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民间武术_回族论文

宁夏回族民间武术_回族论文

宁夏回族民间武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夏回族论文,武术论文,民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凝聚着我国各族人民的高度智慧。回族民间武术以其民族性和创造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枚璀璨夺目的明珠。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古代“地杂戎、狄、羌、蕃,自为习尚”。[1]回族先民在宁夏早期的活动可追溯到唐代。元代的宁夏是“探马赤军”的一个重要的定居垦区,“从六盘山到黄河的宁夏地区和甘肃的河西,五条河等是一个重要的农垦地区”[2]。从此以后,回族与汉蒙等民族杂居,世代繁衍在黄河之滨、六盘山脚下。《朔方道志》记载“宁夏山川雄壮,民性健劲”,回族“有尚武精神”。回族谨遵穆圣言行,以习武为圣行(逊乃提);回族先民来到中国“大分散,小集中”。在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中深感力单势薄,习武抗暴成为回族人民反抗压迫和残害的必要手段,清真寺是回族人民习武和抗暴斗争的重要场所,故史有“齐集寺院,弹腿打拳,玩枪弄棍,切磋琢摩,互试比赛”之记载[3]。清末金积堡回民起义历时9年,惨遭镇压以后,宁夏各族人民又横遭蹂躏,民不聊生,回族武术活动一度衰落。1949年宁夏人民迎来了新生,回族民间武术逐步受到了党和政府重视。

一、宁夏回族民间武术流派

宁夏回族民间武术在传习发展中形成了诸多流派:“张家的枪,何家的棍,马家的软功,赵家的劲”早已成为口碑,说明回族民间武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1.张家枪。又名“小径枪”,源于宁夏灵武县郭桥乡张家湾子,清朝咸丰年间武举人张明德博采众家,精研枪法,深得“小径枪”之妙,驰名四方。张明德将枪法传给家孙张天洪、张学仁,张天洪传与吴生保,吴生保又传杨金柱。张家“小径枪”经几代人的传习发展逐步完善,将枪法总结提炼为“十三枪”,枪艺更为精湛,有月形套路、单练、对练和枪谱。

2.何家棍。何家棍又名“单头模子棍”或“十八模子棍”[4],是吴忠回族著名拳师何金德家传武技。何的曾祖父何登魁是清朝一位膂力过人的武术家,曾花重金拜师学得“单头模子棍”,其棍法精湛,在何家承传已有五代人。此外何家武术还有“久练锤”、“四路刀”。何金德先生是何家武术全面的继承者。

3.马家的软功。是著名回族民间武术家马振武在甘肃武威松涛寺拜石和尚为师习得“十八罗汉拳”(此拳是正宗佛门武功,以罗汉造型和武术软功见长)发展而来,马振武还擅“青龙剑”、“青龙大刀”、“行者棍”、“武松刀”、“24式滚躺刀”、“登州锤”等50余种拳械和功法。

4.弹腿。弹腿种类很多,演练形式基本相同,动作却因门派或拳系不同而有所区别。“从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据说弹腿自明清流传至今。回族有“教门弹腿”。我区武协主席王新武出身武术世家,是回民弹腿的承传人之一。其“十路弹腿”有歌诀、拳谱,体势谨严,功力纯正。王新武还擅长“亮银枪”、“大刀”,也是我国太极拳名师。

5.九节鞭。是我区回族武术具有代表性的项目。1958年九节鞭传人蒋鸿燕调入宁夏体委,从此九节鞭在宁夏扎根,并被称为“九节鞭的故乡”。蒋鸿燕还擅长“西凉掌”,此掌重视上肢及掌功训练和掌法的运用,也注重下肢的桩功,有“一百零八手法如鼓锤,九九八十一响如鼓点”之说[5]。

6.回回十八肘。传说“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所创,由其女法蒂曼和勇将阿里巴巴、欧麦尔传习。后由元朝宰相老筛海沙纳鲁丁在中国传习,已传了54代”。[6]据资料看“回回十八肘”是一个较大的拳系,包括“伸缩剑”、“关灵剑”、“古兰剑”、“燕尾剑”、“鱼尾剑”。我区回族武术家居奎青年时在京为镖师,拜通县阿訇杨万禄为师习得回回十八肘及五种剑法。居奎后迁居宁夏固原县,近传数人。

7.西夏软拳。流行于我区六盘山和毗邻的甘肃中部地区回族中,在甘肃中部又叫做“软拳”。此拳在长期的传习中兼收形意等拳术之长而成为具有西北地方特色的拳术。宁夏社科院名誉院长、民族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怀中先生自幼习练此拳,1963年参加全国九项全能武术锦标赛,西夏软拳受到重视和好评。

