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业的现状与展望_西藏建设论文

西藏旅游业的现状与展望_西藏建设论文

西藏旅游业的现状及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旅游业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0)03-0075-05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面积12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地势高峻、环境闭塞,是西部十省市区经济最落后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抉择使西藏的发展面临又一个历史性的机遇。西藏应如何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快区内产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全国上下各类人士的热点话题。我们认为,优先发展旅游业是西藏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发展西藏经济应优先发展旅游业

根据经济学原理,在考虑经济发展战略时,有两条必须遵循的原则。一是在分析本地区经济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搞好经济布局,使其结构合理、比例恰当;二是量力而行原则。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自然条件恶劣,环境闭塞,经济基础薄弱,人、财、物力短缺,不可能所有产业一起上,如果战线搞得过长、规模过大,必将影响经济的协调发展。西藏的农业、牧业是经济的主体,占区内工农业总产值的70%左右。但因土地贫瘠、投资大、收益差,农业本身不具优势;牧业发展潜力很大,但现有牧场状况不好,改良草场和科学养畜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和劳力,时间也较长,只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但西藏独特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进程却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概括起来,其优势表现为“高”、“奇”、“神”、“特”四个字。以“高”惊世,以“奇”闻名,以“神”催人向往,以“特”促人旅游。“高”,有8848米的珠穆朗玛,5座8千米以上的冰峰,40多座7千米以上的雪山,平均海拔高度也在4千米以上;“奇”,有奇特的地质地貌,奇异的藏民族传统习惯、风俗人情,奇妙的民族建筑、民间歌舞;“神”,有神秘的民族渊源、古老传说、自然气候以及古寺古刹;“特”是指西藏独有的特色:万年冰川,千年雪山,星罗棋布的湖泊山水,湛蓝的苍穹,丰富宜人的日光等,这些,不但在我国,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切不仅令一般的旅游者心仪向往,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进行考察、学术探讨的地方。可以说,西藏吸引着全世界的注意力,历来都是各类人士关注的焦点。

另外,从世界旅游者需求的发展趋势来看,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1)追求新异刺激,热衷探险猎奇,向往荒凉原始的边远地区和纯自然环境;(2)对异地文化保持长盛不衰的兴趣,特别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色彩,带有地方神秘性的旅游资源尤其感兴趣。西藏蕴藏着符合这一需求指向的雄厚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适合西藏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

二、发展西藏旅游业的特殊作用

西藏地理位置边远,民风独特,经济发展缓慢,发展西藏旅游业对于推进改革和开放,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1.发展旅游业可以充分利用西藏天然的资源优势,走特色开发之路

西藏属典型的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特色,开发潜力极大。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调查,国外旅游者对我国社会民俗风情的兴趣高于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兴趣。西藏民俗风情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氛围和自然背景,在我国的民俗风情中,又是最自然、最朴素、最有特色、最丰富多彩、最易让外人感到新奇和神秘。但长期以来,因投入不足,开发缓慢,丰富的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潜在优势未能转化为现实优势。不仅影响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也放慢了全区产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西藏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金的有效利用,增强西藏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发展旅游业也有利于利用西藏的特色资源,避免照搬东部发达地区的现成模式,重点培育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树立特色品牌形象,形成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特色经济。

2.发展旅游业可以加快西藏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协调发展

西藏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在满足西藏人民生活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局限,加之资金不足、技术力量奇缺,使这些行业本身不具优势,困难十分突出。发展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这些困难的束缚。与西藏区内其它经济部门相比较,西藏旅游业具有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旅游业本身具有风险小、投资周期快、效益好等优点。在整个“八五”期间,无论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次,还是旅游业营业收入及创汇的年均增长率都在一倍左右,大大高于全国水平。以1992年为例,西藏旅游业收入9256万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78%,略低于全国的相应比例,但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在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有显著提高。同年旅游创汇997万美元,为全区出口贸易额的51.7%,高出当年全国相应水平的10倍。可见,加快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交通、通讯、建筑、商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牧业、毛纺工业、民族手工艺术品、食品饮料以及各种土特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引发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为西藏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催化功能,有利于地区各行业的协调发展。

