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不平衡论文,乡镇论文,差距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城乡差别、工农业差别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综合考量这三大社会矛盾,人们不难发现,东西部在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上的差距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质量的差距乃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核心内容。在90年代东西部差距逐步拉大的态势中,乡镇企业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西部乡镇企业不发达是东西部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迄今为止,我国仍就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在1995年末的12.1亿全国人口中,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仍高居72%。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78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的40%。农村居民的脱贫致富、步入小康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东西部民众生活水平的差距而言,东西部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远远超过了东西部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就我国现有的6500万贫困人口而言,基本上是农村人口,大部分生活在西部农村,相比之下,东部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甚小,且脱贫速度快,返贫率低。应该说,东西部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是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主要标志,并因西部农村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而使这种不平衡进一步尖锐化了。
东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最主要的原因是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乡镇企业是吸纳我国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在全国农村4.5亿劳动力中,有12.6亿人就业于乡镇企业,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8%。乡镇企业也是我国亿万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靠山。1995年,我国乡镇企业工资总额达到3762亿元,乡镇企业职工年均工资3000元,全国8.7亿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部分超过1/3来自于乡镇企业。以每个乡镇企业职工带动一个三口之家解决温饱问题来计算,意味着乡镇企业可以使近4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并向小康迈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还会带来大量的间接就业和致富机会,对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东西不平衡。1993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9022亿元,其中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宁夏西北五省区仅占2.05%,四川、西藏、云南、贵州西南四省区占7%,整个西部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不足全国的1/10,仅相当于东部乡镇企业较发达的一个省的乡镇企业产值。尽管近两年来西部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有所加快,但在全国乡镇企业产值分布格局中仍只占有较小的份额。在西部地区,约87%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因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众多的劳动力处于低效劳动状态,就业于乡镇企业的农民在农村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在东部地区,庞大的乡镇企业职工队伍已逐步变成农村劳动力的主体,一些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乡镇企业职工已占农村劳动力的75%以上。东部地区乡镇企业不仅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而且至今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各省区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仍把乡镇企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视其为今后5至15年区域经济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如果西部地区不能抓住机遇,提高乡镇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其发展速度,东西部农村的差距必将进一步拉大。
二、通过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西部经
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西部农村的落后既是历史上东西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是现实的诸多因素制约的结果。人们在深入研究当代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时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远不及东部,低效益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工业化进程慢,城镇化水平低,缺少众星拱月的大中小密集城市群,城乡二元分化反差较突出。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生产力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人民群众观念朝现代化演进的基础条件。我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国家,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在现阶段,加快西部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实现东西部平衡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而决定西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首要因素即是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部农村在“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社会现实和产业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广开产业门路,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农村的第二、三产业,非农产业迅速成长,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已大大超过了农业。十几年来,东部农村在多轮驱动、综合发展中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办企业的热潮和大中小相结合、高中低并存的乡镇企业发展格局。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了东部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一方面,通过工业化使农村迅速摆脱了经济发展的低效状况,改善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推动了科学技术在农村的传播、推广、应用;另一方面,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城镇群体,推动了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反过来以市场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农业积累发展工业,以工业发展补贴农业,以乡镇企业带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发展为乡镇企业再上新台阶提供基础条件的良性循环。东部农村十几年的发展充分说明,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手段,以工业化为途径,以小城镇为载体,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
十几年来,我国农村在大力发展乡村工业的基础上,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的飞速发展。从1979年到1995年,我国建制镇已从2600多个发展到17000多个,全部小城镇已从1万多个发展到5万多个,小城镇人口已占到全国农村人口的15%左右。但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东西部有明显的快慢之分。新增小城镇的主体部分集中在东部,其中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成为我国小城镇最密集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西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
