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教育如何融入儿童阅读——“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上的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论文,北京论文,价值观论文,国际论文,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儿童阅读,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成尚荣(主持人):今天上午,王泉根教授反复说“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搭建了一个平台,而且说这是我们献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我想请各位专家用最简短的话说说我们这个平台想发出什么声音? 王泉根;“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根本宗旨是想搭建一个中外儿童阅读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想搭建一个儿童教育阅读研究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沟通的平台,更想搭建一个教师、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之间沟通的平台。这个平台,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发出中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阅读的声音,这个声音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行为。 金波:这个平台最好做这样的工作——能够让孩子们爱读书、读好书,通过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就实现了。 林文宝:这十年来我在大陆、台湾两岸跑,两岸的阅读教学有三个误区,第一,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不足。什么叫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本来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文学,它必须符合儿童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孩子不喜欢的东西他不会看。孩子看的书和成人的不一样,儿童文学是指0到18岁读的文学,为什么是0到18岁,这是根据联合国列入保护的未成年人的范畴制订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科书都是用大人的文章给孩子读,孩子当然不喜欢读了。 第二个误区,儿童文学不是只有文学,知识性的文本也是文学。自从参加国际测试比赛之后,大陆也开始重视科普类读物,这个很重要,我们一直太重视纯文学教育,有些家长会有意见的。 第三个是更大的问题,就是认为阅读只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假设阅读变成语文老师的事情,这才是阅读灾难的开始。儿童阅读的发展阶段是0到18岁,18岁以后不会再发展,所以国外从小学到高中都有独立的阅读课,可是两岸的阅读课好像是为了追逐先进国家勉强产生出来的,所以我很同情教阅读的老师。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怎么教,比如说一二年级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不清楚。现在看到的都是讲一些策略,策略是最可怕的事情,对孩子来讲你怎么讲策略他都不懂。所以重点不在策略上,课内有课内的排课方式,课外有课外的排课方式,要分清楚。 朱小蔓:因为我在差不多30年前开始做人的情感方面的研究,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我以为没有情感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的情感文明,人类情感不能文明的话,也就没有人类世界的文明。一定意义上说,情感文明标志着你是不是已经越来越走向一个人性比较成熟、文明比较发达、人格比较健全的时代,而文学特别是儿童阅读抓住了儿童早期情感认同、情感习惯、情感反应模式、情感能力等一系列构建情感文明基础最重要的黄金时期,所以我衷心希望儿童文学阅读成为引导现代儿童走向情感文明的桥梁、载体。 窦桂梅:我就想用一句话表达,改变从阅读开始。所有的一切都要靠我们去改变。所有的老师都去改变,课堂改变,家长改变,我们周遭的世界也都去改变,而改变从经典阅读开始。 儿童阅读与价值观的形成 成尚荣:儿童阅读与阅读儿童,这两个概念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儿童阅读改变儿童,也改变我们的教师,让教师能够真正读懂儿童,所以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各位专家能否再说一说在儿童发展中儿童阅读究竟有何意义、价值? 林文宝:我先讲两点,第一点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讲,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取代经验,人的经验其实很有限,只有通过阅读才能真正跟经验连接在一起。 