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的思路与控制_生物论文

生物教学的思路与控制_生物论文

生物教学中的思路和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路论文,生物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三种思路:教材作者的思路、学生的思路、教师的思路。教学的成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决定于教师对这三种思路的协调。本文拟对这三种思路的特点、教学中这三种思路不协调的表现以及如何协调这三种思路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

教学中三种思路的特点

1.教材作者的思路 教材作者的思路体现在教材里。教材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知识载体,它必须尽量吸收教师备课中的成果,体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就较好地体现了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但是,教材作为知识载体,必须遵循学科的科学体系,它又具有科学性、单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教科书是教学大纲要求的具体体现,每节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都是应该达到的。因此,教师必须认真考虑教材作者的思路而又不能完全照搬。

2.学生的思路 学生的思路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路,它的特点是幼稚性、多样性和可塑性。虽然是同一教师在同一年级教授同一节教材,学生的思路会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习惯及水平不同,因而会形成不同的思路。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容易受到干扰,而且容易中断,但学生的思路可以通过教师进行调控,使之保持通畅并逐步发展到一定的深度,这正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3.教师的思路 这是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运用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而形成的,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不断调整的教学思路。它具有导向性,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决定着教学的基本过程。当教材不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时,教材只能作为教师讲授的依据,教师就要将知识改造成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模式,才能进行传授。

教学中三种思路不协调的表现

教学的效果,决定于三种思路的协调。其中,教师思路是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因而决定了三种思路的协调程度。在教学中,三种思路的不协调是常见的,主要表现在:

1.教师仅以教材作者的思路为自己的思路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考虑学生的思路,机械地照搬教材、照本宣科,造成教师思路与学生思路不协调,使学生思路中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实际上失去了协调教材作者思路与学生思路的作用,教师只是作者思路的传声筒。

2.教师对教材作者的思路把握不准 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或对教材作不恰当的处理,使教学目标发生偏离。如在九年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不能理解教材作者的编写思路,仍按老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教材中不少已被删去的形态结构内容仍被搬到新教材的教学中;新教材先观察、实验,后概念结论的过程式的叙述体系,仍旧被结论式的教学思路所替代。从而使教材作者通过过程式的叙述来培养学生能力的思路达不到落实,大纲对能力培养的目标难以实现。

3.教师对学生思路把握不准 或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以学生认识规律来处理教材,自己是怎样理解教材的,误以为学生也是这样理解的,教师的教学思路以教师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为出发点;或教师虽然深入钻研教材,也根据教学原理对教材进行处理,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够,对学生思路把握不准,重点处理不得当,难点突破不得法,造成学生思路的中断。

4.教师为照顾学生的思路降低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内容简单化处理,把教学大纲的要求降低或删除,特别是降低能力培养上的要求,在低层次上协调教师与学生的思路,因而也就造成了与教材作者思路的不协调,使学生的学习达不到应有的教学要求,造成教学质量下降。例如,在高中生物遗传规律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将遗传类型的判别,总结出几条规律,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生搬硬套这些规律。这样学生表面上能解决这类问题,但对其中的原理不明不白,看似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协调,但学生的思路与教材作者的思路发生了矛盾,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都未能达到。

教学中三种思路的协调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协调 通过钻研教材,了解作者思路,然后根据教师过去的教学经验和当前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思维特点,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和容易造成的思维中断的问题,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最后形成教师的思路,这就是体现在教案里的基本思路。例如,高中《生物》“植物的个体发育”部分,是在初中学生学习了植物花、果实和种子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讲述,而针对目前初中生物不受重视,很多学校初中生物质量很差,加之时间长,学生对初中生物中的内容已大多遗忘这一特点,教师的思路就必须是先复习初中生物中花、果实和种子等知识,然后再进行高中《生物》中相应内容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路保持通畅。又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材的思路是通过实验的介绍来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在学习中由于学生的思路不同,则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1)DNA是遗传物质;(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4)在噬菌体中,DNA是遗传物质。教师的思路是,可以让学生在得出不同结论的基础上加以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可以在实验的具体介绍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加以思考,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正常的轨道。

2.教学过程中的协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的反馈,通过观察、提问、讨论、练习等,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对象的千差万别,教学环境的千变万化,使得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灵活机智,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协调学生的思路。例如,有位教师在高中《生物》“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的教学中,原来设计的教学思路是:第一步联系有丝分裂讲述精子的形成过程;第二步联系精子的形成过程讲述卵子的形成过程;第三步讲述精子和卵子形成过程的比较;第四步根据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归纳减数分裂的特征,形成减数分裂的概念;第五步结合受精作用分析减数分裂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发现,讲完精子的形成过程,大多数学生的反应很好,因此教师临时将教学的思路作了调整,简化了第二步过程,改为由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并与精子形成过程作比较而得出卵子的形成过程,略去第三步过程,在留下的时间中增加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变化的曲线分析、细胞分裂过程中各时期图像的判断等巩固练习。这样即使教师的思路能与学生的思路相吻合,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加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了与教材作者思路的进一步协调。

标签:;  ;  

生物教学的思路与控制_生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