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条件_生产率论文

对外贸易加速经济发展的机制和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机制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后进国可通过对外贸易提高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向先行国学习、利用闲置资源和克服外汇瓶颈,从而加速经济发展。但对外贸易这些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一、对外贸易、生产率与经济增长

对许多国家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表明,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生产率提高所作的贡献很突出。〔1〕如果后进国的投入总量并不增加,但生产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仍能实现经济增长。后进国通过对外贸易,引进国外竞争,能够促进本国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加速经济增长。这一作用主要是由以下两个途径实现的。

一是促进在国内市场上已获得垄断地位的企业进一步提高效率。在保护情况下,通过国内贸易和竞争,一些企业获得了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缺乏进一步提高效率的动力,出现X—低效率。 这时取消保护,打破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界限,引进国际竞争,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将通过出口进一步扩大规模,获得更多的规模经济,并由此提高生产率;那些在国际市场上仍缺乏竞争优势,但在国内市场可以与进口产品竞争而不至于“死亡”的企业,将因国际竞争的引入有了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动力,从而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另一个途径是通过淘汰因保护而生存的效率很低的企业,提高总的生产率。即使存在国内贸易和竞争,企业之间效率的差异也总是不可避免的;在引入了更加激烈的来自先行国的竞争后,那些低效率的企业将很难生存,资源将由这些企业转向同行业效率更高的企业,从而提高全行业的生产率。另外,后进国有可能保护了不该保护的产品,在取消保护后,所有生产该产品的资源转向生产其他产品,可以提高总的生产率。

显然,对外贸易通过以上两个途径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是国内区际贸易作用的继续。来自欧共体的证据表明了对外贸易有助于一些产品规模经济的获得,以及按国内市场为基础计算的集中度的提高, 如表1所示。

表1 西欧三国轿车行业的生产集中(%)

19551965 1970

西德大众公司 40 4552

最大三家企业 70 8187

法国雷诺公司 30 3543

最大三家企业 80 8283

英国雷兰德39 3748

最大三家企业 77 7988

资料来源:P.Owen,1983,Economics of Scale,Competitrueness,and Trade Pattern within the EuropeanCommunity,P.52.Oxford:Clarendon Press.

1955至1970年是欧共体内部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轿车行业是规模经济极显著的行业。这期间三国轿车行业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所占本国产量份额都有较明显的上升,各国内三家最大轿车企业产量比重也有上升,表明规模较小企业产量的相对减少和低效率企业的退出,从而有助于轿车行业生产率的提高。

表2 西德的对外贸易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变量均取对数,括号内数字为t检验值。

资料来源:J.Muller and N.Owen,1985,The Effects of Trade onPlant Sice .in J.Schwalbach(ed.) .Industrial Structnre and Performance.Berlin:Edition Sigma.

对前西德对外贸易与市场结构关系的回归分析也证明了出口的增加有助于前西德制造企业向其最小有效率规模(MES)的靠近(进口未能发挥同样的作用,与前西德消费者更偏向于非价格因素且前西德企业采取了提高质量等非价格竞争力的策略有关)。表2 例举了以平均工厂规模/MES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

要发挥对外贸易上述促进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必备的一个条件是:在引入国际竞争前,后进国企业的竞争力已有显著提高,取消保护不致影响它们的生存。而这一促进作用的实现,又以国内运转良好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为基础,使得已经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够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的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而那些不能在国际竞争下生存的企业的资源能够转移出去,为其他同行业企业或其他行业企业所用。

二、对外贸易、学习与经济发展

在有一批先行国存在的环境中追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学习和模仿先行国的过程,除了制度、政策、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外,产品生产主要是技术学习,这是后进国获得产品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先行国不仅已有足够多的技术储备可供后进国学习,还是新技术、新产品创新的中心,不断有新的技术和产品诞生。后进国通过学习掌握了这些技术,并模仿先行国应用于生产活动后,常常能够生产出自己以前不能生产的产品或者提高原有产品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其结果象后进国自己进行了技术创新活动一样。产品的对外贸易,无论是进口国外产品到本国市场或者是出口产品到国外市场,通过与先行国的直接接触,也能够便利学习和模仿,加速先行国技术的传播,从而促进后进国的经济发展。

显然,这里所说的“学习”与“边干边学”的“学习”相比,更具有一般性。后者一般是指在已获得产品生产的技术之后,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和活动中的“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为后进国提供学习的“榜样”,发挥“示范效应”,也是先行国作为后进国的“参照系”的意义之所在。

