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计量:1988/2004_资本外逃论文

中国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1988-2004,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资本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外逃”亦称资本转移或资本逃避,它描述的是一种特殊的资本跨国流动的经济现象。资本外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资本外逃是一种非官方资本,即私人资本的外流;二是这种外流是“非正常的”,它超出了政府的控制范围,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相悖。这种“非正常的”资本流动可能是出于担心国内政治的不稳定,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投资环境的恶化、货币的贬值、没收性税收、战争爆发、政治动荡以及其他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Kindle Berger,1937,etc)。应当说明,资本外逃概念本身所指的资本外流并非全部非法,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资本外逃也可以属于合法的、正常的对外投资。

一、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看中国资本外逃

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一个国家所有的外汇收入和外汇支出,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簿记原理记录每笔国际经济交易。因而,原则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期末净差额应该为零。但是由于资料的来源差异、统计误差和人为因素的存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往往会出现期末的借方或贷方差额。为了平衡这些差额,就产生了“误差与遗漏”这一项目。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净差额为借方差额,则应贷记“误差与遗漏”一项,即该项目为正数,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净差额为贷方差额,则应借记“误差与遗漏”一项,即该项目为负数。

理论上讲,由于我国实行外汇管制和结售汇制度,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误差与遗漏”这一项目的数值应该在较小的范围内变动。IMF的经验研究认为,如果该项目的数值大到超过商品项目借贷方总计(即贸易额)的5%,或大于外汇支出的2%时,就表明国际收支存在较大的问题,同时这一数字为负数,就进一步表明有来历不明的外汇支出,换句话说,即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资本外逃(杨胜刚,2003)。(见表1)

表1单位:百万美元

外汇 贸易 误差与误差与遗漏/误差与遗漏/

支出 额遗漏 外汇支出贸易额

198222945 38001

279

0.012160.007342

198324102 39424

117

0.004854

0.002968

198433576 47796

-932 -0.02776

-0.0195

198553400 63339

920.001723

0.001453

198653890 60652

-863 -0.01601

-0.01423

198754771 71129

-1317 -0.02405

-0.01852

198865893 87423

-1011 -0.01534

-0.01156

198969178 92060

900.001301

0.000978

199069025 93873

-3134 -0.0454-0.03339

199176275 109095 -6748 -0.08847

-0.06185

1992117943 133953 -8252 -0.06997

-0.0616

1993141298 161972 -9804 -0.06939

-0.06053

1994157701 197832 -9775 -0.06198

-0.04941

1995199488 238170 -17812-0.08929

-0.07479

1996220697 282619 -15566-0.07053

-0.05508

1997275339 228890 -22254-0.08082

-0.09723

1998300570 230142 -18723-0.06229

-0.08135

1999317909 230695 -17788-0.05595

-0.07711

2000380410 283603 -118930-0.03126 -0.04194

2001370129 300092 -4855 -0.01312

-0.01618

2002440349 369816 7794 0.0177 0.021075

2003622187 482920 18422 0.029608

0.038147

2004① 423130 263760 -7288 -0.01722

-0.02763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afe.gov.cn

注释:①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4年的数据截至到6月份,因此本栏数据为2004年1月至6月的数据,下同。

表1反映了1982-2004年我国的误差与遗漏、贸易额及外汇支出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1982年到1989年间,我国的“误差与遗漏”正负数交替,而且数值都不大,与外汇支出和贸易额的比例分别没有超过2%和5%,都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这说明在1990年以前我国还没有明显的大规模资本外逃。但从1990年开始,我国“误差与遗漏”与外汇支出之比从1989年的0.13%跃升至4.54%,此后多年都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直到2001年才开始回落,但这一比例仍然高达2.96%。“误差与遗漏”与贸易额的比例也经历了相似的变化:从1989年的0.09%飙升至1991年的6.19%,并将这一势头一直保持到2000年,在2001年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回落后又呈现出稳步上涨的态势。可见,“误差与遗漏”与外汇支出和贸易额的比例分别从1990年和1991年开始突破了2%和5%的警戒线,并分别于1995年和1997年达到8.93%和9.72%的至高点。此外,从1990年至今,“误差与遗漏”的数额在大多数年份都为负数,就进一步表明了我国的国际收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我国存在着大量的资本外逃。

