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扩大就业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业扩大抑制收入差距扩大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成绩,是城乡就业的迅速扩大。从城镇就业来看,2002年以来按照国际劳工组织标准计算的城镇失业率,并没有一路攀升;在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劳动参与率也有回升的趋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已经完成(提高登记失业率的因素),与此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却稳中有降。
就业增长意味着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从总体上看是不断提高的,尽管起初并不表现为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而是由于就业面的扩大,从而表现为城乡全部就业者工资总额的增大。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收入分配恶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基尼系数从1997年的0.40提高到近年来大约0.46,但是,收入分配状况并没有像基尼系数的数值所显示得那样严重恶化。在基尼系数提高的同时,劳伦斯曲线的形状没有发生变化,表明在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的同时,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也在增长。
分配改善推动着经济增长
由于流行的认识没有能够观察到城乡就业扩大对于收入分配的改善作用,从而产生对于由此导致的城乡居民消费的增长、以及国内需求在促进经济增长中作用的低估,以致形成若干对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结构的误解。一部分原因是统计体系不健全导致经济改革快于统计改革所产生的矛盾。如果我们认识到国民收入构成中的劳动收入份额,并不像所说得那么低,按照经济学逻辑可得,即中国的劳动收入增长是十分迅速的,相应地导致内需强劲,构成经济增长源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保证着增长的可持续性。如果用增加值概念计算,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不到10%,仅略大于日本,远低于台湾省和新加坡。其他的研究也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推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
在认识到国内需求已经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因素的同时,我们承认中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投资推动。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中,更多地表现在劳动力部门和地区转移中的资源重新配置效应,而不是微观层面上的技术效率。这种增长源泉的构成,乃至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相一致的。在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实现的高速经济增长,得益于提前完成的人口转变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根据预测,抚养比的上升将于2013年以后发生,届时人口红利就会逆转为人口负债。这意味着随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的逐渐消失,迫切需要从单纯依靠投入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方式。
就业优先与成果分享
考察通过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而保持经济增长源泉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在理论上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初次分配中公平与效率通过就业扩大而达到统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选择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为着力点,从而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揭示了政策含义。因此,我们当前要着眼于扩大就业的政策取向,以利于实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标和分享式的经济增长。首先,无论我们如何判断经济发展阶段,都不应该改变扩大就业作为政府经济政策的独立目标的结论。其次,通过加强就业和培训服务、以及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治理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最后,恰当运用劳动力市场规制和劳动力保护手段,积极改善劳动者待遇,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增长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