下面通过一个模型,以技术的学习为例,简要描述对外贸易促进后进国经济发展的机制。〔2〕

为简单起见,假设I 国和作为其环境和贸易对象的先行国都只有一个总量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劳动力(排除传统贸易理论以相对要素禀赋差异引起对外贸易的情况);每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同(进一步排除了比较优势的存在),并且新产品只能由先行国生产,老产品可由两地生产,生产率相同,因此生产新产品的能力是引起先行国和后进国之间工资差异的唯一原因。

进一步假设每个单位的劳动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技术创新采取了产品创新的形式,表现为新产品种类的增加和产品空间的扩展,并且只发生在先行国;I 国不进行创新,只是从先行国的产品空间中选择它不能生产的产品,进行学习和模仿,才能实现其产品空间的扩展。

I国和先行国开展贸易前,两国内部的竞争将使p[,1]=w[,1],p[,2]=w[,2],每种产品利润为零,价格等于成本:p[,1](p[,2])和w[,1](w[,2])分别为先行国(I 国)的价格和工资。假设需求函数采取的形式是新贸易理论中所常用的:U={∑(C[,])[n]}[1/n],i=1,n.0<θ<1.(c[,1]为第i种产品的消费量,n 为总的产品种类,每种产品对称地进入效用函数,新产品也不例外,因此存在对创新产品的潜在需求。

两国开展贸易后,扩展了两国所能消费的产品种类,但生产方面,先行国是否还会生产老产品呢?这取决于w[,1]/w[,2]的大小。如果w[,1]/w[,2]=1,先行国仍会继续生产旧产品;如果w[,1]/w[,2]>1,它将失去在老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分工于新产品而后进国分工于老产品。

图1

w[,1]/w[,2]的大小可由对产品的需求所引起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决定,如图1所示。由w[,1]/w[,2]>1出发,先行国分工于新产品;当w[,1]/w[,2]下降时,对新产品的需求上升,对先行国劳动力的需求上升,这可由BD表示出:当w[,1]/w[,2]下降到w[,1]/w[,2]=1时,对先行国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无限大,对老产品生产而言,两国劳 动力的生产率相同,具有完全替代性,可由DF表示出。但在通常情况下,先行国受到劳动力供给约束,在OA 的劳动力供给下,总有w[,1]w[,2]>1,从而出现先行国分工于新产品,后进国分工于老产品的状况,两国的增长分别取决于对其所生产的n[,1]种新产品和n[,2]种老产品的需求量的大小。

现在假设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I 国通过学习和模仿先行国的产品生产技术,亦可生产一些新产品,扩展其产品空间,使这些新产品变为老产品,结果将使先行国的劳动力需求线左移至B[,1]D[,1]F,W[,1/W[,2]随之下降,缩小了后进国与先行国的相对收入差距,实现了发展;如果总的新旧产品数n=n[,1]+n[,2]保持不变,n[,2]的增加使n[,1]缩小,先行国的工资还将绝对地下降。在上述后进国生产替代先行国生产的过程中,由于w[,1]

可以证明,先行国创新的速度与后进国学习和模仿先行国产品的速度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之间收入增长率的差异和收入水平的差异。也就是说,I国要缩小与先行国的差距, 最低要求是必须使自己学习和模仿先行国的速度超过先行国创新的速度。对外贸易通过促进I 国的学习和模仿,将有助于I国对先行国的追赶。

如果假设在没有对外贸易时,I国也有学习和模仿, 或者可通过自己的研究开发投资,独立地获得先行国所能生产的新产品技术,上述结论并不必然改变。因为I国常常能够利用对外贸易便利其学习和模仿, 节约学习和创新的成本,以更小的代价获得它以前不能生产的产品技术,从而加速其发展进程。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后来者的优势”。

如果I国可以通过创新获得先行国目前不能生产的产品技术, 也不一定改变上述模型的结论,因为I 国同样可以利用对外贸易促进这种创新活动,比如进口创新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资本,出口展示出的广阔的需求前景,伴随进出口贸易的技术信息交流等等,都会对后进国的这种创新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这里以技术的学习和模仿为例揭示出的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发挥作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I 国企业存在进行学习和模仿的动力或者没有其他因素妨碍它们的学习和模仿。

三、进口、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对外贸易不仅一般性地有益于后进国在技术上的学习和模仿,后进国还能够直接进口先行国的技术而促进技术进步,加速经济增长。即使后进国在使用进口技术后,在使用该技术的产品上并未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只要与原有状态相比实现了技术进步,进口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仍然能够实现。下面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内,通过把技术进步内生化来描述以上机制。〔3〕

假设I国总的生产函数Y[,1]=(K,L)A,其中Y为总产出,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A为技术存量。进一步把该国的技术来源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 分是由国内研究开发投资、进行技术创新而获得的,另一部分是对先行国技术的进口。并且假设I 国技术创新的速度依赖于本国技术知识存量与先行国技术知识存量的差距。该差距越大,创新的速度越快;〔4〕I国对先行国技术的进口则依赖于其总的进口量。因此I 国总的技术进步速度可表示为:

