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论文_杨宇1,胡志龙2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论文_杨宇1,胡志龙2

1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队 四川成都 610000;2 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不断取得新成就,社会生产领域开发各种资源的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大,工程建设的数量、规模等都不断变大,导致我国发生各种地质灾害的概率和影响程度等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加强对各类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时,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找出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做好相应的加固处理,有效提高岩土工程稳定性,防止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防治措施

一、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概述

1、岩土工程

和地质灾害防治一起构成地质工程学,岩土工程所描述的地质特点更加准确、直观,其本质就是对各种岩土进行加固或者开挖,地质灾害的防治则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情况进行预防与处理,其重点放在生态和环境方面,关注利用与开发的合理性。

2、地质灾害

主要指因为人为或者自然因素引起环境的破坏状况,如果出现了地质灾害,就会对环境和人们的安全产生很大危害。地质灾害一般都有突发性,产生之前难以预测,即便可以预测,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进行预控,借助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出现的地质灾害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为因素。近些年,地质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所占比重很大,所以需要做好对其防治的工作,减少或者降低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成因

1、滑坡

滑坡指的是斜坡上的土体或者是岩体,在外界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以及人工切坡等方式的影响,顺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是软弱带,整体或者是分散式的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按照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和滑坡与地质构造关系划分:①覆盖层滑坡,本类滑坡有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碎石滑坡、风化壳滑坡。②基岩滑坡,本类滑坡与地质结构的关系可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層滑坡。顺层滑坡又可分为沿层面滑动或沿基岩面滑动的滑坡。③特殊滑坡,本类滑坡有融冻滑坡、陷落滑坡等。

2、崩塌

此类地质灾害一般会发生在较陡的坡体上,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的根部发生空虚或者发生局部的滑移现象,导致这些岩体突然失衡,并由母体上向下翻滚或者发生倾斜,最终在坡脚堆积。而引发这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有:①过度的采掘矿产;②进行边坡的开挖;③发生强烈的振动;④进行堆渣填土;⑤水库渠道出现渗漏等。

3、泥石流

是地质灾害的另一种常见类型,洪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泥石流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降水量太多而产生有大量碎石、巨砾、泥砂等固体物质混合在在山坡或沟谷上的洪流引发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合理开挖导致的水土流失、乱垦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以及弃土、弃石导致的水土流失等等。

4、地表变形

地表变形就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地表出现塌陷、沉降、裂缝等地表变化。地表发生变形主要表现在:①地表塌陷;②地表发生沉降和裂缝。据相关统计表明,现阶段,我国发生不同程度的地表沉降活动的地区有70余个城镇,最大的沉降量超过了3m,而在这些地表出现沉降的城市中,有些沉降是独立存在的,有些是密集成群的,究其根本在于过量的开采地下矿产,大量的抽取地下水以及表面岩溶发生的一系列的自然活动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及主要特点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产生的危害性

我国的地质结构以及地理位置都相对的复杂,生态环境的变化程度又高,所以灾害造成的影响广泛,灾害面积大,导致的损失也十分巨大。据近几年的地质灾害统计,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发生几率逐渐增高,地表下沉、开裂等现象也频繁出现,灾害险情越来越多。在我国50%的国土上发生频率最高的就是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以及崩塌现象,在我国的西部地区体现的尤为严重。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包括那些主要特点

(1)山田滑坡的导致因素大部分是由于自然灾害和天气变化造成的,例如地震、大暴雨等;还有一部分是距离河流比较近的地方,由于河水长期的浸泡和冲刷而导致滑坡;再有,人为因素也占有很大一部分,例如乱砍乱伐现象导致水土流失等。滑坡发生的几率最高的地方主要是水源经过的土坡,由于地震等原因的裂缝地带以及持续降雨较多的地区等。

(2)崩塌现象的发生基本都是人为造成的,例如:挖矿形成的坑道,修筑水库的渗漏,修路挖掘了护坡等。

(3)造成泥石流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灾害和天气的变化导致的强降雨,下大雪后导致积雪大面积融化,这些水流由于属于短暂的激流,就会将地表的石块和泥沙这些阻挡物冲走而造成的泥石流。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人类不断的挖土,将渣土随意丢弃,随意开垦造成的植被流失等。

(4)根据我国地面下沉的城镇统计,将近有70多个城镇中的30个成为灾害的中心,最大的下沉距离达到了3米深,所以造成地表变形塌陷下沉也是导致泥石流的发生因素。

四、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分析

1、完善地质灾害勘察工作,从而增强地质灾害预测性

首先要对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引发的条件、灾害的种类、灾害的发展特点以及分布范围等,开展地质灾害勘察工作,尤其加强对重点易发部位的地质灾害勘察,要制定系统科学的勘察工作方案,方案要涉及地质灾害的种类、性质、形成原因、规模、变化情况、范围等,进而掌握第一手基础资料,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信息数据库,将所有的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区、分布情况以及特点等进行分析,按照类别进行划分,并结合程度进行等级区别等,一旦发生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就可以根据资料库情况调取资料,做出基本的初步判断和分析。

2、加强对岩土工程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全球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也要从保护地质自然环境入手,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最大保护和防护,从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活动频率、引发诱导因素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护重点是要对工程建设范围、工程周边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工程施工技术运用以及工程具体施工实施整个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采取有效的诸如植树造林等防护措施,避免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严重影响再生等,进而全面增强岩土工程地质保护能力。

3、加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治理水平

地质灾害的发生有些是不可控的,因此要高度警惕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建立完善的治理机制。在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地质灾害的类型、产生的危害等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同时要创新和研究地质灾害治理技术,充分借鉴国外的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结合我们国家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特点等通过分工落实、明确责任、加强培训和管理、专业化灾害减灭技术应用演练等方式,全面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而将不可控的因素尽量减少,提高应对及能力和水平。此外还要推动地质灾害法制化建设进程,尽可能对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进行约束和限制,从而降低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根据施工的地形,充分地考虑其施工地形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最大可能地降低其危害性,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以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做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新防治技术,重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报工作,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汤正雄.浅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4(9):25-25.

[2]王亮,WangLiang.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应用[J].城市建筑,2014(33):140-140.

[3]廖何森,崔茂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对策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7,(05):223-224.

[4]郭小斌.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有效措施[J].福建建材,2016,(09):46-48.

论文作者:杨宇1,胡志龙2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  ;  ;  ;  ;  ;  ;  ;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论文_杨宇1,胡志龙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