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全面发展”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论“人的全面发展”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也谈“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也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02)02-0005-05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多次谈到的一个重要理论, 也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近期发表的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 中,有两篇论文很值得一读:一篇是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在《学术界》2001年第5期发 表的“在实践中丰富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另一篇是首都师范大学王锐生 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6期发表的“论人的全面发展:历史与现实——学 习‘七一’讲话的读书笔记”。这两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读后使人深受启发。本人认为,这两篇文章虽然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观点,但 其中也有一些看法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相悖,值得提出来商榷。以下是本人的两点不同 看法,现提出来就教于俞、王二教授及学术界同仁。

一、人的全面发展讲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人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讲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人类”的全面发展?王锐 生认为,马克思讲的是“人类”的全面发展。他说道,“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历 史阶段(原始社会末期)时,在社会成员之间实行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便成为把人 类社会生产力向前推进一步的关键。这种分工从类与个体的关系上看,意味着人类自身 的发展达到了这样一个转折:为了类的才能得到加速发展,就必须采取这样的劳动方式 和生活方式:使大多数个体处于片面发展状态(片面的个性),以保证族类获得较全面的 发展与进步——对族类来说,他既有了物质劳动,又有了精神劳动,所以发展是全面的 。但为了保证类的发展的这一全面性,不能不牺牲个体(体力劳动阶级被完全剥夺了精 神领域的发展)。这样一来,类与个体之间便难免发生对抗。”[1](P5)可以看出,人的 全面发展在他那里被理解为“族类”的全面发展,即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的全面发展, 这一发展的起点是原始社会。当然,王锐生在其论文中也多次提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将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但他讲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指的是人类 的全面发展最终将达到的一种状况,而不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指的就是个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论证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讲的是人类的全面发展,王锐生在其论文中引用 了马克思的一段话:“‘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 ,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因此, 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至于这种感化议论的徒劳 ,那就不用说了,因为在人类,也象在动植物界一样,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 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其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种族的利益同特殊个体的利益相一致, 这些特殊个体的力量,他们的优越性,也就在这里。”[2](P124-125)这段话能证明王 锐生的理解是正确的吗?让我们看看这段话的出处。

马克思的这段话出自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九章,在讲这段话之前,他先批判了李 嘉图的伤感主义的反对者和西斯蒙第的错误观点:“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最 有利于生产、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对于他那个时代来说,李嘉图是完全正确 的。他希望为生产而生产,这是正确的。如果像李嘉图的伤感主义的反对者们那样,断 言生产本身不是目的本身,那就是忘记了,为生产而生产无非就是发展人类的生产力, 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如果像西斯蒙第那样,把个人的福利同这个 目的对立起来,那就是主张,为了保证个人的福利,全人类的发展应该受到阻碍,因而 ,举例来说,就不能进行任何战争,因为战争无论如何会造成个人的死亡。”[2](P124 )接下来就是王锐生引用的那段话。从这两段话中我们能得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 论讲的是“人类”的全面发展的结论吗?显然不能。因为马克思在这里不是在谈人的全 面发展,而是在谈人类发展过程中“类”与个体关系,以表明“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 ,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不错,马克思在这里确实使用了“发展人类生 产力”、“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全人类的发展”等提法,但这些提法显然与“人 类的全面发展”不是一回事,因而不能证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讲的就是“人类 ”的全面发展。

