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考察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中国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工业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正确判断和合理估计中国现时的工业化水平状况,事关“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战略任务和“基本实现工业化”小康目标的实现与否。中国工业化发展究竟处于什么阶段?这是学者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工业化已处于初期与中期相互交错时期;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工业化正处在完成传统工业化与推进工业现代化两个阶段重叠进行的时期。根据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不仅要考察人均GDP水平,还要考察产业结构水平、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工业结构变动、外贸结构水平以及人口城镇化水平等。在这些指标中,最基本的指标是人均GDP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就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国外学者对工业化进程的研究已比较透彻,其不少合理的结论或规律可以成为研究中国工业化水平的必要参考资料。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性使我们在运用既成理论方法及其具体指标进行判断时遇到了一些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判断时,既要合理地借鉴吸收国内外的理论成果,又要同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把复杂的理论通俗化,尽可能向真理逼近,发挥其对社会的最大效用。由此,本文在借助前人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地勾勒了目前中国工业化水平的基本状况。
二、考察判断
(一)根据人均GDP水平进行判断:中国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
人均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产出水平,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率水平的直接反映。它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人均GDP水平是用来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一个常用指标。根据国际经验, 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
钱纳里等人按人均GDP水平将所研究国家的工业化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见表1),该划分方法被人们称为钱纳里的一般标准工业化模型。表1中若干年份数额表明,不同的阶段,由于国际美元币值的变动,其所反应的美元数额是有所差别的。例如,1964年第一阶段工业化的标准额为200~400美元,而到1982年第一阶段工业化的标准额则上升到728~1456美元,两者相差528~1056美元。与此同时,钱纳里等人还概括了准工业国家的标准模型:准工业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一般处于第一至第三阶段。以1970年美元来衡量,准工业国家人均收入的一般模式是350美元,大国模式是300美元,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国家是500美元。换算为1996年美元,进入准工业国家的一般大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1860美元。
表1:人均GDP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阶段 人均GDP
1964年美元 1970年美元 1982年美元 1996年美元 1998年美元a/1998年美元b
第1阶段
200~400
280~560
728~1456 1240~2480 1200~2400/3010~5350
第2阶段
400~800
560~1120 1456~2912 2480~4960 2400~4800/5350~8590
第3阶段
800~1500 1120~2100 2912~5460 4960~9300 4800~9000/8590~11530
第4阶段
1500~2400 2100~3360 5460~8736 9300~148809000~16600/11530~16850
注:1998年美元a为按汇率测算,1998年美元b为按购买力平价(ppp)测算。1996年美元为周叔莲、郭克莎计算所得,1998年美元a/1998年美元b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计算所得。
资料来源:周叔莲、郭克莎:《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王梦奎、陆百甫、卢中原等:《新阶段的中国经济》,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
对照一般标准模式,结合表1和表2,可以判断人均收入水平层面中国工业化的水平或阶段:第一,根据世界银行图表集方法计算的人均GDP美元数, 中国至今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的第一阶段。1990年中国人均GDP为370美元,相当于1964年、1970年工业化第一阶段水平,分别低于1982年工业化的第一阶段的水平58~1086美元。到2000年中国人均GDP美元数仍只有850美元,与1996 年工业化第一阶段水平相差390~1630美元;与1998年工业化第一阶段水平相差350~1550美元。第二,根据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PPP方法计算的人均GDP美元数,中国自1994年起进入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1994年中国人均GDP美元数为2510美元,处于钱纳里1982年工业化第二阶段水平标准美元额度。1997年,中国人均GDP美元数为3570美元,跨入钱纳里1982年工业化的第三阶段水平。另外,按麦迪森的测算,1994年中国人均GDP美元数为2457美元,比较接近1982年工业化的第二阶段水平标准美元额度。第三,根据郭克莎按1∶2的PPP值计算的人均GDP美元数,中国自1993年开始进入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1990年中国人均GDP美元数为817美元,接近钱纳里1982年工业化的第一阶段边缘,1993年中国人均GDP美元数升为1114美元,正式步入钱纳里1982 年工业化的第一阶段。第四,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DP美元数,中国目前刚刚进入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1998年,中国人均GDP美元数为3220美元,与工业化第一个阶段3010~5350美元比较靠近,略高于最低数3010美元,但低于最高数(5350美元)2130美元。
表2: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同测算数据
年份世行图表集人均GDP世行PPP方法人均麦迪森人均GDP1990郭克莎人均GDP1990
当年美元 GDP现值国际美元美元 年美元
1990370
1950 1858 817
1992470
1910 2098 993
1993490
2330 2277 1114
1994530
2510 2475 1241
1995620
2920 2653 1356
1996750 1470
1997860
3570
1582
1998750 1688
1999800 3220[*]
2000850
注:*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所得。笔者根据有关资料进行了整理。
资料来源: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60—71页。
(二)根据产业结构水平进行判断:中国工业化处于中、后期阶段