8.穆斯林八卦太极拳。为我区西吉县伊协主任于子祥阿訇所创。于出身武术世家,曾多次从师学习杨式太极拳。他又根据清代回族著名学者刘智所著《天方性理》书中太极图精研拳理。此外于先生还擅长形意拳、八卦掌等多种拳术和健身功法,所传弟子多分布宁夏各地区。

9.汤瓶七式拳。自清末以来一直流传在回族之中,近代主要流传在宁夏,其代表人物是杨耀钧和其子杨华祥。有“七个基本单练式,七式中每式又变化七式,七七四十九式”[7]。器械有母子剑、梢子棍等,还包括有“内含内养内气内功的汤瓶功法”,并有拳谱。[8]

宁夏回族民间武术和健身功法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上述主要流派和名家以外,还有“心意十大形”、“六合形意拳”、“穆林拳”、“穆圣拳”、“八极拳”、“七星锤”、“琵琶棍”、“西阳鞭”、“查拳”、“鞭杆”、“踏脚”等。擅长民间回族武术的俊彦还有马洪、马为元、夏成琪、丁德明、王志亮、马万武等人。

二、宁夏回族武术的民族特色

回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清真寺是穆斯林礼拜的场所,也是回族宗教、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中国许多清真寺还设有武场,有的阿訇本身就文武双全,除了讲经上课外,还自任武术教练,帮助指导满拉习武”[9]。如于子祥既是西吉县阿訇,又是回族武术家,其曾祖父于文龙、祖父于风喜都是大阿訇,“祖孙四代对于武术都有传袭,形意、八卦、太极、长拳均有掌握”。[10]由于清真寺专设武场,回族把自己创造、传习的拳法称为“教门拳”。回族自称“西域回回”,一些回民把回族武术归于“昆仑派”,着意与其它武术流派既相区别又“与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相提并论,为中国武术四大技术流派”[11]。这一观点过去广为流行,至今仍盛行于世。这是否符合中华武术也包括回族武术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实况。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回族武术的成因也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探讨的问题。回族教门十路弹腿歌曰“昆仑先师世界传,名曰弹腿奥无边”[12]。昆仑山位于西域,“西域回回”则是指来自昆仑山以西的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和中亚地区的回回穆斯林,回族武术的某些拳械或某些击技是否来源于其先民的故乡波斯和阿拉伯国家?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未曾发现和查阅到确凿有据的史料,但是从流传在回族民间口碑资料来看,回族武术的一些特征与伊斯兰教和其宗教文化的传播确有某种联系。如传说回回十八肘“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所创,由其女法蒂曼和勇将阿里巴巴、欧麦尔传习,后由元朝宰相老筛海沙纳鲁丁在中国传习至今已传54代”[13]。与回回十八肘同源的5种剑法相传在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战场上也各有来历和用途,“伸缩剑是先知穆罕默德使用的,伸缩关灵剑是其女法蒂曼用的,古兰剑是勇将阿里巴巴(亦称尔利,有“穆圣的狮子”之美称),燕尾剑是将军们用的,鱼尾剑是士兵用的,阿拉伯剑与汉族剑型制不同,是双手使用的,剑把8寸,剑身长4尺4寸,剑顶宽3点5寸,剑穗短,一根线两个穗,线穗是骆驼绒制的”,“与其它剑最大的不同点是剑前有两个叉”。剑法的特点是“劈、剁、刺、立、穿、撩六个字,以闪、挪、刺、拨等剑法组成,它的招势没有一般剑多,但它比一般剑灵利,前后左右中撩剑多”[14]。每套剑术开门架子均有立剑念经。“踏脚”是我区回族民间特有的武术活动项目。据泾源县园子村回族老人口碑转述,“踏脚”是中唐时期由阿拉伯、波斯商人传入唐都长安的。汤瓶是回族穆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统盥沐水具,回族先民把这一传统用具和习俗从阿拉伯世界带入中国;回族“花儿”唱道:“紫铜、青铜、黄铜打下的汤瓶。吃喝不成都行,没把汤瓶是不行”。汤瓶也成为回回民族和宗教习俗的象征物,“汤瓶七式拳”着重表现这一特征,左臀弯曲在腰似壶把,抬右臂握拳屈臂似壶咀,下肢呈马步或弓箭步,右手伸出食指表示真主独一无二。“汤瓶七式整个动作与穆斯林礼拜动作相似”[15]。练功前须按伊斯兰教仪式“沐浴大净”,故又称之为“伊斯兰教神圣的保家拳”[16]。流行在固原地区的“穆林拳”主要动作是:穆民接都瓦、穆圣看经、汤瓶功架、圣人卦经、依玛尼立指、阿咪奶收经结合单拳法、双拳法、单掌法、双掌法、肘法、膝法、踢法、摔法和各种步型、步法。不仅内容丰富,也具有浓厚的回族风格和特色。

