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后期中等教育的性质、地位、功能和作用———个国际与比较教育的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等教育论文,后期论文,视野论文,性质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后期中等教育在我国被称为“高级中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等。世纪之交,我国明确提出了“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奋斗目标,这表明在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将成为我国新世纪一段时期内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国际与比较教育的视野来探讨后期中等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不仅对我国中等教育理论建设有所启发,而且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践展开有一定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后期中等教育的概念释义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始,世界许多国家为适应其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的需要,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前半段统一置于义务教育的范畴,而把后期中等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校教育阶段来对待,在制度、政策以及实践层面对其改革与发展给予了很大关注。然而,对于后期中等教育这个概念,各国间还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看,一般把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或曰前期、后期两段,或曰初级、高级两段,后期或高级的阶段就是后期中等教育。我国的有关法规(如《高等教育法》)把后期中等教育称为“高级中等教育”。有学者在研究中,亦采用这一称谓。如诸惠芳在《国外高级中等教育结构及基本类型概论》一文中,就采用了这个概念[1]。我国的官方文件中还有“高中阶段教育”的提法,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等都是这样提的。另外,在学者的研究中,还有用“初中后教育”[2](pp.52-65)、“后期中等教育”[3]等概念的。可见,在我国,对于后期中等教育这一概念还有不同的运用,但这并不是说对这一概念范畴下的问题的探讨存在着重大差异。
在英语中,后期中等教育一词用“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来表示。但这个词汇在美国和英国所代表的含义不尽相同,美国把它视为高级中学,而在英国,它是指第六学级的高年级。
在德国,有“中等高级教育领域”或“中等高级教育阶段”的概念,它相当于本文所说的后期中等教育。德国的中等高级教育包括处在中等初级教育之上、高等教育之下的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实施的教育,涉及到10-12年级或11-12年级、11-13年级。
在日本,后期中等教育一词用得比较广泛。日本学者佐佐木享指出,后期中等教育是指把中等教育分为前期和后期情况下的后期教育及其制度,后期中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是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的少年和青年[4]。另一位日本学者后藤诚也认为,所谓后期中等教育,是指在把从十一二岁开始的中等教育阶段分为两段情况下的后半段。在该阶段,学生的年龄段为15-18岁[5]。另外,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66年10月发表的咨询报告《关于后期中等教育的扩充、整顿》对后期中等教育作了如下阐述:1)对于15-18岁的所有青少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而在义务教育完成后的3年间,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其他教育训练,提供有组织的教育机会;2)教育的内容及形态须适应每个学生的性向、能力、出路和环境,同时在考虑社会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3)通过所有的教育训练,尊重人格形成上所需要的普通教育,培养作为个人、家庭人、社会人和国民的深刻觉悟和社会性智慧[8]。这些观点代表了日本对后期中等教育概念的基本认识。
为了对国际教育进行统计和比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曾经于1975年颁布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并于1997年对这个标准分类进行了修订。根据修订后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划分为七个等级和不同类型,后期中等教育属于第三级教育和第四级教育。第三级教育指的是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即高中阶段,而第四级教育则指的是非高等教育的中学后阶段[2](pp.51-52)。
根据以上阐述我们可以认为,所谓后期中等教育,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学校教育制度中,在把中等教育分为前、后期两段或者初、高级两级的情况下,属于后期或高级的中等教育的那一阶段。其主体包括国际教育分类中的第三级教育,但也包含第四级教育的一部分。由于各国学制不尽统一,学生的在学年龄不尽一致,大体上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或者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之间。作为其存在形态,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和技术教育或专业教育;既有正规的全日制学校教育,也有非正规的部分时间制学校教育或社会性的教育或训练。从其学生的出路上看,它既是为升入高等教育做准备的教育,又是为社会直接输送建设人才的教育。
二、后期中等教育的性质和地位
(一)基础性与大众性是后期中等教育的重要特性
