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重庆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论文,工业基地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为振兴重庆老工业基地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国家计委将按照补偿、稳定、转换机制、市场化、技改等思路制定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重庆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必须紧紧抓住这次发展机遇,争取国家最大支持,按照工业兴市的要求,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工业调整和改造,为办好“四件大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兴渝,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奠定雄厚的产业基础;
一、重庆老工业基地发展概述
我国老工业基地一般是早期形成的工业城市和工业密集区,具有工业发展早、比重大、门类齐全;重化工业和基础工业密集,产业集中度高;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多,国有经济比重高,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科技教育比较发达,地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等特点。按照工业基地的综合性、城市规模及地位作用,工业实力较雄厚的上海、天津、重庆、沈阳、武汉、哈尔滨称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并在改革开放后,被列为国家重点调整与改造的工业基地。国家在“八五”、“九五”对老工业基地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与改造,有力地支持了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发展。
重庆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形成工业基地雏形;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工业企业部分内迁重庆,工业基地进一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一五”时期国家在重庆布局一批重点项目,工业基地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大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以重庆为中心布局了一批包括从常规兵器到尖端科学在内的军事科技工业,并内迁了一批配套工业、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为建设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防科技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按照党中央要求,将振兴老工业基地作为“四件大事”之一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得到更大发展,焕发了新的活力。“一五”时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庆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军事工业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数十年的建设和改造,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
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全市抓住三峡移民迁建、国家扩大内需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历史机遇,通过不断演化国有企业改革,使工业经济整体上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规模不断扩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大为增强。继2000年全市工业成功实现整体扭亏为盈,一举结束连续四年亏损后,近两年进一步巩固扭亏成果,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大幅度提高。2002年全市实现GDP1971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51亿元,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长69%和81%。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42.9%。实现利润总额40.8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7万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9%。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通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七个一批”措施,以及构建高成长型经济的“三大基础”工作,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工业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转变,由单纯依赖外延扩张向同时注重制度和机制变革、技术创新等转变。
产业结构逐步趋于优化,已形成以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环保工程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食品、建材支柱产业为支撑,冶金、机械、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相呼应的发展格局。先导产业发展加快,支柱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初步成效。产品结构更趋合理,部分行业和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二、加快重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现实意义和基础条件
(一)现实意义。
重庆老工业基地所存在的问题,在全国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加快重庆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振兴老工业基地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基本实现工业化,建设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举措。
2.振兴重庆老工业基地是办好其他三件大事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一是有利于促进库区移民脱贫致富、增加城乡居民就业、促进搬迁企业后续发展;二是有利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预计重庆市累计有1500万左右农业人口需要转移,必须通过振兴老工业基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来解决;三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3.振兴重庆老工业基地是实现工业兴市、富民兴渝,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要保障。
4.振兴重庆老工业基地可以充分发挥重庆的区位优势,增强对整个西部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各省加快调整改造,共同发展。
(二)基础条件。
1.重庆工业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强,拥有一批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重要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国有资产存量大,调整改造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631户,职工约48万人,资产总额1632亿元,销售收入769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0%、59%、77%和62%;其中大中型企业240户,资产总额1453亿元,销售收入683亿元。这些企业集中分布在汽车摩托车、化工、冶金、机械、军工、轻纺等行业,部分产品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2.1997年以来,通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七个一批”措施,以及构建高成长型经济的“三大基础”工作,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取得了重要成果,为重庆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积累了丰富经验。