三、宁夏回族民间武术的击技特点

回族具有勇武、刚强,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与优良传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内外斗争的严酷性,为了生存,回族非常重视武术的击技性和实用性,回族武术也显示出回族人民是一个具有很高智慧和创造才能的民族。回族对肘技有独到的认识和研究,“回回十八肘,从明朝末开始流行,是以肘法为主的短打招势与沙家杆子、马家枪一并为武林人士所瞩目”[17]。回回十八肘要求“先练肘,后练手”,认为肘硬而尖是攻击力强的利器,而且肘的招势稳而速,短而险,变化莫测,攻守兼备,尤其在近战或贴身撕搏中更显示其威力。古拳谱曰“肘打四方人难防,手肘齐发人难挡”,“远使手,近使肘,贴身靠打情不留”,并且还有“宁挨十手,不挨一肘”的说法,表现了肘在实战中的威力,还认为善用肘者于败势中施发,往往能反败为胜。回回十八肘对肘法的研究和总结表现了回族人民的创造才能。

棍是最古老而且流传最广的兵器,古代武术家对棍法和棍的特点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而西北的棍法内容丰富,有齐眉棍、短棍〔鞭杆〕和条子〔长于身高〕之分,且流派众多,棍艺之精湛居华夏之冠,深为国内外武林俊彦所看重。“西北汉子生的硬,出门都带一条棍”是甘肃、宁夏各地流传很广的民谣。何家单头模子棍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堪称“西棍”棍法之上品。何棍动作质朴、简练实用,绝少“花架子”。其主要棍技为“搁、掠、拨、削、扫、劈、搬、翻”。特点是“棍用一头,棍长齐眉,刚劲勇猛,灵活多变,进攻主动,防守严密,守中有攻,攻中有守,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先发制人,借劲还劲”[18]。明代武术家程冲斗著《少林棍法阐宗》一书中记述棍“握其中而留其半”,“露把”而用;清代武术家吴殳认为“持棍后手宜留三、四寸,以便换手”,握棍之法与前者相同,表现了棍用“两头”的特点。而何家单头模子棍,握棍不留后把,击打“棍用一头”,这是有别于其它各派棍法的,何棍棍艺精湛兼含枪法,正如古谚所说“打人千下,不如一扎”,突出表现“棍加枪硬似钢”的技术特征。所以何棍御敌既能“棍打一大片”,又有枪法神出鬼没,兼枪带棍威力无比。近200年来何棍有不传外姓的传统,演练分外场功和内场功。外场功多为强壮体魄,表演扬威之用,而内场功一般密不示人,常是父子、兄弟或族内之人单盘、对打、精研招法,加强功力。

自古枪为军中之利器,素有“枪乃长兵之王”之美称。枪法自元代始,也是回族擅用之武艺,明代回族“沙家杆子马家枪”驰名遐迩。中华武术虽有“东枪西棍”之说,但是西北自古以来就是用武之地,民风勇武强悍,习武成俗,将才辈出。“在宁夏府。自清初至乾隆中期产生了武进士51人(其中状元4人),武举人489人,此外武官120人,其中许多人子孙相袭为将领,在家乡形成了一批声势显赫的豪门大姓”[19]。流行在宁夏和西北其它省区的枪家有梅花枪、高家枪、六合枪、响枪、六合大战枪、小金枪、小花枪、锁喉枪、月明枪、子龙枪等,名家众多。所以就枪艺而言,“西枪”也绝不逊于“东枪”,宁夏张家“小径枪”枪法有“吃、搂、封、闭、刁、扫、崩、点、拉、劈、云、扎”等称为张家十三枪。演练时“身随枪势,手随枪滚”;御敌则“先发制人,以巧取胜,避实就虚,以毒攻毒,借劲还劲,径小路近,出枪领先,小径核心,灵活小巧”[20]。张家枪还有单练、对练、月形套路和枪谱,表现了西北回族枪艺的成熟性。并以精湛的枪艺享誉武林。

