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价格上涨论文,不同类型论文,农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开始走出1995年10月以来的低谷,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持续上升,同期主要经济作物棉花和生猪等畜产品的价格也持续上涨。以2003年11月份为例,早籼稻、晚籼稻和粳稻的平均收购价格分别达到每50公斤51.82元、59.61元和65.57元,分别比2002年同期上涨9.73%、4.97%和17.49%;全国籽棉价格达每公斤6.28元,比2002年同期上涨52.7%(何晓英,2003)。2004年4月,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8.24元,与上年同比上涨43.6%(农业部,2004)。这次主要农产品价格的恢复性上涨,给粮棉主产区农民增加收入带来了希望。关于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所产生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少,且不深入。一般认为,粮价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姜长云,2004;张同林,2004);有利于种粮农户增加收益,提高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张同林,2004)。在农户收入状况会得到大幅改善的论断被普遍认可的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粮价上涨对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负面影响值得高度重视(姜长云,2004)。
但是与此同时,化肥、农药、柴油、种子和饲料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也相继上涨。那么,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到底是否有利?农民在多大程度上受益?什么类型的农户受益?带着这些问题,本课题组于2004年4~5月在湖南、江西两省的主要粮棉产区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以农户的粮食种植为例来分析此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影响。
在湖南省位于洞庭湖区的华容县和江西省地处吉泰盆地的泰和县(均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本课题组分别选择2个乡镇,在每个乡镇选择了1~2个村,逐级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农户。在选择调查农户时,首先将农户按贫富排队,然后分别在不同贫富等级的农户中随机抽样进行农户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主要知情人访谈等方法。共调查5个村,134个农户。
二、粮食种植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粮食与生产资料价格同时上涨对农户收益影响的评价方法
农户粮食生产具有双重目的性,它首先要满足家庭消费需求,在此基础上剩余的粮食才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因此,对于任何一种粮食作物,都存在以下关系(注:农户生产的粮食也用于家庭储备和养殖业等。由于家庭储备历年都会有,故这里不必单独考虑;对于用于养殖业的,可以看成是粮食销售部分。):
Y[,c]=Y[,Cc]+Y[,Cm]
其中,Y[,c]指粮食作物产量,Y[,Cc]指粮食家庭消费量,Y[,Cm]指粮食销售量。
在粮食与生产资料价格同时上涨的情况下,涨价前后农户种植任何一种粮食作物的收益变化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B[,C]=Y[,Cm]×△P[,C]-∑(I[,i]×△P[,i])(1)
(1)式中,△B[,c]为涨价前后农户种植该粮食作物的收益变化;△P[,c]为该粮食品种价格增加额;I为生产资料投入数量(假定涨价前后生产资料投入的数量不变),i(i=1,2,3…,n)为生产资料投入项目,例如种子投入、化肥投入、农药投入、柴油投入等;△p[,i]为任一生产资料项目的价格上涨额(注:当然粮食产量Y与生产资料投入量I之间存在函数关系:Y=f(I),即随着投入量的变化,粮食产量也发生变化。为了便于分析,本研究采用大多数农户在常规栽培条件下的通常投入量和粮食产量。)
