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成为育人的教育论文_姜显良

让教育成为育人的教育论文_姜显良

◆ 姜显良 山东省平度市店子镇青杨中学 266712

对“教育”一词的理解,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有着不同的表述。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生活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马克思说,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由此,我们有理由把“教育”理解为“教书育人”。在这一过程中,“教书”是手段、是方法,育人是目的。至于所育之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制度下是有区别的,但也有共同点,就是使受教育者达到道德完备、人格独立、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享有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不论是教育家对教育目的的阐释,还是国家意志上的教育宗旨,都包含着两层基本意义:一是使受教育者成为“自然人”,即道德完备、人格独立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二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人”,即能够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只有这样的受教育者才能成为完整的人,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完成教育的使命、达到教育的目的。

笔者之所以谈教育的目的,是基于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和教育的一些现状的反思。近些年来,道德问题不断引发人们的关注,唯利是图、自私冷漠绝非特例,却有日渐蔓延的趋势:屡禁不止的地沟油事件,频频发生的老人跌倒无人扶助,面对歹徒无人挺身而出,还有众多打满了拜金主义旗帜的琳琅满目的“相亲”栏目等等。面对上述种种现象,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无法也不应该置身事外做一个毫无意义的“看客”,而应该更多地反思我们的教育和自身的教学行为。当然,我们不应该否定当前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正像任何发展中的事物都存在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一样,当前教育中重智育、轻视乃至无视德育等方面的现象是一个不能再忽视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此,笔者就以上问题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首先,教师要有崇高的教育热情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原动力。每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对学生个体负责,而且也要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国家的繁荣与富强,无不是通过大多数高素质的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自豪感。“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非是溢美之词。作为教师要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本职工作上忘我工作,树立终生为教育献身的职业理想,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教师而言,有人会说“我在教书”,但有着积极教育情感的人会说“我在育人”。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师首先是个社会人,因此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人格情感。诚实、正直、友好、善良、自立是一个社会人的立世之本,同时作为教师,还必须具备更宽泛的人格特征,如尊重、耐心、宽容、公平和自律等。这些身教的效果远远大于文字和语言的说教。

其次,教师要有先进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的,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应该让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受益。适应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法公民。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理解教育价值论和教学方法论,必须从人的发展意识上认识教育的价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的内涵深刻而宽广,凸显了教育的主体地位,说明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目的,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马克思说:“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提高,精神文明却没有得到同步的增长,人们的物质欲极度膨胀,而对良知、正义、诚信的反应越来越淡漠。因此,有识之士指出,现代教育不再以科学知识体系为中心,而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凡是在科学领域做出突出成就的人,一定是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居里夫人如此,邓稼先也是如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落实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科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一维度的教育,“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彻底纠正只重智育、轻视乃至无视德育等方面的现象。

第三,教师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效。”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取得成效,实现高效课堂。要正确处理好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于漪老师说:“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教育的内涵,光荣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为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文作者:姜显良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0

标签:;  ;  ;  ;  ;  ;  ;  ;  

让教育成为育人的教育论文_姜显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