四、宁夏回族民间武术价值及特点

《朔方道志》记载宁夏回族“勤苦洁净,不染烟酒,有尚武精神”,概括了回族穆斯林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民族传统。回族以习武为圣行且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回族人民对习武强筋壮骨,修心养性,延年益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并积累、总结和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功法,健身价值和特点各有所长。

银北地区的丁德明是八极拳的故乡——河北沧州孟县丁村人,自幼习练八极拳,动作刚健朴实,内外合一,气贯丹田,崩憾突击,功力纯正。八极拳是以刚为主,刚柔相济的拳种,由于发力浑厚暴烈素有“八极硬开门”之说。久练八极拳筋骨强健,肌肉发达而灵敏,力量饱满而猛烈。马振武的十八罗汉拳则以罗汉造型和软功见长而饮誉武林,驰名国内外,1988年在杭州举行的国际武术邀请赛上,马振武以82岁的高龄出场,他的腿功软似面条,“劈叉”、“朝天蹬”、“燕子衔泥”轻松自如,十八罗汉造型亦庄亦谐,栩栩如生,跌扑滚翻,样样精绝,潇洒利落,令人叹为观止。西夏软拳柔而不软,刚柔具备,发力猛烈。此拳对腰功腿功要求柔韧熟到,演练时却以“变、快、脆、响”为要诀,以气催力,以声助势,气势凌厉,多用腿法,强调“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充分显示了西北回族穆斯林的气质性格和阳刚之美。杨怀中先生自幼习练此拳,现在虽已年过六旬,仍然身手不凡,功力深厚。王新武出身武术世家,其太极拳确有名家之风范,出手落落大方,轻松柔和,自然圆活,势若行云流水,盘中走珠,沉稳而不失轻灵;绵软而不失灵动,表现出炉火纯青的武功造诣。太极拳在宁夏扎下了根而且遍地开花,对全区人民习武健身运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曰“百病生于心”,此后中国道家主张“性命双修”。这些思想对中国武术、气功养生和其它健身功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以内为主,内外兼修,相济互补的思想在明清时代成为中国武术健身的主导思想。穆圣创教初期就有“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训示[21]。生活在华夏的回族一直在不断地吸收汉族武术文化,有时是直接撷取,深受濡染,有时则改造为适合回族的形式,赋予回回风格和特征。如“汤瓶七式拳”及“汤瓶功”就是以内为主,内外兼修,相济互补的拳术和功法,练功要求“静心守真元,低桩盘古根,日月同相伴,功到自然成,意传内气行,手疾眼更明,静如海中礁,动如雷轰鸣”。其外修功法有“六字九宫流水桩或独字齐眉桩、沙袋功”和各种架子功、单练、对练以及器械。又如“穆斯林八卦太极拳”也表现出这一特征。回族武术家于子祥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又吸收八卦掌动作,“在阴阳变化中变革出穆斯林八卦太极拳”[22]。使太极拳具有回族风格和特点,突出了回族武术的形式和健身价值。

“踏脚”是回族特有的民间武术项目。集娱乐、健身和击技为一体的武术运动形式。在泾源县园子村,从小孩到老人每逢农闲就聚集在一起进行热闹的“踏脚”活动。“踏脚”用脚不用手,可双人对踏,亦可多人对踏和以少踏多。脚法有平踏、跛脚、背脚、连环转、飞脚等。参加这一活动不仅可掌握各种各样的腿技,也使练习者身体矫健、反应敏锐、身体强壮。

