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湘玉保税区发展方向探讨_象屿论文

厦门湘玉保税区发展方向探讨_象屿论文

试论厦门象屿保税区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保税区论文,发展方向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加速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试验区,象屿保税区能否成为厦门市发挥对台优势的先行区,能否在进一步创造厦门的对台优势方面发挥典范作用,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拟对此作一些探讨。

一、象屿保税区办成海峡贸易区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象屿保税区是实行隔离管理的特殊对外开放区域,在政策上具有特殊的优势。一般地说,国家对经济特区及各类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保税区都可享受,除此以外,保税区还享有许多特别的政策:①保税区企业享有区内进出口经营权;②保税区货物进出口可免领许可证或配额;③保税区生产资料市场经营综合性生产资料,允许供应非保税区。保税区企业可在区内储备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内工农业生产需用的原材料性商品;④保税区企业经营所得的外汇可保留现汇,周转使用,用汇自主;⑤保税区经济活动可以外币计价结算,保税区企业可开立外汇现金帐户,新台币在保税区可兑换;⑥保税区可在保税状况下开展商品展示活动;⑦保税区内货物交易、加工免征增值税、消费税;⑧保税区内单位进口自用办公用品、建筑材料、生产用原辅材料可免征关税;等等。保税区的这些特殊政策,使其可与国际经济直接接轨,成为率先按国际惯例运作的特别区域。

2、管理优势。

启动之初,象屿保税区即有《厦门象屿保税区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文件,使其运行能遵循既定的规程。在其运作近一年的基础上,又颁布实施了更切合实际的《厦门象屿保税区条例》,这种具有较强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把象屿保税区的管理正式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同时,与之配套的相关实施细则将很快出台,管理将不断趋于完备。因此,象屿保税区的法制化管理,更能适应建立海峡贸易区的需要。

3、体制优势。

象屿保税区一开始就按市场经济体制来运作。其表现为:一是区内管理机构精简高效,象屿保税区由海关机构及管委会共同管理,海关依法对进出保税区的运输工具、货物和个人携带物品实施监管,管委会则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有较集中的事权,代表市政府对保税区实行统一管理;二是保税区企业设立实行直接登记制,企业也没有主管部门,完全实行自主经营;三是保税区内具有平等的竞争环境,区内企业不分所有制,享受平等的政策,享有均等的机会;四是在理论上,保税区一直被称为(国)境内关(境)外的特殊对外开放区域,在体制上更容易与国际接轨。总而言之,象屿保税区实行的全新体制,使其具有办成海峡贸易区的良好的体制优势。

4、功能优势。

海峡贸易区的经济活动,是两岸经贸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贸易货物的监管方面,需要采取保税制度,以简化手续,加速贸易的发展。而在保税区,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货物保税或免税状态下开展的,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是保税区最为主要的功能。因此,在保税区建立海峡贸易区具有非保税区所不可比的功能优势。然而,如果仅从这个角度而言,全国13个保税区均可办成海峡贸易区。但是,在办成海峡贸易区方面,象屿保税区具有其他保税区所缺乏的优势。一方面,象屿保税区的功能比其他12个保税区更加完善,除前述保税区功能外,象屿保税区还具有对台贸易、转口贸易两大功能。也就是说,象屿保税区将对台贸易作为一项十分突出的功能,这是办成海峡贸易区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这一点是国内其他保税区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象屿保税区有厦门经济特区做依托。厦门经济特区除了具有便利的对台经济合作的条件外,还享有一些对台政策优势,特别是台胞到厦门可实行落地签证,为台商到象屿保税区投资贸易提供了方便。更为有利的是,厦门经济特区已颁布了《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这对台厦经济合作的发展将有大的促进。同时,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对台经济合作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到1994年9月底,厦门市累计引进台资项目1071项,台资金额21.6亿美元。对台贸易也不断发展,1993年达到11000万美元,1994年1~9月达到9000万美元。对台经济合作的开展,使象屿保税区具有可直接借鉴的经验,从而使象屿保税区的对台贸易功能能够得以充分发挥。