由该式知,I国内技术存量A的长期均衡行为决定于参数r、a、b、g间的关系,即(r-a-bg)>0或者(r-a-bg)<0。

当(r-a-bg)>0时,在稳态情况下均衡的国内技术存量是:

在稳态情况下,I国技术进步速度等于先进国技术进步速度, 但国内产出水平Y[,t]是进口m的增函数,因为m越大,A[,e]越大,表明在两个稳态的过渡时期,m的上升意味着I国更高的技术进步速度和产出增长率。

在(r-a-bg)<0时,I国长期技术进步速度ga依存于g>9a-r)/(1-b)或g<(a-r)/(1-b)。如果g>(a-r)/(1-b),g[,a]=g,结果与(r-a-bg)>0时相同;如果g<(a-r)/(1-b),g[,a]=(a+bg-r)>g,g[,a]是b的增函数,因此m越大,g[,a]越大,长期稳态产出增长率也越高。

由以上分析可知,I 国产出的长期稳态增长率除了依赖于积累率和劳动力增长率外,还依赖于后进国与先行国的技术存量差距以及后进国的进口量,特别是其中技术的进口。显然,这里所揭示出的进口对后进国增长的促进作用,是70年代以来被人们所忽视了的。在对外贸易对增长的作用问题上,以往的研究把更多的注重力放到了出口方面,更为关注的是出口所带动的增长。实际上,由于出口一般只是在后进小国的产出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对于后进大国而言,这里所揭示出的进口对产出增长的加速作用往往更为重要。后进国可以利用进口、特别是技术的直接进口,推动本国的技术进步,实现面向国内市场的经济增长。

可以通过从先行国的进口获得先进技术,也是后进国的对外贸易不同于国内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口虽然使后进国企业面对的国内市场缩小,但是后进国不可能保护所有的产品并获得它们的竞争优势,也没有必要以自己的稀缺资源,重复先行国为获得技术已经进行过的研究开发活动——特别是在能通过进口以更低的成本从先行国获得新的技术的时候。因此,后进国在实施外贸政策时,一个关键问题是,既使进口给国内生产者造成的伤害最小化,又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口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

以上进口技术加速经济发展的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后进国存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具有支付进口技术所必需的外汇的能力,并且先行国愿意出口自己的技术存量中的某些为后进国所需的技术。进口技术的动力和能力主要由后进国的国内条件决定,是可以由后进国主宰的,但最后一个条件并不完全取决于后进国。一般而言,先行国在以自己的创新活动获得了新技术后,可以有三种方式扩大来自该技术的利益,一是扩大本国使用该技术的产品的生产并向其他国家出口,二是通过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利用该技术进行面向东道国市场的生产,三是直接向其他国家出售技术,包括出口作为技术化身的资本货物,出售技术专利,以及收取技术许可证费用等等。不过,当后进国适当限制先行国对自己使用前两种方式后,仍然可以通过进口获得一些自己所需要的技术,就象二战后的日本所做的那样。

四、闲置资源、出口与经济增长

如果一国存在超过国内需求的产品时,那么出口这些产品,肯定对其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在后进大国,处于剩余状态的常常不是产品,而是可用于生产产品的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如果它们利用这些剩余劳动力从事出口产品的生产,也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刘易斯所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可以作为进行以上分析的基础。〔5〕刘易斯探讨的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下,“现代部门”的积累和投资通过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而引发的整个经济的增长。虽然他是在封闭的情况下进行讨论的,他的结论完全可以推广到有对外贸易时的情况。沿用实际工资(W)固定的假设,并且假设I国工资全部用于消费,利润(p为利润率)的一部分(a)用于投资,经济增长率(g)由投资决定,有g=gp。图2揭示出了在封闭的情况下工资、利润率 、以及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图2

图的右半部分表示的是工资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F[,1]F[,1]表示由芬德莱所构造的“外汇”生产函数(指以国内要素生产的具有相同世界价值的产品组合)。〔6〕图的左半部分表示利润率与增长率间的关系,I国对应于固定工资W的利润率是P[,1],增长率是g[,1],可按此速度增长到工资开始上升时。

这是封闭时的情况,在有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假设I 国密集使用剩余劳动力的产品就是其出口产品,该产品相对产量的增加,总产量上升引起的规模经济,以及进口技术的使用,促使该产品生产效率提高,F[,1]F[,1]上移至F[,2]F[,2],由于工资仍保持不变,利润由P[,1]上升至P[,2],增长率也因此上升到g[,2],从而促进了I国的经济增长。只要工资仍不上升, 这一增长率能够维持下去。