西部农村的开发发展,其实质就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问题,二者之中,工业化是首要的。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企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西部农村经济才能加速市场化,才能较快地由粗放的、单一的农牧业生生转向集约的三产互补互促、关联发展,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的内在活力。只有走乡镇企业——工业化——城镇化之路,才能把现代工商业文明带入长期封闭、落后的农村,开阔农民的视野,开化农民的观念,扩大农民的社会经济交往,在经济发展、市场竞争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西部农村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改观奠定人的基础。只有走这样一条道路,西部农村才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逐步减小城乡差别,缓和城乡二元分化,才能跟上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进而拉近与东部农村的距离。
三、抓住机遇,实现西部乡镇企业的跳跃式发展
当今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但也应看到,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良好的机遇。
1.9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为西部乡镇企业的跳跃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90年代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国家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与1991年相比,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由2500亿元增加到10230亿元,年均增长32%;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由1990年的8614亿元增至1995年的5万多亿元。“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3.5%升至20%,占全国农村社会增加值的比重由54%升到75%以上。“八五”期间我国乡镇企业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说明了乡镇企业是当前国民经济的一个最有活力的增长点,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绝对支柱,同样也反映出,乡镇企业在90年代具有更加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西部乡镇企业在这种大发展的热潮中实现起飞无疑比东部乡镇企业十几年前在探索曲折中起飞要顺利得多。90年代前半期,一些原本乡镇企业落后的省区纷纷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以内蒙古为例:该自治区抓住大发展的机遇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1992年至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以102亿、203亿、328亿、686亿元逐年递增,去年乡镇企业总产值比前年增长108%。这充分说明落后地区实现乡镇企业跳跃式发展是可能的。
2.东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西移为西部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良机。建国后30年里,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严重脱轨,在数次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中丧失了机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部地区占地理区位优势之利,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率先参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及时从日本、亚洲“四小龙”及东南亚国家等接过外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市场,为东部经济在80年代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进入90年代后,东部地区逐渐步入经济转型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地价上扬、工资成本骤升等因素而逐步西移,以寻求低地价、低工资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东部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外移的很多劣势正是西部的优势。对乡镇企业而言,短期内实现一步到位的高新技术化是不切实际的,应当抓住东部产业外移及其带来的相关市场出让,建立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尽快地解决一些地区的就业问题、脱贫问题,为以后的经济升级打下基础。
3.国家投资政策调整必然会为西部乡镇企业提供众多的关联机遇。1949年至1979年,国家为了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重点投资内地,大大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平衡矛盾。1979年后,国家为了迅速壮大整体经济实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谋求良好的经济发展效益,调整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投资于投入产出效益好的东部地区,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近几年来,东西部差距拉大问题已成为决策层、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九五”期间,国家将逐步加大对西部的投资,重点加快西部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将形成一大批大中型建设开发项目,这必将产生很多以大中型项目为龙头的经济连动发展机会,为乡镇企业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
实现西部乡镇企业的跳跃式发展必须从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出发,借鉴东部乡镇企业的发展经验,走出一条适应本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路子。首先,发展乡镇企业应与建设小城镇紧密结合起来。西部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地域极其辽阔与地理环境复杂、交通运输不方便所构成的尖锐矛盾,缺少足够的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源。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经济基础,加快小城镇建设有赖于乡镇企业的聚集效应,乡镇企业也依赖于小城镇的基础条件。正因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指出:“继续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水平,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中,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西部的经济地理环境使得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发展乡镇企业应与西部农业结合开发相结合。西部地区占全部国土面积的56.7%,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把发展乡镇企业与搞开发性农业结合起来,可不断拓宽乡镇企业发展领域,打牢本地区乡镇企业的基础,形成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局面。第三,发展乡镇企业应与西部自然资源的深层次开发相结合。西部待开发资源多,现有开发纵深层次不够。乡镇企业应当积极参与资源开发,并利用科技进步因素,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增加资源开发层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改变企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粗放特点,以便在东西部加工性产品与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不尽合理的现实情况下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第四,发展乡镇企业应与境外、区外资本的积极引进相结合。西部是我国后开放地区,虽然在90年代已被纳入全方位开放格局,但开放层次还不及东部。目前,境外资本仍主要流入东部地区。随着东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西部投资条件的改善,外资西移日渐明显,这为乡镇企业寻求合作伙伴、吸纳境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西部地区以外的国内资金尤其是东部的部分资金也会在比较利益的吸引下投入西部的开发。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外引与内联并重,借助于外来投资带动乡镇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上的全面发展,推动乡镇企业走出西部,进军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实现世纪未跳跃式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