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高素质产业工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工人论文,高素质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一支现代化的产业大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需要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否则,再先进的科技发明和技术设计,也难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然而,改革开放后,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呈下降趋势,已成为跨世纪之忧,这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极不合拍。
令人忧虑的跨世纪产业工人
职工技术等级低。目前我国有1.2亿职工, 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约8000万人,他们之中,初级工占80%,中级工不足20%,高级工仅1%。除此之外, 各级技工的平均技术水平亦不及五六十年代,大多数青工的实际技术水平达不到相应技术等级规定的应知应会标准。
北京人民机械厂是北京机械系统五个大型企业之一,生产的胶印机全国有名,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同行业中,工人的素质算是比较高的,但与生产的实际要求相比,也还差得很远。全厂有工人5200人,可高级技师仅有1人;技师9人,都是45岁到50岁的人了;高级工250 人,40岁左右的居多;中级工2400人,初级工500人;另有2000 多人无技术等级。总之,高级技术工人已经面临断档危机。
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我国只占3%左右。在德国和日本, 高级技术工人占全部职工的40%以上,我们则不到1%。
熟练技工地区性短缺和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中,高级技工匮乏,中、低级技工比例过大。在有的企业中,出现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多于中专、技校毕业的技术员的倒挂现象。北方地区的一些企业,熟练技工本来不多,但随着开放大潮,技工也开始被源源不断地吸引到东南沿海地区和本地的“三资”企业中去了。
尽管技工正在不断东南飞,但来自广东人才市场的统计说,全省技术工人人才市场的年供求比例,平均只有1:10,缺口甚大。 而来自广州市的消息说,该市“八五”期间将有大批技术工人退休,需补充技工10万人。但实际上,广州市每年从技校毕业的学生只有3000名,5 年共计1.5万人,缺口达8.5万人。
技术工人的严重缺乏,正困扰着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技术工人匮乏和青工整体素质下降,带来的是恶性连锁反应。
劳动生产率低。据国家科委关于亚洲15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报告称,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很低,是造成工业效能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总得分仅略高于排在最后一名的孟加拉国。其中在社会服务业和运输通讯业三个方面的劳动生产率,也排在倒数第2名, 仅比最低的孟加拉国高一些。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比印度差得很多……
这并非危言耸听。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平均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2—4%。我国机械工业劳动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 。钢铁工业劳动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25。电子工业的劳动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1/18,日本的1/13。而劳动生产率每增加或减少1%,都会影响产值上百亿元, 影响工资成本10多亿元。
产品质量差。每年我国工业产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品损失达2000亿元。某一年度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竟有1/3不合格。
事故多。每年企业发生的事故60%是因为职工岗位意识不强,劳动技能不高造成的。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低。我国每年科技成果的利用转化率只有15%,而发达国家却高达60—80%。工人现有的操作技能与高新技术设备的运用不相适应,不少一流的设备只能生产出二流、三流产品。一些传统工艺中的绝技绝活正濒临失传。
在国际竞争中,中国处于明显被动地位。1959年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曾达1.95%。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恢复到这一历史最好水平。我国出口的相对优势产品,多数还是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或者是象服装这样并不需要较高技术水平的制造业产品。我们只能拿原油、粮食、矿物燃料、化工、轻纺产品去与松下电器、波音飞机、德国汽车等较量,胜负与盈亏不言而喻。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不只一种,但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是根本性的。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与缺乏高素质熟练工人的内在矛盾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产业工人的素质为何下降
劳动者素质下降的根本原因何在?国家劳动部职业技能开发司高级经济师徐文俊一针见血地指出:影响工人素质提高的关键,是工人地位不高。
去年“两会”期间,《工人日报》记者在北京奥林匹克饭店找到了浙江代表团的一位工人代表,这位杭州天成丝织厂的女工韩天贞说,浙江团的人大代表共117名,真正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代表,就我一个。我当了这些年的代表,还是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
据悉,感觉受冷遇的绝不仅仅是韩天贞一人,与其他知名代表相比,各省代表团的工人代表身边,都难得见到记者。
原北京机械厂工人,现任该厂教育中心主任的施东旺说,过去都知道工人中有铁人王进喜、掏粪工时传祥、“青年鲁班”李瑞环、钻头大王倪志福,以及孟泰等。各种会议都有工人代表参加,而且坐在前排,经常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专门接见。现在也评先进、评劳模,可先进、劳模没有吸引力了,谁也不会拿你当榜样。
1992年,辽宁省总工会在阜新市机床厂作了一次调查,工人普遍反映自己的地位有三低:社会地位低、经济地位低、政治地位低。
同年,全国总工会也做了较大范围调查,老中青三代工人,感受不同,但也有许多共鸣点。
调查表明,老工人都是遵守纪律的模范,90%以上能提前到岗,78%的人能出满勤,53.7%的人对工作感到满意。他们是一个相当稳定的群体,但在一线产业工人中,老工人只占4.5%。
调查表明,中年工人对生活满意度比老工人低。“他们大多数家庭负担重,生活困难……40多岁,四五级工,四五口人,十来平方米住房,上有老人下有子女,左右无援,愁银子、愁孩子、愁房子……”
青年工人是生产一线的主力军,但又是一个对自己地位相对最不满意的群体。全总的调查:35岁以下青工对生活感觉“很不满意”的不少,希望调离的人很多,青工流动选择单位的最重要指标是“收入”。
现在的社会风气,影响工人学技术的积极性。一是有关部门对工人重视不够;二是社会上许多人看不起工人;三是工人的收入偏低。许多人有种不科学、不客观的认识,他们把劳动看得太简单化了,固守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观念,认为工人都是大老粗,劳模是傻干出来的。今天,许多工种的技术含量已经大大提高,没有文化技术还真当不了工人,至少是不能当一名合格的工人。工人中有许多优秀分子,但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唯“文凭论”的倾向很严重。文凭固然重要,但同时应坚信“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鲁班、黄道婆、“四大发明”者……不都是从实践中干出来的吗?