在所调查的村,农户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所以,上述关系可以表述为:
Y[,R]=Y[,Rc]+Y[,Rm](2)
同样,Y[,R]指稻谷产量,Y[,Rc]指稻谷家庭消费量,Y[,Rm]指稻谷销售量。且
△B[,R]=Y[,Rm]×△P[,R]-∑(I[,i]×△P[,i])(3)
同样,△B[,R]为涨价前后农户种植水稻的收益变化,△P[,R]为稻谷价格增加额,Y[,Rm]×△P[,R]为稻谷销售收入增加额,∑(I[,i]×△P[,i])为种植稻谷的生产资料投入增加额。当Y[,Rm]×△P[,R]>∑(I[,i]×△P[,i])时,△B[,R]>0,则农户在此次稻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受益;当Y[,Rm]×△P[,R]=∑(I[,i]×△P[,i])时,△B[,R]=0,则农户没有在此次稻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受益,也没有受损;当Y[,Rm]×△P[,R]<∑(I[,i]×△P[,i])时,△B[,R]<0,则农户在此次稻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受到了损害。
由于稻谷和生产资料在2003年下半年才开始相继涨价,因此,农户当年生产性投入并未显著增加。同时,因不少农户出售稻谷较早,他们在2003年从粮食涨价中受益很小。所以,以下对2002年和2004年的水稻种植效益进行比较(以常规栽培条件下的双季稻种植为例)。
(二)生产资料投入的增加
种植水稻的投入包括种子、整地、抽水、农膜、化肥、农药及除草剂、脱粒等。以湖南省H村为例,并结合其他调查村的情况,2002年,双季稻每亩生产性投入为246元;2004年,每亩生产性投入为292元,生产资料投入增加额[∑(I[,i]×△P[,i])]为每亩46元(见表1)。
表1 生产资料涨价前后双季稻种植生产投入的变化单位:元/亩
生产投入项目 投入额
涨价前(2002年) 涨价后(2004年) 增加额
种子
2030
10
整地
5060
10
抽水
2023
3
农膜及抛秧盘
8 80
化肥
108
126 18
农药及除草剂
2022
2
脱粒
2023
3
合计
246
292 46
说明:(注:农户生产的粮食也用于家庭储备和养殖业等。由于家庭储备历年都会有,故这里不必单独考虑;对于用于养殖业的,可以看成是粮食销售部分。)种子。早稻种子一般为农户自留。中稻、晚稻为杂交稻,种子需要购买。每季每亩稻种用量为1~1.5公斤。2002年,种子价格为16元/公斤,2004年为24元/公斤。(注:当然粮食产量Y与生产资料投入量I之间存在函数关系:Y=f(I),即随着投入量的变化,粮食产量也发生变化。为了便于分析,本研究采用大多数农户在常规栽培条件下的通常投入量和粮食产量。)化肥。涨价前(以2002年3月为例)每50公斤碳铵、钾肥、尿素、磷肥的价格分别为20元、71元、60元、16元,涨价后(2004年3月)分别为23元、86元、86元、16.5元,涨幅分别为15%、21%、43%、3%;复合肥、饼肥价格未涨,每50公斤价格分别为42元、65元。在水稻常规栽培条件下,每亩需要尿素12.5公斤,钾肥15公斤,碳铵100公斤,磷肥100公斤。(注:计算方法为:(325×40+400×56)/(325+400)。)农药及除草剂。当地农民估算,农药及除草剂的价格平均上涨约10%。(注:该数据是在小组访谈中由当地农民反复讨论得到的。另外,据200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75公斤。)整地费、抽水费及脱粒费由于柴油价格的上涨而增加。
(三)粮食销售价格变化
2002年,早稻价格为每50公斤38~45元(因出售时间和等级不同,价格有变幅,下同),中稻价格为每50公斤46~48元,晚稻价格为每50公斤54~56元。为计算方便,稻谷价格按早稻、晚稻混合价格来计算。按常规产量,2002年,双季稻早稻亩产为325公斤,出售价格为每50公斤40元;晚稻亩产为400公斤,出售价格为每50公斤56元。这样,2002年,双季稻的混合价格为每50公斤49元(注:计算方法为:(325×40+400×56)/(325+400)。)。2004年,按最低收购保护价每50公斤70元计算,稻谷出售价格变化(△P[,R])为每50公斤21元。
(四)种植收益分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若价格上涨带来的稻谷销售收入的增加全部抵消因生产资料涨价带来的投入增加,则要求:
Y[,Rm]×△P[,R]=∑(I[,i]×△P[,i])(4)
在这种情况下,Y[,Rm]即为粮食和生产资料价格同时上涨不会引起农户收益变化的稻谷销售临界值(Y[,Rm])。由生产资料涨价带来的投入增加额∑(I[,i]×△P[,i])为每亩46元,△P[,R]为每50公斤21元(即每公斤0.42元),所以,Y[,Rn]为每亩110公斤。即:当Y[,Rm]>110公斤时,Y[,Rm]×△P[,R]>∑(I[,i]×△P[,i]),说明当农户每亩稻谷销售量超过110公斤时,农户在此次粮食价格上涨中受益;当Y[,Rm]=110公斤时,Y[,Rm]×△P[,R]=∑(I[,i]×△P[,i]),说明当农户每亩稻谷销售量等于110公斤时,农户没有在此次粮食价格上涨中受益,也没有受损;当Y[,Rm]<110公斤时,Y[,Rm]×△P[,R]<∑(I[i]×△P[,i]),说明当农户每亩稻谷销售量少于110公斤时,农户在此次粮食价格上涨中受损。