后期中等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到现代的产物。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一般把后期中等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里涉及到“基础”和“基础教育”这两个概念。朱小蔓认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可作两方面理解:其一,从教育体制上说,基础教育是指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其二,从学生成长方面说,基础教育是社会成员为得到生存和发展而必须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规定为个体“终身学习”的基础和“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基础[8]。诚然,基础教育又被称为“国民基础教育”,它是为使每一个国民得到终身发展而向其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知识和基本生活技能等的教育,是国家、社会对国民所受教育水平的基本要求。所以,基础性和国民性、公民性或大众性应当是构成基础教育性质的基本要素,达成这一共识是现代社会及教育发展的结果。作为基础教育一部分的后期中等教育也应当具有这些基本性质。
在日本,高级中学是后期中等教育机构的主体。二战后,日本的新制高中被认为是“一元性”、“大众性”的中等教育机构。其“大众性”,又称“国民性”,是指否定战前的旧制中学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的职能,使高中成为国民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为所有国民形成并提高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服务。也就是说,高中教育是大众化的国民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完成阶段[9](PP.159-164)。现在,高中作为“大众化国民教育机构”的性质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共识。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91年4月发表的咨询报告《关于应对新时代的教育诸制度的改革》明确指出:“今日的高级中学已经不是像从前那样只有一部分被选拔出来的人就学的中等教育机构,而是受完义务教育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就学的国民性教育机构。”
欧洲国家中等教育机构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根据“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发展轨迹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大学预备阶段的学院式(academic)中等学校及其预备学校。这种中等教育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为高等教育做准备的功能,属于高等学校预备教育的性质,其任务被定位于使学生具备高等教育入门时所应具有的最低水平的教养,这种教养包括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等。这样,它不是普及性的、面向国民大众的,而是精英型的、面向上层贵族阶级、统治者阶层的;另一类是为一般民众解决日用之便而开设的庶民性、初级(elemental)的教育机构,它是作为初等教育机构的延伸而发展到了中等学校阶段[10]。这两类教育机构曾经有严格的区别,但是随着统一学校运动的开展和以“综合化”为特征的后期中等教育的普及与扩大,欧洲主要国家的后期中等教育作为国民性、大众性教育的性质日益凸显。
(二)后期中等教育是中等教育的后期或高级阶段
后期中等教育是中等教育的后期或高级阶段。肯定后期中等教育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意味着与以前它所具有的高等教育预科性质相比前进了一大步。历史上,后期中等教育曾被作为高等教育的预科,受教育者是社会的贵族阶级,它本身有着很强的选拔性,所学课程不是作为形成国民基本文化素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是大学专业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毕业后的出路是单一性的升学。而后期中等教育被定位为中等教育以后,其教育对象明显扩大,入学机会因选拔性降低而明显增多;所学课程不只强调学术性,也开始兼顾面向社会需要的职业性、专业性以及技能性、技术性;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开始多样化,既有升学的可能,又有就业的可能。
把中等教育分为前期、后期或者初级、高级两个阶段,是历史上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果。其首开先河是19世纪末20世纪一二十年代美国在其学制改革中,通过将八·四制改为六·六制再改为六·三·三制,实现了中等教育学制的分化,形成了各为三年制的初级中学(junior high school)和高级中学(senior high school)。现在,一些国家的学制实行六·三·三制是以此为缘起的。
把中等教育分为前期和后期两段的理论根据在于,在这不同的两个阶段,学生的身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所面临的课题有很大不同。在前期阶段,学生进入青春期,其身体、生理和心理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即处于半成熟阶段。他们有重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愿望,但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还不甚明了,因此在探索自我和周围世界中要面对种种问题。与此相对照,在后期阶段,学生的身体变化趋于稳定,心理变化趋于成熟,在一定程度上确立起了重新塑造自己、发展自我的方向,并且开始向既定目标做出有效的努力[11](pp.5-7)。
(三)后期中等教育的特殊性
与同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等教育、前期中等教育相比,后期中等教育的特性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后期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特征上与以前有所不同。初等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虽然已经脱离顽童阶段,迈出了向成为社会人做准备的第一步,但他们在身心特征上与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有较大的差异。前期和后期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在身体、生理及心理上的差异比较大,所面临的人生发展课题也不一样。总的来讲,前期阶段是对自我和周围世界抱有困惑并试图探究的阶段,而后期阶段是从“探究个性”向“发展、深化个性”过渡的阶段。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相适应,学校教育要采取不同的策略,特别是在课程设置和学习方式上要采用不同的原理[11](pp.5-6)。
其次,后期中等教育所实施的基础教育的内涵与以前有所不同。在初等教育和前期中等教育阶段,主要实行的是普通教育,而不是“职业准备教育”,它是向所有国民实施的非定向的“最低限度的共同基础教育”。而在后期中等教育阶段,首先也实行普通教育,而这种普通教育开始具有职业定向性。也就是说,后期中等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不仅在程度上而且在性质上与此前阶段都有较大不同,包括作为未来职业人所应接受的“保障共同基础教养”的教育和“保障使专业相对化并从多方面、整体性地把握和理解专业”的教育。另外,在后期中等教育阶段,还进行具有一定分化性质的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11](pp.10-11)。
