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例宫腔镜手术的麻醉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张艳花

115例宫腔镜手术的麻醉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张艳花

张艳花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 河南 郑州 450008)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宫腔镜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15例妇科宫腔镜手术患者,根据手术种类及难易程度分别采用丙泊酚静脉全麻(观察组59例)、连续硬膜外麻醉(对照组55例)。术中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观察麻醉效果以及麻醉前后对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结果:两组术中血压(BP)、心率(HR)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患者血氧饱和度均在95%以上,但术中观察组有2例(3.4%)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经托下颌同时面罩给氧、辅助呼吸后症状得到缓解;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2级和三级疼痛,观察组患者中,出现0级和1级疼痛的患者分别为52例(88.1%)、7例(11.9%),与对照组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均适用于宫腔镜手术。

【关键词】宫腔镜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丙泊酚静脉全麻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187-02

宫腔镜是一项新的、微创性妇科诊疗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宫腔镜应用日趋普及,并由诊断发展到手术治疗。宫腔镜手术是有创手术,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良反应,需要通过对患者镇静、镇痛来解决[1]。本院对宫腔镜手术分别采用了丙泊酚静脉全麻和连续硬膜外麻醉两种麻醉方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择期宫腔镜手术患者115例,ASAⅠ-Ⅱ级,年龄28~49岁,身高150~169cm,体重45~80kg,术前各项辅助检查均无异常,无内科合并症,根据手术种类及难易程度分成两组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5例),该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及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禁水8小时。两组均于术前30分钟予以地西泮10mg、阿托品0.5mg肌内注射。入室后常规吸氧,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开放静脉通道。观察组给予静脉全麻,静脉缓慢芬太尼2μg/kg,5分钟后缓慢静脉滴注丙泊酚2~3mg/kg至患者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开始手术,术中麻醉维持用微量泵静脉注射丙泊酚3~5mg/(kg.h),至术毕前10分钟停药,术中常规面罩吸氧;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选择L2-3间隙穿刺,向上置管,平面控制在T10-S5,待平面基本固定后即可手术。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 

比较两组术中血压(BP)、心率(HR)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两组镇痛效果比较以及术中体动情况。

1.4 疼痛分级 

参照WHO疼痛分级标准对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价。0级:无痛;1级:轻度可忍受的疼痛,表情安静;2级:中度持续的疼痛,表情略痛苦;3级:持续强烈的疼痛,明显的痛苦和呻吟。

1.5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用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 两组术中血压(BP)、心率(HR)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患者血氧饱和度均在95%以上,但术中观察组有两例(3.4%)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经托下颌同时面罩给氧、辅助呼吸后症状得到缓解。

2.2 镇痛效果的比较

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2级和三级疼痛,观察组患者中,出现0级和1级疼痛的患者分别为52例(88.1%)、7例(11.9%),对照组患者中,出现0级和1级疼痛的患者分别为51例(92.7%)、4例(7.3%),该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虽然宫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但潜在的危险性依然存在,对于麻醉来说,除了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为手术提供良好的镇静和肌肉松弛条件外,还要进行一系列麻醉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保证生命安全[2]。宫腔镜手术中疼痛以扩张、牵拉宫颈和宫腔操作时较为剧烈,其感觉神经支配前者属S2-4,后者属T10-L2,部分患者可因疼痛刺激引起反射性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出现类似人工流产综合征反应,疼痛刺激引起患者四肢扭动及臀部摆动,使手术操作难度增加,因此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对宫腔镜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宫腔镜手术的麻醉选择取决于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能否合作和患者的一般状况能否耐受麻醉,还取决于手术医师的要求与熟练程度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3]。椎管内麻醉一般选择L2-3作穿刺点,神经阻滞范围应达T10-S5,待麻醉平面基本固定后,患者截石位行手术。而全身麻醉由于宫腔镜手术时间较短,可采用全凭静脉全身麻醉[4]。丙泊酚与小剂量芬太尼复合麻醉,不仅效果确切,而且术后苏醒迅速,多数患者可在不插管的情况下完成手术,但术中需要麻醉医生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

我院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分别采取了以上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两种方法均有着自身的缺点,例如:硬膜外麻醉操作复杂,还有可能出现全脊麻等并发症;丙泊酚与芬太尼复合麻醉时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0%的比例较高,本例也出现了两例比较明显的呼吸抑制,而且,如果手术的时间较长,就增加了不插管的危险性。因而较长时间的手术应选用椎管内麻醉,若患者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椎管内麻醉则可施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参考文献】

[1] 侯亚辉.宫腔镜手术的麻醉方式分析及并发症防治[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0, 30(11):125.

[2] 常峻,周建慧,马琍.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宫腔镜手术[J].临床麻醉学杂,2014,10(02):630.

[3] 王选刚.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宫腔镜手术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23(14):264.

[4] 韩肇艺,施建中,徐荣钢,等.宫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和体会[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 15(01):193.

论文作者:张艳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

标签:;  ;  ;  ;  ;  ;  ;  ;  

115例宫腔镜手术的麻醉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张艳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