职业技术教育面临跨世纪的难题
德国总理科尔曾对我国领导人说,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产业大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产业大军的根本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到1994年底,以中专、技校、职业高中为主体的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已达1800所,在校生90万人。1978年至1994年已累计输送毕业生2300万人,初步缓解了“挤独木桥”上大学的矛盾,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受到职业教育的劳动后备军,优化了劳动者素质和技术人才结构。
尽管如此,职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
困难之一:招生难。学生初中毕业,最先选择的是重点高中,其次是上普通中学,再次上中专、职业高中,在此之后才轮到上技校。低素质的生源,使技校教育先天不足。北京染料厂技术学校是专为染料厂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该校总体水平在北京市内属中等。学校离市区远。染料厂属化工企业,易燃易爆,高温高压,工作条件差。学生到车间一看,工人浑身带色,马上就跑了,因此很难招到城市学生。每年只能到招生现场抓,等人家都录完了,赶紧把那些“服从分配”的档案拿来,抓几个算几个。
困难之二:学生流失严重。北京染料厂技术学校,从建校到1993年,招生总人数679人,学习过程中流失117人,占总数17%;进厂上岗后调走157人,占总数28%,两项加起来,走了近一半。 北京市机械行业100多个厂有26家办技校,每年应招2000人,实际能招1000人。 即便如此,还仍有不少学生中途退学,毕业分到岗位上后,又有40%左右的流失了。很多工厂使用农民工,不经培训就上岗了;有的大量招学徒工。
困难之三:经费严重不足。北京人民机械厂技校每培养一名学生需7500元,而厂里拨款远远不够满足需求。北京染料厂技校,厂里每年投资12万元,这12万元包括所有开支:23个员工的工资、奖金、办公费、差旅费及学生补助、助学金、医疗费等。 现行的费用执行标准, 还是1978年的文件,如学生医疗费用每月8角钱,学校业务费, 按每个学生每月1元计算。这真是杯水车薪!就是按这些标准算,一年也得开支 24万元,现在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就要开1.5万元,那12万元还不够开工资,一年经费差12万元。于是只好靠收农转非学生的学费维持,日子很难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要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逐步建立起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互相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体系;要使初中毕业生的50—70%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中心,其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全国应在平均60%左右。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任重道远。
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现代化的产业大军
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指出,现代世界中,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但他同时指出,竞争的态势将由下列三方面因素共同组成:一是科技创新和形成知识产权的能力;二是掌握最新科技成就的人员素质和数量;三是高新技术成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制成商品并迅速占领市场的速度和规模。
可见,中国要想真正立足于世界之林,既不能缺少大量科技精英,也不能缺少千百万熟练技术工人。
中国人民大学李强教授进而指出,从世界范围看,由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事一、二产业的传统工人地位和作用降低,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趋势,机器和技术淘汰低素质工人,“白领”取代“蓝领”则成为历史趋势。但也必须指出,新科技、新产业革命没有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参与,是根本不可能推进的。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工业、民用航空、电信、机器人加机床以及电脑加软件,是未来几十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7项关键产业, 它们都可以说是脑力产业。但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无一例外地要求从上到下每一个层次和环节的职工,都具备较高技能。谁能有效地组织调动人的智力和技能从事这些产业的发展,谁就将占据优势。
怎样提高产业工人的素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卢中原则强调:我国是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的人口大国,但我国熟练劳动力的供给却极为紧缺。允许产业工人择业竞争将有助于抑制工资膨胀,也有利于培养和筛选出较多的熟练劳动力;然而,这又会加剧就业压力。这无疑成为前进道路上的两难选择。权衡利弊,我们需要选择效率型的就业制度,以取代“大锅饭”、“铁饭碗”式的福利型就业制度,全面强化择业竞争。同时,竞争应不限于新就业部分,还应该包括已就业部分;不限于企业招生,还包括其他各业的用人招聘;不限于进入环节,还包括进入之后的内部晋级、转换岗位以及辞退、解聘等各个环节。唯有如此,才能造就高效率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素质和整体环境,也才能激发劳动者凭本事吃饭、为社会多做贡献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毫无疑义,竞争机会均等,将促使劳动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因为素质不高的人将会失去更多机会。
广东省曾对企业在职职工的业余学习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在“三资”企业就职的职工参加电大、函大、夜大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比例为24.2%,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的17.6%。“三资”企业的职工之所以学习积极性高,主要是为涨工资、换岗位和提升职位。
来自国家劳动部的消息说,为打破片面强调“文凭”的局面,劳动部将推选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具体是:
1.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原则。专业技术要求高和生产关键岗位的劳动者,必须接受一年系统的职业培训,并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方可就业。
2.实行“培训、考核、使用与工资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都要根据工人的劳动、生产工作的实绩和实际技能确定相应的工资待遇。
3.实行初、中、高三级技术等级制和技师、高级技术职务聘任制。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相当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待遇。
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现代化的产业大军。因此,培养高素质跨世纪的产业工人,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因为21世纪的中国,需要千千万万优秀的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