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7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则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包括西医常规治疗、中药灌肠、针灸治疗、微波治疗和中药内服等措施。结果:两组患者经采取不同措施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临床症状和病情得到显著改善;此外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71%,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症状,临床应用安全性强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慢性盆腔炎;疗效
慢性盆腔炎(GPID)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系指女性生殖器官、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所发生的慢性炎症,其结果是带来长期慢性盆腔疼痛、不育不孕或宫外孕等一系列问题[1]。慢性盆腔炎的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但常规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2],而中医综合疗法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多种各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内外合治,综合用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 临床材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4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56岁,平均(36.78±7.61)岁;病程12~72个月,平均(26.78±7.32)个月;病情轻度12例,中度35例,重度2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3~55岁,平均(36.15±7.88)岁;病程11~73个月,平均(27.09±7.35)个月;病情轻度11例,中度35例,重度2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症状、体征、妇科检查均符合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①临床症状: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下腹痛或下腹部、腰骶部坠痛,于劳累、性交及月经前后加剧,可伴有低热、疲乏、纳差,病程超过3个月。②临床体征:子宫内膜炎,子宫增大,宫体饱满,压痛;输卵管炎,子宫一侧或双侧增厚或增粗,轻度或中度压痛,或触及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盆腔结缔组织炎,子宫常呈后倾后曲,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宫颈摇举痛或宫底韧带触痛。③辅助检查:B超协助诊断。
1.3 症状及疗效评定
症状评定:观察患者子宫体和附件增厚、活动、压痛等变化,下腹腰部胀痛,带下量、色、质的变化情况,每项情况按轻、中、重分别评以1~3分。
疗效评定:①痊愈:自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B超检查结果正常;②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妇科检查子宫、附件压痛明显减轻,B超检查显示盆腔包块缩小2/3以上,盆腔积液减少2/3以上;③有效:自觉症状稍减轻,妇科检查子宫、附件压痛稍减轻,盆腔包块缩小1/3以上,盆腔积液减少1/3以上;④无效:自觉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盆腔包块缩小1/3以下,盆腔积液减少1/3以下。
1.4 方法
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或病变广泛者,常规选用抗生素治疗,盆腔有包块或组织粘连严重者肌注糜蛋白酶或透明质酸酶以利粘连松散和包块吸收。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中医综合治疗。本着自愿的原则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的其他系统有严重疾患者。
1.4.1 中药灌肠
方剂:红藤、败酱草、蒲公英各30g,丹参20g,赤芍、三棱、莪术各15g。水煎浓缩药液至100mL,温度调至37℃左右。患者在灌肠之前将大便尽量排尽,取侧卧位、屈膝,臀部抬高约10~20cm,将灌肠导管缓慢经肛门插入10~15cm,缓慢注入药液,灌肠结束,嘱咐患者屈膝侧卧半小时,然后平卧,灌肠液应该保留3h以上,经期停用。
1.4.2 针灸治疗
利用刺激体表穴位,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常用穴:关元、中极、水道、归来、三阴交、次髂,并加减辨证配穴,经期停用。
1.4.3 中药内服
方剂:黄芪、红藤各30g,党参、白术、山药、三棱、莪术、忍冬藤、香附各10g,椿根皮15g,水煎,1剂/d,经期停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
1.4.4 微波治疗
患者取平卧位,与下腹正中或盆腔三角区一侧放置辐射器,距离2~3cm。用南京庆海微波电子研究所提供的多功能微波治疗仪腹部照射20min,设置功率5~10W,患者自觉有温热感为佳,每天1次,经期停用。
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观察疗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结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对照组为(11.23±3.78)分,观察组为(11.05±3.8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对照组为(7.86±2.59)分,观察组为(4.25±1.13)分,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病情迁延,病情较长,炎性反复发作,加之盆腔器官特殊解剖结构,易造成炎性细胞侵润、组织增生、渗出液聚集,诱导包块形成[3]。该病的发生一般是由于经行及产后胞脉空虚,邪热乘虚入侵胞宫,与血互结,阻滞胞脉,从而引起脏腑功能性失常,气血失调,冲脉损,带脉失司,或者导致胞脉闭塞不孕,或久病体虚,或肝郁气滞,或寒凝,或阴虚[4]。因此对慢性盆腔炎要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疗法辨证施治[5]。内服方剂中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具有健脾益气之功;三棱、莪术活血化瘀;红藤、忍冬藤、椿根皮清热利湿;香附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全方共奏益气行血、清热祛瘀之功。中药灌肠可使药物通过直肠直接吸收,药物很快向盆腔扩散,使药物最大浓度到达炎性靶器官,避免了“肝首过消除效应”,使药物生物利用度得到充分发挥,使病灶变软松动、粘连组织消散、水肿消失,消除盆腔炎症[6]。针灸能刺激经络、穴位,以充分发挥经穴和药物对疾病与人体的综合效用。微波通过内生热效应,使盆腔局部血运改善,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纠正组织不良营养状态,加快炎症消失,同时可使局部组织血流量增加,促使细胞再生能力提高。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治疗,临床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症状,临床应用安全性强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73例临床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2(8):201-202.
[2]厉建兰,徐风亮.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3):86-88.
[3]朱志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5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15,22(3):32-33.
[4]沈建锋.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淤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2):88-90.
[5]陈伶俐,胡永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临床效果观察[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29(3):233-235.
[6]戴美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5):69-70.
论文作者:李晓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5
标签:盆腔论文; 盆腔炎论文; 患者论文; 症状论文; 对照组论文; 灌肠论文; 疗效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