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北约:从和平伙伴关系到马德里首脑会议_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俄罗斯和北约:从和平伙伴关系到马德里首脑会议_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俄罗斯与北约:从“和平伙伴计划”到马德里峰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约论文,马德里论文,俄罗斯论文,峰会论文,和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约东扩之争,近年来一直是俄罗斯与西方矛盾的焦点之一。围绕这一问题的唇枪舌剑和种种举措使得双方的关系严重降温。在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俄罗斯不得不步步退让。继俄罗斯在1994年6 月加入“和平伙伴”计划之后,1995年下半年以来,俄罗斯方面提出了两个折衷方案,在这个利益攸关的问题上一再作出重大妥协。俄罗斯的立场松动并没有使北约作出任何实质性的让步。1997年7月8日,北约16个成员国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的首脑会议决定,1999年北约成立50周年的时候,首批被接纳的原华沙条约成员国的名单是波兰、匈牙利和捷克。问题的重要性还在于,北约并没有否认在此之后继续东扩的可能性。反对东扩问题,必然是俄罗斯的跨世纪外交难题。

一、北约东扩问题的由来

在苏联解体后不久的1992年春天,东欧一些国家即提出加入北约的问题,但在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引起北约中起主导作用的西方大国的足够重视,对此问题的立场也差异较大。“德国主张北约向东部扩大;英国持反对态度;美国在这两种极端态度之间犹豫不定;而法国则提出拟订一个全欧洲安全公约草案的问题。”〔1〕1993年以来, 随着俄罗斯政局的动荡,以及俄罗斯与波罗的海等国因领土纠纷和当地俄罗斯人的地位问题引起的外交摩擦的出现,中东欧国家为了保证本国安全,进一步加强了外交政策的“西靠”倾向,多次提出加入北约问题。1993年上半年,美国开始明确表态要尽快吸收东欧国家加入北约。除了俄罗斯政局动荡的因素外,西方分析家们认为,波黑冲突的日益扩大化是当时美国认真考虑东扩问题的重要原因。1993年8月, 叶利钦在访问东欧国家时,曾经表示,俄罗斯不反对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在这次访问中俄波签署的《联合宣言》写道,俄罗斯“对波兰打算加入北约表示理解”,“拥有主权的波兰这种旨在推进全欧一体化的决定将不违背其他国家的利益,其中包括俄罗斯的利益”。在稍后对捷克和斯洛伐克访问时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在听取了俄罗斯高层军事领导人和当时担任俄罗斯对外情报总局局长,现任外长普里马科夫等人的意见后,在9月末, 叶利钦致函北约中的西方大国领导人,明确表示俄罗斯坚决反对北约撇开俄罗斯而东扩,“只能在俄罗斯加入北约的同时允许前华沙成员国加入”,中东欧国家的安全应由俄罗斯和北约共同来保证。俄罗斯军方当时的反应更加强烈,声言北约如果接纳中东欧国家,俄罗斯将采取根本性的对应措施。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的外交斗争从此开始。

俄罗斯坚决反对北约东扩基于几个层次的原因:1.东扩计划严重损坏了俄罗斯传统的安全屏障观念,即在俄罗斯腹地的西部必须拥有对俄友好国家组成的安全带或者至少是对俄罗斯没有敌意的中立地区。2.苏联的解体使俄罗斯西部的战略防卫预警系统基本丧失,俄罗斯还没能有足够的财力和时间来重建这种系统。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政治经济中心,由于安全边境东移上千公里,其安全系数比以前大大降低。3.东扩计划将使俄罗斯面临被排挤出欧洲的危险,而在欧洲事务上失去发言权,则将根本上削弱俄罗斯的大国地位。

鉴于当时俄罗斯国内叶利钦政府与最高苏维埃的斗争正日趋白热化,克林顿政府为了不给叶利钦施加更大的压力,避免刺激俄罗斯国内正在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加之东欧国家直接加入北约的客观条件也不够成熟,1993年10月,美国政府提出了“和平伙伴”计划作为一项折衷办法,该计划在1994年1月北约首脑会议上得到了通过并开始实施。

