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该不该完?——西方公共传媒服务的价值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该不该论文,价值论文,传媒论文,BBC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因为“伊战”冒出来的“凯利事件”,再一次把关于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命运讨论送上“审判台”。迫于政府的压力,BBC执行主席戴克因为“失实报道”的责任被迫辞职。尽管如此,布莱尔的工党政府也不肯善罢甘休,这是“修理”BBC最好的历史时机。其实,保守党当政的时候,早就惦记着对BBC进行私有化、市场化改革,但是无奈BBC根深蒂固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影响,再加上保守的英国人在改革面前从来就是过于小心谨慎,BBC作为独立公共传媒服务机构的社会地位一时间还难以撼动。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面对势力雄厚的“新媒体”跨国集团的冲击,面对英国本土商业广播的强势发展,面对原来忠实的观众对BBC的节目内容和质量说“不”的严峻挑战,从内到外,BBC都感觉到正在失去往日“第一把交椅”的地位。不仅如此,西方社会学界针对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以后产生的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其中媒体和文化就是理论争论的热点和核心。具体来说,基于“二战”后福利国家社会模型相应建立起来的、由政府“扶植”的、“独立”的全国性广播集团,即所谓社会公共传媒服务机构的模式遭到广泛的诟病。“后现代危机社会”理论对社会公共传媒服务做了新的诠释。
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结构巨大变化的转型时期,随着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中国又被有意无意地卷入了全球一体化的滚滚历史进程。就像对全球一体化这柄双刃剑鲜有正反全面的讨论,国内的报刊杂志也同样鲜有关于公共传媒和商业传媒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讨论。随便看一眼中国各电视台泛滥的商业广告和赞助提示,随便读一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描写国际商业传媒集团“打造”中国传媒市场的文章,就不难感受到由于长期过于禁锢的原因,中国社会的改革难免陷入二维思维的惯性模式。
有感于国内众多媒体近来从BBC“凯利事件”,到政府计划拆分BBC的所谓“生存危机”,到BBC新任总裁格瑞德的“BBC保卫战”等一系列熙熙攘攘的报道,笔者也来凑个热闹,谈一谈BBC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产生和发展,谈一谈面对“自由市场”理论和实践的攻击,BBC为何像“日不落帝国”一样失去了往日的雄风,也谈一谈BBC在后现代危机社会可能的位置。
※执照费制度※
西方国家有所谓“公共传媒”和“商业传媒”之分。商业传媒通过出售广告和商业赞助获得资金来源。公共传媒一般没有商业广告内容,所以其资金来源或者通过政府直接的财政支出,或者通过间接的财政政策。前一种方式很难排除政府对公共传媒的直接干预,容易让民众怀疑政府对公共传媒的操纵。英国广播公司便采取后一种间接的方式,由BBC每年强行向所有电视设备的所有人征收执照费。目前,彩色电视机的执照费是每年交116英镑,黑白电视约38到50英镑,并根据社会通货膨胀率每年做相应的浮动。在英国,不管穷富,不论城乡(75岁以上免除),谁家有电视,即使你一年只看一次,或者从来不看BBC的节目也得交费。纵使是盲人,也得交半费。更有甚者,BBC还委托专人,明察暗访,采用高科技无线电侦察技术在居民小区流动侦测,能查出谁家有电视,有几台电视机。再通过复杂的网络数据库调出该用户的档案,如果查出没交电视费,就开出最高上千英镑的罚金。
执照费制度可能会使大部分中国观众感到惊愕,在英国,这个制度也使越来越多的观众产生反感。面对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琳琅满目的节目和灵活自由的收费形式,观众越来越感觉到BBC自以为是天经地义的制度难以得到认同。新近有花边新闻报道,有观众干脆公然“抗捐”,并借欧盟的人权法案同BBC对簿公堂,强调所有观众都应当享有消费选择的自由,看什么节目,不看什么节目这一基本人权不能因BBC的垄断地位而遭到破坏!当然,BBC也不会轻易示弱——BBC没有广告收入,执照费是其财务的重要来源,停止收取执照费就等于掐死BBC的喉咙。这一类官司在西方国家应该见怪不怪,一扯起来就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其实,关于BBC是否征收执照费的大辩论其本质就是关于BBC作为独立的公共传媒服务机构的未来地位的辩论。如果说真的被剥夺了征收执照费的权利,那么被英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独立、自由、专业”的BBC就会“寿终正寝”了。
※知识、娱乐和教育※