3.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打破计划体制的束缚,促进观念更新

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属于我国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计划经济的特征浓厚。长期的落后封闭局面造成观念保守,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依赖国家投入和直接援助的思想严重,许多人习惯于等、靠、要的消极思维,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西部大开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大思路,转变观念、加大开放力度是关键和切入点。西藏经济要起飞,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市场导向型,更新观念是前提。

旅游业是一种外向型产业,对于吸引外部资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对外交流和影响作用十分突出。旅游消费也是一种典型的信息消费,对传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会带来强烈的冲击。发展旅游业,使西藏逐步摆脱传统意识的禁锢,克服消极等待思想,对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具有重要意义。

4.发展旅游业有利于西藏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西藏的发展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民族问题。西藏历来都是国家重点支援扶持的对象,是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西藏人民的物质生活情况、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保护等在国际舆论界一向都十分敏感,常被别有用心者乘机利用、大肆渲染,极大影响了西藏地区的社会稳定。加快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改善西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无疑有助于西藏地区的稳定。同时,发展旅游业,利用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加大开放力度,增加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联系,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尊重。

三、西藏旅游业现状分析

1.西藏旅游业的现状

西藏旅游业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在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提高一年超额完成了主要发展目标(目标为接待海外旅游者20万人次,创汇7680万美元,完成营业收入10.4亿元,实现利润1.6亿元)。1999年旅游业创历史新高,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其中海外游客10.08万人次;创汇3629万美元,实现收入5.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9.9%,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5.8%,税收贡献上升到2400万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旅游业吸纳就业的劳动力上升到6000多人,间接带动的劳动力就业达到3万多人,旅游业已经成为西藏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区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西藏旅游业正在加快旅游产品的优化更新,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主体观光产品,初步成熟的度假产品,多种类别的优势互补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格局。具体讲,就是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区;以登山、徒步朝圣、探险为主的后藏旅游区;以森林生态、地貌科考以及度假为主的藏东南旅游区;以雅砻风景名胜为主的藏南文化旅游区;以野生动物观赏以及领略草原民俗风情的藏北旅游区。

总之,西藏旅游业在旅游收入和效益方面都取得较快较好的增长,在旅游产品方面逐步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呈现出稳步、高效、健康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通过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相互比较,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西藏旅游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即使在西部十省市区中,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也处于较低水平。(见表一)

2.制约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西藏旅游业一直保持10%左右的递增速度,在西部十省市区中只高于新疆(4.1%),远低于邻近的青海(42%)、甘肃(23%),并且这是在起点低、接待规模很小的基础上取得的一种发展速度,与西藏雄厚的旅游资源极不相称。究其原因,其中的一些关键性制约因素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基础薄弱,观念保守

西藏是典型的西部地区,贫困户中的贫困户,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落后,一直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相对不足,丰富的旅游资源更无力去开发和利用。部分地区仍处于极端贫困的状况和与世隔绝的状态,商品生产和流通不发达,囿于小农经济的狭小天地,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经济观念很深。

表一:1999年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统计

地区接待入境人数 旅游外汇收入 比上年增长%

(万人次)(万美元)