五、解放后宁夏回族民间武术发展概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宁夏回族民间武术开始焕发生机和活力。1951年宁夏人民运动会上武术被列为表演项目。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一些武术人才,如王新武、蒋鸿燕调宁支援文化建设,区体委多次举办各种规模、形式的武术比赛和表演来促进宁夏武术事业的开展,推荐和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这一时期回族武术家和优秀运动员有马洪、马振武、王新武、蒋鸿燕、杨其生、何金德、杨怀中等。在第一、二、三届全运会武术大赛中蒋鸿燕的七节鞭首获二等奖,以后九节鞭又获全国第二、六名,太极拳获第四名,并且还获全国总项目优秀表演奖。王新武先获太极拳第三名、大刀三等奖,1975年取得了全国太极拳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著名回族老艺人、民间武术家马振武1979年在南宁全国首届传统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表演了“十八罗汉拳”,以精湛的武功绝技首获金牌奖,此后又在第二、四届、五届全国传统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连续获得传统武术优秀奖。1988年马振武在杭州举行的国际武术邀请赛上再获传统武术优秀奖,并且被选入京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党代会代表表演武术。国家体委也非常重视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宁夏体委已举行过四届全区少数民族运动会,并选拔出于子祥、马振武、马生红、王良、马卉、何建功、马万武等一批优秀回族武术运动员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1991年在南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王良获九节鞭第二名。宁夏泾源县“踏脚”代表队荣获表演一等奖,为宁夏回族穆斯林争得了荣誉。尤其在去年昆明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宁夏回族运动员王良获九节鞭第三名,吴越获扑刀第二名、八极拳第八名。回族女运动员哈瑾、马荣对练获第六名,马荣获九节鞭第七名,宁夏回族青少年运动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显示了宁夏回族武术事业后继有人,欣欣向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一辈武术家王新武以宁夏武协主席的身份被选为全国武协副主席、武术国家级裁判。蒋鸿燕以宁夏武协副主席和高级教练员的身份入选为全国武协委员。国家级裁判还有宁夏体校的回族教练员黄俊敏。1979年初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区体委成立了武术“挖整”小组,历时一年多,对全区民间武术进行了走访调查,普查了152名拳师、16个拳种569个套路、20种练功方法、20多部武术著作、拳谱和史料,对70岁以上的老拳师录相留档。尤其对回族武术的珍稀拳种“回回十八肘”、“鱼尾剑”、“穆斯林八卦太极拳”、“穆林拳”进行了重点挖掘整理。挖整工作在登记和文字记述基础上汇编出《宁夏拳械录》。它对推进宁夏武术尤其是回族民间武术的研究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1.宁夏回族武术主流属于西北民间武术,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与甘肃、青海等地的民间武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尤其与甘肃的民间武术有着源流共生关系。解放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拳系又以不同方式传入宁夏,从而丰富了宁夏武术内容,并促进了宁夏回族民间武术的发展。

2.历史实践表明,回族民间武术包括“教门拳”,实际上是回族人民在捍卫民族生存的斗争中总结、发展、创造出具有回族民族特征的武术拳系和流派,是中华武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套路为主要演练形式是中华武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回回十八肘”及其“五种剑法”未能例外。由此可见,回族武术正是华夏武术这棵古老而又繁茂的大树上结出的硕果,与兄弟民族武术水乳交融,互相影响又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武术这一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宁夏回族具有奉教尚武的优良传统,回族重视武术的实用性和击技性并多有建树。由于回族习武历史悠久,且世代相传也总结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健身经验和功法,有着很高的健身价值。宁夏回族武术家大都长寿,如马洪、于子祥、居奎都曾是年近百岁的长寿老人。著名的回族民间武术家马振武今年已是90岁的高龄了,耳不聋、眼不花、头脑清楚、身体硬朗、精神爽烁,仍在习武练功。1990年全区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宁夏百岁老人33位,其中回族百岁老人26位,占78.8%”。[23]这也表明回族长寿除了其它因素以外,与回族勤劳洁净、虔诚奉教、不染烟酒、尚武健身的优良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注释:

[1]《左宗棠文集》第247页。

[2]《回族简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6页。

[3]《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第1383页。

[4]《宁夏体育资料汇集》(一)宁夏回族自治区体委编,1981年,第18页。

[5]宁夏体委科研所编《宁夏拳械录》。

[6]宁夏体委科研所编《宁夏拳械录》。

[7]宁夏体委科研所编《宁夏拳械录》。

[8]宁夏体委科研所编《宁夏拳械录》。

[9]王正伟著:《回族民俗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宁夏体育资料汇集》(一)宁夏回族自治区体委编,1981年,第18页。

[11]王新武著:《回族武术初探》。

[12]《宁夏体育资料汇集》(一)宁夏回族自治区体委编,1981年,第18页。

[13]《宁夏体育资料汇集》(一)宁夏回族自治区体委编,1981年,第18页。

[14]《宁夏体育资料汇集》(一)宁夏回族自治区体委编,1981年,第18页。

[15]王正伟著:《回族民俗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宁夏体委科研所编《宁夏拳械录》。

[17]王正伟著:《回族民俗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宁夏体委科研所编《宁夏拳械录》。

[19]钟侃等著:《宁夏史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14页。

[20]王正伟著:《回族民俗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潘梦阳:《伊斯兰与穆斯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9页。

[22]宁夏体委科研所编《宁夏拳械录》。

[23]《宁夏人口状况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8月,第47页。

标签:;  ;  ;  ;  ;  ;  

宁夏回族民间武术_回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