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与经蝶手术治疗大型垂体瘤的比较研究论文_章凯

章 凯湖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 湖南长沙 410013

【摘 要】目的:比较开颅与经蝶手术治疗大型垂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大型垂体瘤患者64 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1 例采取经蝶术治疗,对照组43 例采用开颅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全切除15 例(71.4%),次切除4 例(19.0%),大部分切除2 例(9.6%),与对照组比较,u=1.06,(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6%,对照组为32.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蝶手术治疗大型垂体瘤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垂体腺瘤;经蝶人路;开颅手术

垂体腺瘤是鞍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该症早期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后会出现内分泌紊乱和神经压迫症状[1]。目前,针对微小型肿瘤患者的治疗,经蝶手术是首选手术方法。针对巨、大型垂体瘤,入路的选择仍然有一定争议[2]。本文收集2012 年4 月~2014年4 月我院收治的行经蝶术21 例和行开颅术43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4 例入选病例均为我院2012 年4 月~2014 年4 月收治的大型垂体腺瘤患者。主要表现为内分泌功能失调、视力,视野障碍[3]。入选标准:①肿瘤直径≥30mm;②年龄在18~70 岁之间;③意识正常,无合并精神疾病,均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治疗及随访。其中观察组21 例,男8 例,女13 例,年龄18~70 岁,平均(30.4±12.1)岁,病程1 个月~10 年,平均(5.4±6.1)年,PRL 腺瘤12 例,GH 腺瘤4 例,LH 腺瘤2 例,多激素腺瘤1 例,ACTH 腺瘤1 例,无功能性腺瘤1 例;对照组43 例,男18 例,女25 例,年龄18~70 岁,平均(31.1±11.3)岁,病程2 个月~11 年,平均(5.1±5.5)年,PRL 腺瘤22 例,GH 腺瘤6 例,LH 腺瘤5 例,多激素腺瘤4 例,ACTH 腺瘤3 例,无功能性腺瘤3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经蝶手术。采用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①患者取仰卧位,静脉全麻,将患者头部后仰15°固定;②将副肾棉条填塞到中鼻甲与鼻中隔之间以扩张手术腔道;③从蝶窦开口切开其中一侧的鼻中隔黏膜,将鼻中隔离断,置入鼻窥器以使得双侧蝶窦开口显露出,并磨除蝶窦前壁,也可以不使用鼻窥器,直接将蝶窦前壁磨除以显露窦腔;④将蝶窦间隔磨除,使鞍底充分显露,然后在鞍底下咬开,将硬膜切开,对肿瘤组织进行刮除;⑤刮除结束后,对瘤腔进行充分止血并重新建鞍底,将油纱条填塞在单侧鼻腔内。(2)显微镜下开颅手术。本组中43 例采用额下—翼点联合入路。①患者取仰卧位,静脉全麻,将患者头部左偏10°后仰15°固定;②于额部发际内做冠状或过矢状线皮肤切口,然后作右侧靠额骨颅底的额颞骨成形瓣,将蝶骨嵴磨平,直至与眶上裂靠近,然后将硬脑膜切开;③放鞍上池及侧裂池脑脊液,降低颅压后,自动拉钩,抬起额叶,按额下入路将肿瘤从视交叉前切除,暴露肿瘤鞍上部分;④先以注射器穿刺病灶以排除动脉瘤,以电凝鞍隔,同时以十字切开,然后垂体刮分块切除肿瘤并切除包膜。⑤切除完成后,彻底止血,并将切口逐层关闭,并硬膜外引流48h。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随访1 年,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治疗效果。

1.4 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 处理分析,单向有序资料组间比较用Ridit 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比较进行X?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 检验,以ɑ=0.05 为检验水准。

2 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4±1.5)d,对照组为(12.0±6.7)d,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2.281,P<0.05);观察组患者全切除15 例(71.4%),次切除4 例(19.0%),大部分切除2 例(9.6%),与对照组比较,经过Ridit 分析,u=1.06,(P> 0.05),所有患者随访1 年,两组患者均未有死亡病例。两组患者均有大部分病人出现短期尿多,经过垂体后叶素及去氨加压素片对症处理后绝大部分病人能够好转,观察组患者发生1 例长期尿崩,脑脊液漏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6%,对照组发生7 例垂体功能低下,4 例视神经损伤,3 例长期尿崩,并发症发生率为32.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大型、巨大型垂体瘤一般会侵犯斜坡、海绵窦以及重要血管,手术操作难度较大,且容易致残或切除不彻底复发,一直是神经外科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4]。临床上治疗垂体瘤有两类手术,即经颅手术和经蝶手术。

研究文献提示,传统经颅手术切除垂体瘤一般采用翼点入路和额下入路,前者对颞肌损伤重,骨窗偏小,后者由于视野较小,对额叶牵拉较重,手术中难以保全嗅神经,因此,该两种入路对大型垂体瘤均不能达到满意暴露,肿瘤全切率较低,一般在15.5%~40%[5]。本院在经颅手术中,大部分患者采用了额下一翼点联合入路,避免了上述两种入路的局限,且操作简便,以尽可能充分显露肿瘤,大大提高了肿瘤全切率,本组全切率为74.4%。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显微镜、神经内镜逐渐应用于垂体瘤切除术中。目前,在神经内镜引导下行单鼻腔蝶窦入路进行垂体瘤切除手术是临床中较为先进的方法,它可对鞍上、斜坡、鞍旁等已广泛扩展的肿瘤进行切除。研究资料显示,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与经颅手术比较,具有面部无切口、痛苦少、损伤轻、路径简单、术后恢复快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虽然在手术全切率上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住院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对所有患者随访1 年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6%,对照组为32.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随着显微镜、内窥镜等医学设备的发展,大型垂体瘤经颅、经蝶手术技术均得到大大提升,相比于显微下经颅术,经蝶手术在治疗大型垂体瘤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刘爱贤,张文毅,郭辉,林贵军.经蝶窦人路垂体腺瘤手术并发症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2011,27(3):293-295.[2]李储忠,宗绪毅,王新生,等.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手术并发症分析与防治[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3):236-239.[3]王富元,李爱民,孙维晔,等.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单鼻孔切除垂体腺瘤的对比研究[J].中华微创外科杂志,2011,11(6):547-550.[4]谢军,刘云诗.神经内镜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J].四川医学,2013,34(9):1357-1358.[5]郑勇,吴永刚,王继超,等.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3):229-231.[6]袁志诚,李巧玉,陆培松,等. 右侧单鼻孔鼻中隔中段入路在导航和内镜辅助下经蝶窦切除垂体腺瘤[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495-496.

论文作者:章凯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  ;  ;  ;  ;  ;  ;  ;  

开颅与经蝶手术治疗大型垂体瘤的比较研究论文_章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