“和平伙伴”计划的主要内容是:1.所有欧洲国家和前苏联各国均可在自愿的基础上,以签署北约拟订的《框架文件》为形式,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2.参加国与北约分别进行谈判,通过签订具体的合作文件来确定与北约的合作程度。3.根据《框架文件》规定,北约对参加国不提供安全保障,但在其安全受到威胁时,可与北约协商寻求解决办法。4.加入该计划是最终成为北约成员国的准备。5.参加国进行军事改革,对北约开放军事机构,在北约政治和军事机构中派遣常驻联络官。6.参加国组成用于维和的联合特遣部队,归属西欧联盟领导。

北约“和平伙伴”计划的提出确实给俄罗斯提出了一个很大的外交难题,在美国作出的策略上的让步面前,俄罗斯无法再反对以“加强维和”为形式的该计划,但又明确认识到这项折衷办法并没有使北约放弃东扩计划和使中东欧国家不再申请加入北约。面对新的形势,俄罗斯一方面重新起用战略威慑,在新的军事学说中声明不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加速推进独联体地区的军事安全一体化。另一方面,为最终解决北约东扩问题,多次提出新的欧洲安全方案。例如,1994年3月, 科济列夫外长在俄罗斯《独立报》上发表文章提出“全欧伙伴关系”的概念,倡议在欧安会基本框架下由北约、欧共体、西欧联盟和独联体共同维护欧洲的稳定和安全。〔2〕4月,俄罗斯又提出在拥有对北约行动的否决权的情况下,愿意加入“和平伙伴”计划。在同年5 月末的北约国防部长会议上,俄罗斯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再次提出与科济列夫类似的方案。其根本内容都是要在欧安会这个各国地位相对平等的组织中建立欧洲安全的多元结构,而不是让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欧洲一统天下。同年6月22日,俄罗斯在与西方大国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和欲签又拒签的几个反复之后,在北约作出推迟吸收中东欧国家的让步,同意签署一份符合俄罗斯特殊地位的俄罗斯—北约合作议定书,又以欧盟与俄罗斯签定“伙伴与合作协定”和允许俄罗斯参加七国集团的政治会谈,允许俄罗斯成为调解波黑问题的五国小组成员作为补偿的情况下,俄罗斯终于正式签字成为“和平伙伴”计划成员国。

俄罗斯加入“计划”后,继续力图在两个方面瓦解东扩对俄罗斯的威胁。其一是继续倡导建立全欧政治伙伴关系,用功能更加广泛的欧安会来抑制和冲淡北约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加深与北约在安全领域的合作,既可避免北约将俄罗斯排除于欧洲安全事务之外,又可化解北约的反俄势头。为此,俄罗斯的外交和军事部门开始草拟确定与北约具体合作事宜的两个文件,即《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建立定期磋商制度的框架文件》。科济列夫外长在1994年8 月发表的一篇文章阐述了俄罗斯方面的合作思路:“在‘俄罗斯—北约’伙伴关系计划范围内及时交流信息和协调军事活动;参与军事计划问题协调小组的工作;参与北约军事委员会会议以便讨论伙伴关系在军事方面的问题;防御方面的计划问题,包括就军事预算与伙伴国家交流信息;培养军事干部。为保持经常性接触,俄罗斯将在布鲁塞尔的总部设立代表机关,并派代表去设在蒙斯(比利时西南部)的北约联合武装最高统帅部协调小组。〔3 〕而北约为减少俄罗斯对东扩的阻力也愿意与俄罗斯加强对话关系。

在此之后,北约既没有放弃东扩计划,俄罗斯也没有放弃反对北约东扩的强硬立场。美国政府一再重申绝不放弃东扩计划,绝不允许任何国家对此拥有否决权,俄罗斯军方的表态也逐渐升级,甚至表示中东欧国家如果加入北约即是宣布与俄罗斯处于敌对状态,俄罗斯将给予军事打击。1994年12月初,布鲁塞尔北约外长会议决定在1995年考虑吸收新成员的问题,俄罗斯外长则以拒签上述两个文件以示反对。稍后,美俄两国领导人在欧安会会议上为此发生了面对面的争吵,使两国关系降到了俄罗斯独立以来的最低点。

