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里说邻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邻里论文,里说论文,小故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凤凰卫视中文台《社会正能量》栏目组要做一期节目,话题是当下的邻里关系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如何构建现代的邻里关系,让我做嘉宾。我有点发怵。我不知道我对这个话题能说点什么。编辑鼓励我,并从网上给我找了一些资料,有诗文,有故事,都是古人的。还有几句民间谚语。我想,她可能想让我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上说点什么真知灼见。 我当然希望我能有真知灼见,但看了那些资料,立刻傻眼了,不会有什么真知灼见的,尤其是他们希望有的真知灼见。我想打退堂鼓,不去了。编辑是我的老乡,她说来吧来吧你随便说。好吧,那就去。 节目做了,也播了,没我多少事。 但那些资料却给我留下了印象。 先说两句民间谚语: 远亲不如近邻。 远水不解近渴。 这两句说邻里关系的民间谚语,从古流传到今,很实在,似乎没什么可挑剔。但细抠一下,也许会抠出一点儿我们在说这两句话的时候容易忽略的一面。比如,“远亲不如近邻”准确的意思应该是在即刻需要的情景之下,远亲不如近邻快捷便当。“远水不解近渴”或者“远水不救近火”,准确的意思应该是“难解近渴”或者“难救近火”。这两句话的意思不应该只依字面的意思理解。作为即时性的功能描述,是没错的。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则是功利性的,会有轻“远亲”、重“近邻”的嫌疑。 唐人于鹄有一首《题邻居》的诗,其中有这么几句: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在我看来,这首写邻居的诗中“蒸梨长共灶”“分灯夜读书”的描述,邻里已形同于家人了。这在古人,也许可以做到,今人也有可能做到,但我们一定得清楚,邻居毕竟不是家人。在现实生活中,如家人一样的邻里关系,是理想化的。邻里关系应该在一个合适的区间,就是说邻里的亲近应有边界。再说得现实一点,即便是家人,也应有边界,比如隐私。所以,对于邻里关系,我更赞成“亲密有间”,这里的“有间”不是隔阂,而是相互亲近的边界。 还有一首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被称为《六尺巷》的诗,据说是一位叫何绍基(编者注:一说系张英所写)的人写的家书,也是一个小故事:何家和邻居为界墙发生矛盾,互不相让。何绍基写的这封家书化解了矛盾,两家各让三尺,两家之间形成了一道宽六尺的巷道,成为处理邻里关系矛盾的典范,为世人称道。 包容与退让可以是一种美德,可以创造和睦的邻里和人际乃至于社会关系。 但我要说的是,包容与退让只有在形成社会共识的时候,美德才能惠及人,惠及社会。如果不能形成社会共识,这种美德在惠及人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与初衷相悖的后果。一味地包容和退让,极有可能鼓励丑行,甚至恶行。丑行和恶行泛滥,包容和退让就会成为一种善意但却软弱的纵容,最终祸及包容与退让者。不仅邻里之间,人类许多大的人道灾难,就与一味的包容和退让有关。所以,包容与退让也应该是有原则的,有边界的。明辨是非,捍卫权益,有原则的包容和退让,才是货真价实的美德,也有利于使包容和退让形成共识,成为社会共有的美德。 现在,说故事。 《孟母三迁》,很有名的小故事,是中国人都知道的。原文如下: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傍,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故事里的孟母,为儿子的成长择邻而三迁,亲情和意志以及行动力可感可叹。在这个故事里,邻里意味着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重视居住和生活的人文环境,趋利避害,人性的天然,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在推崇孟母三迁的同时,也应该细抠一下。比如,孟母要搬迁到理想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她得有搬迁的财力。天下如孟母一样的还有张母、李母、王母很多很多,她们没有财力,是想迁而不得的。即使搬迁了,也是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的享受者,而不是创造者。在讨论当下的邻里问题时,我们推崇“孟母三迁”这样的故事,应该警惕故事中内敛的功利性。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有着明显的歧视嫌疑,重读书人而鄙视底层的劳动者。这几句话,对于推崇“孟母三迁”的教化者来说,可能不中听。但不中听的话听一听,也许没什么坏处。 流行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推崇者和“孟母三迁”的推崇者是一伙的,属于一个文化价值系统。 当然,“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可以有多样的解读。比如,“三迁”让孟子有了更为多样的经历,开启了智慧,增长了见识,参与了成长中的孟子的精神建构。也许就因为有“三迁”的经见,才有了后来的孟子,以及《孟子·滕文公上》中的这几句: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在我看来,孟子的这几句,不仅是健康的邻里关系的描述,也是健康的道德劝诫,并有健康的人文关怀。 在我们的文化里,邻里关系有“蒸梨常共灶”“分灯夜读书”的温暖,也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 构建现代文明的邻里关系,仅有传统文化中温暖的那一部分是不够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还应该有新的意识,新的观念,新的创造。就道德教化和契约规范来说,我更信任契约的力量。社会契约的建构和完善,不仅比道德教化更为有效,还会有助于道德的建设。 我们的文化缺失的不是实用性的道德教化,而是现代的契约精神。培养现代的契约精神,有利于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社区关系。和谐的邻里关系、社区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这个小故事说的是邻居_邻里关系论文
这个小故事说的是邻居_邻里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