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交流的栈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信息交流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投入到网络上进行存储和传递,因此,网络信息的出现对传统信息交流理论的影响不言而喻。按人类信息交流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网络信息分为:非正式出版信息、半正式出版信息和正式出版信息[1],其中,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是指流动性、随意性较强的、信息量大、信息质量难以保证和控制的动态性信息,如电子邮件、专题讨论和论坛、电子会议、电子公告板等信息。正是由于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的上述众多特点,我们有必要结合信息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探索其信息交流活动的本质,以便对其进行有序控制和科学管理,而我们开展研究的主要工具就是信息交流的栈理论。
1 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交流的准零栈理论
1.1 准零栈理论的提出及含义
信息栈是严怡民教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信息栈是信息从S(信息生产者)向R(信息使用者)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它的功能是接受、处理和传递信息。在信息栈定义的基础上,他又将信息交流区分为零栈交流(S与R的直接交流)和栈交流(有信息栈参与的信息交流)[2]。信息栈术语的提出以及栈交流和零栈交流的划分实际上是对前苏联著名情报学家米哈依诺夫提出的科学信息的“正式交流过程”和“非正式交流过程”的一种概念的抽象和泛化,同时又克服了米氏传统科学信息交流模式在网络交流实践中的局限性,即米氏交流过程的划分标准是依据其载体——科学文献进行的,而载体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正如邹志仁在文献[3]中所指出的那样,用情报交流客体的形式作为依据而建立的情报交流模式是不稳定、不妥当的。因此,信息栈理论对传统信息交流的理解和认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认为,针对于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这一类新出现的特殊的交流对象,需要对信息交流的栈理论重新加以修改和完善,以使其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基于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的特点和信息栈的基本理论,我们提出了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交流的准零栈理论。所谓准零栈理论,是指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的交流活动兼有零栈交流和栈交流的一些特征,但也不能就此简单地把它归结为栈交流或零栈交流,即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之所以称之为准零栈交流,是基于如下分析。我们知道,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区别于网络半正式出版信息以及网络正式出版信息的关键就在于其非正式特征,网络信息的非正式出版,意味着它没有通过任何文献出版发行系统(既包括纸质文献的传统出版发行,也包括电子文献的网络出版发行,甚至包括纸质文献的网络出版发行和电子文献的传统出版发行),按照情报学对正式交流过程的定义——通过科学文献系统的情报交流称为正式交流过程[4],很显然,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应属于非正式交流范畴,也即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的交流是直接交流,或称零栈交流,较之于传统的诸如直接交谈、通信交换等表现形式的直接交流,它只不过是更加体现出了网络媒体的若干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栈可以不存在;另一方面,诸如电子论坛、电子公告板等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在其交流过程中,又确实存在着一些节点,发挥着信息栈的基本作用,例如论坛中的“版主”以及电子会议中的“主持人”,我们称这类节点为“虚拟信息栈”,因为信息交流的双方一般感觉不到该类节点的存在,只有在所交流的信息违反了电子论坛的规定或偏离了电子会议的主题时,这类节点才进行必要的信息处理和控制。还有一种情况较特殊,就是通过电子邮件交流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我们认为,在这类信息交流中,也存在着“虚拟信息栈”,其作用不再是处理信息,而是接收和传递信息,这其实是由电子邮件存储转发机制实现的。同样,该“虚拟信息栈”的存在也是信息交流双方感觉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栈确实又存在着。因此,准零栈理论的核心就在于虚拟信息栈的存在。其实,争论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究竟属于零栈交流还是栈交流并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准零栈理论以及“虚拟信息栈”概念的提出却至少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交流并非如此简单。
1.2 准零栈理论的进一步分析
1.2.1 关于虚拟信息栈的时空功能