3.基础设施的改善为重庆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以交通、能源、市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西部地区领先水平。通过加快推进“八小时重庆”通达工程、“半小时主城”畅通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庆市即将构建起比较完备的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为主的水陆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和通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枢纽重庆”、“数字重庆”框架,成为长江上游的交通通讯枢纽,并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源保障体系。制约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大为缓解。
4.重庆科技教育比较发达,在西部位居前列,科技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调整改造有较强的科技支撑。重庆有各类普通高等院校29所、在校学生20万人,各类科研院所54所,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75个,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8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企业博士后流动站8个,大中型企业科技开发人员约6000余人。重庆已成为西部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
充分发挥、整合重庆的产业基础、改革经验、基础设施条件、科技力量等各种优势及有利因素,同时国家继续给予必要的投入和支持,重庆老工业基地将焕发勃勃生机。
三、调整改造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工业兴市,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化工业区域布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企业体制、技术、管理等创新,提高竞争力,形成新的增长极,促进重庆老工业基地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
(二)调整改造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5~8年的努力,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实现自我良性发展;新型工业化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化程度得到较大提高,工业结构更趋优化,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生态经济区工业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一批在国内有明显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和企业集群;工业经济规模、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加巩固,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支撑,在西部率先实现工业化,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努力建成“一城、一都、四基地”:建成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建成以重大成套设备、发动机、仪器仪表、数控机床、环保设备等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成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以三峡库区为核心,坚持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建成我国重要的现代中药生产和农副产品综合深加工基地;长江上游最大的以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环保工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轻工、食品、纺织等污染低、就业容量大、竞争力强的都市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具体目标(以2002年为基数,以2010年完成调整改造来预测)。(1)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1%。(2)国有经济比重:由62%降低到30%以下,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协调发展。(3)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领先。(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6%提高到30%以上。(5)新产品产值率:逐步提高,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领先。(6)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宰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50%以上。
(三)调整改造应遵循的原则。
重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以市场为导向,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政府扶持和企业自我调整改造相结合。(3)盘活存量与做好增量,有进有退与扶优扶强相结合。(4)调整改造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5)调整改造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四、调整改造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调整改造的重点。
重庆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必须立足于重庆特殊市情和现有工业基础,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优化工业经济布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搞好重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继续实施破产、核销银行呆坏账、债转股、国债技改贴息等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并使国有资本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剥离企业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职能,做好一批劣势企业破产,搞好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工作。支持资源枯竭地区如煤矿等传统产业区发展新的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扶持三线迁建企业和三峡库区迁建企业后续发展。
2.优化工业经济布局。通过加快重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努力形成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生态经济区工业经济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格局。
