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转型、企业家的“替代”与思维的提升_企业家论文

中国的转型、企业家的“替代”与思维的提升_企业家论文

中国转型,企业家的“换代”与思维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企业家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中国已经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坐二望一。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上,中国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正面临着新的转型。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新考验,不仅在于经济结构,还在于国民素质。

      先来看一个事实: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就普及了小学教育,建立了大量的中学,又建立了很多新的高等学校,每年培养出大量的工程师、技术专家,还包括近代的经济管理人才。而中国虽然人口比英国多得多,但绝大多数是文盲,即便是少数读书人,每天读的是四书五经,目的是为了考科举,很少人懂得近代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和金融。

      可见,决定一个国家强弱的不是人多地广,关键还是国民素质,而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企业家的素质尤其重要。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于是有了个体经济。1988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家元年。从此,企业家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至今不过短短25年。

      今天,面对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时代,企业传统的发展道路已经越走越窄,中国企业家总体上面临着换代与升级,这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兴衰,也关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所谓换代,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创立的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整体上进入了交接班时期;所谓升级,指的是企业家自身的思维模式、经营理念与自身修为进入了更新期,而这两者又是有内在关联的。

      产业化思维

      一般认为,企业思维模式包含三个层次:工厂思维、企业思维和产业思维。

      工厂思维是停留在流程管理层面的简单、基础思维;企业思维是工厂+经营的复合型思维;产业思维是全局的、长期的、可持续的战略思维。

      在商业文化上,中国经营者的共同特征是:善于抓机遇、做人情,企业无科学分工和明细的组织结构,普遍存在做贸易心态。这导致他们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整体上停留在工厂思维上。

      工厂思维是生产型思维,其思想核心是提高生产率,它的局限性体现在片面强调提高生产率——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一个典型的后果就是产能过剩。

      2013年11月,“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加入安利做直销轰动一时。李阳曾说,“我是个商人,一定要把商业做大”。但是疯狂英语创办20多年,至今还在靠四处“叫卖”做营销,落后的经营方式让他始终没能完成从个体户到商人的转变。而与他同时起步的新东方等英语培训机构早已上市。

      许多企业之所以不能持续发展,看似生产问题、技术问题、营销问题、资金问题……其根本还是思维问题。因此,对企业而言,最急需的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论,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思维模式的更新。

      近些年,很多企业家热衷于读MBA、EMBA,但是许多人读MBA是为了找人脉、钻圈子。这固然也没错,但切不可本末倒置。调查显示:各行业的标杆企业高管都具有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知识结构。企业家一定要系统地学习工商管理知识,否则真的无法管理发展起来的企业。

      中国已经错失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也无缘第二次产业革命,目前正在触摸第三次产业革命。这是从工厂思维向企业思维的飞跃。

      企业思维的核心是工厂+经营,即:把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

      企业思维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因为要考虑市场需求,所以必须侧重于经营,生产是为市场服务,已经从核心地位退居为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经营链条中的一环。

      目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大多处在企业思维阶段,而有更多抱负的企业家则正在迈向产业思维。

      产业思维是战略性思维,具有整体性、系统性、长远性和持续性等特征,其战略重点是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因此产业思维要跳出本企业,站在全行业甚至全社会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宏观层面的设计和思考。

      像马云、杨元庆等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都已经在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有望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家。

      国际化思维

      中国企业家大多是“文革一代”,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更缺少国际化视野,然而却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他们的成功主要在于时代赋予的机遇,加上自身的聪明与努力。

      今天的世界正在经历三大变革:货币体系演变,产业格局变迁,经济框架错位。但是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家对此感知迟缓,因为他们长期靠经验积累的经营理念已经难以跟上今天世界发展的潮流。对于国际化,中国企业家不能过关的语言障碍,自以为是的经营思路,以及忽略细节的处事习惯,导致了许多传统的“中国打法”今天已经在欧洲失灵。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必须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才有持续发展的机遇,所以中国企业家必须具有全球化思维。

      王石从1984年创业,15年后辞去万科总经理职务,之后征服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极,再后来,已年届六旬的他选择出国读书。王石去美国读书的原因,除了要圆自己的留学梦,更多的是在经营多年企业后,对于自身和万科未来究竟怎么走,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美国,王石选读了“资本主义思想史”、“宗教如何影响社会”,这基本是中国企业家的知识盲点。王石说,过去思考的都是“如何让企业成功”,而在哈佛,王石更多思考的是,企业成功的背后,为什么会是这样?他希望万科的发展不仅仅是企业层面或是产品层面,而是从文化和社会层面进行思考。这正是中国没有真正国际化企业出现的重要原因。

      现在全球很多行业前十位的公司不乏中国企业的身影,但是其竞争力是否真的能排在前十位?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企业要和国家共同成长,如何从量的第一到质的提升,是中国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王石提出万科最重要的是完成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型,这也和中国现代化、转型升级的步伐一致。

      当前,中国企业家需要从经营、管理向加强自身修养、转变思维方式、开拓国际化视野升级。

      互联网思维

      摩托罗拉是模拟时代的手机霸主,但它很快被诺基亚超越,因为诺基亚抓住了数码时代的机遇。但是诺基亚很快又被苹果所超越,因为苹果率先拥抱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并在21世纪初以摧枯拉朽之势,将许多传统行业一一吞没。2014年中国富豪榜前十名,有三名来自互联网行业——马化腾、马云、李彦宏,而他们的公司都成立于1999年前后——互联网无疑是这个时代的造富机。

      互联网表面上看是技术变革,真正的影响却是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迫使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

      要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最重要的就是采用互联网思维。在我的作品《驷马奔腾》中,马蔚华曾经带领招商银行在中国首推网上银行;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则联合马云、马化腾利用互联网卖保险。

      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催化剂,那些没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终将与这个时代渐行渐远。

      对于企业家而言,更值得注意的是,从亚当·斯密提出分工理论,把小作坊变成了现代企业,到三位古典管理先驱:泰勒的生产线、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到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这些200年来的管理传统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也正在经受着新的考验。

      相对而言,互联网给年轻一代的创业者带来了更多超越前辈的机会。不但陈欧这样的“新贵”可以带领聚美优品登陆纽交所,许多曾经战战兢兢接过父辈财富的“富二代”,因为生在互联网时代,也有了更多底气。

      这些“富二代”们面临着与当年父辈创业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这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再在父辈的老路上走出新天地。时代在变,治理企业的思路必须发生改变。好在他们大多具有深层的知识背景,甚至海外留学经历,像娃哈哈的宗馥莉、碧桂园的杨惠妍、新希望的刘畅等。很多“富二代”在同龄人当中见识和资源更高、更多,他们更愿意做一个“创二代”,用全球化视野和互联网思维去超越他们靠勤奋打下基业的父辈。

      有一种说法:“未来没有互联网企业,因为所有的企业都将被互联网化!”如此看来,今天的互联网企业只是人类一个新时代的先驱。这不禁让人想起,柯达曾经发明了数码相机,但最终却因数码相机而破产。如果互联网的趋势真的如此,未尝不是一次伟大的革命。

      而对于有新思维的中国企业家们,一定要具备现代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素质:以符合人类发展潮流的眼光来经营企业和对待财富,并让自己身心和谐、志存高远!

标签:;  ;  ;  ;  ;  

中国的转型、企业家的“替代”与思维的提升_企业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