192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由一些无线电广播器材制造商联合成立,并获得政府颁发的专营执照。首先在伦敦、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等大城市开始了商业广播业务。在那个年代,无线电广播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在发展初期是处于一种自由竞争的混乱局面,于是出现了美国无线电频道混乱,市场管理失控的局面。在英国,无线频道和广播资源被保守的英国绅士视为一项稀缺的国家资源,所以理应为国家控制,以国家利益为重,并服务于全民。出于这样的考虑,英国政府决定执行严格的执照管理制度。根据当时的法规,所有无线电设备的拥有人都必须通过英国皇家邮局每年向BBC缴纳10先令(相当于50便士)的执照费。这一政策的实施实际上促成了BBC行业垄断地位的形成和巩固。在这样的特殊政策下,不出3年,BBC的广播就已经覆盖了英国85%的地区,并初步建立起一整套节目采编、制作和播放系统。
在当时,这样的速度引起一些老资格的报业集团的不满,他们企图通过法律形式限制BBC广播的发展。但是与他们的期望相反,英国的精英社会已经认识到新闻自由和民主政治的相互关联,他们反对无线电广播这样重要的战略产业完全落在商业公司之手。同时,他们也天真地希望通过执照费制度,BBC能够不受经济问题的羁绊,可以自由自在地创作和传播高雅文化。在1927年以后,随着“皇家宪章”的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公共传媒社会地位进一步得到法律上的确定,并形成了自制的行政管理机制,逐渐地转化成为一个名义上独立的全国性的公共服务机构。
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BBC作为公共服务机构长期享有英国政府特殊政策扶植的状况没有改变,BBC骨子里的精英文化没有改变。以英国民粹主义为基调的BBC具有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政治天真,具体体现为BBC之所以成为BBC的四大基本原则:1.保证资金来源;2.确定主流地位;3.以公共服务为导向;4.道义责任感。
从以雷思为代表的中产阶级专业人士的思维方法来讲,BBC的四大基本原则可以理解为:1.BBC不是一个按自由市场原则建立的传媒机构;2.它以节目“质量”来作为权衡成功的标准;3.BBC的节目内容力求丰富多彩,融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于一体;4.BBC的观众包括各阶级、各阶层、各社会团体的所有公民;5.BBC强调对于社会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覆盖;6.BBC力求在政治上不偏不倚,对工党和保守党都一视同仁;7.BBC反对政治功利性,提倡新闻媒体的学术批判;8.BBC尽量用开放的、理性的方式表现社会问题等等。
※“永远”的大哥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代,传媒产业在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电视广播广泛应用而取代电台广播以后,媒体逐渐成了无处不在的东西。当时,英国保守党政府在酝酿多年后于1954年提出电视法案,成立了独立电视广播ITV,这是对BBC的第一个挑战。不过ITV也是在BBC的原则上成立起来的。虽然ITV是个商业电视广播机构,但它的组成机制与BBC类似,也是由一个独立的电视委员会统一管理。独立电视委员会产生和组成方式同BBC董事会雷同,其传媒服务的指导方针也脱不了“知识,娱乐和教育”的框框。惟一不同的是,ITV是个商业机构。它面临生存压力,于是,如何用最受欢迎的节目争取到最大的收视率,从而保证广告收入便成了当务之急。
按常理,ITV没有大哥大BBC享有的特殊政策,应该营养不良。但是,正是基于市场竞争的利益原则的激励,ITV能够奇迹般地迅速成长。通过广告和商业赞助的经济收入提供了ITV雄厚的资金实力。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ITV的电视节目投入量就已经大大超过BBC1.5倍。虽然如此,在传媒产业属于社会“紧缺”资源的地位还没有根本改变的时候,ITV并没有对BBC构成真正的威胁。BBC通过收取执照费可以获得足够的资金保障,它只专注在自己的领域开展服务,“为传媒而传媒”。因此BBC因作为公共传媒而居老大的地位因英国政府颁发第三个电视营业执照再次得到肯定。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市场自由主义在美国和英国同时取得领导地位,大众传媒的经济产业的因素得到突出。继BBC2之后,英国又开通了第4频道和第5频道两个商业电视频道。面对商业广播机构的冲击,BBC的经营方式遭到一些批评,由此BBC也作出了一些革新。比如“节目制作商选择制”就是一项大胆的尝试。不过,这样的改革充其量也仅仅是BBC以老大的身份对外界市场环境变化所作的一个积极姿态。
