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研究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研究

刘庆[1]2010年在《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指出屈指算来,截止2010年,青岛城市建置不过119年。而早在1 994年1月4日,国务院就已经正式批准和公布青岛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近现代城市文化遗产无疑是年轻的青岛城市荣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资本,因为国务院在批准文件中指出:“青岛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明代中叶为防止倭寇侵袭,设浮山防御千户所。鸦片战争后,设总镇衙门。1897年后,曾被德、日、美列强先后占领。现存原提督公署、官邸和原警察署等大量欧式、日式建筑”。不仅如此,青岛地区更有一段古老的历史。即墨市金口镇北阡遗址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早在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代,就有东夷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东夷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比较早的进入了文明社会,建立了早期国家,晚期则发展出辉煌的齐鲁文化。直至近代,青岛地区的发展始终与中国其它地区如影随形,同步而行。然而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形态开发给文化遗产带来灾难。在大拆大建发展模式的主导下,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乃至历史城区遭受到毁灭性的建设性破坏,青岛城市文化遗产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种开发模式不仅带来城市形态的巨大改观,而且意味着城市文脉的泯灭,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消失。不仅如此,青岛市郊的古文化遗址同样在经济发展中未能幸免于难,规模宏大的建设工程正在处处围剿古遗址仅有的一点点容身之地。同时多种发展迹象也在表明,现在的青岛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深度的功能开发。而功能开发离不开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市北区如火如荼的特色街建设即是明证。一个依靠文化生存、发展的城市是有希望、有个性的城市。在文化软实力作用日益明显的今天,经济发达的背后有文化的有力支撑;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蕴含着蓬勃的经济发展潜力。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水乳交融,而文化遗产无疑是城市文化的品位和文化厚度强有力的体现者。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与发展现代经济之间的矛盾,这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这是青岛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破解的难题。本文针对古老的青岛地区和年轻的青岛城市所各自拥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论文分为青岛老城区文化遗产和青岛地区田野文物两大部分内容。其中,青岛老城区又分为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城区整体保护叁小部分。第一章为导论。在界定文化遗产的定义基础之上,厘清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和国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接着讲清选题研究范围、意义、方法及已有研究成果,在深入剖析国内外颇为流行的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论之后,阐述了青岛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成环境及历程。第二章为青岛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首先说明青岛历史建筑的影响因素、价值评价及保护意义,然后针对性提出青岛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对策,并对相对落后于海滨旅游的历史建筑旅游如何发展提出建议,尤其注重对当今遗产热点——青岛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同时对青岛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展开针对性研究,最后以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旧址修复工程为案例,深入考察了青岛历史建筑修复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第叁章为青岛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在阐述青岛历史街区的由来、价值、特色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更新对策,最后以为世人所瞩目的中山路街区复兴为案例进行具体研究。第四章为青岛老城区整体保护研究。首先从自然、人文、建筑、规划等角度具体分析青岛城市的特色,然后阐述在旧城更新与新城建设中保护文化遗产的成功与失误,同时涉及如何在城市色彩、整体高度、交通、标志性建筑、自然环境等方面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后针对青岛的母亲湾——胶州湾保护提出具体建议。第五章为青岛地区田野文物保护与利用研究。首先阐述青岛地区田野文物现状与保护意义,然后对青岛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突出针对性建议,最后以琅琊台遗址为案例进行具体研究。在结语部分,论文提出全文的结论。它们是:1.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秉承整体性保护理念;2.青岛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但是保护与利用的具体措施尚有待于改进;3.胶州湾的保护是当前青岛城市发展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4.对于青岛地区的古遗址而言,目前首要的工作是保护,然后方可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如此谋篇布局主要依据以下的思路:论文的第一部分导论为整篇论文的铺垫:历史城市的保护一向讲究“点”(历史建筑)、“线”(历史街区)、“面”(历史城区)的有机结合。历史建筑犹如一颗颗珍珠(点)错落有致的散落在老城区之中,它们是历史城市保护的最基本元素,所以论文的第二部分集中研究青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历史街区(线)则由建筑围合而来,历史建筑是历史街区极为重要的构成要件,历史街区也是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条件,二者可谓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所以论文的第叁部分集中研究青岛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延续问题;数十条历史街区(线)的有机交合最终构成了老城区(面),而老城区的整体保护实在是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绵延的大环境,意义可谓重大,所以论文的第四部分集中研究青岛老城区的整体保护问题;论文的第五部分集中研究青岛地区田野文物保护与利用问题,其原因有二:其一,田野文物本身就是青岛文化遗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二,这是青岛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青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发展,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都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方面深刻体认到青岛地区田野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的意义。青岛地区田野文物不单单再是孤零零的古遗址保护问题,而是具有了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老城区保护的密切关联性。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就由老城区走到了城外,走到了大青岛(涵盖青岛地区七区五县的地理范围)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论文的创新之处是:1.论文首次归纳了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而分析了构建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体系的多重因素。2.论文首次全面分析了青岛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与利用的合理化建议。3.论文首次以斯泰尔圣言会会馆为案例,较为全面地探究了青岛历史建筑修复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4.论文首次较为全面地考察了青岛地区的田野文物保护与利用状况,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刘春玲[2]2010年在《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1898年—1949年间青岛的市政建设为研究对象,引入市政学、管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此期间青岛的市政建设和市政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论述。1898年德国租借青岛后,大规模的建港建城拉开了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序幕,此后青岛经历了日本的两度侵占、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统治。本文纵向梳理了德租时期的“依法治城”、日据时期的“以军治城”和“以华制华”、北洋政府时期在“自主治市”过程中进行的官制改革,以及国民政府时期的市长制及“专家治市”等不同的政府组织构建系统及运行机制;通过对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1910年《青岛市区扩张规划》、1935年《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1939年《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的分析,深入探讨这些城市规划在技术层面和可实施性上有着哪些特点,对青岛的城市现代化、空间布局、城市规模、建筑文化、人文景观等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通过对青岛港、胶济铁路、道路、下水管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研究,和自来水、供电、公共交通、公共卫生与防疫、园林绿地等城市公用事业的研究,以及城市居民的住宅建设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的考察,探讨青岛如何按照现代西方市政理论去实践和构建城市设施,如何按照“现代方式”去规划和整顿城市空间,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和培养了市民的现代生活方式,市政府又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城市管理的,对青岛的城市化和都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最后,本文总结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叁个特点,即制度建设具有连贯性、持续性;市政建设经费来源固定化;市政工程实行招商承建制度、有统一的建筑标准和有规范的监管机制。