信息交流的栈理论将信息栈的功能特征作了如下分类:时间栈和空间栈,其中,时间栈主要是实现信息的时间传递,如图书馆、档案馆等,空间栈主要是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递,如出版、邮政运输等[2]。我们认为,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虚拟信息栈兼有时间栈和空间栈的功能,这是由信息交流的时空两面性决定的,但是借助于网络媒体的跨时空特性,虚拟信息栈的时空功能有了很大改变,可以归结为时间栈功能的强化和空间栈功能的弱化。时间栈功能的强化更符合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的直接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特征,即信息间隔时间短,信息反馈迅速。因此,虚拟信息栈的存在前提应该是尽可能地保证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交流,而不是过多地设置限制准则,这也是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它们存在的原因。当然,该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优质高速的网络体系。空间栈功能的弱化并不是指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的交流不再能够实现其远距离传递,恰恰相反,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的传递距离比传统非正式出版信息要远得多。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功能弱化应该是指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的远距离传递功能不再由虚拟信息栈来实现,而是转移到了网络媒体本身,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网络媒体的出现和运用,对虚拟信息栈的时空功能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正逐步替代其中的部分功能。
1.2.2 关于虚拟信息栈的角色
“角色”一词最先用于社会心理学,其依据是“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中的人就是他所扮演各种角色的总和”,这里面隐含着角色集的概念,即任何一个人都承担多种社会角色,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排斥的角色构成了所谓的角色集。我们把角色应用于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交流活动中就会发现,虚拟信息栈也是不同角色的集合,只是对应于不同的具体信息交流方式有不同的角色表现。
其一,虚拟信息栈的“把关人”角色。“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源自于新闻传播学,是指采集、制作和发布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其职能主要是对信息加以选择删除,并修改认为不符合要求的信息,如新闻传播的编辑。“把关人”理论在网络载体环境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源自于角色的变异,也即“把关人”权利的丧失。方卿在文献[5]中便指出,在网络载体条件下,“守门人”(也即“把关人”)在科学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已经明显被弱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把关人”角色的弱化是相对于传统信息交流而言的,在这个前提下,“把关人”的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在网络信息交流条件下自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我们目前所关注的对象是作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一个部分的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的交流活动,相对于网络信息一般交流活动而言,它的研究内容变窄、变深了,“把关人”角色的研究自然不应该被忽略。我们还认为,虚拟信息栈的“把关人”角色的重要性应进一步加强,因为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最能体现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现象,要保证其交流的有序性和可控性,诸如电子论坛版主或电子会议主持人的角色不可或缺,他们更应发挥好信息编审的作用。
其二,虚拟信息栈的“代理人”角色。关于代理问题,信息交流的栈理论认为,只要是栈交流,就可称其为社会代理交流[2]。其实信息交流的栈理论所认可的代理概念,或者只是信息栈的另一种称呼而已,有多少个信息栈就有多少层代理。而我们所讨论的虚拟信息栈的代理,是从其充当的角色出发的,并非完全一致。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交流过程中的虚拟信息栈是否也充当着代理人的角色呢?我们认为,在电子邮件或网上聊天等的信息交流方式中,虚拟信息栈的角色就是代理人。这类信息交流方式中的虚拟信息栈,例如POP(邮局协议)服务器、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服务器以及代理服务器等,其作用就是对交流的信息进行存储和传递,而不具有“把关”行为,因此它们都在履行代理人的简单职责。
2 结语
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更是如此,要完全把握其性质,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我们关于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交流的准零栈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尚存在以下两个不足:其一,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的交流过程具有社会性,也即它不是信息生产者-信息栈-信息使用者的单一的信息链,而应是双向式的网链结构,我们所考虑的只是信息交流具体过程中个别环节或节点的模式化描述,尚没有从社会信息交流的特性入手把握其基本规律;其二,我们研究的主要工具是信息交流的栈理论,或许,结合其他学科的信息交流模型理论可能会显得更完善些,例如香农的通讯模型、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模式等等。所有的不足,都有待于我们日后去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