产业结构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考察产业结构主要运用两类经济指标:一类是各产业的资本数量及所占比例,各产业就业人数及所占比例;另一类是各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及其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工业化作为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反映出来。根据赛尔奎因与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见表3),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三次产业GDP结构的变动看,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的比重较低;由于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开始时市场化已得到较大进展,所以商业、服务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比重较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是缓慢提高。具体衡量标准为: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工业化则到了结束阶段,即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赛尔奎因与钱纳里等人还概括了准工业国家的制造业标准模型:在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即准工业国家,制造业产出在GDP中的比重,一般模式为18%,大国模式为19%,随后逐步提高。与人均收入从280美元到2100美元(1970年美元)变动相联系,制造业产出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到36%的最高水平,形成自然限制,此时为工业化的后期结束阶段。
表3: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业结构模式(1989)
人均GDP
产业结构(%)
(1980年美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00 48.021.031.0
300 39.428.232.4
500 31.733.434.6
100022.839.237.8
200015.443.441.2
40009.7 45.644.7
资料来源:Syrquin,M.andH.B.Chenery (1989),“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World Bank Econmic Reviews,Vol.3,p152—3.
对照赛尔奎因和钱纳里结构模式,结合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判断(表4),中国工业化正处于中期阶段:一是1990年至2002年,第二产业一直占最大比重,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1995年第二产业比重高出1990年7.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2002年第二产业比重高出1990年10.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78个百分点。二是1991年至1995年第二产业比重年均为46.0%,1996年至2002年第二产业比重年均为50.0%,均高于表3中一般工业化模式中工业化完成阶段的第二产业比重。三是第一产业比重从1997年的18.7%下降到2002年的14.5%,年均下降16.73%,而第二产业比重1997年至2002年比第三产业年均高出17.1个百分点。四是1996年至2002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年均为41.7%,其中,2002年比1990年高出7.9个百分点,比1996年高出2.1个百分点。41.7%的比重达到了一般工业化模式中工业化结束阶段的第二产业比重标准。就是说,1990年以来,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与特征与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业结构模式基本符合:199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7.1∶41.6∶31.3,到2002年变动为14.5∶51.7∶33.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4个百分点。对照产业结构标准模式,中国工业化水平大致相当于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业结构模式的第四与第五阶段,即人均GDP2000~4000美元时的结构状况。所以,当前中国工业化正处于中期阶段,进一步而言是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表4:1990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动水平
年份 占GDP比重(%)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9027.141.631.3
199124.542.133.4
199221.843.934.3
199319.947.432.7
199420.247.931.9
199520.548.830.7
199620.449.530.1
199718.749.232.1
199818.448.732.9
199917.749.333.0
200015.950.933.2
200115.251.133.6
200214.551.733.7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2.《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载《人民日报》,2003年2月28日。
(三)根据就业结构进行判断:中国工业化处于初级与中级交叉阶段
就业结构是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一样,反映着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过程。通过分析就业结构演变轨迹,可以判断工业化发展的阶段。
根据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就业结构模式理论,三次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和推进,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不再显著,大量农业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并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持续下降与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持续上升。
对照就业结构标准模式(表5),结合中国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所作判断,可以看出,中国工业化正处于初级阶段:一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1990年以来,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由60.1%下降为2001年的50.0%,下降10.1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84个百分点。二是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到200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1990年的18.9%上升到24.0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26个百分点;到2002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990年的21.4%上升到28.6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81个百分点。三是大量农业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1990年以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不大,年均上升不到0.1个百分点,但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则持续上升。这说明有大批的农业劳动力由第一产业流向了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劳动力持续攀升。2001年第一产业就业仍高达50.0%,而第二、二产业就业比重分别只有22.3%和27.7%。这种就业结构所反映的水平,大致处于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就业结构模式的第三、第四阶段和克拉克就业结构模式的第三阶段,即人均GDP500~1000美元或1529美元时的结构状况。所以,当前中国就业结构水平下的工业化相当于一般模式中的初级阶段与中级阶段之间,这种结果与中国劳动力人数庞大而第三产业不发达有很大关系(见表6)。
表5: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就业结构模式(1989)
人均GDP
就业结构(%)
(1980年美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00 81.07.0 12.0
300 74.99.2 15.9
500 65.113.221.7
100051.719.229.1
200038.125.636.3
400024.232.643.2
资料来源:Syrquin,M.and H.B.Chenery(1989),“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s,Vol.3,p152-3.