第二点,脑神经科学告诉我们,人脑占全部身体重量的2%,但这个器官消耗了整个人能量的20%,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你的脑神经才会伸出去,才会发展。 朱小蔓:从我做儿童情感研究所获得的一点知识来看,林老师讲得非常对,其实儿童早期的脑神经发育,神经元的生长能否构成良好的结构,同哪些树突长出来是有很大关系的。就像树上的枝丫一样,三岁儿童的脑神经数量可能已经跟成人差不多了,但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结构。那么,怎样才能有良好的结构呢?需要像园丁一样修枝打杈,这就跟教育环境的干预有很大的关系。材料与方式,是一个相互形塑的过程。 金波:作为一个给孩子写东西的作家,我越来越感觉到,为儿童写作实际是自己在成长。而且这个成长跟年龄关系不大,不要说70岁的儿童作家一定比80岁的年龄小。我给孩子写东西,特别是幼儿,必须要给予最纯正的精神食粮。我记得前些年有一个老师写了一张条幅:“做孩子的学生”,为什么要做孩子的学生?因为我是为他服务的,我不阅读儿童,就无法让儿童阅读,我要写出书来,就要了解他。有时候一本书、一首诗或一个童话故事,其实就是孩子对我说的一句话,不同的是孩子是无意说的,我们是有意听的。 从事儿童教育的人最能引起共鸣的是什么?是你跟孩子一样去想象。你也和他一样,是一个没有进入到年龄国度里长不大的人,你才可能跟他一样想象,而这样的关系才最为密切。所以我认为,如果要想引导孩子去阅读的话,首先要阅读儿童,你要发现儿童,儿童最根本的是什么。我常常想,我们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也好,从事儿童教育也好,其实就是把一个真正的童年还给孩子。你给他写一个故事,不是在故事里面教训他,而是让他回归童年。 王泉根:阅读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多种维度、多种价值去探讨它。我始终认为阅读应当成为人生存的方式,甚至是生活的内容。人的生活之一就是安静地坐在那里读书。在我自己的体验中,尤其今天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在碎片化、平面化、功利化的氛围中倡导儿童阅读实在太重要了。一句话表达我对儿童阅读意义的认识,就是养成好习惯。 从某种角度上说,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阅读当然能够开发智力、情感、想象力等等,但对一个小孩、一个小学生,甚至对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来说,第一个要点就是要养成他的好习惯,什么好习惯——爱书的好习惯。回忆我自己的童年,我的小学老师给我讲了一句终生难忘的话:不动铅笔不看书,这句话印象太深了。我就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身边永远放着一支笔,无论走到哪里,读什么书,我就要在上面画。初中毕业以后我当了火车司炉,但是不管我干什么活,不管我人生的场景如何变化,我的口袋里面永远都带着一支笔。所以我认为今天这个时代,对学生来说一定要强调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经常有老师问我,王老师,我的小孩每天只看童话,他只喜欢看童话,我说,那你就让他看,他喜欢看书多好啊!首先要培养他的习惯和兴趣,从兴趣出发,养成了读书习惯以后就好办了。一个孩子坐在那里安静地看书是最优美的事情。 窦桂梅:儿童阅读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这么几点。第一点,就像林老师说的,阅读难道仅仅只是语文老师的事吗?语文综合素养乃至人的综合素养提升,小学教师该怎么做?在清华附小,我们也有一个路径,就是让课外阅读课内化。每周五上午第一节60分钟的读书课雷打不动,当然科学阅读、艺术阅读也包括在里面,这也是想通过阅读来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 第二点,刚才几位专家在讲价值观的问题,我想,教学如果只给出结论,学生没有体验,没有给你碰撞的背景,价值观是无法真正形成的。在阅读里,你遇到一些男男女女,遇到一些情感,感受到事物发展的波折,就更能扩展你对生活的理解,增强你的价值判断力。所以,儿童阅读也要努力树立儿童心中的信念,这就是所谓的儿童的核心价值观。 朱小蔓:针对窦校长刚才的话,我又要用我的情感教育论解读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么教育,不在特定的年龄期儿童根本不懂得抽象概念,但是价值观又确确实实是一个人社会化、人格形成、精神饱满、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人的必经道路。所以我们非常期待通过儿童阅读——那些携带着价值观、情感态度元素的儿童阅读,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认同价值观。你看今天上午和下午的课,我们都会感到惊讶,我们道德教育专家希望他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孩子的嘴里非常自然地、理直气壮地、生动地说出来了,这都是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为什么要做得那么生硬呢,价值观教育为什么一定要灌输呢,所以我非常希望儿童阅读的过程就是播撒价值观种子、真善美种子的过程。