都市发达经济圈。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为基础,以北部新区为重点,依托中心城市对生产要素强大的聚集功能,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都市型工业。通过加快调整改造努力将都市发达经济圈建设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结合主城区退二进三,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及污染低、就业容量大、竞争力强的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渝西经济走廊。依托产业基础较好、工业园区发展初具规模的优势,以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契机,加快有序承接主城区退二进三企业,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冶金以及农副产品综合深加工、轻纺服装、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构建优势明显的现代工业连绵区。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三峡移民迁建有机结合;发展为主城区配套的加工业,大力扶持三线和移民迁建企业,支持其后续发展。以优势资源转化增值、产业链延伸为重点,以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现代中药生产和农副产品综合深加工基地为目标,着力打造天然气化工、盐化工、农副产品综合深加工、矿电联营产业,构建有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结合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在渝东南积极发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
3.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通过调整改造重点扶持发展重庆具有特色的名优产品。
(1)装备制造。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军事装备、环保设备、内燃机和仪器仪表;保持和发展机床、分离机械、天然气汽车加气成套装置、通用机械、重载齿轮及齿轮箱、大型钢结构件、增压器、大型输变电设备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具有竞争优势及为国家重大成套装备配套的重点产品;扶持培育轻轨成套设备、特种工程机械、医疗成套设备、农业机械等。
(2)化工医药。化工。加快长寿化工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合成氨、乙炔、甲醇、醋酸、氢氰酸、洁净燃料、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分步实施甲醇、醋酸等一批重大项目,努力建设天然气化工基地。医药。重点发展优势原料药,加快开发制剂药,提高新药开发能力,实现医药工业从仿制到创新的战略转变。加快生物医药开发,积极发展生物兽药。发挥重庆中药材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中成药,推广应用先进的提取纯化等现代加工技术,实现优势品种及新型中成药产业化。
(3)电子信息。加快北部新区重庆光电园区、软件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光通讯产品及设备、光电材料与器件、汽车电子、光机电一体化医疗器械、数控设备、专用集成电路、微机电系统、软件等。
(4)冶金。加快钢材产品结构调整,开发生产汽车用钢材,加快普钢冷、热轧板带工程和优质特钢等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铝电联营产业,积极发展氧化铝,推进西南铝业“1+4”改造工程,提高各类铝材综合加工能力。
(5)轻工食品。巩固壮大硅酸盐、日用化学等优势行业,重点发展高档日用瓷、洗涤用品、口腔护理用品、高硼硅太阳能玻管等。做大包装工业存量,发展数字化印刷、纸材、包装辅料等。大力发展食品工业,重点搞好奶及豆制品、畜禽、柑橘、榨菜、葛根、黄籽油菜、薯类、魔芋等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形成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现代造纸业,在渝东南建设大型林浆纸结合项目。
(6)建材。调整优化水泥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新型干法工艺生产高标号水泥比重。扩大高档卫生陶瓷规模,增大玻璃纤维池窑拉丝产量,开发纺织型玻纤,无捻粗纱和高档短切毡等,建成我国最大的玻璃纤维基地。发展微晶玻璃板材等装饰装修材料,开发节能、节材、高强度、低污染的新型建筑材料。
(7)纺织。重点支持高新纺织工业园区建设,发挥苎麻、蚕桑资源优势,以服装为龙头,带动纺织、印染后整理发展,开发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重点发展高档服装面料和成衣,苎麻、丝绸、兔毛纺织品、产业用布、夏布等。
(8)煤炭。加大安全生产设施投入,稳定现有煤炭生产能力。推广应用采煤、洗选煤新工艺技术,加强综合利用。
(二)调整改造的主要措施。
重庆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涉及面广,困难很多,任务很重。必须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将重庆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作为“工作兴市”的重要战略举措,举全市之力予以推进。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老工业基地新的发展。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推进二批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壮大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产业,加快发展食品、建材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机械、轻纺、能源等传统产业,培育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先导产业。以切实扶持一批中小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轻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都市型工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竞争力,缓解城乡就业矛盾。按照三大经济区发展规划,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努力实现城乡共繁荣。依托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北部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再造一个重庆工业。以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主城区退二进三为契机,优化工业经济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促进区县经济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2.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以企业为中心,产学研有机结合,推进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政府和企业创新投入,加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加大技改投资力度,滚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发展名牌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老工业基地发展后劲。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积极推动信息化带工业化,加快建立企业、政府、社会信息化平台,在大中型骨干企业实施一批信息化改造项目,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综合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
3.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改革配套措施。通过改制重组、引资重组等方式盘活国有企业存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剥离企业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做好一批劣势企业破产关闭,搞好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工作。积极扶持三线迁建企业和三峡库区迁建企业后续发展。做好资源枯竭地区如煤矿等传统产业区补偿安置工作,支持发展新的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市场化进程,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动生产要素向重庆聚集、规则与国际接轨、产品向国内外市场拓展,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和合格产业工人,为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软件平台。
