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入学试题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走向_韩信论文

从中学入学试题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走向_韩信论文

从中考试题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试题论文,文言文论文,阅读教学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06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分值占总分的十分之一。从分值来看,文言文教学似乎有弱化的迹象。但是,从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来看,均选自课外,考查又有深化的趋势。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阅读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题目是《韩信拜将》。这给初中语文教师一个信息:今后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来自课外。有些语文教师便由此产生了错觉,以为课内文言文阅读可以淡化,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为了便于说明,现将《韩信拜将》中的4道试题摘录如下: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②诸将亡者以十数( )。③(王)必欲长王汉中( )。④上许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的意思。(3分)

(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3.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3分)(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4.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3分)

现在,我们从文言知识和作品鉴赏的角度对这4道题进行剖析。

第1道题,含一词多义与词类活用两个知识点。内容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可以说,这是一种知识迁移训练,不超本,不超纲。所以,如果不把课内文言文学扎实,那么,课外阅读再浅显,也是望尘莫及的。

我们查一查第1道题中4个字的来龙去脉,不难发现,原来均源于学过的文言文。①度,估计。(《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②数,计算,计数。(《口技》:“珠可历历数也。”)③王,为王,称王。(《陈涉世家》:“陈胜王。”)④许,答应。(《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以上情况说明:课内是基础,课外是迁移。

我们再看第2题语句翻译。意思是:大王你倘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 就没有与你图谋大业的人了。翻译这一句,要把握两点:一是揣摩前后语意间关系,乃为假设关系;二是看清句中成分省略现象,将“非信无可与计事者”化为“非信无可与(之)计事者”。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散见于初中课文。如:《曹刿论战》中的“可以(之)一战”,翻译时要注意用括号把省略的成分补出,使语言顺畅,语意明确。

让我们的视点转到第3题。 这是一道关于《韩信拜将》的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题。解选择题,通常用排除法(筛选法)。A是《陈涉世家》中的文学常识, 课文有所介绍。B由“上不我用”发现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的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C 由“不及以闻”看出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显然,答案为“D”。再由“D”结合原文分析,汉军的实际领导人应该是刘邦。

最后一道题,结合文中内容,“至拜大将,乃韩信也”的原因有哪些?第一,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第二,萧何极力举荐;第三,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刘邦的充分信任。从作品鉴赏的角度看,因为韩信有雄才,加之萧何极力举荐,所以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一方面说明“天生我才必有用”,另一方面说明刘邦“求才若渴”。这里涉及到三位历史人物,韩信“有才”,萧何“识才”,刘邦“用才”。可见,作品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为后人的“人才观”增添了一面历史的镜子。

综合以上4题,从内容到形式,从知识到能力, 虽不能涵盖所有初中阶段文言知识的要素,但毕竟涉及到一些较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如:《出师表》、《陈涉世家》、《桃花源记》乃至《口技》等。看来这是经过命题者精心策划和精巧设计的:阅读材料源于课外,文言知识考查来自课内。这里,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文言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和拓展;二是考查由知识向能力倾斜;三是历史为现实服务,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从这三个特点来看,中考文言文考查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在向高考转轨。

根据以上分析,那么今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走向就越来越明晰了。

其一,夯实文言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为本。正如以上分析,考查内容看似在课外,实质在课内。如果没有初中阶段数十篇文言文阅读为基础,没有比较系统的文言知识为铺垫,没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就要想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那是异想天开。因此,不管考试的内容如何变化,我们都要把课内文言文的学习作为第一要务,一刻都不能松懈,一篇都不能马虎,要为初中生夯实基础,让他们在中考中“厚积而薄发”。

其二,拓展文言阅读。为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情趣,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拓展阅读。如《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如果能读懂《史记》中的130篇的过半, 作为当代初中生的文言阅读水平就已经令人瞩目了。开展课外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而且能使学生把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中得以应用,在阅读中加强语感,在应用中巩固旧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发展自我。事实说明:课内外结合,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

其三,读写有机结合。阅读文言文,要与学生的写作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些文章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还有些文章的语言锤炼显示了经久不衰的功力,不少文章还成了历史的一面镜子。学生可以以写读后感的形式把自己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以读导写,以写促读,不失为文言文阅读的又一蹊径。

其四,加强归类意识。如果将阅读作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么,文言文阅读便是一个子系统。如果把文言阅读作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么文言知识就是一个子系统。因此,我们要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将散见于各册教材中的文言实词的运用、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句式的翻译等整理归类,并结合课外阅读,举一反三,在归类中梳理,在梳理中拓展,这样才能使文言文阅读进入信息化通道。

其五,注重实例剖析。所谓实例剖析,就是选择一些经典语段,精心安排一些知识点的考查,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是在面上泛读后的一种点上的精细阅读。泛读是基础,细读是泛读的细化和深化。没有这种细化和深化,泛读便停留在思维的浅层面上,我们只有将泛读和细读有机结合,才能产生点与面的交互感应。

由上所述,今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走向应该是课内为基础,并逐步向课外拓展;知识为基础,并逐步向能力发展转轨;阅读为基础,并逐步向以写促读转变;泛读为基础,并逐步向泛读与精读相结合转化。只有如此,文言文教学才能在古之陈迹中犁开一条富有现代气息的甬道。

标签:;  ;  ;  ;  ;  ;  

从中学入学试题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走向_韩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