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洪梅镇规划管理所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各个条件和束缚的平衡,规划项目除了做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外,使得传统农业有了新的发展道路、促使乡村人流聚集、村民收入增加,这种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规划机制,将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宜居;造血功能;生活富裕
1.洪梅镇乡村规划建设背景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我国经济需要继续平稳发展,就必须补上农村发展这块短板。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从最早的接受“三来一补”城市到今天的制造业名城,也经历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初期粗放发展阶段,几十年来,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土地、环境资源支持着经济发展,如今,有限的农村土地已成为稀缺资源,东莞的经济想要继续平稳发展,必须摒弃粗放型的旧路径,寻求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实事求是的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作为一名洪梅镇规划与建设工作者,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地处东莞水乡的洪梅镇该如何利用好仅存的土地资源推行农村振兴发展建设?
2.洪梅镇现状建设概况
洪梅镇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地处广东省东莞市西北部,毗邻珠江口,距东莞市区22公里,距广州市35公里,距深圳80公里,距香港100公里。全镇总面积33.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4平方公里,辖9个村。
2.1金鳌沙村:地形呈狭长状,地势平坦,盛产香蕉、甘蔗、水稻等农副产品,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建筑风貌较为统一。自其成为美丽幸福村居试点村以来,启动了包括排水、垃圾处理、环境整治及美化等一系列工程,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村前天然沙滩泳池工程建成后,有效完善村内休闲完善娱乐设施,极大改善村庄整体风貌。
2.2乌沙村:地理位置优越,距离镇中心较近,村内水网分布,是典型的水乡乡村。盛产水稻、香蕉、蔬菜和优质鱼虾蟹,素有“鱼米之乡”美称。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建筑风貌较好。绿化景观环境优越,村内建有湿地公园、农业科普体验园等,具有充满乡土气息的农田水乡风光。
2.3尧均村:地理位置较好,属镇中心规划区域之一。生态基底良好,河网纵横,自然资源丰富,有良好的绿化景观环境。但居住用地被工厂包围,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配套设施相对薄弱。
2.4夏汇村:位于镇中心以东,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利。整体建筑质量较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景观环境较好,在主村路两侧均种有行道树,已建有文化广场、小公园等,但村内绿化率不高。
2.5氹涌村:氹涌村不仅位处洪梅镇主要出入口,同时也是望牛墩、洪梅、道滘三镇交织的交叉地段。该村土地肥沃,河涌交错,鱼米丰盛,具有浓厚的水乡特色。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但建筑风貌较为杂乱,绿化环境一般,绿化率较低。
2.6梅沙村:梅沙村位于洪梅镇北部,是洪梅的第二大村,其被选入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第一批特色村庄之一,是望洪枢纽新城范围内唯一的特色水乡村庄。交通区位非常优越。村内有丰富的水系及成片的农田,自然条件优越。近年来通过宜居社区、名村创建等工作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有效地提升了梅沙的整体环境。梅沙村独有的文化基础包括花灯、戏曲、饮食等人文文化。
2.7新庄村:新庄村位于洪梅镇以西,与镇区一河相隔,望沙公路贯通全村,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新庄村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力度升级改造村内道路建设和环境整治,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绿道网建设的逐步完善,大大提高了洪梅镇的城市品位。
2.8洪屋涡村:洪屋涡村是全镇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洪梅镇主干公路望沙公路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对薄弱,绿化景观环境一般。但村内保存有较多的历史文化建筑,如老虎安楼、莫萃华故居等。颇具传统村落的建筑特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9黎洲角村:黎洲角村作为洪梅镇中心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各项文化设施不断完备,村民的福利待遇逐渐提升,村内已有休闲公园、剧场、老人活动中心、灯光球场、绿化小区、停车场等公共娱乐设施,绿化景观环境优美。
3.村庄建设思路
洪梅镇在东莞市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镇区,但同时也是传统水乡农村特征保留得较完整的镇区,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洪梅镇的农村建设不再只满足于单纯的环境美化,而是往更深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那么规划项目的“造血功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通过各个条件和束缚的平衡,规划项目除了做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外,使得传统农业有了新的发展道路、促使乡村人流聚集、村民收入增加,这种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规划机制,将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思路。
