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中国上市公司发展论坛会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上市公司论文,会议论文,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和山东社科院联合主办,以及若干证券公司、企业、企业集团协办的“’97中国上市公司发展论坛会议”,于3月30—4月1日在山东泰安举行。国家统计局、人总行、电子部、国家医药管理局、纺织总会、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证券委、冶金部、化工部、轻工总会等部门负责同志,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及新闻界人士290余人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上市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
有的专家指出,今年的宏观环境有利方面表现在:(1)1996年宏观经济的成绩很大,主要指标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物价涨幅控制在10%以下,经济增长达到8%,宏观调控任务基本完成,“软着陆”成功,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2)具备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长期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交通、能源等“瓶颈产业”有所改善。外汇储备1000亿美元可利用国外资源调剂国内市场,支持经济以8%的增长率发展;(3)投资需求将呈稳定增长态势,增幅比去年还要大一些,保持18—20%的增长率是可能的。消费需求将保持平衡状态,有能力支持经济的稳定增长;(4)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将为经济的稳定增长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5)国际环境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世界需要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已成为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共识,大国关系可望改善,进而推动经济关系的改善。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会取得突破,世界经济处在稳定发展时期,增长率可能达到4%,国际贸易增长不会低于上年,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竞争;(6)从周期的角度看,这次周期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开始,政府的调控力度增强,周期将没有高峰,是一个温和发展的周期,对经济的增长也是有利的。不利方面表现在:(1)目前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对生产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工业化从初期转入中期,贷款作用的周期越来越短;(2)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若不触动现有利益格局,改革很难有实质性进展。前阶段的改革可概括为“给好处”,因而获得较多支持,现阶段改革风险增加,致使改革难度加大;(3)来自国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4)经济生活中原有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企业负盈不负亏,一旦放松调控,很可能出现需求膨胀。总的看来,今年的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大于不利因素。
有的学者对股市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1)股市基础不稳,国有企业改革步履十分艰难,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2)目前过分夸大了股市的融资作用;(3)股市的波动不能反映企业的业绩和宏观经济的走势,没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4)股民不成熟,行为投机性过强;(5)股市不统一,不成熟。因此,主张“稳中求进、谨慎操作、务求全胜”。
二、上市公司的困难与作用
1.上市公司存在的困难。第一,与会代表反应最强烈的是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如关于资产和土地评估,国有资产管理局与地产局的章程有矛盾。关于公司上市,我国的行政干预很多,地方政府为上市公司奔走,往往是效益不好的企业被领导推出上市。因此,很多代表呼吁《公司法》须认真执行,《证券法》须尽快出台。第二,有代表认为《公司法》有若干规定不符合上市公司运作的要求:(1)对股权回购的严格限制,不允许上市公司回购自己的股票,因而不能灵活调整自己的资本结构;(2)对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行政直接任命,造成了对公司的过多干预;(3)对公司上市,采取额度计划分配的管理办法,这样就限制了很多公司的上市,特别是对冶金行业限制更多,因为冶金企业所需资金量很大,用额度一卡,结果全行业仅有14家公司上市。第三,上市公司产品被假冒的情况十分严重,令很多名牌产品的生产厂家头痛不已,每年为打假付出沉重的代价。
2.上市公司的作用。与会代表一致肯定了上市公司的作用,认为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算起,上市公司仅有6年的历史。这6年的实践证明股份制的作用是明显的,有两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一是上市公司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二是上市公司降低了资产负债率(从80%降为50%)。不少行业的代表以本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论证了股票上市,支持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发展和实现。有的代表在考察了国外国有企业的生产情况后指出,国外国有企业效率都低下,改组的形式都是股份制,我国国有企业的希望也在于股份制改造。
山东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调研组向大会提供了一份关于渤海集团资产经营的调研报告,对渤海集团的成功之路作了分析和介绍,报告指出,渤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新中国第一家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1984年成立时,就向社会公开招募股份,募集的资金构成了其原始资本的主体(社会公众股占56%,法人股占29.5%,国家股占14.5%)。当时公司仅有7名员工、3000元资本,经过12年的风雨历程,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4亿元资产、2210名员工的国家级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渤海集团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创立之初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规范构造了公司的基本框架:(1)形成了现代企业产权结构。产权结构多元化、产权边界明晰化、产权运作市场化;(2)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了所有者、经营者、监督者和劳动者之间的相互权力和利益关系;(3)建立了科学管理制度。在人事管理方面,干部实行聘任制、工人实行合同制,用人规则是:“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实现了全面优化组合。在财务管理方面,建立了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规范。在经营决策方面,实现了民主化和科学化。二是兼并停产企业,推动了渤海集团资产迅速增值。三是渤海集团在资产经营上的过人之处。1994年渤海集团确定发展热电项目,因为电力行业是国家政策扶植的能源基础行业,另外,长清县政府给予投资者诸多优惠条件,使投资环境大为改善。而且当时长清热电厂已经省计委审批立项。渤海集团看准了这些有利条件,决定投资兴建长清热电厂。一期工程快速建成,前景十分看好:国务院已经批准,投资40亿元与瑞典沃尔沃汽车厂合资的项目就建在该电厂附近,需要大量的电力供给。但美中不足的是热电厂装机容量小,发挥不了规模经营的效益,因而面临的紧迫任务是解决热电厂二期工程上马等问题,为此,渤海集团就吸引外资事宜与英国亚洲工程集团反复磋商,同意将长清热电厂60%的股份转让给亚洲电力,而亚洲电力则同意用现金收购该股份并另外投资兴建电厂二期及三期工程。此次合资,渤海收回了全部投资,且留有40%的股份,又为二期工程筹集了足够的资金。可见,一个企业不仅要以产品作为自己获利的手段,而且要将企业、将资产本身作为获利的手段,通过企业本身的买或卖(部分或者整体),获得更大的利润。从渤海集团的成功经验中,人们不难看出上市公司的实践为中国企业的机制转换和持久发展提供了诸多发人深思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