积极发展以私营企业为重点的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市场准入、登记、税费、融资等各方面平等,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鼓励其参与国有企业战略重组,成为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生力军。
五、加大对重庆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政策支持力度
未来一段时期,重庆工业经济调整改造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重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国有企业投资不足、历史遗留问题欠账多包袱重、三峡库区工矿企业困难大、重要能源体制不顺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因此,需要国家继续加大以国债资金为主的投入力度,进一步理顺体制关系,补偿历史欠账,促进机制转换,从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提高竞争力,实现重庆老工业基地振兴。
(一)将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的试点,并采取普案加个案的方式予以重点支持。
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具有东北现象和西部现象叠加、三峡库区建设任务艰巨等特殊问题,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搞好重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都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国家将重庆作为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试点,并充分考虑重庆的特殊市情,采取普案加个案的方式,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重点支持。
(二)建立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的专项资金,并保持一定规模和时期。
建议设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重大项目。可采取注入资本金、投资补助、项目贴息等多种方式。专项资金安排到2010年。针对重庆实际,建议对如下几类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1.装备制造业。建议国家支持有竞争力的汽车摩托车、仪器仪表、机床、分离机械、天然气汽车加气成套装置、通用机械、锻铸件、重载齿轮及齿轮箱、大型钢结构件以及中小型船舶、液压件、增压器、大型输变电设备等产品。
2.天然气化工。重点支持发展合成氨、乙炔、用醇、醋酸、氢氰酸、洁净燃料、精细化工系列产品。
3.农副产品深加工。针对重庆老工业基地二元结构突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特点,建议国家加大对重庆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扶持力度。
4.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再就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对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建议国家从政策、资金上大力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引导扶持产业加快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5.企业信息化改造。支持骨干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重点支持长安、嘉陵、四联集团等一批企业信息化项目。
6.煤矿的安全生产投入和设施改造。加大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投入,重点支持一批企业实施安全设施改造。
(三)设立国债资金西部老工业基地技改专项,重点支持具有相对优势和地方特色的技改项目。
建议以切块方式将国债技改专项资金安排给地方。西部地区经济与东部、中部发达地区差距大,按同一标准筛选国债项目,西部地区难以得到支持。
建议适当调整国债资金支持技术改造的方式,以注入项目资本金为主,贴息为辅,以有效拉动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增加西部地区国债技改地方项目中央补助资金,减少地方转贷资金额度,建议按中央3年、地方1年的方案安排西部地方国债项目的补助资金;鼓励企业面对市场多渠道筹资,对多渠道筹资项目也应给予国债支持。
(四)加大对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支持力度。
1.企业破产关闭。目前重庆还有50户资不抵债、长期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需要安置的破产企业职工数量大,地方财力难以承受。加大支持重庆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力度,简化破产审批程序;中央每年安排的银行呆坏账准备金向重庆倾斜。对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资金给予专项补助。
2.债转股。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领导的批示精神,尽快落实红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汽集团)及四联集团的债转股;建议对老工业基地继续实行债转股,增加企业指标。
3.军工企业。加快推进军工企业调整改造,尽快制定和实施剥离社会职能(学校、医院、生活公用设施等)的办法,在资金、项目上扶持军工企业发展壮大。
(五)进一步理顺能源管理体制,确保西部老工业基地能源供应和可持续发展。
1.理顺电力管理体制,支持重庆电力发展。建议重庆市电网作为有限责任公司加入华中电网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国家电监委在重庆设立分支机构;在重庆设立电力调度交易中心,同时将重庆发电厂和长寿水力发电总厂作为应急调峰电厂;电力体制改革后,维持原有的税收解交体制;请国家支持彭水电站等一批重大电源项目建设。
2.理顺天然气管理体制,支持重庆天然气化工产业发展。建议国家鼓励上下游一体化进行天然气利用开发,设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并由国家计委牵头编制重庆及四川地区天然气利用专项规划,满足重庆发展天然气化工及企业用气需要乙
3.稳定煤炭供应。加强资源勘探,扩大生产能力,保障重庆电力用煤的有效供给。
(六)对三线建设企业遗留历史欠账和包袱予以补偿,并支持其加快发展。
鉴于重庆三线企业多,遗留问题大,债务及社会包袱沉重,经营困难,效益不高,建议加大国家投资,切块设立三线建设企业补偿金,或加大债转股、贴息支持力度。
(七)设立专项资金对三峡工程建设影响重庆工业发展问题予以合理补偿,并支持迁建企业后续发展。
1.将重庆工业污水处理项目纳入专项。建议将2005年前必须完成的65个工业废水处理项目纳入专项,按国家投资50%,企业自筹、银行贷款50%的方式解决资金来源。同时,用专项资金支持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地区工业企业加快环保治理工艺技术和设施改造,并引导企业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清洁生产转变;对污染大、效益差的企业优先实行破产关闭;支持发展污染小的工业项目,加快结构调整。
2.将三峡库区迁建企业后续发展项目纳入专项。加大库区对口支援工作指导,帮助库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3.将各种补助补偿金纳入专项。对库区企业职工住房复建因高边坡、深基础治理而产生的资金缺口给予补助;对因三峡工程建设碍航、断航影响生产经营给予合理补偿。
(八)支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对重庆企业研制的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技术给予支持,国家鼓励并扶持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检测中心等机构。如在重庆建立国家级摩托车检测中心等。
(九)加强对摩托车行业的支持。
加强行业清理整顿,改革摩托车消费税政策。建议取消摩托车消费税以扩大内需,如暂时不能取消,建议在消费环节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