5、基础条件优势。

象屿保税区具有便利的陆运、空运条件,同时,在海运方面也十分方便。象屿保税区规划建设4个泊位的专用码头,水深条件优良,其中2.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一个,1万吨级泊位三个,万吨级船只可随时靠泊作业。保税区专用码头是象屿保税区的组成部分,面积达0.36平方公里,目前港区后方陆域已基本形成。专用码头将使象屿保税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成为可能,并将争取作为台轮直接靠泊的码头。另外,象屿保税区开关运作不到一年,却已显示出生机与活力。目前,象屿保税区注册企业近300家,投资金额1.05亿美元,区内企业对外贸易额已逾1亿美元,企业经营基本走上了正轨,同时,国内外投资者踊跃前来,特别是一些国际大财团、大商社开始注意象屿保税区。这些使象屿保税区具有成为海峡贸易区的基础条件优势。

综上所述,从各方面综合考虑,象屿保税区具备办成海峡贸易区的有利条件,因此,海峡贸易区应是象屿保税区的发展方向。

二、象屿保税区开展对台经贸合作的若干举措

1、运用保税区生产资料市场的辐射功能,促进保税区台资企业发货中心的形成。按照现行的保税区政策,保税区企业经营综合性生产资料,可向非保税区供应。这为保税区生产资料有形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政策依据。象屿保税区正在综合利用保税区特有的功能和优势,加快建设区内生产资料市场,吸收一些台湾的原材料供应商人区设点,向大陆台资企业供应原材料、零配件,形成以保税区为基点的发货中心。

2、对台招商列入议事日程。象屿保税区除了吸引台湾原材料供应商在保税区设点外,一方面针对台商投资“两头在外”的生产性企业多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吸引台商到保税区发展加工业,在区内暂不具备兴办出口加工工业的条件下,灵活运用国家允许保税区企业委托非保税区企业加工产品的政策,在区外设立符合海关监管条件的出口加工小区,同时积极抓好保税区内厂房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制订主动出击的对台招商战略,力求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象屿保税区组织的招商团,即将直接赴台考察招商,强化象屿保税区在台湾商界中的形象。与此同时,象屿保税区将在香港设立窗口公司,利用香港在对台交往中的便利条件,广泛搜集台湾经贸信息,沟通保税区与台湾商界的联系,扩大保税区投资环境的宣传,引介台湾资金。

3、利用保税区的商品展示功能,拓展台货商品展示。目前,象屿保税区内已设立商品展示厅,开展常年性商品展示。尽管受展示场地小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展示的规模还不大,但其社会影响很好。随着保税区内基础设施条件的逐步完善,保税区商品展示功能将得以进一步发挥。台湾厂商及其在国外的企业、大陆台资企业均可利用保税区的政策,在保税区开展商品展示,吸引国内外客户在保税区订货。同时,大陆厂商也可将名优特产品在保税区展示,台商可到保税区看样订货,扩大大陆的对台贸易。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充分发挥象屿保税区的保税仓储、对台贸易、商品展示等功能作用,科学地利用厦门经济特区的对台优势,象屿保税区正在筹划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商品交易会”。这将极大地促进象屿保税区对台经贸合作的开展。

4、努力搞好对台金融合作。象屿保税区具有灵活的金融政策,如:可开办离岸金融、金融期货业务,企业经营所得外汇可保留现汇,周转使用,用汇可自主,区内经济活动以外币计价。这些灵活的金融政策将促进保税区与国际经济接轨,有利于推动对台经贸合作,成为两岸金融合作的示范区。在金融机构合作方面,已有台商表示愿意在象屿保税区设立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在货币兑换方面,象屿保税区将允许新台币兑换人民币。随着金融合作的开展与深入,产业合作、贸易合作必将加速发展。