为了表明他的理解是有根据的,王锐生还提出了另一个证据。他说道,“在另一个地 方,马克思也用‘人类最全面发展的提法’。例如1877年,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 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 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1](P7)然而,只要我们阅读一下马 克思的原文,就会发现他的这一证据也不能成立。马克思的原文是这样的:“他(指米 海洛夫斯基,本文作者注)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 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 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 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 会给我过多的侮辱。”[3](P130)不难看出,马克思在这里也不是在讲人的全面发展问 题,而是在批判米海洛夫斯基的错误做法。这段话中的“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提法至 多只能理解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状况,从中也得不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讲的就是人类的全面发展的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锐生的两个论据之所以不能成立,是因为他引用的两段话都 不是来自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而要弄清马克思讲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 还是“人类”的全面发展,无疑要以他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为依据。众所周知,马 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最明确、最集中地出现在他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 年)》中。因此,《手稿》中的有关论述应当是我们弄清问题的根据。仔细研读一下《 手稿》,我们就会发现,在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所有论述中,他的提法都是“个 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为什么用“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提法而不用“人类的全面发展”的提法?最能说 明这一问题的是《手稿》中那段有关个人全面发展的著名论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 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 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 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 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 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4](P104)。这段 话表明,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三大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他所说的最初的 社会形态,指的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第二大形态,指的是建立 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大形态指的是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的 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是这三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与三大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相对应,人的发展也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形态。在最初的社 会形态中,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使得他们完全从属于他们赖以生存的各种血缘的或地域的 共同体,由于他们只有作为这种或那种共同体的成员才能生存和发展,因而这时人的发 展只能表现为从属于各种共同体的人的发展,或者说,只能表现为各种共同体的发展。 在第二大形态中,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为人对物,即对交换价值的依赖关系所取代,这时 的人已摆脱了对先前的各种共同体的从属,成为纯粹商品经济关系中的独立的个人,因 而人的发展开始表现为独立的个人的发展。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中,出现于第二大社会形 态中的独立的个人已得到全面发展。由于第三大社会形态不能由第一大社会形态直接发 展而来,而只能由第二大社会形态发展而来,因而第三大社会形态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只 能是第二大社会形态的独立的个人发展的结果。可以说,这是马克思为什么用使用“个 人的全面发展”的提法的根本原因。

以上表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讲的是出现于第二大社会形态中的个人的全面 发展,王锐生却认为这一理论讲的是自原始社会以来的人类的全面发展,这不符合马克 思的原意。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讲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当前我 国论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众多的哲学教科书和论著中,“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提法却很少 见,取而代之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个问题被俞吾金教授在其文章中明确指出:“ 在东方社会,尤其饲中国社会中,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被不知不觉地转换 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5](P14)他还通过对德文原文的考察,证明了马克思在 《手稿》中用的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提法,而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提法。他认为 ,上述两种提法之间存在重要的差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提法适合于称谓一切 历史时期的人,而‘个人’则是近代社会的产物。”[5](P15)应该说,俞吾金对“个人 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之间差异的强调是有重要意义的,但他对马克思为 什么用“个人全面发展”的提法,以及对他讲的作为近代社会产物的“个人”具有什么 特征,却没提出什么论证。

从马克思在《手稿》中的有关论述来看,出现于第二大社会形态中的“个人”具有以 下三个特征:

首先,“个人”是指已摆脱了自然联系而处于纯粹经济关系中的人。在人类社会初期 ,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很低,这决定了他们只有作为某一血缘的或地域的共同体的成 员,才能占有以土地为主的劳动对象和从事生产活动。对此马克思说道,“孤立的个人 是完全不可能有土地财产的,就象他不可能会说话一样。固然,他能够像动物一样,把 土地作为实体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把土地当作财产,这种关系总是要以处在或多或少自 然形成的,或历史地发展了的形式中的部落或公社占领土地(和平地或暴力地)为媒介的 。在这里,个人决不能像单纯的自由工人那样表现为单个点。”[4](P483)此后出现了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人们对共同体的依赖关系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不同的 是人们先前依赖的是氏族、部落,后来依赖的是农村公社、城市公社和行会。马克思把 人们对各种共同体的这种依赖称为“自然联系”。他说道,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单 个的人表现为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而在过去的历史时代,自然联系等等使他成为一定 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4](P18)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纯粹的经 济关系,因为“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育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 (一切人身纽带至少都表现为人的关系);各个人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这种独立一般只不 过是幻想,确切些说,可叫作——在彼此关系冷漠的意义上——彼此漠不关心)自由地 互相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4](P10)

其次,“个人”是指处于普遍而全面的社会联系中的人。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第一 大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生产还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生产的目的 是把自己作为共同体的成员再生产出来。这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虽然表现为比较明显的 人的关系,但他们只是作为具有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人而相互交往。由于这时生产力水平 还较低,加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到各种血缘的、政治的、宗教的关系的限制,因而人 们的社会联系既不普遍也不全面。第二大社会形态以发达商品经济为基础,在这一社会 形态中,每个生产者都必须生产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产品,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生产, 都要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生产,同样,每个人的产品转化为他本人的生活资料,也要依 赖于其他一切人的消费。这种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使得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以交换 价值为媒介的普遍而全面的依赖关系。用马克思的话来讲,“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的互 相的和全面的依赖,构成他们的社会联系。”[4](P103)此时,以前那些使个人交往受 到种种限制的血缘关系、血统差别、等级差别都已被彻底打破,个人之间只要通过交换 价值,就可以自由地在一切方面相互交往,从而产生出个人间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全面 性。

