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宁作为国家“第二批海绵试点”城市,海绵的发展理念对西宁城市规划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规划中重要的专项规划,是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及抓手。本文以通过分析城市自身的特点,结合西宁海绵上位规划提出的要求,提出山体水保型绿地、源头减排型绿地、雨洪调蓄型、末端治理型以及沉沙型等五种海绵型绿地,为西宁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绿色海绵空间。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海绵型绿地;因地制宜
Xining is one of the “second batch of sponge pilot city” in the country.Its development idea of sponge city has played an active guiding role in the urban planning.As an important special plan in planning,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guiding urban landscaping construction work.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Xining sponge upper-level plan,this paper proposes five kinds of sponge green spaces to provide a mor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green sponge spa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in Xining,such as mountain water conservation green space,source emission reduction green space,rain and flood storage type,terminal treatment type and sediment type.
Keyword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sponge green spaces;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引言:
西宁于2016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二批海绵试点城市,作为降雨量少且水资源缺乏型的城市,其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不同于东部沿海型城市,西宁市提出了“治山、理水、润城”的海绵建设模式,以及适宜本地的“增绿、截流、引导、蓄存、多用”的海绵改造措施[1],绿地作为西宁重要的海绵体,对降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能够有效的起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作用[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依据[3],其主要包括:①确定绿地的规划目标与控制指标,提出各行政区的控制目标与指标;②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③城市绿地的分类规划,尤其是重要公园绿地的规模与空间布局;④提出绿地近期建设规划及年度建设计划;⑤规划实施保障机制[4]。
西宁的城市建设用地大都集中在川道谷地内,可用的土地面积有限,因此,在城市内部多以社区型公园及游园等小型绿地为主,而综合公园、专类园等大型的公园绿地,一部分结合山体的覆绿工程,选择在浅山地区进行建设,另一部分紧邻主干河流作为滨河绿地或者湿地公园进行建设,在总体空间分布上,基本形成了“山、城、水”的空间布局。西宁海绵城市提出了“治山、理水、润城”的模式,基本与绿地“山、水、城”的空间吻合,因此,西宁的海绵城市建设要与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规划相结合,不仅便于应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技术措施,也有助于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目标。
1、修编背景
西宁市于2006年编制了《西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0),其中提出了“一环两带、四楔四片、绿网交织、绿珠相嵌”网状混合的城市绿地结构,并确定了至2020年“森林围城,生态夏都”的发展目标。上版绿地系统规规划实施至今已十年有余,对西宁的城市绿化建设与发展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从2006年的26.91%增加到2016年的39.4%,公园绿地面积及建成区绿地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初步实现了森林围城的规划目标。随着西宁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城市自身的发展需求,原有的绿地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城市的绿地建设。
2、现状问题分析
1)山体公园作为大型海绵体的能力尚未发挥:主要表现在生态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山体公园目前海绵功能尚未完善。
2)湿地公园多以景观性为主,海绵功能欠佳:目前西宁的湿地公园多以景观游赏休憩的园林功能为主,有效承接周围客水并起到蓄滞和调节作用不强,对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体现海绵化功能欠佳。
3)城市内的公园绿地不能有效承接外来客水,城市绿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作用不强。
3、规划原则
3.1系统统筹原则
西宁城市绿地的海绵规划应与相关上位海绵专项规划进行系统化的衔接,城市的海绵规划注重“源头—中途—末端”的系统化管控。
3.2因地制宜原则
各类城市绿地应结合自身所处的“山、水、城”等竖向地理条件,将位于不同区位的公园绿地,进行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海绵化规划改造。
3.3可实施原则
绿地的海绵规划,不仅要尊重城市的自然地形特点,也要遵循城市的发展规划,避免将现状条件较好的公园绿地进行二次破坏,保证海绵型绿地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协调。
4、西宁海绵型绿地分类
海绵型绿地的规划以《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系统性方案详细规划》中提出的相关建设指标为依据,并结合西宁“治山,理水、润城”的海绵建设理念,优化主城区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确定各类绿地的海绵功能,选择适宜的低影响技术措施,形成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海绵型绿地结构。依据西宁市绿地特点将西宁市绿地分为“山体水保型绿地、源头减排型绿地、雨洪调蓄型绿地和末端治理型、沉沙型”五种海绵型绿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不同类型绿地规划设计要点
5.1山体水保型海绵绿地:山体水保型绿地主要包括位于南北两山浅山区的大型公园绿地和防护林地,该类绿地的海绵功能主要以“渗、滞”为主,通过山体治理、植物修复等措施最大程度的发挥该类绿地的水土保持作用,实现“泥不下山”的目标。主要结合原有绿色生态山林基底,通过地形改造、多样化设计,最大限度保留公园内“高低错落”的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采用低影响开发下的“无痕”设计,将雨水资源滞留在场地上。改造工程建设内容包括生态设施和工程设施。其中生态设施主要包括植被浅沟、旱溪、渗滤沟、湿塘、景观湖、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生态树池等设施;工程设施主要包括雨水管网、生态停车场、景观道路和广场透水铺装等内容。浅山区域人工林需对裸露的山体坡面和植被受损斑块进行植被修复,加强林下灌草植被层抚育,不断提高原生植被系统的生态稳定性,提高植被盖度,降低雨水径流的SS传输。对坡度较陡的山体坡面修复时,应合理选用阶梯、台地、沟槽等技术手段进行复绿,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山体综合景观风貌。
