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法修辞知识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修辞论文,新课标论文,语法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包括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作为长期关注中学语法修辞教学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分析研究了相关内容之后,我们感到新课标的整体思路和内容设置是基本适宜的,是切实可行的。
义务教育新课标第四学段中写道:“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明确提出了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任务。
语法修辞知识是语文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世界发达国家的母语教学课程标准中都把语法和修辞(或语言技巧)的学习列为重点内容,作为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在要不要讲,如何讲,是否系统、集中讲这些问题上经历过数个反复,曾有过几次经验教训。1956年语文教学大纲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汉语部分系统全面讲授语法修辞知识。当时语法学界大合作的产物《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诞生,“暂拟”体系广为传播,影响很大。但是分科后过于繁复的知识教学加重了学生负担,反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之后,随着汉语、文学分科的取消,语法修辞知识也就相应地削减了。1982年,《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问世,“提要”为打破50年代制订的“暂拟”体系,掺进了大量“专家语法”的内容,其繁琐的短语分类连教师都难以掌握,最终不得不在“淡化语法”的呼声中淡出了语文教材。应该看到,“提要”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语法修辞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给广大师生留下繁琐无用的印象,短时间内难以转变;另一方面,由于淡化语法修辞知识的结果,在题海战术中冒出许多不伦不类的语言测试题而招致语文学界的激烈批评。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得出答案,语法修辞知识一定要讲,但又不能讲得过多过细。一个没有语法修辞知识的母语教学,其科学性必然大打折扣,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汉语语法学百余年,修辞学八十年,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适合教学的知识内容。不过在目前形势下,要采取少而精、分散式、渐进式的随文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正体现了这种思路,在强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的前提下,新课标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这样的安排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可以使语法修辞教学紧密结合课文语言实践的分析,寓语法修辞知识于阅读教学之中。
新课标“附录”中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由五部分组成,确定了教学内容和范围,也反映出语法体系的取向和特点。其中前四部分是语法,第五部分是修辞格。第一部分是词的分类,共分出十二个类别。其中语气词是“提要”中没有的,20年来的语法研究证明语气词是汉语相当有特点并且非常重要的一类词,独立出来很有必要。不过“提要”中有的拟声词在“要点”中却被遗漏了,应该在今后的修订中补进。
第二部分是短语的结构。“要点”列出五种基本结构,即: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这就从根本上纠正了“提要”的短语分类。“提要”采取功能分类统摄结构分类的做法,搞出7大类20多小类,实在是太繁琐了。短语的结构分类简单易学而且概括性强,对于初学者来说由此入门非常适宜,像连动结构归入广义的偏正式,兼语结构理解为动宾套主谓都是可以的。至于介宾短语、的字短语、所字短语等粘附型结构,在讲介词、助词等词类时可以介绍,这里也就不必列出了。关于分析短语结构的层次分析法,笔者的意见是可讲可不讲,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能认识短语的结构类型就足够了。
第三部分是单句的成分。“要点”列出的是传统的六大成分。这也就等于提示我们,单句是可以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属于传统语法,是非常适用于教学的。这种分析法在句子平面上一次分出六种成分,可以清楚地显示句子的格局,学生在原句上就可以作加线分析,非常简便实用。由于“要点”没有列出中心语,我们认为完全可以采用中心词分析。中心词分析被现代语法学证明是完全符合人的认知程序的,并不是什么不科学的。要理解一个句子,找到谓语是至关重要的,抓住谓语也就抓住了核心。至于六大成分之外的独立成分,划分成分时可不作标示,教学中如果简要地介绍也是可以的。
第四部分是复句的类型。“要点”指出复句教学仅限于二重复句,以此限制难度。通常阅读课文中三重以上的复句也不多见。“要点”所列的复句类型有七种,比“提要”的八种少了承接复句一种,在分析中承接复句可以笼统地按并列复句分析。要点中解说复句也没有,如果不加上的话也只好归在并列复句里了。在实际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要点”之外的内容应该是允许的,恐怕也是必须的。目的复句可以在因果复句中分出目的与因果,归入因果复句。复句分析采用加线的层次分析,再标上关系。
第五部分是常见的八种修辞格。比喻最常用也最复杂,教学中应适当侧重。比拟辞格分为拟人和拟物,“要点”只列出拟人。夸张是语义上的,其余的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都是形式上有明显特征的,都是常见而且比较容易判定的。
新课标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确实是简之又简,始终控制在最基本的常识范围之内。通过学习语法常识,学生可以了解基本的词类、短语、单句、复句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阅读课文中的语言现象,理解其中的语言难点。通过修辞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体会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新课标强调将语法修辞的知识应用于语文阅读课的实践,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理性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巩固了自己正确的语感,而具备敏锐的语感也就为纠正语法修辞的错误打下了基础。这是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提出的发展语文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思想完全一致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的课程目标设计。其中指出,要“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并且提出应“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新课标选修课举例中也提到可以设置包括语法、修辞在内的专题课程。这等于在高中阶段再进行一个小的学习循环,一方面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所学内容,另一方面紧密结合语言运用实践在语法修辞方面介绍更多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在新课标搭建的平台上,如何搞好语法修辞知识教学,需要广大教师和语文工作者集思广益,科研攻关。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建国后五十多年来语法修辞知识教育的经验教训,循序渐进,争取逐步合理化,而不是淡化语法修辞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