廖礼莹[3]2007年在《德占时期青岛的“华洋分治”与人口变迁(1897-1914)》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实行的“华洋分治”殖民政策,以及此政策所导致青岛的人口结构和人口特征的变化。由此探索强制性殖民政策与人口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丰富青岛近代人口史和城市史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德国占领以前的青岛人口情况进行了回顾,指出此时的青岛人口分布格局是主要以自然村落形态为主的,小聚居、大分散结构,主要人口集中于南部沿海一带。德国强行占领胶州湾,妄图作为其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军事和经济根据地,在青岛实施了一系列殖民统治,出台了“华洋分治”的种族隔离政策。该政策起源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话语背景,具体体现在居住空间、司法制度、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面对这种种族歧视的不平等政策,殖民地中国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多手段的抵制和反抗,最后由于辛亥革命导致的华人精英移民的大量迁入,最终迫使殖民政府逐渐地减弱了这方面的强制性要求,“华洋分治”的城市空间模式得到了改变。本文的第叁部分将主要介绍这一方面的内容。在随后的第四部分的研究内容里,重点分析了德占时期青岛的人口情况。本部分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分析了中国人的人口变化,包括性别构成和区域构成;其次分析了同一时间段的外籍人口的变化情况,包括年龄结构,国籍构成,户籍变动等,并逐一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内外部原因。本部分的最后一节重点分析了“华洋分治”政策对青岛人口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指出该政策导致青岛形成了等级分化明显的人口空间分布结构和多个领域内的不平衡发展,这些都对青岛的人口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最后一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总结。指出在德国占领时期,青岛虽然在工业、商业、城市建设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口总数增大,城市化进程明显。但是由于德国殖民政府实施的种族隔离的“华洋分治”政策,使得青岛的人口发展趋向一种不正常和不健康的发展模式,阻碍了青岛人口的发展。并且,还应该看到,面对这种种族歧视的不平等政策,中国人民始终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抵抗,对青岛城市的正常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曹胜[4]2003年在《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拟对青岛开埠、德占初期青岛城市规划和建设、德占中后期青岛城市的拓展以及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建筑风格进行初步论述,并探索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成败得失,以期能够对今天的城市建设有所启发。 全文主要内容共有六部分: 一、胶澳事件和青岛开埠 德国对青岛觊觎已久,为实现对青岛的侵占,在选址、外交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于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悍然出兵占领青岛。随后于1898年3月6日同清廷签订了对青岛未来产生巨大影响的《胶澳租界条约》,条约中规定了德国的权益。随之又签订了《胶澳租地合同》、《潮平合同》、《边界合同》,具体划分了租界范围,青岛从此被纳入了德国的殖民统治体系。 二、德占初期青岛的城市规划(1898~1906) 德国侵占青岛后,对这片土地进行了精心规划,最终形成了1900年城市总体规划。1900年青岛城市总体规划虽然有侵略和掠夺的属性,但从城市规划理论上又有可供借鉴的经验:首先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方面,既有机地把各功能区加以串联,又使各功能区内形成自我协调的道路网结构;其次在道路景观设计方面,德国人采用了对景和借景的手法;再次在城市功能分区和结构规划方面有着宝贵的经验。 但是由于德国统治者对青岛的建设是基于掠夺和占领,规划中缺乏对地区远景发展考虑,其弊端主要体现在:第一,铁路深入市区对城市产生分割,有碍各功能区的有机联系;第二,道路系统规划中缺少等级区分,造成流量负荷不均,使局部交通压力过大;第叁,军事与经济的双重侵略,严重干扰和限制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第四,规划中对不同地区环境标准分等级设计,造成城市建设水平不一,引起强烈的民族矛盾;第五,忽略了城市发展中的自我完善,使城市体系难以相互构成有机的整体;第六,贵族区与贫民区的划分,是引发城市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这充分反映了城市近代化进程要求与殖民地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矛盾。 叁、德占初期青岛的城市建设(1898~1906) 德国殖民地当局首先解决了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建设所需资金主要来自于德国政府投资和租借地的收入。其次采取了有效的土地政策,防止土地投机,获得了巨大利益,保证了城市建设用地。再次加强了城市对外交通的建设,青岛港的修筑和自由港制度的引入以及胶济铁路的修通,大大改善了青岛在国内沿海城市中的地位,促进了青岛的迅速崛起,便利了德国的侵略。同时,德国统治者对市政建设采取了分头并举、同步建设的方针,青岛城市建设全面展开。 四、德占中后期青岛的城市拓展(1906一1914) 在德占中后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各项城市内容也丰富起来,德占初期的城市规划越来越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要求,德国殖民地当局开始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重新编制,用以指导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这样便形成了1910年的《青岛市区扩张规划》。在规划中着重考虑了商业发展的需求,从城市结构布局到路网的划分都紧扣了这个题目:第一,消除了原规划中规定的华欧分区界限;第二,规划建设新的港口码头,提高港口的货物吞吐能力:第叁,扩大港区附近的商业居住用地,形成一处商业街区;第四,在位于市区北部的住宅用地中,恰当地设计留出新的商业街区中心位置。德国殖民地当局在疯狂经济掠夺的同时,加紧实行文化侵略。这一时期是青岛市区建筑风格形成和城市建设规模膨胀时期,这样使得青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形态。 五、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建筑风格(1898一1914) 通过对青岛城市建筑典型代表的归类分析,归纳了七种类型的建筑风格。一是反映统治者权力和威严的行政性建筑,其典型代表性建筑物是胶澳总督大楼、警察署和胶澳法院:二是用于经济和文化侵略的建筑,其代表作品有德华银行、基督教堂和德华特别高等学校;叁是公共及社会性建筑,其代表作是青岛火车站、胶澳观象台和德国野战医院;四是商业娱乐性建筑,其主要代表作品是亨利王子饭店大楼、青岛俱乐部、汇泉大酒店水师饭店和医药商店大楼;五是官邸、公寓等居住生活性质的建筑,其代表性建筑是总督官邸;六是工业建筑,其代表作品为四方机车修理厂和屠宰加工厂;七是中国人街区房屋主要的建设形式。 六、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特点和启示 青岛是一个新兴近代城市,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青岛完全是一座根据现代城市理论新建的城市;第二,青岛城市建设伊始,便有明确的城市总方针;第叁,青岛城市建设有严格的城市规划;第四,青岛的城市管理有法可依;第五,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由德国殖民政府主导,建成了典型欧式城市,奠定了中国近现代青岛发展的基调;第六,与省内济南和烟台相比有先进之处;第七,德占时期的城市建设深深地打上了殖民地的烙印。 同时,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得失,为我们今天进行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第一,城市性质左右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布局形态;第二,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依据和龙头;第叁,制定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