表6:1990年以来中国就业结构变动水平
年份
就业比重(%)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9060.121.418.9
199159.721.419.8
199258.521.721.2
199356.422.423.0
199454.322.724.8
199552.223.026.0
199650.523.526.4
199749.923.726.7
199849.823.526.7
199950.123.026.9
200049.024.027.0
200150.022.327.7
200250.021.428.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四)根据消费结构进行判断:中国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
消费结构变动也是衡量工业化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消费结构,就是指在市场供求矛盾运行中形成的多种消费对象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例及其构成状况。消费需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与工业化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消费需求决定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变动则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工业化的变化阶段;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的变化要快于工业供给结构的变化,从消费需求的变化可以洞悉工业消费品等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而可以判断工业化发展的具体阶段。在实际研究中,通常用一般食品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重进行分析评价。
大量研究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食品消费比重逐渐减少,同时出现非食品消费增加和投资份额的上升,这将导致生产资料和社会基础设施的需求份额增大。从人均GNP水平看,当人均GNP在1000美元以下时,食品消费占家庭的比重为28%~52%;当人均GNP在1000~4000美元之间时,食品消费比重为15~45%;当人均GNP在4000~10000美元之间时,食品消费比重为8%~15%;当人均GNP在10000美元以上时,食品消费比重为80%~20%。(注:史清琪:《2000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120~122页。)
1989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比重为54.5%,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比重为54.8%;2001年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比重下降到37.9%,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比重下降到47.8%,与一般标准模式相对照,结合表7,消费结构水平下的中国工业化处在工业化的第二阶段,亦即中期阶段。
表7:消费支出构成的国际比较
消费支出构成比例(%)
食品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居住其他
国际 1000美元或以下 48 8
3
7
6
11 17
收入 1001~4000美元 38 9
6
9
7
10 21
水平 4001~10000美元 27 8
7
9
7
14 28
10001~20000美元15 7
9
13 7
15 34
20000美元以上 11 5
12 12 8
18 3.4
中国城镇(1989年) 54.512.31.9 0.9 9.5 5.7 4.3
(2001年) 37.910.16.5 8.6 13.010.35.3
中国农村(1989年) 54.88.3 3.1 1.6 5.7 19.70.8
(2001年) 47.85.7 5.5 6.3 11.116 3.2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2.王梦奎:《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57页。
(五)根据工业结构进行判断:中国工业化正处于中期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结构变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一国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变动一般都从轻工业的发展起步,然后逐渐向以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转移,进入以原料和能源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基础工业得到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工业重心又向加工组装工业转移,使工业加工程度和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进入高加工度化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导入并取代资本要素,工业化开始步入技术集约化阶段。据此,学者们将工业化工业内部结构变动划分为3个阶段4个时期:第一阶段是重工业化阶段,分为以基础原材料工业为重心和以加工装配工业为重心两个时期;第二阶段是高加工度化阶段,分为以一般加工为重心和以技术密集加工工业为重心的两个时期;第三阶段是技术密集化阶段,分为以一般技术密集型工业为重心和以高新技术密集型工业为重心两个时期。判断工业化所处阶段的标志:当工业结构处于重工业化阶段的第一个时期(以原材料、基础工业为重心)时,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当工业结构由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迅速推进(以加工装配工业为重心)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工业结构由高加工度化阶段向技术集约化阶段转变(以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起主要推动作用时,工业化就到了后期阶段。工业结构的演变顺序为农业——轻工业——基础工业——加工工业——轻重结合高技术加工业——现代服务业。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始于矫正传统产业结构的扭曲问题,但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上遵循并符合世界各国工业化的一般规律(见表8)。到1990年代前后,中国已基本完成了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正在努力向技术密集型工业靠近。1994年以来,中国工业开始迈入高加工度化阶段,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明显呈现高度化特征。2000年重工业比重突破60%,重化工业呈现分水岭的特征。对照工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当前工业结构水平下的中国工业化水平,大致处于由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逐步推进的时期,亦即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
表8:1952~1998年中国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情况
年份 1952196219781990199419982002
轻工业(%) 64.547.243.149.447.142.939.1
重工业(%) 35.552.856.950.652.957.160.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六)根据外贸结构进行判断:中国工业化大约处于中期阶段