3.1优化镇域村庄分类,指导村庄建设规划
经过3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在东莞市城乡融合、相互交错的乡村大环境下,洪梅镇村庄整体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外来人口聚集,流动人口数量较多。按照发展现状和地域特色,将洪梅镇九条村分为传统型农村、城中村、半城中村三种类型,通过对各行政村现状肌理和区位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城中村类型1个,为黎洲角村,传统农村类型为1个,为洪屋涡村,其他均为半城中村类型,传统型农村需重在保护特色、激活特色,把特色项目发展成特色产业;城中村需重在改善基础环境,提升辅助城市发展的价值;半城中村需重在环境综合整治、挖掘和活化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3.2制定分区政策,加强乡村规划管理
结合洪梅镇发展实际,需拟划定村庄建设规划管理区和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区,其中村庄建设规划管理区按照村庄建设标准,推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实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推广乡村规划许可;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区,按照城市规划标准,推进三旧改造、城市更新,依照法定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控。
3.3留住乡愁,为传统型农村打造一村一品
每一条村都存在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发展轨迹,每个村庄都具有独立性和个性,我反对“照搬照套”与“大拆大建”,实现村庄独特的品牌特色才是正道。对于传统型农村洪屋涡村来说,旧村呈传统棋盘型聚落形态,农业比重相对较大:保护旧村特色岭南传统历史风貌建筑,形成历史风貌建筑游径;钱公洲岛的新型农业、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形成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和农事体验。在充分保护水乡农业要素资源的基础上,依托水乡特有的生态资源,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建立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将种养业、传统美食、烹任和主题游乐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将农业改造成为具有水乡特色的现代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当历史风貌和农业休闲形成规模了、交通联通便利了、配套服务提升了、人流吸引来了、消费产生了,形成农业和服务业联动发展的良好的循环,村庄特色形成、农民收入提升便会水到渠成。
3.4提升服务,加速城中村新型城镇化建设
对于镇中心区城中村黎洲角村来说,长久承担了洪梅镇城市功能与服务配套的角色,为大量外来人口提供低成本的空间供给,在高房价压力下为我镇经济发展留住人才。未来结合水乡新城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村容村貌。突出水乡枢纽新城经济特色,构建以新兴商务服务业、水乡特色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将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洪梅镇中心区另一个经济增长点,全面形成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并驾齐驱的局面。
3.5刚弹结合,让半城中村传统风貌与现代配置并行
洪梅镇绝大部分村庄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形成了现代工业化和居住传统化的有机结合模式——半城中村型。既有大量的产业发展区,也有相对集中的传统农村居住布局,发展弹性很大。一边提升产业配套服务,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创收,一边活化乡村传统风貌,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也缓解工业流动人口的居住需求。这时需要因地制宜,结合村庄的肌理、脉络和既有建筑,来确定村庄的综合发展策略,挖掘造血项目。以金鳌沙村为例,村前内河肌理迂回优美,保留了传统水乡河涌的特征,现状水质也较好,夏日也有村民下河游泳,综合该村工厂数量多、工人数量大且休闲设施少等实际情况,我们以“天然泳场”和人工沙滩项目作为金鳌沙村的品牌特色项目,既能成为村民的休闲健身场所配备,也能吸引外来人员进村游泳与消费,从而希望能激发村内服务行业的增加,推进产业联动发展,让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我们期待这个“天然泳场”项目成为金鳌沙村的村庄特色名片,刺激该村的经济创收与综合发展。此外,我们考虑到相比与其他活动,游泳的时间相对短暂,为了增加外来人员的停驻时间与消费可能性,我们又谋划了村前有机种植农场项目。当天然沙滩泳场与“亲子农务体验”共同发挥作用,无论是刺激餐饮还是服务行业的形成,都是极有力的“造血功能”。
结束语
规划先行、注重实施,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建设项目。连片打造,彰显特色,聚焦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化地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规范管理,长效机制,用后期规范的管理来巩固项目功效和成果,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军,《采访本上的城市》;
[2]陆元鼎,《岭南人文 性格 建筑》
论文作者:梁惠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5
标签:村庄论文; 水乡论文; 乡村论文; 特色论文; 传统论文; 村内论文; 农村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