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讨_案例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讨_案例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案例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一、“案例教学”在新课标中的体现

从在1990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基础上编写的高级中学地理课本,到在教育部2002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基础上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地理》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再到2004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的多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案例教学”在教材的编写中也得到越来越强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的多种版本,高中地理教材中以案例的形式编写地理知识更是成为一种通行而又成熟的做法。以湘教版教材为例,必修教材中每节教学内容都有大小不同的几个案例,以“阅读”或“活动”体现在教材中。如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节中,教材中就有“大棚农业”、“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的关系”等案例,教材用这些案例或说明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或对正文中的地理原理和现象提供实例证明,或对知识通过活动题中的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1.授课方式的不同

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因此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中心环节。

2.教师角色的定位

传统教学法教师是领导者和决策者,在教学中知识和结论都由老师直接救给学生。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其角色定位是要引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二是课堂上教师要引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而,这种讨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因为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3.学生角色的转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错误中学习。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意义

1.通过案例编制和构建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对新教材的编写体系和教材结构以及教学内容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新教材由于采用了案例编写法,使教材各个课时的内容都鲜活真实,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泛泛而谈、贫乏和枯燥无味的现象,不再像旧教材那样就理论说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阐明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这样使教材对学生具有了强烈的吸引力,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例如在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中,教材引入了“长江三峡工程综合决策”的案例来说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同时,又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又比如,必修2模块主要讲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理论知识,教材对每一个有关区域的问题都有案例的形式呈现,如用“全球自然资源的减少”、“世界森林资源的危机”、“渡渡鸟的灭绝”来说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用“我国退耕还林工程进展情况”案例来阐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案例的展示避免了就理论说理论,在“案例”教学中再引导学生在这个案例中归纳出案例所要探讨的地理问题的一般原则、方法和措施。这样使这教材生动有趣,使学生愿意读、喜欢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旧教材在说明某一理论知识时,多是罗列出知识要点,然后分析说明,这样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而新教材在说明一个理论知识时,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出知识要点,而是通过一个案例入手,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个案例,从中总结、归纳出这一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这样把学生看成知识的探索者,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例如:旧教材在说明地理自转的周期时,仅列出了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太阳日为24小时,并没有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别,学生一头雾水。新教材中以活动案例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得出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与太阳日的差别,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基本能力。

3.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的年代,社会信息的更新速度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程度。在这种大背景下,个人掌握多少具体知识已不再是至关重要的,而有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有无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却日益重要,这一观点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因此,以前学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越来越反映出其不足之处,教育改革也风起云涌。教育界有识之士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也明发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纲领”,明确提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对于促进在中学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增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可操作性。如在讲述“工业地域主要类型之一的传统工业区”时,通过展示德国鲁尔区的相关信息(资料、图表),让学生归纳其特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德国鲁尔区在20世纪50年代后衰落的原因,进而提出德国鲁尔区的整治措施。这样通过对德国鲁尔区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学习使学生对传统工业区这一类工业地域有了整体认识和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在此过程中逐步地锻炼了其分析和归纳、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比直接讲授传统工业区的情况效果要好得多,真正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基本上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其二,在一些重要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

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的环境,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的效果更佳。

3.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当教师到学生之中参加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界限,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讲课要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

总之,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并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标签:;  ;  ;  ;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讨_案例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