韩倩男[5]2018年在《青岛近代建筑规则演变过程研究(1897-1937)》文中研究指明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指导是城市规划实施与建设的基本保证。一般来说,城市建设法规是在城市建设之始便制定完成的,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形态以及未来的发展面貌,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离不开研究此城市的相关建设法规。在中国近代史上,建筑规则是各个城市建设过程必须遵守的法律文件,其内容涵盖广泛,不仅包括城市建设法规、设计标准和设计规范等方面,还包括建筑形态控制、建筑与其外环境的关系、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以及建造建筑物时所选用的结构、材料和做法等方面。总而言之,建筑规则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均发挥其作用,并由点及面的控制城市形态。1897-1937年是青岛近代发展历史的主要阶段,也正是这40年的发展成就奠定了青岛城市的基础、规模及形态。本论文试图按照时间顺序对青岛近代各历史时期市政当局所颁布的重要建筑规则进行阐述;理清青岛近代建筑规则从形成、发展到完善的演变过程;对各时期颁布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规则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纵向比较青岛近代各时期城市管理机构的职能以及建筑规则中有关建筑控制的规定;横向比较同时期国内其他主要城市颁布的地方性规则与青岛建筑规则的异同,最终得出青岛近代建筑规则的演变对现今城市建设以及未来发展的启示并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谭文婧[6]2009年在《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德占时期是青岛发展史上重要阶段,殖民者先后颁布实施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和1910年《青岛市扩张规划》,完整体现了从规划的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并在规划的指导下实现了从渔村到现代城市的转变。从而启动了青岛现代化的进程。在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中,德国人对欧洲人和中国人分区规划,在功能分区、道路、建筑等方面,欧人区均优于华人区,体现出强烈的殖民特色;规划中利用自然因素,注意生态保护,并将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首位。伴随人口膨胀、社会功能增加,德国殖民者重新编制《青岛市区扩张规划》。该规划中取消“华欧分区”的规定,实行“华欧杂居”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整个城市向北扩展。此次规划虽因一战爆发未来得及全面实施,但其形成的南北带形发展结构却成为日后制约青岛发展的桎梏。德国殖民者对青岛城市的规划,塑造了青岛的军港文化和海洋文化,其建筑体现出典型西方文化和殖民文化,使青岛具有欧洲城市风貌。伴随着德国殖民者的规划,青岛成为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承接点和交汇点。这一时期,德国殖民者引用西方先进理念和技术,根据青岛自然环境特点进行的全面而细致的规划,规划中体现的城市文化,以及规划中出现的道路交通、功能分区等问题对当今的城市规划建设,仍有启示作用。