重庆 18.49 9726 10.1

四川 37.34 9722 16.2

贵州 16.70 5502 13.9

云南 104.00 35033 34.2

西藏 10.08 3629 9.9

陕西 63.03 27189 10.0

甘肃 14.46 3735 23.8

青海 2.05

392

42.0

宁夏 0.60

174

22.7

新疆 22.38 8582 4.1

资料来源:1999年《中国旅游统计》

(2)交通不便,“游短旅长”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命脉,也是西藏的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内外联系通道少,进出困难。目前西藏境内还没有铁路,公路以川藏、青藏、中尼、滇藏、新藏线为骨干,但路途遥远,路况较差。飞机是主要的交通方式,但航线和班次偏少。区域内现有运输网络不完善,交通闭塞,这对开发和利用当地旅游资源极为不利。加之景点分散,线路长,造成西藏旅游的“游短旅长”,费用支出大,这些都困绕着西藏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西藏地区旅游供给质量整体水平还很低,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设施数量不足、档次不高、食宿接待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接待规模和功能都还需提高。如拉萨市现只有假日饭店、西藏宾馆、日光宾馆、喜马拉雅饭店、雪莲饭店等几家宾馆饭店,在夏季旅游高峰期常供不应求,且服务质量较差,游客颇多怨言。作为旅游吸引物重要组成部分的游览娱乐设施严重匮乏,缺少能反映和表现西藏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有特色的博物馆、美术馆、民俗展览馆等,使旅游行程单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企业效益的提高。

(4)远离客源市场

西藏地处地球第三极,远离国际和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交通费用支出大。虽然其奇异的风情、神秘的宗教和独特的民俗着实令人向往,但西藏路途遥远险恶,加之高原反应,令绝大多数游人不敢问津。

(5)对旅游业的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长期依赖于国家的政策性投入,西藏经济在对资金的分配利用上倾向于传统产业,而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并且因认识方面的原因,使很多人认为凭借富有的旅游资源就能发展旅游业、创造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旅游业的投入,造成旅游业景点开发滞后,旅游商品档次低,宣传力度不够。加之工作条件艰苦、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人才奇缺,从整体上制约了西藏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西部大开发,西藏旅游业面临的历史性机遇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业,钱其琛副总理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西部开发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西藏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而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民俗资源,在“靠”和“要”的有利条件下,解放思想,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优势,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努力开创旅游工作的新局面。具体而言,西部大开发将使西藏旅游业的宏观环境和现实境况面临大改善。

1.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将使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

当前,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继续扩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化,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实施战略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西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长期处于低速增长,而西藏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后劲十足,尤其近年来西藏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使西藏人民尝到了甜头,国家的战略性抉择将大大激励西藏旅游业加快发展步伐,并利用其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内国民经济的良性增长和社会发展。

2.基础设施面临大改善

交通是旅游的一大要素,而西藏的旅游业多年来一直受到交通条件的制约,是其发展的一大“瓶颈”。西部大开发,首先要做好的四件事之一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部计划的西部开发八大通道中就包括四川成都至西藏彰木口岸的铁路工程。进藏公路的改进和建设以及西藏飞机场的扩建和新修也提上了日程,西藏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资100亿用于改善交通设施。除交通以外,通讯、电信等基础设施也将有大改善,这必将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

3.资金不足的窘况将大为改观

为加快西藏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在资金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同时通过组建西部开发银行,发展基金,投资风险基金,发行投资债券等方式,这将使西藏更容易从资本市场筹集到资金;此外,伴随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出台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大批的外地和外国投资者会被吸引到西藏来进行投资,使资金捉襟见肘的窘况彻底改变。这会给西藏旅游业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4.西部大开发将促进劳动力和人才西流

西藏地区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在数量上小于国内其它省区,专业人才少,教育落后。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使专家学者们纷纷为西部的开发和建设出谋划策,并使劳动力和人才西流有望成为可能。对西部开发的重视以及西藏淳朴的民俗、广袤的土地也必会带来一些内地人才投身西藏的热情。

5.环境和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

西部大开发,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也是首要任务之一。西藏发展中造成土地的荒漠化、矿产资源掠夺性开采、对环境保护的忽视等现象会随之改变。旅游的绿色意识和环保观点的增强是西藏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后劲所在。

