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山汉简字义札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字义论文,札记论文,汉简论文,张家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4)05-0001-04
《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的出版,为人们利用这批宝贵的资料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就字义的注释而言,经过整理小组的努力,已经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也不无剩义可说。今就管见所及,略为补苴如下。
一.荃
《二年律令》简259:“……荃蒌,不用此律。”整理者注:“荃,《汉书·景十三王传》注引苏林云‘细布属也’,臣瓒云‘细葛也’,荃蒌当为一种细的葛布。”(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221页、225页、226页、228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生按:“荃”为“絟”之借,颜师古言之甚详,此不引,似有苟简之嫌。今将原文及注摘抄如下:
《汉书·景十三王传》:“遣人通越繇王闽侯,遗以锦帛奇珍。繇王闽侯亦遗建荃葛、珠玑、犀甲、翠羽、蝯熊奇兽。”颜师古注:“苏林曰,荃音诠,细布属也。服虔曰:荃音荪,细葛也。臣瓒曰:荃,香草也。师古曰:服瓒二说皆非也。许慎云:荃,细布也,字本作絟。音千全反,又音千劣反。盖今南方筩布之属,皆为荃也。葛即今之葛布也。以荃及葛遗建也。”
二.道
《奏谳书》简109:“道肩下到要(腰),稠不可数。”简114、115:“毛盗牛时,讲在咸阳,安道与毛盗牛?”简166、167:“臣又诊夫人食室,涂□(塈)甚谨,张帷幕甚具,食室中无蔡,而□无道入。”简172:“君复置炙前,令人道后扇,发蜚(飞)入炙中者二枚。”简198:“操簦,道市归。到巷中,或道后类堑軵,婢偾,有倾乃起。”(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168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以上诸“道”字,整理者均无说。
生按:“道”当读为“由”,介词。古音由声、首声相通。《战国策·西周策》:“智伯欲伐厹高注:“厹由,狄国,或作仇首。”《说文·辵部》:“道,所行道也。从辵,首声。”又:“迪,道也。”《尚书·君奭》:“我道惟宁王德延。”《释文》:“我道,马本作我廸。”《礼记·礼器》:“礼不虚道。”注:“道猶由也,从也。”《韩非子·十过》:“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论衡·纪妖》:“有玄鹤二八,从南方来。”《墨子·号令》:“安国之道,道任地始。”孙诒让《间诂》:“《礼记·礼器》郑注云:‘道猶从也。’”
《二年律令》简78:“其叚(假)别在它所,有(又)物故毋道归叚(假)者,自言在所县道官,县道官以书告叚(假)在所县道官收之。”整理者注:“道,由也。”这说明整理者知道“道”可训“由”,但或注或不注,当由整理者分头整理,未能统一之故。
三.
《脉书》简1:“病在头,农(脓)为,疕为秃,养(痒)为。”整理者注:“,从秃,倝声,不见字书。”(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235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生按:以音求之,“”读为“”或“顅”。倝声、间声、肩声古音同在元部,声母同为喉牙音,故可相通。《说文·髟部》:“,鬓秃也。从髟,间声。”又《页部》:“顅,头鬓少发也。”《周礼·考工记》:“数目顅脰。”郑注:“故书顅或作牼。郑司农云:牼读为头无之。”段注:“此音义皆同,盖实一字矣。”
四.胗
《脉书》简7、8:“其腹胗胗如肤张(胀)状,鸣如(蛙)音,膏叚(瘕)殹。”整理者注:“胗,《一切经音义》引《三苍》:‘肿也。’胗胗即肿胀状。”(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235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生按:整理者之说似不太确切。胗胗,亦作,气体或液体满盛貌,这里形容腹部积水引起的腹胀。古音声真声相通。《说文·彡部》:“,稠发也。从彡,从人。《诗》曰:发如云。,或从髟,真声。”《诗·大雅·云汉》:“胡宁我以旱。”韩诗作“胡宁疹我以旱”。是其证。《黄帝内经·灵枢》描写腹胀时说:“有寒则满,雷引,故时切痛。”《黄帝内经·素问》:“浊气在上,则生胀。”《黄帝内经·素问》:“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呕吐,霍乱饮发。”明张介宾注:“此皆