马珂[7]2009年在《德占时期以来青岛城市规划思想演变研究(1897-1949)》文中提出青岛距今仅有100多年的历史,这100多年是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从1897年11月14日德国占领胶州湾以来,青岛城市在外力作用下,经过了德国统治下近代城市空间模式和城市风格初步形成的17年;进而发展到日本殖民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政权更迭的城市建设发展期;在经历日本殖民者第二次占领和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临时接管期的缓慢发展后,青岛迎来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青岛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演变成为我国重要的沿海海港城市,在我国近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建设中具有典型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青岛城市建设与规划,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下,城市规划从理论到实践、东西方碰撞与融合的矛盾斗争过程。青岛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中受外力作用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清政府同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青岛不同行政主体统治时期所颁布的城市管理制度章程、制定的城市建设法规、出台的一系列城市规划方案均对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在青岛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完整性、延续性与独立性使得其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研究现代城市规划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典型的案例。本文以青岛的近代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城市规划制度、法规、规划案等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因素为切入点,通过研究近代青岛城市规划建设中思想的演变及其对今天的青岛城市建设的影响,梳理了这一时期城市建设中不断反复与交替的规划思想、理论,并对其进行客观真实的研究与评述,总结其发展演变特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近代青岛历史发展的分期研究,对近代青岛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影响城市规划建设、推动城市发展变革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法规、制度以及城市规划思想进行客观的研究与评述。