五、加快发展西藏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西藏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跟旅游发达地区相差较远,即使在西部地区也处于较明显的落后局面。从1999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西藏旅游外汇收入只有广东的1%,福建的1/20,四川、重庆的1/3,仅强于青海、宁夏,属于旅游业极不发达地区。这跟西藏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神奇的吸引力极不相称。西藏旅游业如何摆脱束缚、抓住机遇、实现跳跃式的发展,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从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效益优势是摆在当前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要从转变观念、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开放力度入手,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西藏的经济体制正在逐步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向集约型的效益增长过渡。为加快发展,必须从体制和观念上深化改革,首先要转变人们的观念,尤其是转变领导干部的观念,使西藏旅游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开发项目和投资方式、企业组织和运作、旅游产品的包装和促销等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政府从规划、协调、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有利于扩大西藏旅游经济的覆盖面,把旅游产业培育成西藏真正的经济增长点。

2.走特色开发之路,树旅游名品、精品

西藏旅游业的优势在于高原的自然风光、神秘的宗教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劣势在于地广人稀、景点多而分散且线路较长、加之交通不便和游人谈之色变的高原反应,因此在对传统产品的更新改造、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扬长避短、避免贪多求全,真正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现有产品的改造和提高,充实丰富其已有内容,以增强吸引力、竞争力。另一方面开发新产品要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由单一观光型向类型多样的专项旅游转变,走特色开发之路,多出精品、名品。西藏地域辽阔,游客不可能面面俱到。适宜在拉萨、日喀则等主要城市修建主题各异的博物馆,如历史博物馆、宗教文化博物馆、民俗馆、艺术馆、美术馆等。其次,佛教在西藏的影响非常深远,信徒众多,应下大力搞好宗教旅游这一特色产品,此外在交通工具、旅游纪念品、饮食住宿等方面都可围绕高原特色做文章,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类型各异、重点突出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格局,使西藏游业成为有竞争力、生命力的特色产业。

3.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服务质量是旅游业实施发展的重要保证,而西藏又是人才奇缺的地区,要使西藏旅游业长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渠道引进一批先进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依托自己的力量加快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和领导应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以职业教育为主结合多种形式的培养方法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素质。

4.协同周边省区,建立联合促销机制

西藏旅游资源与周边省区有较大的互补性,这使西部旅游业实现联合经营、共同发展成为可能。西藏旅游业应主动走出去,与兄弟省市尤其是四川、新疆、甘肃、青海、云南等西部省区积极合作,协同开发,联合促销,形成四至六条有较高知各度和吸引力的国际黄金旅游路线。有利于合理利用有限的宣传资金和加强市场调查,改进促销方法,提高促销水平,增强客源市场的针对性,走西部大旅游开发之路。

5.开展可持续旅游,开发和保护并重

全国人大第九届三次会议指出:西部大开发,要重建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这也给西藏的旅游业的开发指出了发展方向,即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开展可持续旅游,其核心是要保证在从事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将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和满足旅游区居民的需求相统一。这将是改善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资源、振兴西藏旅游业的重要抉择。

除开政策指向外,西藏关注可持续旅游的发展方向原因有二:一是西藏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因为西藏地区的海拔高,其生态环境先天脆弱,特点是易遭破坏而恢复困难,所以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承受着比同纬度低海拔地区更大的压力和更高的成本。因此,保护环境应作为西藏旅游的重要目标之一。二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西藏建设具有发展与稳定的双重目标,在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失误,极易传导到政治等相关领域而成为授人以柄的敏感问题。从这个角度讲,西藏的旅游开发也应把环境保护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而开展可持续旅游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意义。

6.加大西藏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西藏经济基础薄弱,光靠自身力量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具有困难,必须要争取国家和金融机构的支持,运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西藏旅游资源丰富,可选择以资源来换资金的方式,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方面提供优惠条件,以吸引投资者,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模式,尤其是应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靠适度的良性竞争提高西藏旅游业的整体质量,加快发展步伐。

标签:;  ;  ;  ;  ;  

西藏旅游业的现状与展望_西藏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