《说文·肉部》:“,起也。”《类篇》:“,《说文》:起。谓肉胀起。”《广韵·轸韵》:“胗,痈胗。皮外小起。”《黄帝内经·素问》:“肌肉胗发。”《说文·肉部》:“胗,唇疡也。疹,籀文胗,从疒。”《一切经音义》引《三苍》:‘肿也。’《汉语大字典》:“同‘疹’,病人皮肤上的小疙瘩。”这个(胗疹)表示皮肤或肌肉上的小的肿起或丘疹,大概跟腹胀的(胗)是同源的,但支派既分,自不宜混同。
五.洒洒
《脉书》简23、24:“是勭(动)则病,洒洒二三塞(寒),喜信(伸)。”(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239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洒洒”,整理者无说。
生按:洒,传世典籍或作洗,当读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四:“治风疸,小便或黄或白,洒洒寒热,好卧不欲动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十四:“肺脉沉之而数,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热,腹满,肠中热,小便赤,肩背痛,从腰已上汗出,得之房内,汗出当风。”古音西声、先声并与辛声相通。《说文·西部》:“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大徐本“先稽切”。《说文·尸部》:“屖,屖遟也。从尸,辛声。”大徐本亦“先稽切”。《玉篇·尸部》:“屖,遟也。今作栖,亦作犀。”《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吕氏春秋·本味》“莘”作“侁”。《说文·疒部》:“,寒病也。从疒,辛声。”
六.(渴)
《脉书》简53:“夫乘车食肉者,春秋必,不则脉闌(烂)而肉死。”(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243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整理者云:“,字不识,疑为‘泻’字之讹。”(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243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生按:“泻(瀉)”与“字形不近,无由致误。疑为“渴”字异构,从曷省。郭店简“”字往往写作“”(《缁衣》简40、《语丛》简10),左下与此字右下所从略同。“”字当是将“渴”字左上部省去,另加“介”为声符。古音匈声、介声相通。《说文》:“扴,刮也。从手,介声。”又:“擖,刮也。从手,葛声。”《诗经·周颂·雍》:“绥我眉寿,介以繁祉。”闻一多《诗经新义》:“匄,乞皆兼取、予二义,介字亦然。《小明》篇‘介尔景福’,《既醉》篇‘介尔昭明’,林义光并读为匄,训予,得之。”(注:闻一多:《闻一多全集》(3)第277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又《诗经·大雅·生民》:“攸介攸止,烝我髦士。”林义光《诗经通解》:“介读为愒。《说文》:‘愒,息也。’”(注:转引自向熹:《诗经词典》第21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并其证。简文“”借为“歇”或“泄”字。《说文·欠部》:“歇,息也。一曰气越泄也。从欠,曷声。”段注:“泄当作渫。此别一义。越渫犹漏溢也。”《广雅·释诂》:“歇,泄也。”又《释言》:“泄,漏也。”《马王堆汉墓帛书》[四]《杂疗方》:“臧(藏)筒中,勿令歇。”又:“善臧(藏)筒中,勿令歇。”整理者以为“歇”指“药气散泄”,其说甚是。歇从欠而并不专指气体,也可包括液体,就象泄从水但并不专指液体一样。
七.央
《盖卢》简6:“苍苍上天,其央安在。”(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275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李锐先生云:“注释11指出:‘央,《广雅·释言》:“中也”。’《尉缭子·治本》:‘苍苍之天,莫知其极。’《广雅·释言》‘极,中也。’”(注:李锐:《张家山汉简〈盖卢〉散札》,简帛研究网(2002年6月27日),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2/lirui01.htm.)