二、俄罗斯在东扩问题上的立场开始出现松动

为了缓和1994年俄罗斯与西方的僵持局面,1995年1月, 俄美两国外长和北约秘书长在日内瓦举行了会晤。一个月后,美国总统克林顿致函叶利钦,建议同俄罗斯建立新的安全结构, 北约扩大要逐步进行。 1995年5月上旬,克林顿赴莫斯科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 周年庆祝活动期间与叶利钦举行会谈,叶利钦在会谈中表示,俄罗斯将与北约签署上文谈到的两个合作文件。显然,叶利钦总统接受了自己的外长的观点,即莫斯科在北约联盟的框架内反对北约扩展会更有效。此外,俄罗斯加强与北约的对话与合作更有助于北约性质的改变的观点,肯定也起了作用。1995年5月末, 俄罗斯外长在参加于荷兰举行的北约外长会议期间,与北约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合作文件。然而,在俄罗斯内部,以国防部长为首的军队高级将领和国家杜马内部,存在着激烈的反对意见。

俄罗斯政府意识到北约东扩最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在1995年上半年相继提出批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和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问题上的立场,将与北约东扩问题挂钩的同时,加紧研究具有一定妥协性的应对方案。俄罗斯重要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咨询机构,具有半官方性质的“俄罗斯外交和国防政策学会”在1995年6 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向本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引人注意的建议:“在万不得已时,向中欧和东欧国家扩大北约的政治组织,但不是军事组织。”〔4〕

1995年9月, 北约在经过精心的准备之后发表了关于其东扩的“可行性报告”,使得一直吵吵嚷嚷的东扩问题再度升温。俄罗斯一方面表示激烈反对,一方面加紧与北约大国对话并游说中东欧国家放弃加入北约。在上述外交行动没有取得效果的情况下,俄罗斯政府首次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1995年9月, 俄罗斯方面表示俄罗斯不反对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但要按照“法国模式”处理该问题,即中东欧国家只参加北约的政治组织,而不参加其军事机构。1996年3月, 叶利钦出访挪威时再次公开提出了这个方案。但这个让步并没有引起有关国家的积极反应,相反,北约东扩计划正在逐步推进。1996年1月末, 北约高级官员正式通知“和平伙伴”计划成员国,北约将与申请国开始进行接纳新成员的定期会谈。3月下旬,美国与东欧12 国在布拉格举行了外长会议,其实质内容是为北约申请国排列加入顺序。

在这种形势的压力下,俄罗斯方面加紧与北约大国会谈,并再次提出折衷方案。1996年6月初在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柏林会议期间, 普里马科夫外长表示,俄罗斯可能接受北约东扩计划,但前提条件是北约不在中东欧国家建立军事基地,不在这些地区部署北约军队和核武器。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秘书、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列别德也在同年8 月表达了同样的意见。

较之“法国模式”,上述立场是俄罗斯方面作出的又一大的让步。这一方案可以被看作东扩问题上的“东德模式”,即新成员国可以加入北约的军事和政治机构,但在这些国家既不设立北约军事基地,也不部署北约部队和核武器。

此外,俄罗斯方面坚持认为,北约的扩大应该是有限的,这个界限就是北约不得吸收前苏联境内的国家。1996年6月, 叶利钦再次致函克林顿,明确表示了俄罗斯反对北约接纳波罗的海三国的立场。舆论界认为,这与“德国模式”一样也是俄罗斯方面默许北约吸收波捷匈等国家的交换条件。据西方舆论界报道,克林顿的没有公开和一再拖延的答复相当含糊其辞:“克林顿写好的回信有可能是官样文章,有意冲淡与莫斯科之间的冲突,与白宫委托起草的含糊其辞而且仍加保密的美国各机构联合撰写的关于波罗的海的战略文件相似。该战略文件没有关闭在中欧国家加入北约以后将来也允许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加入该联盟的大门。但是文件没有使人产生这三国可以得到它们所谋求的安全保证的希望。”〔5〕同年10月,叶利钦还提出了“先对话”, “再签约”(即北约与俄罗斯签订一个双边关系条约),“后东扩”的原则。