再次,从制度上讲,尽管后期中等教育具有使作为个体的人成为合格的国民、公民所应接受的基础性教育的性质,但许多国家并没有把后期中等教育作为强制接受的义务教育。由于各国的文化教育传统不同,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和期待不一样,所以尽管各国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但是在是否把义务教育普及到后期中等教育阶段这个问题上,大致存在三种情况:1)没有普及到后期中等教育阶段;2)部分普及到了后期中等教育阶段;3)完全普及到了后期中等教育阶段。在普及义务教育搞得比较好的发达国家完全或部分地把义务教育普及到了后期中等教育阶段,这些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在10-12年不等,而大多数不发达国家还没有普及到这个阶段,有的国家甚至还在为普及初等教育而努力着。
(四)后期中等教育是使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和社会的过渡阶段
后期中等教育既是处于初等教育和前期中等教育之上的中等教育后期(高级)阶段,同时又是进入高等教育或社会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后期中等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或者国民教育的完成阶段,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间环节,同时又是学生由在学校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就业的过渡阶段[1]。这是针对其教育对象的出路或流向而言的。
这样的定位是由后期中等教育的功能所决定的。长期以来,后期中等教育的功能被确定为:为高等学校输送具备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条件的生源;同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建设者。这就是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的双重功能说。这双重功能虽然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其侧重点不同,从现时点上说,这种说法未必完全科学,但至今它从实质上仍然没有被彻底改变。所以,从学校系统内部来说,后期中等教育被认为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从学校与社会关系上说,它是为社会准备“中等”人才的教育机构。
世界上一些国家对后期中等教育的定位比较明确。比如,日本把作为后期中等教育之主体的高中定位于“处在义务教育之后”、“处在初级中学之上”的中等教育机构,是国民教育的完成阶段。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认为:“高级中学是作为在初级中学的基础上,广泛进行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的中等教育机构被定位的。”[12]再如,我国对作为后期中等教育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普通高中的定位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即:“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13]
从为高等学校准备生源的目的出发,后期中等教育要完成进行学术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任务。另外,从为社会输送建设者的目的出发,后期中等教育还要完成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职业观念和掌握一定的从业能力的任务。这样的双重任务决定着后期中等教育是非常复杂的阶段,一方面是学校类型多种多样,另一方面是课程结构多种多样。学校类型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许多国家分别设立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术高中和综合高中,但是无论哪种模式,在完成上述多重任务上都有一定的缺憾。比如,综合高中被认为是能够将后期中等教育的各种功能结合得很好、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教育机构,但是美国的尝试表明:“多样化的综合制高中对于英国的孩子们来说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其功能,也没有成为改善美国教育和社会的力量。”[14]
(五)后期中等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终身教育思潮广泛兴起并成为指导各国教育改革的理念之后,人们已经认识到,终身教育也包括学校教育在内,学校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那么后期中等教育也理所当然地构成了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认识到这一点,为确立后期中等教育的目标,也为其各项制度改善有很大的帮助。从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发,后期中等教育从根本上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5]的规定,表明了我国高中教育观的新境界和时代感。既然后期中等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思考后期中等教育的任务和功能时,要突破使学生外化的“双重任务”或“双重功能”说;另外,在制定政策、制度、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时,要真正地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学中的其他要素都应该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三、后期中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一)后期中等教育的功能