假设农户家庭人口数为N,人均水稻种植面积为K(亩),人均年消费稻谷量为308公斤(人均年消费大米量为200公斤(注:(注:该数据是在小组访谈中由当地农民反复讨论得到的。另外,据200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75公斤。)),稻谷出米率约为0.65),若Y[,R]、Y[,Pm]以每亩为单位计算,则:
K×N×Y[,R]=308×N+K×N×Y[,Rm](5)
即
K=308/(Y[,R]-Y[,Rm])(6)
以Y[,R]=725公斤计算(常规亩产量计),若Y[,Rm]=0,则K=0.42亩。此时,K为农户生产稻谷全部用于家庭消费所需要的人均水稻种植面积的临界值(K[,o]),这说明,人均水稻种植面积至少达到0.42亩,才能满足农户基本的口粮需求。
当Y[,R]=725公斤(常规亩产量)时,若Y[,Rm]=Y′[,Rm]=110公斤,则K=0.50亩。此时,K为价格上涨带来的稻谷销售收入增加额全部抵消因生产资料涨价带来的投入增加额所需要的人均水稻种植面积临界值(K′)。因此,农户人均水稻种植面积与价格上涨对其水稻种植收益的影响存在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农户人均水稻种植面积与价格上涨对其水稻种植收益的影响单位:亩
人均水稻种植面积(K)
价格上涨对农户水稻种植收益的影响
K>0.50 农户在满足家庭粮食消费的基础上,稻谷销售收入增加额超过因生产资料涨价带来的投入
增加额,农户在此次粮食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受益
K=0.50 农户在满足家庭粮食消费后,稻谷销售收入增加额正好弥补因生产资料涨价带来的投入增
加额,农户没有在此次粮食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受益,也没有受损
K<0.50 农户在满足家庭粮食消费后,稻谷销售收入增加额不足以弥补因生产资料涨价带来的投入
增加额,或者农户没有余粮出售,农户在此次粮食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受损
其中:0.50>K>0.42 农户稻谷产量满足家庭口粮消费,并有少量余粮可以出售,需要额外负担部分因生产资料
涨价带来的投入增加额
K=0.42 农户稻谷产量正好满足家庭消费需求,需要额外负担全部因生产资料涨价带来的投入增加
额
K<0.42 农户需要购买口粮,需要额外负担全部因生产资料涨价带来的投入增加额和因粮价上涨所
带来的购粮支出增加额
三、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影响分析
(一)规模较大的种粮农户
在该研究地区,对于规模较大的种粮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其家庭人均水稻种植面积要远远大于0.50亩。他们在此次粮食价格上涨中受益程度较大,粮价上涨进一步促进了其种粮积极性。因此,规模较大的种粮农户一般会通过租种他人的水田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另外,粮食价格上涨后,他们往往采取调整种植结构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加大生产性投入等措施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种粮收益(见案例1)。
案例1:刘某,江西省S村人,种粮大户,6口人。该农户2002年租种10亩水田,2003年租种8亩水田。2004年,由于粮价上涨,该农户租种12亩水田,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人均水稻种植面积从2.67亩增加到3.33亩。该农户预计2004年的种粮收入比2003年增加5000元左右。刘某种粮已形成规模,家庭消费口粮只占粮食总产量的1/10左右,其余全部出售。该农户表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成本有一定的影响,但为了保证产量,并不会减少生产资料投入,反而可能增加投入。
(二)普通种粮农户