俄罗斯提出新的方案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它无法以硬性对抗的方式阻止北约东进,波黑问题的解决方式已经表明,俄罗斯无力阻止北约下决心采取的重大行动。其二,对于在这个问题上终将作出让步早有准备。俄罗斯的半官方机构“外交与国防政策学会”早在1995年6 月即提出了类似的方案。其三,“东德模式”的提出实质上是以往反东扩策略方针的继续,即在军方表达强硬立场的同时,由外交部门在无法避免的妥协中尽可能多地维护本国利益。其四,“东德模式”如果能在中东欧国家实行,不仅会大大减缓俄西部的军事压力,而且最终会使北约这个军事同盟演变成至少在中东欧地区以政治和安全磋商功能为主的机构,特别是在俄罗斯如果与北约签订一个关于在出现危机时北约军队方可进入中东欧的协议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样,俄罗斯不仅拥有了与北约平等的对话地位,而且也保留了对中东欧安全事务的发言权。因此,这一方案似乎在妥协中蕴含着微妙的外交技巧。

1996年12月北约外长理事会会议宣布,在1997年7 月召开的北约首脑马德里会议将最终确定首批接纳的北约新成员国名单,俄罗斯反对东扩的斗争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马德里峰会前艰难的外交谈判

正如俄罗斯不能用硬性对抗的方式反对北约东扩一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俄罗斯方面提出的各项建议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一方面,西方集团在削减战略核武器,防止核扩散等一系列问题上仍然需要俄罗斯的合作;另一方面,西方也意识到将俄罗斯完全排除在外的欧洲安全体系未必是稳定和有效的。因而,可以认为,既不能对俄罗斯提出的各种前提条件作出实质性的让步,不能给予俄罗斯对北约行动的否决权,又要与俄罗斯建立起某种合作关系,是北约在东扩问题上的对俄基本方针。削弱俄罗斯,使之不能与西方世界相抗衡;包融俄罗斯,使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选择上与西方一致;在安全机制上也包融俄罗斯,使其成为对西方世界有益无害的伙伴,——这是西方集团对俄政策的基本原则。1997年以来,北约与俄罗斯的谈判就是基于上述原则进行的。

对俄罗斯方面来说,它已经意识到东扩的不可避免,与北约进行谈判的意图在于对其东扩的样式和范围作出尽可能有利于自己的限制。此外,同样重要的是,签订一个俄罗斯—北约关系条约,既对北约在与俄罗斯邻近地区的各种权限有所约束,又能继续保持俄罗斯对全欧安全事务的参与权和影响力。

1997年新年伊始,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与俄罗斯外长开始就北约与莫斯科的双边关系问题举行会谈。1月20 日在莫斯科郊区进行的首次接触,因双方的立场差距太大而没有取得任何实质上的进展。双方的分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关于俄罗斯—北约双边关系文件的性质。俄罗斯方面坚持,这个文件应该是双边关系条约,应当具有国际法意义上的法律约束力;而北约秘书长则坚持自己的立场,即签署一个只规定合作总则和不需要北约各成员国议会批准的宪章。其二,俄罗斯方面坚持在这份文件上写下这样的条款:俄罗斯对北约有可能威胁俄罗斯国家安全的行动拥有正式否决权;俄罗斯对在东欧部署和动用北约力量拥有正式否决权;俄罗斯对北约及其成员任何大规模搜集这一地区情报的侦察活动拥有否决权。而索拉纳的立场则是愿就以下问题与俄罗斯合作:不扩散核武器,维护地区安全,反恐怖主义和国际犯罪以及维和行动。但不能给俄罗斯任何否决权。

