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提问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_李艺玲

学生课堂提问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_李艺玲

李艺玲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交流互动,有技巧地进行课堂提问;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提问;启发式教学;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最主要的途径是师问生答。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语文活动的催化剂。简单、机械的问答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有创意的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色彩斑斓的问题世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1.启发思维,主动学习

在授课中穿插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运用积累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的体验,设问诱导启迪学生,将教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从而形成新知识。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期望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产生这个答案的原因。有时候答案可能出乎教师的意料,但对问题的解决可能是有益的,教师应当注意引导。

2.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布鲁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

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

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而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学生

为了准确快速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

的答案。课堂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反馈信息,教学交流

讲授新课之后巩固提问是反馈教学的一种渠道,是非常必要的。教学过程不是直线式的,由于学生的“课堂接受”不同,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根据获得的信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二、课堂提问设计原则

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学生的知识程度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

1.启发思维的原则

现代教育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富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提出问题后,应注意时间的把握,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反应,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点拨、及时帮助学生越过自己思维的障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诱发,又在释疑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教学关键处,教师必须从教材出发,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充分设计问题情境,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循环过程中,让学生得到乐趣。

2.难易适度的原则

在目标教学实施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要从低到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实践证明,过难过易的提问均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提出问题太浅,不仅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反而使学生精力分散;有些较难的问题必须提问解决;若预知学生解决问题有一定困难,就得想办法化难为易,如: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帮助学生扫除思考难题中的障碍;把大题化小题,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千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感到语文难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例如教《济南的冬天》时,有位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读《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与其他文章比较,它在语言上、构思上、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由四个问题组成的,学生很难一下子组织好语言来回答。所以,教师提问时,每个问题应该集中于一点,使用尽量少的字眼来表述。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指出:“给学生提出一个课题,即问题情境,使学生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经过精心设计的带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愉悦氛围,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1.趣味引导,愉悦思维

教师若只是照本宣科,不加引导,即使是再生动有趣的内容,学生听来也索然无味。反之,若能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一些看似闲言碎语的三两句问话,却能调整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趣味横生。

2.对比、迁移,导向思维

不少语文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旧知识有类似之处。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设问,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

3.设疑寻疑,主动思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足见设疑寻疑是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若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设疑,引导学生寻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分析、讨论、比较,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潜质也得到了挖掘,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再也不会是“千人一面”了。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东溪中学 362300)

论文作者:李艺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中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4

标签:;  ;  ;  ;  ;  ;  ;  ;  

学生课堂提问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_李艺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