外贸结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竞争中进出口产品和服务的结构与水平,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在外贸结构变动中,工业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出口商品构成比重变化;二是进口依存度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政策越来越宽松,外贸结构日趋完善,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1979~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按美元计算年均增长15.0%,其中,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5%,进口总额年均增长14.5%。1979~2001年,中国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39.1万个,合同金额9123.0亿美元。1990~2001年中国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与合同金额,年均分别增长13.2%、16.5%。1990~200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长14.2%。2002年进出口总额达620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五大贸易国。其中,出口总额3256亿美元,进口总额2952亿美元。另外,从中国进出口构成看,外贸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1990~1998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由25.6%降至11.2%,年均下降1.8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由74.4%升至88.8%,年均上升1.8个百分点,1990~1998年初级产品进口比重由1990年的18.3%降至1998年的16.4%,年均下降0.24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进口由81.6%上升至83.6%,年均上升0.25个百分点。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828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52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44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79亿美元。截止2002年底,中国累积实际利用外资4480亿美元,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2.4万家(见表9和表10)。
表9:1980年以来中国外贸依存度变动情况
年份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合同外资额(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外贸依存度(%)
(亿美元)
1980381.4 12.6
1985696
98.7 44.6 23.0
19901154.4120.9 102.9 30.0
19952808.61032.1481.3 40.2
20004742.9711.3 593.6 44.5
10026208 828
527
50.2
表10:1990~1998年中国进出口商品构成比重变化
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初级产品出口比重(%) 25.622.520 18.216.314.414.513.111.2
初级产品进口比重(%) 18.317 16.413.714.218.518.320.116.4
工业制品出口比重(%) 74.477 80 81.883.785.685.586.988.8
工业制品进口比重(%) 81.683 83.686.385.881.581.783.6
资料来源:对外贸易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9/2000》,427~430。
1980年以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1980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12.6%,2002年上升为50.2%,提高了37.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1个百分点(见表9和表10)。在中国进出口的25大类产业中,轻工业部门已经具有比较高的出口依存度,例如,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等出口依存分别达到35.1%、33.6%、27%、16.9%,这说明中国轻工业部门比较发达,已开始转换成出口产业并继续扩大出口。重工业部门出口依存度较低,例如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的出口依存度分别只有4.8%、8.7%、5.1%、5.6%。(注:胡长顺:《中国工业化阶段与新工业化战略》,中宏网,2002年12月30日。) 这就告诉我们,中国的重工业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还需要进行进口替代,这也符合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特征。
三、结论:中国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发展阶段
以上5个方面的分析判断表明,在三个阶段划分中,中国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在四个阶段划分中,中国工业化处于第二个阶段。更确切地讲,中国工业化正处于世界工业化标准模式的中期阶段。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区域或个别产业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同时,也不能忽略沿海等城市或有些产业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注:雍红月、李松林:《对内蒙古工业化阶段的测度分析》,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10~14页; 吕先竞:《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载《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61~63页;朱应皋、王遐见:《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探析》,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21~25页;张灵莹:《深圳市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载《南方经济》,2003年第4期,47~49页。) 总的来看,21世纪初中国工业化正处在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即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正处于中期发展阶段。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表明中国工业化步入加速发展的时代。
进一步而言,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呈现出由满足基本需求转向逐步适应消费升级和需求多样化的趋势,这是中国工业化加速阶段的新特征。在制定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时,要全面充分地考虑工业化阶段的总体水平。同时,要特别注意,虽然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一半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任务还相当艰巨。
标签: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论文; 中国人均gdp论文; 中国工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第一产业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