1997年2月下旬,俄罗斯外长和北约秘书长举行了第二轮会谈。 俄罗斯方面对北约要求的种种否决权的问题,在这次会谈中仍然没有得到北约的让步,俄罗斯关于北约“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在新成员国的领土上部署核武器或外国军队的许诺不满意。在双边关系的问题上,谈判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俄罗斯可以在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设立一个常设代表机构。双方的外长、大使和专家们能够在一个叫作“北约—俄罗斯委员会”的机构中定期举行会议,而这个委员会又设立一个常设秘书处,在这个秘书处里可以讨论各种各样的军事问题——导弹防御、不扩散核武器、武器采购、危机管理等。此外,北约方面在俄罗斯关于修改《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要求上作了一定的让步,同意使武器数量的限额按单个国家而不是按集团来统计和实施。在此次会谈后,索拉纳认为在与俄罗斯关系的问题上谈判有了进展,俄罗斯外长也对这种进展表示了“审慎的乐观”。

在进行双边谈判的同时,据俄罗斯新闻界报道,在1997年2月, 俄罗斯曾向北约提交了四份文件,以阐明本国在关于俄—北双边关系文件中所持的立场。第一份表达了俄罗斯对本国和北约在安全领域的作用的观点,第二份阐述了俄罗斯和北约关系的普遍原则,第三份包含了对建立政治磋商机制的建议,第四份的内容则是俄罗斯与北约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双方之间的军事关系。〔6〕北约方面在收到上述文件后, 也迅速草拟出了一份关于双边关系基本文件的草案。该草案共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建设新欧洲”;第二部分题为“忠于普遍原则”,包含了双边关系的一般原则;第三部分名为“磋商与合作机制”;第四部分介绍了双方的具体合作领域,其中包括防止冲突、维和、军备控制、核安全、核武器对环境的污染和军工生产转产等等;第五部分谈到的是双方的军事关系,北约方面表示不在新成员国部署核武器,不在新成员国的领土上驻扎大量部队,对俄罗斯的要求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在俄美举行最高级会晤前一星期,俄罗斯外长赴美与美国国务卿会谈。俄罗斯方面不再坚持北约是否东扩的问题,而是重点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俄—北关系的文件中应规定俄罗斯在北约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二是该文件应是由北约16国国会批准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俄罗斯外长在会谈中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只是获得俄—北关系文件将由北约各国元首签署这一非原则性的让步。

1997年3月20日和21日, 俄美两国总统在芬兰首都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谈。除了联合声明外,两国总统还签署了关于削减核武器、销毁化学武器、反导弹防御条约和俄美经济关系的四份文件。很显然,这是俄罗斯方面在签署俄—北关系文件和北约正式吸收新成员以前的最后一次讨价还价的机会。尽管俄罗斯国内对这次谈判的结果褒贬不一,评价纷纭,但在笔者看来,俄罗斯虽然在东扩方面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让步,但还是得到了一些补偿。俄罗斯方面关于使俄北关系文件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美国方面既没有同意俄罗斯对北约在欧洲的重大军事行动具有否决权,也没有承诺在接收首批新成员后不再东扩,甚至关于不在新成员国的领土上部署核武器的承诺也不是永久性的。俄罗斯方面得到的补偿是,同意俄罗斯修改《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要求,援助俄罗斯销毁化学武器,帮助俄罗斯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七国集团”的正式成员和促进美国对俄罗斯的私人投资等。可以认为,在此次会谈之后,俄罗斯与北约签署双边关系文件只是时间问题,北约接受新成员的问题也将完全按照西方的时间表来进行了。

1997年5月27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巴黎与北约16 国领导人签署了《俄罗斯联邦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互关系、合作和安全的基本文件》。1997年7月8日,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最终通过了接收第一批东欧新成员的决议。

四、几点结论

一、从根本上说,俄罗斯没有能力阻止北约东扩,也没有能力阻止北约决心在欧洲采取的任何重大军事行动。俄罗斯政府不能冒在东扩问题上毫不妥协而与西方关系全面破裂的风险。

二、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的外交斗争虽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成功,但毕竟使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认识到,东扩决定不可能在完全不考虑俄罗斯意见的情况下单独做出。西方不得不承认,没有俄罗斯的参与和默许,新的欧洲安全机制不可能是稳定和有效的。《俄罗斯与北约关系基本文件》无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即使从形式上看,也是对俄罗斯的大国地位的一定程度的肯定。因为,恐怕没有任何一个欧洲其他国家能够使北约与其单独签订一个具有如此广泛内容和影响力的文件。