长期以来,BBC在英国国内一直处于行业的垄断地位,具有“老子天下第一”的优越感。其内部管理机构愈来愈庞大,逐渐养成一种官僚作风。在国际上,BBC作为英国政府的代言人,以国家为后盾,成为传播英国文化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急先锋”。因为不受财务问题的困绕,早期的BBC在技术革新和节目制作上不惜血本投入,加上BBC习惯采用相对中立和学术派的媒体语言和表达方式,因而得以在国际上产生很大的影响。每当“大本钟”敲响的时候,BBC资深的新闻主持用纯正的英语向大不列颠各岛,向英联邦各前殖民地,向东欧乃至中东、远东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正点新闻报道的时候,BBC由英国内政部甄选产生的12名特别董事会委员,恐怕都会油然而生一种绅士阶层特有的成就感吧。
※公共传媒服务的归宿※
公共传媒服务模式在“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黄金发展时代成了福利社会的理想榜样。像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采取类似的做法。对于公共传媒,各国多以政策法律的形式予以特殊照顾,为其“量身定做”专门法律或议案,解决其因履行公共义务、特殊使命而不能通过播出广告,收取赞助而产生的财务问题。
英国主要基于两个法律文件来确立BBC的特殊地位:一是《皇家约章》,确定BBC的目标和地位等基本性质;二是政府在《皇家约章》基础上与BBC签订的《协议执照》,涉及运营条款和规定。BBC的董事会由英政府内务部提名成立,董事会成员主要来自于传媒资深专业人士。他们表面上对政治问题三缄其口,但从他们的清一色“牛津”和“剑桥”的出身,就不难寻到“BBC文化”的本质。BBC的营业执照的延续需要政府的肯定,执照费的收取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表面上,BBC是英国社会独立的精英派思想的体现,实际上BBC成了英国政府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工具,是资本主义福利社会的“文化胶水”。
西方国家旧的公共传媒服务模式在“后现代”社会背景下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时候了,这也就是“BBC生存危机”产生的缘由。
“后现代社会”的提法在西方理论界一直有分歧。简单说,后现代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按照冲突社会学的理解,全球化和多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消费过剩的社会反映。从技术决定论的角度来讲,随着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广播频道资源和信息通讯产业已经不再成其为社会“紧缺”资源了。恰恰相反,在后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大众媒体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更成了消费信息的传媒。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信息过剩的社会,他们过分依赖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观点,娱乐和思想。就像“瘾君子”一样,如果失去这样一个信息资源,个体就会被边缘化,人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
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便是自由市场主义的代表,他建立并控制着一个庞大的全球性传媒集团。他的卫星电视具有提供500个电视频道的能力,他鼓吹要提供观众充分的选择自由。大众媒体和观众的关系应当是双向的,互动的,而不是像公共传媒那样把观众仅仅当作教育的对象。特别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新媒体的出现,提出了社会塑造论的新课题。面对传媒资源的“贬值”和市场准入障碍的降低,通过政府行政干预实行传媒垄断,同资本主义市场民主的理念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因此公共传媒的“理想”也变得愈来愈不可能实施。具体到BBC这个世界上庞大的媒体帝国,员工多达2万多人,每年预算高达26亿英镑(大部分靠执照费获得),如果它不能高效地生产有足够市场占有率的优秀文化产品,又如何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面对后现代的全球市场化的凌厉攻势,诸如免费教育,公共医疗等一系列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都不得不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作出理性的选择,全球的公共传媒业实际上正在朝着自由化进展。在英国,希望维护BBC垄断社会地位最后的力量既不是来自市场方面,当然也不是来自观众方面,而是所谓的英国“精英”文化,是BBC长期“独立”发展而自我繁衍的一群极力维护高雅文化的斗士。不过,问题一时还没有结局,因为伴随后现代化所产生的另一个全球化课题就是“全球化危机”。虽然旧的公共“理想”必须及时调整,但是这并不是说商业化可以随意泛滥,就如马克思所讲:“人总是以美的原则来创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