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能力也是一种生存技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能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算账算出“天文数字”
日前,日本前桥国际大学的山本教授发表关于中、日、韩以及越南四国少年零花钱方面的调查报告。该调查显示,四国当中,中国城市青少年的零花钱绝对金额最多。读初一的学生一个月零花钱平均达到400元~500元,更有高达上千元。按照实际购买力换算,这相当于日韩孩子家庭零花钱平均水平的2倍甚至3倍。而让人感到担忧的是,中国同龄孩子间零花钱的差额过大,父母给孩子零花钱方式较为随意,孩子对零花钱的支配权也偏小。
随着学生手里的金钱逐年水涨船高,如何管好、用好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如果家长管得多,孩子有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欲望,一旦给得多的时候,很可能导致欲望的无节制。家长管得少,又怕孩子因此沾染盲目消费、攀比等坏习惯。
调查显示,城市中学生月平均消费金额高达800元~900元,其中在衣服、鞋子、零食等方面花费最高。九成的青少年存在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攀比,消费呈成人化趋势。
如何引导中学生合理、节约消费成为研究的新课题。
学理财,如同学生存
“为什么会有年轻人理直气壮地‘啃老’?为什么会有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说明,财商教育的空白已严重危及到了青少年的素质健康。”国家“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小学财商教育的实验与探索总课题”领导小组组长张兆旺指出。
当下很多年轻人不具备理财能力,家长过多关注孩子的学业,绝少考虑其是否善于理财,教育课程中长期、系统、有效的理财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受访中学生中,“请问您是否从家中接受过清晰的投资理财的观念”一项中,银行储蓄的方法、种类、利率、计算利息等知识表示非常清晰的仅占5.81%,而不太清楚的则占75.58%。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财商,是个人对财富的认知、获取和运用能力。“理财能力实际就是生存能力,理财教育是关乎孩子生存的教育。”经济学博导曾繁华教授认为:“培养孩子财商,绝不是让他们成为拜金主义者,而是想让他们懂得正确认识金钱以及如何运用金钱的规律,懂得去通过努力创造财富,使自己能够过上富足、自由的生活。”
据了解,新加坡中小学生过半数储蓄,去年理财则成英国中小学必修课,美国总统奥巴马与政府顶级财政顾问于2011年底收到一份“儿童及青少年理财”规划方案,非常重视,经白宫审批后,于今年春天执行。
在我国,也有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财商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必要性。在上海,已有中学将理财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广东也有中学在过去五年里开展理财讲座、给每个学生设立自主理财本,还从技术手段上对学生校园消费进行限制。
长镜头:
“财商教育”进课堂
如何用零用钱进行理财?购物时如何买到性价比高的商品?近日,一门专门培养中学生“财商”的选修课“财商教育”在重庆巴蜀中学初一年级正式开讲。今后的课堂上,同学们还将跟随银行理财师一起了解银行、债券、汇率等。
在“走进保险”一节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而在“精明我当家”一节中,学生们要“当家”一周,制订家庭理财计划,处理好购物时“需要”与“喜爱”的关系。最吸引人的是老师还将使用模拟炒股软件,给学生们讲解股票的基础知识,并让学生们尝试着进行模拟操作,体验一把股票投资的乐趣。该校主任张学忠说,财商课的主要内容都与钱有关,通过财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物质观,同时,也是对他们生存技能的培养。
专家指路谈理财
中学生的财商培养包括:对金钱的正确理解;理财常识和理财基本技能。进行理财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开源节流的理财意识,学会“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零花钱和压岁钱就是他们的“可理之财”。倘若运用得宜,这笔钱将会是最好的学习理财的活教材,自己养成储蓄习惯,了解消费模式以及学习投资理财的重要途径。
资深财经人雷裕武认为,中学生理财相关的策略,主要是储蓄、消费和分享三项,其中分配比例各有不同。储蓄藉以培养学生养成积少成多的美德。也应鼓励学生自主支配零用钱,以满足他们平常较少达到的消费欲望,让学生在花钱的过程里领悟“应花则花,不要乱花”的窍门。“施比受更有福”,当分享成为生活态度,便不容易被贪婪与物质蒙蔽,近年也有不少同学在身边人的影响下,作定期捐献或帮助其他有需要的群体。
但是,同学们的自我管理还是最具有决定性,你或许还会买下一些“无谓”的东西,不要紧,其实这正是你学习消费理财的重要历程。
标签:理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