第三,“个人”是指处于异化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发达的商品 经济决定了人的一切活动和产品都要转化为交换价值,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交 往都只能通过交换价值这个中介才能实现。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 会关系。人对物的这种依赖关系虽然促进了个人之间普遍而全面的社会关系的形成,但 这种普遍而全面的关系却又表现为一种异化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生产的发展越是使 每一个生产者依赖于自己的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就是说,产品越是在实际上成为交换价 值,而交换价值越是成为生产的直接目的,那么,货币关系以及货币关系(即产品同作 为货币的自身的关系)的内在矛盾就越发展。交换的需要和产品向纯交换价值的转化, 是同分工,也就是同生产的社会性按同一程度发展的。但是,随着生产的社会性的发展 ,货币的权力也在同一程度上发展,也就是说,交换关系固定为一种对生产者来说是外 在的、不依赖生产者的权力。最初作为促进生产的手段出现的东西,成了一种对生产者 来说是异己的关系。生产者在什么程度上依赖交换,看来,交换也在什么程度上不依赖 于生产者,作为产品的产品和作为交换价值的产品之间的鸿沟也在什么程度上加深。” [4](P91)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也就是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指消灭造成个人片面发展的分工,还是指消灭建 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全面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对此,俞吾金和王锐生 有不同的理解。

俞吾金认为,“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主要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从 属于第二大社会形态)中普遍存在的异化和强制性的分工所导致的、个人能力的片面的 ,甚至畸形的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不仅‘ 使人成为高度抽象的存在物,成为旋床等等,直至变成精神上和肉体上畸形的人’,而 且也‘表现出异化的物对人的全面统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关于‘个人全 面发展’的理念既是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5](P13)这段 话表明,他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和强制性分工导致了个人能力的片面发展,由此 可以推出,他认为马克思讲的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是指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

王锐生则提出,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有两个人的全面发展概念,一个是作为共产主义 高级阶段社会目标的“人的全面发展”,其特征是消灭了旧式分工,即脑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的分工;另一个是指在共产主义目标完全实现之前,各个历史阶段的人在推动社会 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即“比个人原已获得的发展状况— —他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状况等——更进一步提高”。[1](P7)他讲的前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含义很清楚,这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指消灭旧式分工 。他讲的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含义不清楚,但从他接着举的例子——大工业从技 术上消灭了那种使整个人终生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的工场手工业,可以看出,他讲的 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指的是大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分工的消灭。

把俞吾金的理解和王锐生的理解加以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人的“全面发 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所不同的是,俞吾金认为导致个人片面发展的原 因是资本主义的分工,因而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是指消灭资本主义分工;王锐生的前一 种理解认为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是旧式分工,因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指消灭旧 式分工,他的后一种理解实际上与俞吾金的理解相同。这两种理解,都与马克思讲的人 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相距甚远。

我们先来看俞吾金的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分工?对此,俞吾金没有明确说明。从马克 思的有关论述看,资本主义分工指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工场手工业分工。马克思说 ,“整个社会内的分工,不论是否以商品交换为媒介,是各种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 而工场手工业分工却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6](P397-398)他还说过 ,“从某种意义上说,分工无非是并存劳动,即表现在不同种类的产品(或者更确切地 说,商品)中的不同种类的劳动的并存。在资本主义的意义上,分工就是生产某种商品 的特殊劳动分为一定数量的简单的、在不同工人之间分配而又相互联系的工序,它以行 业划分这种社会内部即作坊外部的分工为前提。”[7](P295-296)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一 个显著特征,是使整个人终生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这种分工下的工人被马克思称为 “片面的局部工人。”[6](P376)如果说资本主义分工指的就是这种情况,那这种分工 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大工业时期就已不复存在。这是因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 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展变 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 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 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6](P533-534)当然,工场手工业分工的消失并不等于片面 的局部工人的消失,因为“大工业在它的资本主义形式上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化 的专业”。[6](P534)这也就是说,在大工业时期,是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形式,即资本 主义的生产关系,又再生产出类似工场手工业那样的旧分工,再生产出类似工场手工业 工人那样的“片面的局部工人”。马克思还指出,在大工业时期,“如果说劳动的变换 现在只是作为不可克服的自然规律,并且带着自然规律在任何地方遇到障碍时都有的那 种盲目破坏作用而为自己开辟道路,那末,大工业又通过它的灾难本身使下面这一点成 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 普遍规律,并且使这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 死攸关的问题:用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要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来代替那些适应 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贫穷工人人口; 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 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的个人。”[6](P534-535)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认为大工业的 发展要求全面发展的个人,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以推出, 他所说的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指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不是指消灭资本主义分 工即工场手工业分工,因为这种分工早已被大工业的发展所消灭。由此说来,俞吾金把 个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消灭资本主义分工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王锐生认为马克思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指消灭旧式分工,这与马克思的原意相 距更远了。这是因为,马克思讲的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处于第二大社会形态的个人的全 面发展,而王锐生讲的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自原始社会以来整个人类的全面发展;马克 思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指消灭出现于第二大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王 锐生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指消灭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并且一直延续到共 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旧式分工。