我们还可以用表1中的数据对我国1990-2004年上半年的资本外逃的数额进行一个粗略的估算,1982-1989年间,我国“误差与遗漏”占外汇支出的比率平均为1.29%,我们假设这一比例是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外汇收支的正常统计误差率,那么我们可以用每年的“误差与遗漏”占外汇支出的比率减去1.29%后与当年外汇支出的乘积来表示该年的资本外逃数额,用这一方法计算的结果是:从1990年至今,我国的资本外逃数额总计达1270.53亿美元。

数额如此巨大的资本来自何方,又将去向何处?按照国际一般情况来看,外逃资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商投资的大规模撤离;二是国内自有资金的流出。1979年我国开始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外资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多年以来也一直保持着对外资的大规模引进,连续成为世界上引进外资数量名列前茅的国家,2002年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然而,这些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主要是受到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吸引而来,而且我国的外债长期以来都具有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中长期外债为主,因此,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不应该是外商投资的大规模撤离,而应该是国内自有资金的流出。一方面,中国为引进外资打开绿灯,另一方面,大量内资闯红灯出境,由此引发了对资本外逃的思考。资本外逃作为一种不正常的资本流动,对我国的经济安全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同时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在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研究我国的资本外逃现象,对保持我国金融稳定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二、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

研究资本外逃问题,首先要对其规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不够完善,再加上资本外逃属于地下或灰色经济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无法纳入正常统计,因此,任何关于资本外逃规模的测算都只能是大致的估计,而不是精确数据。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测算结果。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方法主要有:(1)直接测算法。直接测算法亦称国际收支平衡表法,是国外早期用于测算资本外逃规模的方法,该法直接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采集数据,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测算方法。卡丁顿(J.Cuddington,1986)利用这一方法对拉美八个重债务国进行了研究。(2)间接测算法。包括下面几种:世界银行法(the World Bank,1985)、摩根担保法(Morgan Guaranty & Trust Company,1986)、克莱因修正法。(3)混合测量法。此法由杜利(Dooley,1986)和汗(Khan,1987)等人提出。本文以间接测算法为基础,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稍作调整。

下面,本文将对中国资本外逃规模进行测算。

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原理编制的,因此表中各方的期末借贷余额之和应该为零,所以有:CAB+KAB+EOS+RAC≡0。

其中,CAB:经常项目差额

KAB: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

EOS:净误差与遗漏

RAC:官方储备增加额

如果将资本与金融项目分成“正常的资本往来差额”(NKB)与“非正常的资本流动差额”(UKB),则上述恒等式变形为:CAB+NKB+UKB+EOS+RAC≡0移项得:CAB+NKB+RAC≡-(UKB+EOS),对比上一节关于直接测算法和间接测算法的定义,等式左端即为用间接测算法计算资本外逃的公式,右端即为用直接测算法计算的公式,由于UKB项数据的不可得性,本文将采取间接测算法进行测算。

我们以世界银行法为研究起点,即资本外逃额=(外债增加额+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经常项目逆差+官方储备增加额),由于该法将一国所有对外要求权都视为资本外逃,因此测算的口径较宽,实际上是资本的外流量。在对我国的资本外逃进行测算时,应该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为基础,并按照实际情况对公式中的各项数据进行调整,具体测算步骤如下:

(一)资本外流量(COR)的测算

资本外流量的计算公式为COR=FL+FDI-CAB-RAC

其中,COR:资本外流量

FL:外债增加额

FDI: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注:考虑到国际直接投资中的资本品含有很大水分,本文中国际直接投资的数据为外经贸部估算数字的调整值,即以资本品进口占55%,价格高报32%计算,得到调整系数为(1-0.55*0.32)=0.82。)

由于2001年6月我国才采用与国际一致的外债统计方法,所以对公式中外债增加额这一项的数据获得我们采取分阶段进行处理的办法:2000年以前的外债增加额使用世界银行的外债表计算;2000年以后的外债增加额采用我国统计的外债存量轧差得到。此外,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存在着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与外债的统计相重复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商投资股本金与总额的差额中通过股东贷款形式缴纳的部分,二是直接投资的母子公司之间互相借贷的资金。根据有关专家的估计,本文将以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23%将两者的重复部分加以剔除。表2显示了1988-2004年我国的资本外流情况(见表2)。