生按:李指出《盖卢》与《尉缭子》语意相同,其说甚是。但又从整理者训“央”为“中”,则似有可商。此处“央”和“极”作名词用,义为“尽头”。“其央安在”,犹言“它的尽头在哪里”,“莫知其极”,犹言“没有人知道它的尽头。”请言其详。
《广雅·释诂》:“央、极,已也。”《诗·大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笺云:“夜未央犹言夜未渠央也。”《释文》:“央,於良反。《说文》云:‘久也,已也。’王逸注《楚辞》云:‘央,尽也。’”《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王逸注:“晏,晚。央,尽也。言己所以汲汲欲辅佐君者,冀及年时未晚以成德化也。然年时亦尚未尽,冀若三贤之遭遇也。”《九歌》:“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王逸注:“央,已也。”《文选·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李善注:“《毛诗》曰:‘夜未央。’《广雅》曰:‘央,已也。’”
《诗·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郑笺:“极,已也。”《黄帝内经·素问》:“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王冰注:“深渊静滢而澄澈,故视之可测其深浅。浮云飘泊而合散,故迎之莫诣其边涯。”《尉缭子·治本》:“苍苍之天,莫知其极。帝王之君,谁能法则?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盖言悠悠苍天,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尽头;帝王之君,没有人能够效法。其语意与《素问》略同。
简7云:“央之所至,孰智(知)其止?”此“央”亦当训“尽头”。
八.为
《盖庐》简8:“乱为破亡,治为人长久。”(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275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整理者无说。简41、42:“皮(彼)为战气,我戒不斗。”(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279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生按:简8两“为”字当训“则”,表并列关系之连词。《庄子·寓言》:“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王引之《经传释词》:“为,犹则也。”《论语·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又《泰伯》:“勇而无礼则乱。”《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简41之“为”字当训“有”,动词。《孟子·滕文公》:“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有野人焉。”赵注:“为,有也。亦有君子,亦有小人。”又《尽心》:“为间不用,将茅塞之矣。”注:“为间,有间也。”《庄子·大宗师》:“莫然有间。”《经典释文》:“有间,如字,崔李云;頃也。本亦作为间。”说详王引之《经传释词》。
九.喜
《盖庐》简24:“凡攻之道,何如而喜,何如而有咎?”(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277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生按:喜当读如禧。《说文解字·示部》:“禧,礼吉也。从示,喜声。”“吉”,与“有咎”相对。
十.敦
《引书》简61:“敦蹱(踵),壹敦左,壹敦右,三百而。”整理者注:“敦,投,见《诗·北门》笺。”(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293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刘钊先生云:“按注释训‘敦’为‘投’不够准确,‘敦,即‘跺’,‘敦踵’即跺脚、顿足。”(注:刘钊:《〈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注释商榷(一)》,简帛研究网(2002年2月1日)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2/liuzhao02.htm.)
生按:今按,跺字晚出。《重修玉篇·足部》:“跥,都果、他果二切。行”《类篇·足部》:“跥,都果切,行。又吐火切。”《集韵·果韵》:“跥,行。”“都果切”,又“吐火切”。据三书反切,当读为duǒ,或tuǒ,亦不如今日读为去声。《五灯会元》常见“跺跟”一语,当与今语“跺脚”同义,大概是“跺”字作“顿足”讲的最早用例。“顿足”之“顿”与“跺脚”之“跺”充其量是同源词,但不是同一个词。
敦即顿字之借。《说文·攴部》:“敦,怒也。诋也。从攴,声。”古音声与屯声相通。《说文·部》:“,孰也。从,从羊。读若纯。”《周礼·地官·质人》:“一其淳制。”郑注:“杜子春云:‘淳当为纯。’”《诗·大雅·常武》:“铺敦淮濆。”郑笺:“敦当作屯。”《诗·卫风·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毛传:“丘一成为顿丘。”《释名·释丘》:“丘一成曰顿丘,一顿而成,无上下大小之杀也。”《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韩非子·初见秦》:“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云笈七笺·导引按摩》:“《导引经》云:‘清旦未起,啄齿二七。闭目握固,潄漏,唾三咽,气寻闭而不息,自极。极乃徐徐出气,亦三止便起。狼踞,鸱顾左右,自摇曳不息,自极。复三止。又下床,握固不息,顿踵,三还。’”《导引经》十卷,见于晋人葛洪所著《抱朴子》,亦为道家养生之书。“顿踵”即“敦蹱”,字有本借,而语义不殊。
以上我们就《张家山汉墓竹简》中十个字的训释谈了我们的看法,谬误之处当在所不免,衷心希望得到学者和专家们的批评指正。
收稿日期:200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