在俞吾金和王锐生看来,全面发展总是相对片面发展而言,而片面发展又总是同分工( 不管是资本主义分工还是旧式分工)相联系的,因此,马克思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是指消灭资本主义分工或旧式分工。然而,只要仔细研读一下马克思在《手稿》中有关 个人全面发展的论述我们会发现,他在讲到人的全面发展时根本不涉及消灭分工的问题 。以下是他的四段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代表性论述:

“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 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 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 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 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4](P108-109)

“资本在具有无限度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在怎样程度上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 身片面化,受到限制等等,……”[4](P410)

“在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中,劳动即生产活动对它本身的条件和对它本身的产品的 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极端的异化形式,是一个必然的过渡点,因此,它已经自在地、但还 只是以歪曲的头脚倒置的形式,包含着一切狭隘的生产前提的解体,而且它还创造和建 立无条件的生产前提,从而为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创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质 条件。”[4](P520)

“资本把财富本身的生产,从而也把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把自己的现有前提的不断变 革,当作它自己再生产的前提。价值并不排除使用价值,因而不把特殊形式的消费等等 ,特殊形式的交往等等,当作绝对条件包括进来;同样,社会生产力、交往、知识等等 的任何发展阶段,对资本来说都只是表现为它力求加以克服的限制。它的前提本身—— 价值——表现为产品,而不是表现为凌驾于生产之上的更高的前提。资本的限制就在于 :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地进行的,生产力,一般财富等等,知识等等的创造,表现为从 事劳动的个人本身的异化;他不是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作他自己的财富的条件, 而是当作他人财富和自己贫困的条件。但是这种对立的形式本身是暂时的,它产生出消 灭它自身的现实条件。

结果就是:生产力或一般财富从趋势和可能性来看的普遍发展成了基础,同样,交往 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而个人从这个 基础出发的实际发展是对这一限制的不断消灭,这种限制被意识到是限制,而不是被当 作某种神圣的限制。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 念关系的全面性。由此而来的是把他自己的历史作为过程来理解,把对自然界的认识( 这也表现为支配自然界的实际力量)当作对他自己的现实体的认识。发展过程本身被当 作是并且被意识到是个人的前提。但是,要达到这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 为生产条件,使一定的生产条件不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8](P35-36)

如果马克思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指消灭导致个人片面发展的分工,那他在这些 论述中为什么对分工问题只字不谈呢?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全面发 展时总是同时强调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为个人的 全面发展创造出物质条件,二是这种生产同时又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 ,这种异化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个人的全面发展无法得以实现,因而是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说,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个 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道,“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 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群众 的剩余劳动不再是发展一般财富的条件,同样,少数人的非劳动不再是发展人类头脑的 一般能力的条件。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 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抗性的形式。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 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 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8](P219)这段论述虽然没有出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字样,但实际上讲的是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消灭之后个人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 灭之后,个人的发展将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个人的自由发展,即个人可以自由 选择那些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发展的活动,二是个人的多方面的发展,即个人可以在多方 面实现自己的才能。

总之,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讲的是处于第二大社会形态中的个人的全面发展 ,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消灭异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收稿日期:2002-03-22

标签:;  ;  ;  ;  ;  ;  ;  

论“人的全面发展”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