该类农户人均水稻种植面积也超过0.50亩,但远远少于种粮大户。他们也从粮食价格上涨中受益,但受益程度小于规模较大的种粮农户。该类农户受耕地资源、劳动力等因素的限制无法扩大或不愿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一般只耕种自家水田。另外,该类农户一旦遭受旱涝灾害,造成产量减少,需要购买口粮时,粮食涨价将对其家庭生计带来负面影响(见案例2)。但是,对于兼业农户,由于其收入来源多样化,粮食价格上涨对家庭收入的贡献率并不高,因此,粮食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该类型农户的生计影响不大(见案例3)。
案例2:罗某,江西省B村人,家有5口人,4亩水田。该农户的水田属低洼地,每年都会受到旱涝灾害的威胁。2002年,早稻产量为500公斤,晚稻全部被淹,颗粒无收。2002年,该户购买500公斤口粮。2003年,由于干旱,早稻没有收成,而晚稻每亩仅收获250多公斤。当年生产的稻谷刚刚够自家吃。2004年,罗某无奈地说:“现在粮价很高,但我们不敢往地里多投钱,一场内涝,全赔进去了,现在能够解决自家口粮就不错了。”“我家没法指望种粮增收,一是地少,二是内涝,收成很少而且不稳定。”罗某面对价格上涨的生产资料,决定在尽量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能少买就少买一些”。
案例3:朱某,江西省S村人,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养蜂,有5亩耕地,但只种2.3亩,剩下的耕地给他弟弟种。对他来说,种粮是为了解决口粮,所以,粮价上涨以及种粮补贴等一系列措施对他家生计影响不大。他表示,不会放弃养蜂来种粮食,“粮食谁都能种,而蜂却不是人人都能养。”
(三)少地、无地农户
少地、无地农户(注:在这里,少地、无地农户是指没有或只有很少的耕地用于粮食种植的农户。)的人均水稻种植面积不足0.50亩,在此次价格上涨中受到损害。这类农户还存在不同的情况:(注:农户生产的粮食也用于家庭储备和养殖业等。由于家庭储备历年都会有,故这里不必单独考虑;对于用于养殖业的,可以看成是粮食销售部分。)农户的粮食产量基本能满足口粮需求,很少或无余粮出售。即使有少量的粮食出售,因粮价上涨带来的收入增加额也不足以弥补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投入增加额。后者大部分或全部需要由农户自身负担(见案例4)。(注:当然粮食产量Y与生产资料投入量I之间存在函数关系:Y=f(I),即随着投入量的变化,粮食产量也发生变化。为了便于分析,本研究采用大多数农户在常规栽培条件下的通常投入量和粮食产量。)有的农户的粮食产量不能满足基本口粮需要,需要购买口粮,他们需要全部负担因生产资料涨价带来的投入增加额,同时还要负担因粮价上涨所带来的购买口粮的支出增加额。城郊失地(部分失地)农民是属于这类农户的特殊群体,他们一般很难有固定的非农收入来源,粮食价格上涨将对他们的生计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如果该类农户有较高的其他收入来源,则受粮食涨价的影响不大。例如棉花种植户,他们认为,虽然粮食涨了价,生活支出增加了,但如果棉花价格高,粮价高一点也是可以承受的(见案例5)。
案例4:罗某,江西省B村人,全家6口人,3个孩子中的2个儿子都已成家(还没有分家),女儿还在上大学,妻子生前治病花了很多钱,借债2万元,家庭较为困难。有时他会到县城附近打工。他家种2.5亩水田,养1头母猪。他家不需要买口粮,也没有余粮出售。粮食和生产资料的涨价对他影响较小。因为耕地少,他无法通过种田来赚取女儿的学费,他更关心如何提高其他收入。
案例5:张某,湖南省M村人,全家4口人,2个劳动力,是纯种棉户。2002年,该农户种棉花4亩,榨菜1亩多;2003年,种棉花8亩,榨菜0.5亩;2004年,种棉花10亩。2002年,该农户棉花毛收入为3400多元;2003年,棉花毛收入为10000多元。2002年,该农户购买口粮花了1700多元;2003年购买口粮花了1200多元。2004年,到被调查时,家里已为购买口粮支出780多元。
(四)贫困农户
贫困农户因为缺少资金,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后,不得不减少生产资料的投入。前面的研究说明,家庭人均水稻种植面积与每亩稻谷产量及每亩产量中用于市场销售的稻谷量的关系是:K=308/(Y[,R]-Y[,Rm])。当水稻种植的生产性投入少于常规栽培条件下的投入量时,随着投入的减少,亩产量(Y[,R])也将随着减小,而K[,o]和K′将变大。这说明,农户生产稻谷全部用于家庭消费所需要的人均水稻种植面积的临界值将比常规生产性投入条件下要高;同时,价格上涨带来的稻谷销售收入增加额全部可以抵消因生产资料涨价带来的投入增加额所需要的人均水稻种植面积临界值也将比常规生产性投入条件下要高。也就是说,与涨价前相比,贫困农户由于生产性投入减少,在其水稻种植中,需要更大的面积用来生产稻谷以满足家庭消费需求,而能用于生产稻谷出售的面积的比例减少,或者全部的水稻种植面积也无法生产出足够的稻谷来满足家庭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这类农户需要更大比例的水稻种植面积才能使价格上涨带来的稻谷销售收入增加额抵消因生产资料涨价带来的投入增加额,在很多情况下,这类农户的现有耕地面积根本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贫困农户在此次稻谷和生产资料的涨价中受到了损害。特别是有的贫困农户在稻谷收获后价格较低时,因为急需资金而不能把稻谷留到价格上涨时再出售,故利润就更少。有的贫困农户甚至因急于用钱,把刚收获的稻谷全部卖掉,等后来口粮缺乏时再去市场上购买高价的大米(见案例6)。