曲洁[8]2013年在《民国时期青岛的文化娱乐消费初探(1912-1937)》文中研究表明1912—1937年,青岛先后为德国、日本和国民政府统治。在此背景之下,青岛的社会势必发生深刻的变革,德日的武力强租在客观上实现着中西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青岛从开埠之初以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民俗文化娱乐消费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娱乐消费活动长期存在,说书场、戏院、茶园是深受广大民众普遍喜爱的传统文化娱乐场所;西式的文化空间和娱乐方式在德国人进入青岛后得以建立和发展,西式娱乐项目之于青岛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电影院、跑马场、咖啡厅、俱乐部这些西式文化空间在青岛的建立具有时代意义。而在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民众从最初只是西式娱乐活动的看客到转变为真正的消费主体,其娱乐方式、消费观念等也在同时得到真正的转变。文娱活动不仅是民众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而做出的选择,这一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的变化与影响也都能从民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得以体现。同时,文化娱乐活动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反映着东西方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民众的文化娱乐活动特别是西式文化娱乐活动的传入与发展对于青岛近代文化风格的形成以及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曹胜[9]2004年在《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特点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青岛是一个新兴的近代城市,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有许多特点:青岛完全是一座根据现代城市理论新建的城市;青岛城市建设伊始,便有明确的总方针;德国殖民地当局制定了严格的城市规划;在城市管理方面,德国人基本上是依靠法制进行的;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由德国殖民地政府主导,建成了典型的欧式城市,奠定了中国近现代青岛发展的基调;与省内济南和烟台相比有先进之处;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深深地打上了殖民地的烙印。认识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特点,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从事城市建设有许多重要启示:城市性质左右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布局形态;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依据和龙头;制定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城市建设应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

刘佳慧[10]2010年在《近代青岛市民心态研究(1898-1937)》文中研究说明自1898年青岛开埠,近代青岛城市历经德占、日占与收回,独特的城市发展道路使青岛市民具有独特的心态特征。本文主要从叁个方面进行探讨,包括殖民占领所形成的殖民地心态、移民建城所特有的移民心态、市民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新市民心态。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市民心态各有其时代特征;在不同市民阶层当中,市民心态也有所差异。本文着重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入手、从总体到部分分层面叙述,以横向历史发展顺序为经,以纵向市民阶层为纬,多角度探讨总结近代青岛市民心态。从城市发展过程来看,1898年至1914年德占时期,青岛城市从建立到初具规模,市民社会也随之开始崛起。这时市民意识尚不清晰,市民心态脆弱,充满了对城市的疏离感、对外国人的依赖感和对外地人的排斥感。1914年至1922年日本占领青岛,1922年后中国收回青岛,但城市命脉仍然掌握在日本手中,自1929年后青岛主权才真正收归中国政府,并开始新发展,在这一时期市民社会走向完善成熟,市民心态也逐渐稳定并形成独有特色,安于城市生活,对殖民压迫形成强烈反抗,对城市本身的责任感也与日俱增。近代青岛独特的城市发展历史,造就了近代青岛市民。近代青岛市民在城市形成建立的过程中,完成了从移民到新市民的身份转变;在各种政权势力交替中,完成了对自我市民身份的认知,逐渐形成了对城市公共事业的责任感。总体来看,1898年到1937年期间,近代青岛市民因其优越的城市条件与生存环境而充满了骄傲感,并产生排外情绪;历经德日殖民统治,近代青岛市民对外国人又爱又恨,既崇尚其先进的物质生活,又强烈地反抗着殖民所必然带来的暴力压迫;近代青岛市民随着城市的新兴而产生,思想开放,兼容并包,既无传统观念的束缚也缺乏传统文化的根基。因近代青岛特殊的发展历程,本文特别以下层劳动者与上层精英为例进行探讨。在近代城市兴起的过程中,市民的近代化在下层劳动者身上有着突出体现,他们自信而开放,文明而有序,近代化的演变过程典型地体现在他们的这些心态中。近代青岛特有的历史背景使得在一定时期遗老贵族群体和文化名人群体成为城市市民上层主流,他们追求物质享受并乐于传播文化,作为上层精英,他们的心态对市民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言行主导着这个城市的物质追求与舆论导向。探讨近代青岛市民心态,是对近代青岛历史的再梳理,也是研究近代青岛人心态的一个小小开端;既是对过去的认知过程,也是对现在自我的重新认识过程。

参考文献:

[1]. 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 刘庆. 山东大学. 2010

[2].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D]. 刘春玲. 吉林大学. 2010

[3]. 德占时期青岛的“华洋分治”与人口变迁(1897-1914)[D]. 廖礼莹.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4].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研究[D]. 曹胜.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5]. 青岛近代建筑规则演变过程研究(1897-1937)[D]. 韩倩男. 青岛理工大学. 2018

[6].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研究[D]. 谭文婧. 青岛大学. 2009

[7]. 德占时期以来青岛城市规划思想演变研究(1897-1949)[D]. 马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8]. 民国时期青岛的文化娱乐消费初探(1912-1937)[D]. 曲洁. 青岛大学. 2013

[9].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特点与启示[J]. 曹胜.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0]. 近代青岛市民心态研究(1898-1937)[D]. 刘佳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