表2单位:亿美元

年份/项目

外国直接投资 外债增加 FL与FDI 调整后的 经常项目官方储备增加资本外流量

净流入FDI 额FL 重复的部分 FL差额CAB 额RAC

COR

198819.22 70.99 4.4206 66.5694

38.03

-23.18 70.94

198921.43 24.94 4.9289 20.0111

-43.17 5.0379.58

199021.79 103.685.0117 98.6683

119.97 -121.18 121.67

199128.31 49.58 6.5113 43.0687

132.70 -145.54 84.22

199258.68 121.6913.4964 108.1936 64.01

21.02

81.84

1993189.5 135.0043.585 91.415-119.03 -17.67 417.62

1994260.65145.3259.9495 8.370576.58

-305.27 574.71

1995277.56176.3063.8388 112.4612 16.18

-224.81 598.65

1996312.14107.3071.7922 35.5078

72.42

-316.43 591.66

1997341.73178.8078.5979 100.2021 369.63 -357.24 429.54

1998337.1779.00 77.5491 1.4509314.71 -64.26 88.17

1999303.22-3.77 69.7406 -73.5106 211.14 -85.05 103.62

2000307.36-44.2370.6928 -114.923 205.19 -105.48 92.73

2001306.32203.1070.4536 132.6464 174.05 -473.25 738.17

2002383.68-15.7588.2464 -103.996 354.22 -755.07 680.53

2003387.28250.9689.0744 161.8856 458.75 -1170.231260.65

2004249.94249.6257.4862 192.1338 74.65

-669.79 1037.21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afe.gov.cn/0430.main_0430.jsp。

RAC栏“-”号表示资产增加。

(二)对资本外流的调整

表2中的资本外流额除了资本外逃外还包括一些正常的资本流出,比如存款货币银行的国外净资产、非银行私人部门境内外币净资产、非银行私人部门正常对外证券投资、正常的国际经济交易中发生的对外贷款以及出口贸易信贷延期收款净额,因此为了改善对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估计质量,需要对上述方法估计出的资本外流进行相应的剔除。

1.存款货币银行非储备性的国外净资产(BNA):这一部分资产为非储备资产,包括银行对外证券投资增量、对外贷款增量以及银行吸收的居民外币存款,主要是为了满足国际经济交易中结算和融资的需要,属于“合法的”国外资产,在测算资本外逃时应予以扣除。对该项目的扣除本文采取的方法是:1997年前使用IMF《国际金融统计年鉴》中我国存款货币银行国外净资产增量的数据,并将1992年前中国银行每年的外汇结存增量从银行体系总的国外资产增量中扣除;1997年以后(包括1997年),使用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存款与货币”项下资产项目的数据。

2.非银行私人部门境内外币净资产(NBNA):该部分资产由于存放于国内所以也不属于资本外逃的范畴,在计算资本外逃时也应予以扣除,包括两部分:一是居民境内的外币存款增量。该部分可以按照《中国金融年鉴》资金流量表中我国居民外汇存款增量来予以剔除,二是居民存放在家中、流通于黑市或其他地方的“境内迷失外汇资金”。对该部分的剔除,结合图1的外汇黑市溢价,分三段进行:1989年以前为居民外汇存款增量的0.7;1990-1993年为居民外汇存款增量的0.515,1994年以后为居民外。汇存款增量的0.45。(见表3)

图1 外汇黑市溢价

表3 我国非银行私人部门境内外币净资产单位:亿美元

年份/ 居民外汇 境内迷失NBNA

项目

存款增量③

外汇资金

1988

12.588.8121.39

1989

17.2312.06

29.29

1990

31.0916.01

47.1

1991

27.0213.92

40.94

1992

103.33

53.21

156.54

1993

114.53

58.98

173.51

1994

36.7316.53

53.26

1995

46.6621.00

67.66

1996

52.1523.47

75.62

1997

87.1539.22

126.37

1998

64.8629.19

94.05

1999

153.41

69.03

222.44

2000

193.48

87.21

280.55

2001

61.2027.54

88.74

2002

53.5024.08

77.58

2003

-34.50

-15.53 -50.53

2004

13.436.0419.48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各期。

注释:③该项1988-2002年的数据来自杨胜刚(2003):中国资本外逃规模估测的实证研究。

3.对外投资(FI):我国对对外投资实施严格的管制,因此在测算资本外逃时应予以扣除,即剔除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居民境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证券投资”两个项目。