案例6:林某,江西省S村人,有6亩耕地,种植水稻和少量蔬菜。前些年,由于父亲治病花去了家里大部分积蓄。林某的2个儿子在广东打工,年纪小,才十来岁,收入很少。家中由于没有钱购买足够的生产资料,造成亩产量下降。2003年,6亩水稻产出1000公斤稻谷,亩产量还不到200公斤。在早稻收割、晚稻插秧的“双抢”时期,由于缺乏资金,该农户在早稻收割后就以每50公斤41元的价格卖了250公斤早稻以换取资金投入晚稻,晚稻收割后又以每50公斤68元的价格卖了500多公斤。后来,由于剩下的粮食不够吃,该农户还需要去买大米,而大米的价格涨到了每公斤3元(折稻谷约每50公斤95元)。2004年开春,该农户种了6亩稻谷却仍然买不起化肥,打不起农药。缺少投入,又将严重影响其稻谷产量,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不同类型的农户在此次主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受影响程度不同,大部分农户受益,但贫困农户以及失地和少地农户受到了损害。根据在湖南、江西两省调查点的数据分析,134个被调查农户中受益农户达62%,不受影响的农户为19%,受到损害的农户为19%。绝大多数种粮户在粮食价格上涨中受益。而贫困农户由于缺乏资金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性投入减少,稻谷产量相应减少,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生计受到负面影响。在其他耕地较少的地区、农民失地严重的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农户生计受到的负面影响将更大。
2.农产品价格上涨提高了农民从事种植业的积极性,稳定了作物生产。农户的经济行为是理性的,农户会根据市场价格波动及时进行生计策略的调整。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有效地刺激了普通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过去几年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种田收益较少,加上非农就业机会增加,许多地方的农村出现了一些撂荒地。调查中发现,前几年,每个被调查村均有10~20亩的撂荒地,而由于2003年下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2004年,这些撂荒地又都种上了水稻或棉花。它们有的是由原来在外打工的农户返乡自己种,有的是包给别人种(原来没人愿意种)。在湖南省H村,部分原来种植单季稻的农户在劳动力允许的条件下改种了双季稻;季节性打工的农户和纯种植业的农户都在寻找转包别人家责任田的机会,以扩大种植面积;有的农户增加了肥料和劳动力投入,以期获得更多的收益。
3.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户带来的收入增加。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同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开始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农民收入增加。我国农户土地规模一般较小,并且普通种粮农户又具有生产和消费合一的特点,生产的粮食很大一部分留作口粮,由于生产资料涨价而增加的种粮成本中的一部分需要农户自身消化。只有粮食产量中的市场销售部分,才可以用来补偿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投入增加。因此,在有些情况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完全抵消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农民收入增加,甚至对贫困农户、少地和失地农户群体造成损害。另外,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粮食保护价等政策对鼓励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稳定粮食生产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促进农户增收来说,其作用则相当有限。一方面,近期内,国家和地方的直接补贴资金很少,基本上只能够部分弥补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投入增加额;另一方面,尽管农户种田的积极性有了提高,但户均土地规模较小,增收的幅度和潜力也非常有限。特别是人均耕地偏少的地区缺乏因粮食增产而增收的潜力,粮价上涨后(特别是有粮食保护价作为底线),有些农户想多种田、多增收,但是,由于耕地资源的局限,无法扩大种粮面积。