5.2源头减排型海绵绿地:源头减排型绿地主要是指位于城市开发建设地块内的绿地,其涵盖的绿地类型主要有公园绿地中的社区公园和游园、附属绿地、广场用地。该类海绵绿地的主要功能以提高绿地自身雨水消纳能力、减少外排雨水径流量为主。该类绿地散布在各建设地块内,面积较少,数量较多,且基本不承接外来客水。海绵建设以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为主,根据场地竖向条件和特点宜利用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小型、分散式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自身径流雨水,也可协助消纳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在硬化场地面积较大的广场需要采用部分灰色雨水调蓄设施蓄滞雨水。建议建立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收集的雨水可用于广场路面冲洗、植物灌溉等。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绿化带,当红线内绿地空间不足时,可将道路雨水引入道路红线外城市绿地内进行消纳。道路绿带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通过溢流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
5.3雨洪调蓄型海绵绿地:雨洪调蓄型绿地主要结合西宁主城区内积水点分布情况及周边绿地的竖向条件和水系分布,将绿地作为超标降雨的雨水调蓄空间。一方面,绿地可以通过调蓄一定容量的雨水,减小峰值流量;另一方面通过滞留一定量的雨水实现雨水资源利用。综合公园是雨洪调蓄型绿地的重要组成,该类公园面积较大,且一般有景观水体。该类公园首先应消纳自身降水,保证雨水不外排,同时还需要消纳周边区域的地表径流雨水或雨水管渠雨水,提高区域雨洪利用效率及防洪排涝能力。周边污染较轻的雨水经过预处理,外围道路雨水经初期弃流后,引入具有调蓄能力的公园绿地。在防护绿地内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湿塘、下凹绿地、前置塘等,将低洼处雨水通过泵站引入防护绿地内的低影响设施进行净化和调蓄。有条件的可建立雨水回用系统,对收集的雨水进行重复利用。
5.4末端治理型海绵绿地:末端治理型绿地主要分布在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两岸,是西宁市主城区径流雨水排放的末端。末端治理型绿地还对承接的周围客水起到蓄滞和调节作用,是超标雨水排放系统的组成部分,减小城市雨洪压力,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该类主要包括河道两岸的大型湿地公园。主城区内的雨水排口大部分都分布于湟水河、北川河和南川河沿岸,这三处湿地公园应充分保护河道及河道两岸的湿地、坑塘、沟渠等自然水体,充分利用自然水体设计湿塘、人工湿地等具有净化功能与雨水调蓄的海绵系统。明确湿地公园内主要排水口分布及出水水质情况(雨季、旱季),根据水质情况合理选择水体污染物净化低影响设施,依据水量合理设计设施规模。
5.5沉沙型海绵绿地
该类绿地的主要海绵功能以净化和调蓄为主,保证“清”水入河川。净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对进入城区的河流在进入城市前进行净化沉沙,提高城区入水水质;其次对城市的雨水总排口和地表径流的雨水进行净化,有效控制径流污染。沉沙湿地公园由沉沙区、缓冲区和景观游赏区组成。既能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又为市民提供较多的亲水空间。沉沙区:依靠湿地植物进行沉沙,营建优美的生物自然栖息地。为避免栖息地频繁破坏,规划3年冲一次沙,并对部分湿地植物进行修剪与补种;生态缓冲区:湿地水流经过较窄区域,水流较急,经过自然曝气充氧,改善水质条件,为下游水生动物生长提供环境。
6、绿地体制机制建设
6.1法制保障
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应与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配合使用,使之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法律依据。同时应进一步编制、补充相应的地方性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保障海绵绿地系统建设。
6.2海绵型绿地管理
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纳入绿化建设日常管理体系,增加绿化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的海绵城市内容规划管理。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违反规划,破坏绿地和海绵设施的活动,应给予严厉的处罚;对超过规划标准完成绿化及海绵指标的单位,应给予奖励。
6.3蓝绿线保护
结合《西宁市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和《西宁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对城市生态空间实施统筹管理,其中城市绿线管理中应强化林地、冲沟等敏感空间保护,推广混交林和多功能林地建设,改善动植物生存环境,丰富园林植物种类,降低灰色海绵设施数量。
7、结语
在海绵建设理念指导下的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即要考虑满足休闲游憩、景观美化、生态环境改善等功能需要,又要融入低影响雨洪调蓄等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使得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实现海绵城市提出的“自然积存、自然下渗、自然净化”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西宁城市特点分析,同时参考《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做到了多规划、多专业、多指标的融合,对西宁建设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进行分析研究,将海绵建设理念具有西宁自身特点绿地系统总体规划的进行融合,使得绿地系统规划更加充分完善,使得西宁“绿色样板城市”在绿地系统建设方面更加具体化。同时也为省内外相似气候类型、相似自然地貌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记者 林玟均.西宁:打造高原海绵城市的样板[N].青海日报,2016-05-27(001).
[2]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2
[3]廖远涛,肖荣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级体系构建[J].规划师,2012,28(03):46-49+54.
[4]张晓佳,瞿志.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次的若干思考[J].中国园林,2010,(2):6-8.
作者简介:
马竣才,1979年生/男/宁夏银川人/本科/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规划建设科副科长/研究方向观赏园艺、园林规划与管理(西宁 810000)
李洪澄,1990年生/男/河北涿州/硕士/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北京 100120)
蔡芳,1983年生/女/青海西宁人/本科/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规划建设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西宁 810000)
牛萌,1984年生/女/河南郑州人/硕士/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北京 100120)
论文作者:马竣才,2李洪澄,3蔡芳,4牛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绿地论文; 海绵论文; 西宁论文; 城市论文; 西宁市论文; 雨水论文; 系统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