三、俄罗斯顽强的外交斗争,使得北约东扩的进展颇不顺利。西方在考虑进一步东扩之时,必然在东扩的对象国和时间问题上权衡再三。

此外,北约东扩问题,从时间上来看,将是俄罗斯的跨世纪外交难题,从影响范围来看,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而且涉及到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和核裁军政策的走向,严重危及俄罗斯在独联体内的地位:

一、北约并没有承诺在首次东扩以后不再接纳新成员,相反,马德里会议后发表的公报明确写道,如在1999年开始第二批扩大,将优先考虑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如果第二次东扩照此方案进行,尽管可以使俄罗斯最为敏感的吸收波罗的海三国的问题有所推迟,但由于罗马尼亚是黑海沿岸国家,一旦它加入北约,就会使北约军事力量直接面对俄罗斯的黑海舰队,这实质上无异于将北约直接扩大到俄罗斯边界。

二、俄罗斯和北约双方对于《俄罗斯和北约关系的基本文件》所规定的俄罗斯在北约决策过程中的地位这一根本性问题的评价相差太远。俄罗斯方面认为,该文件规定北约与俄罗斯“只有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做出决策,而美国方面的解释是,该文件只是给予了俄罗斯在北约的发言权,但没有否决权。因而,不难预测,在该文件实施过程中,俄罗斯还将遇到一系列外交上的麻烦。

三、北约进一步东扩的前景,已经成为影响俄罗斯与独联体各成员国关系的直接因素, 直接损害了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外交运筹能力。 1997年7月9日,乌克兰与北约签署了《北约和乌克兰特殊伙伴关系宪章》。宪章规定,双方将建立危机磋商机制,以便在乌克兰感到其领土完整、独立和安全直接受到威胁时,可立即与北约进行磋商。另外,乌克兰在是否申请加入北约的问题上的模棱两可的态度,对俄罗斯对乌政策和俄乌关系的发展,都形成了新的制约因素。

四、在《俄罗斯和北约关系的基本文件》中规定,北约不在新成员国的领土上部署核武器和大量驻军,这只是北约方面确保东扩计划按照原定时间表实施的权宜之策。在该文件的内容基本落实但尚未签署之时,美国负责俄罗斯和独联体事务的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在1997年5月20 日北约的一次会议上即讲道,北约不在新成员国领土上部署核武器和大量常规军队的决定,是北约“独立制定的”,不是迫于俄罗斯的压力所作的妥协。北约将“保留在任何时候重新评估安全环境的权利”,“如果北约遇到挑战,将相应调整其军事部署”。俄罗斯方面不可能不注意到《基本文件》中承诺的不可靠性,而只是出于面子上的考虑,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罢了。因而,为了保持对其西部周边地区的核威慑,俄罗斯方面必然将在批准《俄美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问题上,在关于第三阶段的谈判中,与美国进行反复的讨价还价。此外,俄罗斯将坚决反对美国在东欧的北约新成员国的领土上部署战区反导弹系统。在常规军事力量建设方面会加紧提高其现代化水平和对北约武器系统的针对性,保持高度的机动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全面修复其在西部因苏联的解体而被肢解了的战略预警系统和侦察通讯系统。

注释:

〔1〕〔瑞典〕亚当·洛特菲尔德:《寻找集体安全制度》, 〔俄〕《国际生活》1994年10月号。

〔2〕科济列夫:《全欧伙伴关系》,1994年3月2 日〔俄〕《独立报》。

〔3 〕科济列夫:《俄罗斯—北约:为统一与和平的欧洲建立伙伴关系》,1994年8月17日《俄罗斯消息报》。

〔4 〕俄罗斯外交和国防政策学会对北约政策工作小组:《俄罗斯和北约》,1995年6月21日《独立报》。

〔5〕吉姆·霍格兰:《为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1996年8月4日《华盛顿邮报》。

〔6〕康·埃格特:《北约向俄罗斯做出了最大程度的让步》, 1997年3月19日〔俄〕《消息报》。

标签:;  ;  ;  ;  ;  ;  ;  

俄罗斯和北约:从和平伙伴关系到马德里首脑会议_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