上述增长模式在亚洲“四小龙”得到了比较好的证实。它们由于利用劳动力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而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对于后进大国,这一增长模式虽然不会象“四小龙”那么重要,但密集使用剩余劳动的产品的出口,对其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是肯定存在的。即使出口本身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可能很小,仍可以从另一角度来认识这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出口所得的外汇可以支持技术的进口,促进技术进步,从而加速发展的进程。

上述出口促进增长的条件很明显,一是要求随着对剩余劳动力的使用工资并不增加,二是使用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能占有越来越多的世界市场份额,三是生产该产品所需的其他要素的机会成本不高于它从该产品中所得的收益。

以上分析也说明,在不具备这些条件时,一味鼓励出口,很可能得不偿失。

五、缺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以上两节分别讨论了进口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其实在后进国,进口和出口常常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出口的外汇收入严重制约了进口能力,追求快速增长所必需的技术和投入品的进口得不到保证,经济增长速度受到影响,达不到缩小和先行国差距所要求的水平。因此,可以这样同时去考察后进国出口和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出口满足进口对外汇的需要,而以进口满足经济增长对技术和投入品的需要,进口和出口共同帮助后进国的经济增长达到所希望的水平。

上述思想早已暗含在钱纳里等人60年代所提出的“两缺口”模型中。〔7〕不过,他们提出后进国增长遇到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是为了强调外国援助对于消除这两个缺口,进而促进后进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对他们的模型加以改造,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外贸易对后进国增长的促进作用。

假设不存在对后进国的外援,进口产品全部用于投资,且进口全由出口所得外汇支付,而产出的增长由投资决定,劳动力不构成对产出增长的约束。由I国的投资不超过储蓄可知:(d+f)Yog≤sYo,其中d(f)为对国内产品(进口品)的投资—产出比率,s为平均储蓄倾向,Yo为基期国内总产出,g为所期望的增长率。同时,由I国的进口不超过出口可知:fYog≤E,其中E为I国的出口,且E=eYo,e为出口占产出的比率。将以上两式两边除以Yo并重新调整可得:g≤s/(d+f),g≤e/f这两个式子构成了两个独立的对I国的增长的约束条件,前者是储蓄约束,后者是外汇约束,哪个约束更强烈,就是遇到了储蓄或外汇缺口。显然,最大限度利用储蓄和外汇,且保持储蓄与投资均衡及进口与出口均衡的经济增长率必须满足的条件是:s/(d+f)=e/f。

也就是说,在d和f不因增长而变化的情况下,主要是储蓄和出口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决定增长率。后进国出口所受的约束是很明显的,那便是国际竞争优势的缺乏。储蓄总量的约束并不明显,一般靠国内财政、金融政策就可加以调节,困难在于,以国内收入形式形成储蓄后,并不都能够转化为可供使用的投资——许多可用投资品后进国不能自己生产,或者必须以极高的成本才能生产,而通过进口很容易获得。因此,更为强烈地对后进国快速增长构成约束的常常是其出口能力和外汇缺口。上述模型反映了后进国所处地位的重要特征:国际竞争优势的缺乏引起出口不足,而通过进口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许多产品的生产技术。

这里揭示了的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后进国出口所得外汇收入未被用于国内所能生产的产品的进口,特别是消费品的进口,而主要用于进口国内所缺乏的技术和投资品。

本文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了5种外贸加速经济发展的机制。 这些机制都很明显地受到后进国所采取的贸易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4 种都和进口政策直接有关,从中进一步可以看到对进口政策进行选择的重要性;同时可以看到,外贸对增长的促进作用都是有条件的。

注释:

〔1〕参见A.Maddison,1987.Growth and Slowdown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5:649~6-98.

〔2〕参见P.Krugman,1979,A Model of Innovation,Technolo-gy Transfer,and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Incom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7:253~266.

〔3〕参考JS.Edwards,1992,Trade Orietation,Distortion, 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39:31~57,但改变了对外贸易影响技术进步的方式。

〔4〕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在于,差距越大, 其中可以免费获得的部分也越多。

〔5〕W.Lewis,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ur,Machester School 21:139~191.

〔6〕R.Findlay,1973,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evelopment Theory,P.105.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7〕H.Chenery and M.Bruno.1962.Development Alternativesin An Open Economy:the Case of Israel,Econonic Journal 72:79~103; R.McKinnon,1964.Foreign Exchange Constraints in E-cononic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t Aid Allocation,Econonic Jo-urnal 74:388~409.

标签:;  ;  ;  ;  ;  ;  ;  

加快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条件_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