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辅助治疗颈性头痛眩晕的效果观察论文_祝春梅

针灸辅助治疗颈性头痛眩晕的效果观察论文_祝春梅

黑龙江省桦川县中医院 154300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对颈性头痛眩晕的效果,并根据效果进行改善。方法:选取一定的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试验中,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从而获得良好的实验结果。结果: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颈部的针灸牵引并推拿治疗,较单纯推拿治疗在改善颈性头痛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更好。

关键词:针灸;颈性头痛眩晕;观察效果及辅助措施

前言:针灸是我国传统的治疗疾病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延续至今都是很有效的。所以颈性头痛眩晕这一疾病的治疗也可以用针灸来进行辅助治疗,这样既避免了西药带来的后遗症的危害,又可以使得患者得以顺利的康复,所以针灸辅助治疗颈性头痛眩晕的治疗方法在如今也是很有效的。同时也证明了晕痛针结合颈三针为主的针灸治疗疗法是一种现有临床治疗CV较为规范、重复性好的方法之一。

1.颈性头痛眩晕的概述及临床表现

1.1颈性头痛眩晕的概述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由于颈部椎间盘变形、髓核突出、慢性劳损、外伤和炎症等因素刺激和压迫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以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部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其主要特点是当头突然转动或处于一定位置时即出现短暂的眩晕,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眩晕常为旋转型。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加剧,CV的患病率日渐增高,已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中老年病。它反复发作且与头颈部体位活动相关的眩晕、颈肩痛、头痛是其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本病发病率较高,好发于中老年人,有研究表明,50 岁以上的眩晕患者中,超过半数为颈源性因素所导致,且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该病的发病率也在日益攀升,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普遍重视。

1.2临床表现

颈性头痛眩晕多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眩晕,可为运动错觉性眩晕,也可为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浮沉感等多种感觉,也可有两种以上的眩晕感。眩晕可反复发作,其显著特点是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密切关系,即在颈部转动时发生。发作时间较短,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主要症状有眩晕、头痛、视力症状,可有视力减退、复视、一过性视野缺损及不形成幻视。部分患者有自发性和位置性眼震,为水平型或水平旋转型。晨起时可发生颈和(或)枕痛。当增生的骨刺、退变的椎间盘以及其他如组织的炎症等刺激到颈神经根时,可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症状,即手、臂发麻、无力,致使持物不自主坠落,久之可出现上肢的肌力减退等症状,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时还可以出现心慌、胸闷、多汗或少汗等症状。

2.资料与统计方法

2.1临床资料

所有观察病例均来源于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 2013 年 9 月至 2014 年9 月的门诊及住院病人,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的 72 例患者中男性 25 例,女性 47 例,年龄 41~69 岁,病程 2 月~10 年。将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6 例,研究过程中有 5 例脱落(治疗组 3 例,对照组 2 例),不作统计。实际纳入统计范围的治疗组 33 例,其中男性 10 例,女性 23 例,年龄 41~69 岁,病程 3 月~9 年;对照组 34 例,其中男 12 例,女 22 例;年龄 43~68 岁;病程 2 月~10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治疗与统计方法

针灸:穴位以少阳经穴为主,取百会、风池、角孙、率谷、头维、太阳、完骨、天柱、颈夹脊、手三里、外关和、合谷。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医者以直径0.30mm,长40mm毫针,头部穴位斜刺,颈部及上肢穴位直刺1-1.2寸,得气为度,配合G6805电针仪,频率为2HZ,留针20min。上法一次一天,10次为一个疗程。同时采用腹针、头针及醒脑开窍针刺法三联疗法治疗中风病,发挥三种疗法的互补性,多途径,多靶点,对中风病进行综合干预,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3.结果

纳入本次研究的 72 例患者中,脱落 5 例(治疗组 3 例、对照组 2 例),其中 4 例因个人原因中途退出,1 例失访,脱落病例不作统计分析。最终完整收集病例 67 例,治疗组 33 例,对照组 34 例。2 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 ESCV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后两组间 ESCV 评分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的缓解 CV 患者临床症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讨论

4.1对颈性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中并没有“颈性眩晕”这一病名,综合其临床表现,参阅相关医学文献,可知本病当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在古代医籍中又有“冒眩”、“眩”、“掉眩”等多种称谓。“眩晕”之名首现于宋代医家陈言所著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宋代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第一次对该病提出了较明确的定义,后逐渐统一而沿用至今。“眩”即为眼花,“晕”指头晕,临床上二者常常并见,故统称为“眩晕”,我国古代对眩晕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有关“疾亡旋”、“旋有疾王”的记载,其中的“疾旋”就是指的眩晕。

4.2颈性头痛眩晕的原因所在

椎动脉压迫学说,骨性或非骨性因素使椎动脉受压,管腔狭小或闭塞,可引起供血不足,导致眩晕的发生。最常见的观点是钩椎关节增生直接压迫椎动脉,使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而颈椎间盘突出、上关节突增生是颈性眩晕又一重要原因。有些专家认为,关节突增生或骨赘形成,可累及横突孔及周围,形成骨性狭窄,直接压迫椎动脉,或迫使颈神经前支向前移位,从而加重椎动脉的压迫。除骨性因素外,相关软组织因素也是导致椎动脉供血障碍的重要原因。有些专家指出,椎动脉周围的骨性及软组织性因素对椎动脉起到限制固定作用,在颈椎运动或不稳时,椎动脉易受波及而出现供血不足。

4.3针灸与临床的比较

针灸的机制是向上提拉患者的头颈部,有利于颈枕部肌肉的放松;同时旋转头颈对偏歪的棘突顶推整复,能调整关节咬合,恢复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减少或消除骨与软组织对椎动脉、神经根、交感神经的病理性刺激或压迫,头痛头晕的症状就能较快消失或缓解,治疗中于颈项、肩及上背部施以按揉及拿法,同时配合拔伸颈椎关节,有效地促进了局部的血液循环,解除了颈肌的紧张或痉挛及卡压现象,从而阻断了炎症疼痛肌痉挛的恶性循环。患者头面部疼痛主要集中在额、颞及眼眶部,故而头面部手法主要是:眼眶部行一禅神推法,额部行抹法,颞部行扫散法,从而达到了对症治疗的目的。治疗中采取针灸牵引推拿治疗颈性头痛眩晕症,可以解除颈部的肌肉痉挛,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有利于外突纤维组织复位,解除增生内组织压迫,促进水肿的吸收,缓解椎动脉的痉挛与受压,使椎动脉血流量增加,改善基底动脉供血,通过临床对比,针灸牵引推拿治疗较单纯推拿治疗效果明显。

5.结语

对于现如今的状况来说,针灸仍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而且由于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的提高,高血压的症状也在逐渐的发展,同时又由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人们出现眩晕头痛的症状也逐渐的增多。所以针灸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各个高校应该认真发展此专业,从而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23):194

[2]赵小红.中频电刺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3):41

[3]迟丽屹,张彦海.不同剂量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0):72—73.

论文作者:祝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  ;  ;  ;  ;  ;  ;  ;  

针灸辅助治疗颈性头痛眩晕的效果观察论文_祝春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