4.对外贷款(FL):对外贷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国际经济交易的需要,也不属于资本外逃的范畴,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变更,对这一项我们进行分段剔除:1997年前为“长期资本项目”下的“对外贷款”,1997年后为“其他投资”下的“贷款”的资产项目。

5.进出口延期收款(TC):由于国际结算方式的多样化,在国际经济交易中会经常出现进出口延期收款的现象,该项目在1997年前按照国际收支平衡表“长期资本项目”下的“延期收款”进行剔除;1997年后由于我国按国际收支手册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因此不再区分长期和短期资本流动,该项目将按“总贸易信贷额”的70%作为正常贸易信贷额加以剔除(杜玉兰、刘韬,2002)。

6.误差与遗漏的正常统计误差(SE):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误差与遗漏”项记录的是在编制过程中由于统计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误差,正常情况下该项目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但都应该维持在很小的范围内,在中国这样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更应当如此。根据表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算出,1982-2004年间,平均的“误差与遗漏”占外汇支出总额的比率为2.75%,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把这个数字视为正常统计误差范围,把以后各年的外汇总支出的2.75%作为正常统计误差加以剔除。

(三)贸易转移形式资本外逃(TT)的数据调整

剔除了上述六项的数据只能衡量中国资本外逃的大致规模,在此基础上加入对贸易转移形式的资本外逃(TT)的考虑可以改进估计的质量。

我国贸易转移形式的资本外逃主要指进出口贸易伪报额,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开放,大规模的资本流出与经常项目密切相关,主要渠道有贸易信贷、贷款、其他资产和负债。根据IMF统计,我国在统计进出口额时,取CIF/FOB=1.09,而一些发达国家取CIF/FOB=1.10(注:一般情况下一国都以FOB(离岸价格)统计出口额,而以CIF(到岸价格)统计进口额。),也就是说,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发达国家相比,对于经常项目的估计并不准确。二是我们在估计资本外逃时一般认为误差与遗漏项目反映了所有以隐蔽方式流出的资本,即经常项目的统计是精确的。实际上,大量资本通过低报出口和高报进口的方式逃离国境,若一国的实际出口高于名义出口,或者实际进口低于名义进口,就会产生资本外逃。这些外逃资本既未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也未记入资本项目或误差与遗漏项目,因此并不包含在剔除了上述六项的资本外逃之中,所以应该将这种形式的资本外逃加入到上述的计算结果中。

进出口贸易伪报额可以通过我国与贸易伙伴国(注:我们选择所有的工业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贸易统计数据对比的方法进行估计,具体方法如下:

进出口伪报额=出口低报额+进口高报额

出口低报额=(Xw/CIFFOB Ratio)-Xc

进口高报额=(Mc/CIFFOB Ratio)-Mw

其中,Xc:我国的出口统计额;

Mc:我国的进口统计额;

Xw:主要贸易伙伴国从我国进口的统计额;

Mw:主要贸易伙伴国对我国出口的统计额;

CIFFOB Ratio:CIF价转为FOB价的比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国资本外逃的测算公式应该为:

CF=FL+FDI-CAB-RAC-BNA-NBNA-FI-FL-TC-SE+TT

=COR-BNA-NBNA-FI-FL-TC-SE+TT

表4显示了1988-2004年间中国资本外逃的情况(见表4)。

表4 中国的资本外逃单位:亿美元

年份

COR BNANBNA FIFL TCSE TT⑥

CF

1988 70.94

-0.01

21.39

-11.90-1.93-0.5218.12 120 165.79

1989 79.58

29.17

29.29

-11.00-1.56-0.1519.02 197 211.81

1990 121.67 -12.10 47.1-10.71-1.47-0.5118.99 228 308.37

1991 84.22

-11.7

40.94

-12.43-0.670.22 20.98 300 346.88

1992 81.84

52.77

156.54 -44.50-1.400.84 32.43 366 251.16

1993 417.62 82.50

173.51 -49.97-1.71-3.7338.86 326 504.16

1994 574.71 -0.69

53.26

-23.80-0.81-0.5343.37 443 946.91

1995 598.65 -43.48 67.66

-19.21-0.81-7.1354.86 474 1020.76

1996 591.66 48.01

75.62

-27.42-3.66-0.2460.69 550 988.66

1997 429.54 -150.51 126.37 -34.61-21.55

-105.13 75.72 577 1116.25

1998 88.17

6.3894.05

-64.63-14.11

-154.64 82.66 598 736.46

1999 103.62 112.70 222.44 -123.09

-34.36

-160.29 87.42 791 789.8

2000 92.73

-60.49 280.55 -122.23

-184.30 127.62

104.61986 932.97

2001 738.17 -32.14 88.74

-275.39

153.13

4.91 101.791060 1757.13

2002 680.53 -24.86 77.58

-146.13

-53.91

7.69 121.101291 1990.06

2003 1260.65 -65.52 -50.53 31.35 139.27

-10.26

171.101769 2814.24

2004 1037.21 192.09 19.48

199.26-207.04 -93.34

116.361085 1895.4

数据来源:IMF出版物《国际金融统计》、《贸易方向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各期;《中国统计年鉴》各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出版物“国际收支统计年报”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注释:⑥根据IMF的“贸易方向统计”(Direcdon of Trade Staries)中的数据进行估计,估计方法见杨海珍(2000)、Gunter(1996)。

三、中国资本外逃增长趋势估计

(一)资本外逃与几个实际经济变量的比较

1.资本外逃与实际利用外资的比较

图2、3、4显示了1988年至2004年6月期间中国的资本外逃与实际利用外资、外债余额、GDP的比例关系,平均比例分别为:1∶2.49、1∶0.78、1∶0.09,可以说.流入中国的外国资本,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又以资本外逃的形式流出去了,而且中国资本外逃占GDP的平均比重大于危机中的俄罗斯和阿根廷,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国际支付危机,主要原因是多年来中国一直保持着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率,使得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中国;外汇储备充足;贸易收支保持较大盈余。一旦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减少或逆转,出口创汇能力降低,前景将不容乐观。

图2 资本外逃与实际利用外资额

图3 资本外逃与外债余额

图4 资本外逃与GDP

此外,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外国资本流入中国的规模不断增长,外商对中国经济前景及政策的持续性普遍持有较好的预期,引发了外国资本流入的骤增,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国际投资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风险一般高于发达国家,为了补偿投资风险,流入发展中国家资本的收益必然高于国际平均收益。这样即使流出我国的资本将来回流,其收益亦不足以支付利用外资的成本,更何况许多流出的资本有去无回。此外,一国资本的大幅度流出,对其利率、汇率的稳定很不利,同时还会降低货币当局的货币控制能力,减少国家税收基础,降低国内投资,使中国利用外资的效果大打折扣。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却经历着本国居民资本的大量外流。

2.资本外逃与外债余额的比较

3.资本外逃与GDP的比较

(二)中国资本外逃的增长趋势分析

图5显示了1988年至2004年上半年我国资本外逃的基本走势,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资本大量外逃,并且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1988年至1992年,中国资本外逃较为稳定并且规模不大,每年保持在300亿美元以下;1993年资本外逃突破500亿美元大关,并在1993年到2000年之间在一个新的高度上继续保持稳定;2001年以后我国的资本外逃开始大幅度上升(注:因为2004年的数据为半年的数据,所以从图上看会有一定的下落,如果我们假设2004年下半年的资本外逃和上半年1895.4亿美元相等,那么去年全年的资本外逃额将大于前年的数据。),个别年份增幅达一倍以上,按照这个趋势,中国的资本外逃形势不容乐观。

图5 中国资本外逃趋势图

世界经济领域风云变幻莫测,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出口制造业、进口替代企业的出口收益和进口成本的影响;产生对汇率、利率、价格波动的预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冲击;外汇收支多元化将降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增加监管成本。此外,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放松对外汇的管制,使资本流出规模增加,所有这些都会对资本外逃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我国资本外逃的中长期走势主要取决于我国是否具有富有弹性的汇率安排、成功的贸易和金融自由化改革、有效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康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彻底的国内企业改革。

标签:;  ;  ;  ;  ;  ;  ;  ;  

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计量:1988/2004_资本外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