你看窦老师的课,教师起了一个调动、牵引、挖掘、再凝聚、再共识的作用,在一步一步的教学过程中,其实就是孩子们在表达价值观,在认同价值观,在体认价值观。 培养情感丰富的人 成尚荣:我们总说价值观要融入教学,怎么融入?今天的课都在力图寻找到融入的最佳途径。这样看来,儿童阅读的意义的确重大,它在寻找最大公约数。那么,各位专家能否联系今天的课谈谈儿童阅读对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启示? 林文宝:我想说,最简单的就是以身作则,你要阅读儿童,到底儿童喜欢什么东西,你不要拿那些他不喜欢的东西给他。我记得我们那一代人,教授都会告诉你琼瑶小说的缺点,但就是要读比较烂的书你才会成长。从教育的理念来讲,要为孩子找到他的起点行为。读书是孩子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你要帮孩子找到动机。老师的责任就是帮孩子找到他的学习动机,找到起点行为。今天的教育一直在摧残孩子的信心,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无可限量的。所以我一直认为,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教孩子学会学习,我们不是在教知识,老师之所以辛苦就是要教知识,但今天的知识只要上网去查就知道了,你要学会人生的态度,这个是从生活中来的。 金波:我觉得阅读还是要研究一点方法。这个方法也很简单,我们现在老提倡亲子共读,这就有交流的基础了,亲子共读你一定要读,你读了才能够跟他交流,否则的话他读完以后给你讲,你却理解不了他所想的。 我觉得读书就是一个培养感情的过程,刚才朱小蔓老师提到情感,这点我非常赞成。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把你培养成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感情丰富的人就聪明,就善解人意,就善良,等等。我记得有一年在中国举行世界儿童诗比赛,当时有一首诗《鼠年致老鼠》,大概意思是说老鼠我喜欢你们,虽然你们做事偷偷摸摸,不干不净的。为了教你们做事不要偷偷摸摸,我给你介绍一个朋友,他的名字就叫猫。 我后来就问小作者为什么给他介绍一个朋友叫猫呢,他说:“你们把动物都分成有益的、害虫,你们不喜欢乌鸦,我觉得我什么都喜欢。”有一年他家楼下掉进一只乌鸦,谁也不愿意养乌鸦,他就喂它吃的。冬天的时候,他在犄角旮旯发现草还是绿的,于是就把他的同学们都找来看草,可是同学们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激动。这个孩子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孩子,他很不平凡,我觉得跟他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非常有关系。喜欢读书不仅仅让人变成一个知识丰富的人,还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且后者更重要。 我非常赞赏的是,到了小学中年级要告诉孩子们关心主人公的命运,这点非常重要。低年级要让孩子们读有情趣的书,到了高年级告诉孩子们根据他们的审美心理进行判断,要有一个心理的秩序。 我记得王泉根教授曾经说过,儿童文学应该是向善的,我觉得这就是儿童文学要告诉给孩子的。而怎样让孩子领会这些,需要从感情入手。 王泉根:我认为阅读推广的重心还是要以儿童文学为主,实际上这个观念不是我提出来的,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他认为儿童最喜欢阅读的就是童话,不用担心儿童对读书和作文不感兴趣。 我们的语文教育,我们的校园建设,我们的阅读推广工作,就是把儿童文学非常智慧地用到语文教育里面。我认为有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就是把儿童文学作为课程资源大量引进教科书,第二是将它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第三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 儿童文学创作的各种方法要进入到语文教育里面。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经常说,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老师,最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如果有文学的感悟,有文学创作的技巧,这些真正能够引入到语文教育里的话,我想我们中国的语文教育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朱小蔓:我是2008年初在新加坡听窦桂梅校长讲课,6年来我再没有听过她上课,但今天的课确实带给我全新的感觉,她不像6年前更多地把博学传递给学生,而是自我要求解放儿童,自我要求相信儿童,自我要求孩子和我是在互动中间双向建构的。老师并不是道德上的权威和真理的掌握者,真理和道德不见得掌握在手中。老师观察孩子,孩子观察老师,老师给孩子抛出问题,这个过程相互建构,最后相互确认,他们之间共同形成了我们说的道德。如何将价值教育融入儿童阅读--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上的对话_价值观论文
如何将价值教育融入儿童阅读--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上的对话_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