概括地说,现代社会的后期中等教育的功能是实施普通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以及专业基础教育,目的是使一个自然人通过接受该阶段的教育而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对历史的考察不难发现,后期中等教育在完成其社会功能和本体功能上,因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近代以前,后期中等教育机构是作为大学的预科而存在的,它开设学术性课程,实施普通教育,受教育者是封建贵族和高级僧侣等特权阶层,其目标是培养国家的高级官吏和文教事业的管理者。但是,到了近代特别是现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后期中等教育机构除了继续进行普通教育、学术教育以外,也通过设置一定的职业技术课程或专业课程,实行职业教育或技术教育、专门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中等职业人才。这样,后期中等教育的功能开始多样化,它通过使学生分流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既为升入高等院校做准备,又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这实际是在践行着双重功能说。有的国家在其教育文件中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有的学者也持有这样的观点。比如,法国国民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为了21世纪的高中》就规定,高中是多样化的阶段,追求升学和就业并重;高中要让学生能够对升学或就业进行选择,提高所有学生的教育水平,保证任何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具备一种被证明的资格[15]。日本学者牧野笃认为,日本的“高中有着特别显著的两种功能,它一方面将学生分为进入大学的英才和‘终身职业能力开发’学生群;另一方面又有着‘终身职业能力开发’的职能”[9](p.179)。
当今社会,在新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已经认识到,后期中等教育的双重功能说有其局限性,即它是“社会本位”的论说,缺乏“育人”的功能;除完成这双重功能以外,后期中等教育最终应该追求其内在的价值,即谋求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一观点已经渗透到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之中。例如,美国的高中教育一直十分注重“升学、就业和全人”三维目标的平衡,促使其融合和一体化,力求实现为今后的继续教育做准备、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培养完全人格的人的目标。1997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在《1998~2002年教育发展战略》(1998~2002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中指出,中学教育要“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富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业标准,为他们将来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继续学习和富有产出性的就业做好准备。”[16]我国学者崔允漷等人认为,我国普通高中“升学”、“就业”的“双重任务”都是围绕社会发展这一轴心的,很少真正考虑人的发展,忽视了它的育人功能,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是履行其育人职能,促进人之“中成”的实现[17]。可见,在谋求后期中等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应然功能)和社会功能(或实然功能)的平衡上,还需要学者们做出切实的思考。教育是通过直接培养人而间接为社会服务的,只强调教育的社会本位的工具价值日益显现出其矛盾难解的一面,这同样适用于后期中等教育。
(二)后期中等教育的作用
后期中等教育有其独特的作用,这是由它的目标、地位、任务、教育对象所决定的,这些因素决定着与前期中等教育相比,后期中等教育实施更加分化、有更大定向性的教育。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对高中教育的作用作了如下阐述:“高中教育要使学生能够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选择未来出路的能力和态度,加深对社会的认识,通过适应各自兴趣和关心等的学术和职业领域的基础性的基本的学习,谋求个性的进一步发展和自立。”如果与该审议会对小学、初中教育作用的阐述对比起来看,它对高中教育作用特点的认识就更明显了。它指出:“在小学,掌握作为个人以及国家、社会的一员在社会生活上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础,培养丰富的人性,同时通过与自然、社会、人、文化等各种对象的接触来培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个性的基础,培养自立心。”“在初中……切实掌握作为个人以及国家、社会的一员在社会生活上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培养丰富的人性,同时谋求自己个性的发现、发展,进一步培养自立心。”[18]
四、结束语
后期中等教育的复杂性是历史地形成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会发生新的变化,除非后期中等教育的决定性基础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复杂性将伴随着探讨后期中等教育的性质、地位、功能和作用的始终。明确后期中等教育的基础性和大众性,可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消除现阶段仍然把它精英化的意识和做法。明确后期中等教育在基础教育和整个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有益于探寻谋求后期中等教育与此前、此后阶段教育相衔接的规律性,也有益于按照后期中等教育的规律组织其实施,这包括其政策、制度的制定和课程设置以及开展教学。重新审视后期中等教育的功能,可以避免因为仅注重它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其本体功能所带来的目中无“人”(学生)的错误。重新审视后期中等教育的应有作用,对于确定它的教育目的与目标有直接助益。考察各国后期中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发现,它们无一是最完美的。也许追求其完美状态出现的最好办法是付诸于改革。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显现的发展的一面能够给各股改革力量以极大的鼓舞,所以不断谋求后期中等教育的改革是硬道理。只要谋求其改革,不得不回首重新审视后期中等教育的性质、地位、功能和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这是改革后期中等教育的原点。
我国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大政方针已定,世纪之交的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集集体智慧而定的此次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案的理念是先进的,其实施策略是可行的。可是,面对现实,可能有人会有困惑。此时,不妨回首看看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应有什么样的性质、地位、功能和作用,我们的高中阶段教育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