(二)政策建议
1.对由于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家庭生计受到负面影响的农户制定扶持政策。一般来说,政策的制定有一种普遍化的取向,例如,人们一般以为,所有的种田农民都会从农产品涨价中受益,而忽略了农户群体的多元性,没有认识到不同类型农户受到同一政策的影响以及他们的反应可能截然不同,甚至相反。在制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政策措施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带来的不同(正面或负面)影响,对受负面影响较大的农户群体应该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否则,又会产生“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进而加大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的结果。这些受负面影响的农户包括粮食主产区种粮较少的农户和贫困农户,更包括贫困地区的很多农户。相应的特殊扶持政策包括增设针对贫困农户的生产资料补贴或小额信贷;通过帮助他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缺少耕地的贫困农户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从而减轻其在购买粮食方面过重的负担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政策对不同地区及不同类型的农户都有敏感性和针对性。
2.确保政策的全面执行和延续性。这次种粮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政策的执行情况良好,得到了农民的拥戴。由于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100%的农民都知道种粮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政策。大多数农民反映,国家的政策很好,关键看下边能不能执行(主要是指乡、村两级)。对于粮食保护价,部分农户对其能否执行持怀疑态度。有的农户反映,往年也有过保护价,但在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就不按保护价来收购(当然,在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保护价就不再起作用),却在核算农业税费时使用保护价(通常情况是保护价稍高于市场价)。另外,有的农户反映,以往在实施粮食保护价时,粮站经常出现缺斤少两、压低粮食等级等现象。因此,在粮食收购过程中要加强对粮站的监督。尽管有些农户对于国家的有关减负增收的政策尚有疑虑,但由于种粮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等政策落实到位,农民对国家政策的信任程度有所增强。这一点有待于下一步工作的检验。只有相关政策完全落实到位,才更有说服力,才能真正稳定住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这就要靠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3.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到2004年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的攀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粮棉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政策来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应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督,减少流通环节,保证农民买到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同时,要依法查处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