三、有关若干问题的思考

把象屿保税区办成海峡贸易区,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有待作进一步的探讨。

1、负面影响问题。把象屿保税区办成海峡贸易区,是为了综合地利用保税区的特殊政策与厦门经济特区的对台区位优势,这必将使象屿保税区在发展战略上有别于国内其他12个保税区,是其加快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这一作法客观上产生一对矛盾:象屿保税区发展海峡贸易区与发展港、澳、侨、外贸易之间的矛盾。因此,把象屿保税区办成海峡贸易区,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与港、澳、侨、外商的关系,既突出象屿保税区作为海峡贸易区的特征,又能激发港澳侨外商前来投资兴业的热情。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港澳侨外商在象屿保税区向海峡贸易区方向发展中的作用,利用其与台商接触及开展贸易往来更为便利的有利条件,加速海峡贸易区的形成。另一方面,发挥海峡贸易区的形象效应优势,利用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高,与港、澳、侨、外商经济联系广的有利条件,争取由台商介绍引进一批港、澳、侨、外商。

2、经营主体的界定问题。把象屿保税区办成海峡贸易区,必须引进台商前往投资贸易。很明显,台商、国外台资企业及台货经销商、大陆台资企业必然成为海峡贸易区的经营主体。问题的关键在于,保税区内的企业是否也可成为其经营主体。由于海峡两岸的政治经济关系尚未根本改善,国家对对台贸易这种特殊的“对外贸易”形式还需要实行更为谨慎的政策,即对对台贸易经营资格的审批相对要严格一些。厦门经济特区目前可直接开展大额对台直接贸易的外贸公司才几家,象屿保税区有近300家企业,如果都让其开展大额对台直接贸易,似乎也不太现实。但是,保税区在理论上属于“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区,按照自由贸易原则,保税区企业应可自由选择其贸易伙伴,包括有权开展对台贸易。同时,只有允许保税区企业开展对台贸易,才能使保税区的对台贸易功能得以发挥。

3、管理体制的设定问题。象屿保税区是一个特殊的对外开放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在其管理体制的设定上,除海关及管委会外,一般不允许其他机构进入,以免造成行政办事效率的降低。作为海峡贸易区,办事效率必须得到保证。因此,象屿保税区办成海峡贸易区,在管理体制上应精简、高效,尤其是要针对其涉台经贸这一特色,加强业务及政策的协调。因此,在海峡贸易区,除了海关机构及管委会以外,应建立一个海峡贸易协调机构。这种协调机构不宜按照行政机构来设置,而应作为相对独立于行政管理机构之外的民间机构,人员由台商、保税区企业及保税区行政管理人员组成。

4、要不要与台湾经济相融合?海峡贸易区应是连结国内经济与台湾经济的结合部,也就是说,海峡贸易区既是国内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会受台湾经济的影响。因此,海峡贸易区必须与台湾经济相融合,否则也就缺乏其应有的特色。但是,在当前两岸关系尚未根本改善的前提下,象屿保税区办成海峡贸易区能否与台湾经济相融合,关键是要寻找突破口。我们知道,台湾当局对厂商在大陆从事经贸活动是有严格限制的,这无疑加深了我们寻找突破口的难度。因此,海峡贸易区要实现与台湾经济的融合,应与台湾的自由贸易区率先融合起来,可考虑象屿保税区与台湾的出口加工区或科学工业园区结盟,双边建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即海峡贸易区在厦门、台湾都有分枝,在分枝的双方可直接自由贸易、货物自由往来。这就是说,不仅象屿保税区要成为台货(含大陆台资企业产品)的展示场所,台湾的某一(或若干)出口加工区也应成为大陆货品的展示场所,并成为拓展大陆货物在台湾销售渠道的重要桥梁。

标签:;  ;  ;  ;  ;  

厦门湘玉保税区发展方向探讨_象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