世界银行2000年发布的题为《增长的质量》的报告给增长质量下了明确的定义,其具体要求是: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普及教育、加强环保、增加公民自由、强化反腐败措施相结合,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报告强调: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高质量”的增长,这不是一种奢侈品,这对于国家抓住时机改善这一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突出小康社会,其重要性在于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必须及时给人们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显然,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转变经济发展的道路。
首先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直接影响人居及健康的基础设施环境和生态环境。只有在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增长才是有价值的。由此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是寻求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即满足当代人的福利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福利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发展经济与治理的关系来说,已经到了先治理后发展的阶段了。
新型工业化实际是改变在上个世纪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以矿物燃料为基础、一次性物品充斥的西方工业模式。一般的工业化都会经历高消耗高污染的阶段。如重化工业阶段。现在则要依靠科技跨越这个高消耗高污染的阶段。新型工业化意味着依靠最新科学技术跨越这种工业化阶段。现在推进的信息化,不仅可以使工业化水平一下子进入国际前沿,同时可以以其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和节省,实现低物质消耗,以其带来的清洁生产而降低污染。
其次是发展高科技,逐步实现传统技术向现代科技的转变。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综合国力的提高或者说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由此提出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提升问题。
高科技产业化是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已不完全是或者说已不仅仅是追求学术上的先进性,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样成了科技所追求的目标。一种新的科学发现产生以后,接下来的问题不只是追求更先进的目标,还要迅速地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和高科技产业化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现代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高科技产业化依赖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其主要制约因素是科技投资和科技人才。十六大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科技创新机制是,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这意味着现在无论是从全国范围还是国际范围来看,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不完全在于资金供给不足问题,而在于缺乏资本运作的机制和能力;人才缺乏主要在于缺乏汇集人才的机制。就资本运作来说,十六大特别指出要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尽管虚拟经济作为投机性经济,一旦失去控制会导致泡沫经济之类的宏观风险。但是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形式,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拉动作用。特别是在科技投入领域,依靠资本市场的运作,依靠风险投资,能够有效解决科技投入的资金问题。
第三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这里涉及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充分就业,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就充分就业来说,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需要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目的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必然是采用节省劳动力的技术。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又会提出人力资源的充分就业问题。这意味着我国的工业化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采用高新技术的同时仍然需要保留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必要与采用多种技术发展多种类型产业结合。
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说,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决不等于使用一般的人力,需要在人的现代化基础上利用人力资源。人的现代化即人的素质现代化,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达到现代化水准。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现代化最终是由人来推动的,人的素质没有达到现代水准,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
就人的观念与现代技术的关系来说,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先进程度,就看它利用现代技术到什么程度。现代技术不是得到和使用一种工具问题。现代技术跟随现代思想而出现的。因此现代化进程不能仅限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还必须包括人力资本的投资。人的现代化观念的培养包含在其中。
就人的道德素质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来说,市场经济以追求个人利益为基础,但不意味着所有的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都是在人们追求自身利益中达到的。许多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应该成为人们主动追求的目标。这就与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相关。遵守共同的道德准则,有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一般说来,人的道德素质与人的受教育程度相关。现代经济行为的扩散和人们吸收现代技术的能力,都要以教育为基础。因此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是实现发展道路转变的必要过程。
(摘自《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