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政策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结构演变的背景和条件
1.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近几年是我国经济体制加速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1994年初,我国同时出台了财税、金融、外贸、外汇、投融资等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其深度、广度均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市场化改革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突出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作用有了实质性的提高。这就必然要求以市场机制为主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
2.买方市场的出现,突出了市场导向和价格机制的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的市场供求格局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买方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不仅一般工业消费品是这样,过去曾经非常紧张的电力、基础原材料等“短线”,也经常出现局部、相对的“过剩”。这一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结构合理化由弥补短缺导向转变为市场竞争导向。短缺经济的基本消除,同时伴随着价格机制作用的增强和比价关系的改变,这在促进短线产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3.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外部冲击激化市场竞争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日益接轨。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外资企业在出口和国内市场上的作用大大提高。这既为通过进口迅速弥补国内部分商品供给不足创造了条件,也更易于出现因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而发生大量进口、压制国内生产的问题,从而给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增加了难度:产业结构合理化不仅要考虑买方市场的形成,而且要考虑日益国际国内一体化的市场,产品的技术先进性、质量、档次等,都要以新的标准来重新衡量,结构合理化必须从单纯国内市场导向转变为到国际市场导向。国际国内市场的一体化激化了市场竞争,也突出地提出了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紧迫课题。
4.加强宏观调控加快了买方市场形成,并使银行资金稀缺度提高
自1993年以来,实施适度从紧的总量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一直是我国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这一宏观经济背景从多方面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首先,宏观调控加快了买方市场的形成。其次,总量控制直接提高了银行资金的稀缺性,使得银行和企业在投资决策上更为谨慎,困难行业解困难度加大;同时,企业更多地转向社会直接融资,从而改变了许多产业单一依赖银行的融资发展格局。
5.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进展,初步形成资源重组的意识和机制
国有企业的改革,在近些年来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有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突出的是企业兼并破产机制开始建立并有望稳步进入正常化动作阶段,国有资产结构存量变动的实际可行性开始出现。特别是就企业资产已实现股份化的部分而言,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资产流动性大为提高,从而在实践意义上为存量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结构变化的走势
近几年来,我国重点加强了对基础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大缓解了这些传统的短线,同时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为导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价值产业的发展,可以说产业结构在实现再次重化工业化的同时提高了加工度化。具体来看,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内容有如下6方面。
1.基础产业地位明显加强,弥补了长期存在的短线,瓶颈制约相对缓解
近年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政策突出体现了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通讯、铁路、公路、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大缓解了传统的短线制约。例如,煤炭采选业在当年新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93~1995年为0.73%,明显高于1991~1992年的0.4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相应比重,也由0.33%提高到0.4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则由0.29%提高到0.48%,1995年发电量增长7.8%。在经济生活中,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前些年较为普遍的火车运力不足、电力供应经常拉闸限电、靠走后门买原料等短缺经济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
2.一般加工业明显过剩,规模经济作用显现
短缺经济的结束使得一般加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更为突出,同时也突显了规模经济性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例如,80年代中后期投资形成的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一般家用电器生产行业,生产能力大大高于市场需求,只有先行一步、在规模经济方面占据优势的大型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求得发展。1995年,18家主要彩电生产企业,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80%,其中年产超百万的3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30%左右。汽车工业也初步形成规模,1995年上海大众产量已增至16万辆,在竞争中表现出一定优势。值得指出的是,过剩和竞争的激化,一方面加剧了一般中小企业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为以规模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为通过以产权为纽带的同业或相关企业间的兼并与联合创造了条件。
3.高成长性的高新产业初步形成规模,促进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以计算机、生物、原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代表高新产业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新增产值在当年新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93~1995年分别平均为10.44%和7.47%,分别比1991~1992年平均水平高3.29和1.57个百分点,表现出很强的成长性,1995年这两个行业的工业增长贡献率(新增产值在当年新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高居工业各行业的前两位。特别是计算机产业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若干著名品牌和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4.对衰退产业进行逐步调整
在高新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产业的衰退和调整课题突出出来。例如,纺织业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需求大约1倍,其对工业新增产值的贡献率,由1991~1994年平均的8.6%,急剧下降为1995年的2.73%,其生产经营遇到了突出的困难。再如,东北地区的煤炭采掘业,也面临衰退问题和调整的需要。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已把对衰退产业进行调整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对纺织、煤炭、军工等行业投入相当量的调整解困资金,对人员转移和经济重建等工作给以诱导和支持,使这些行业在走出困境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出现了扭亏或减亏的好势头。
5.区域间产业分工由垂直分工为主向垂直与水平分工相结合转变
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布局原则,从而也改变了传统的区域产业结构分工关系,区域间产业分工已由垂直分工为主向垂直与水平分工相结合转变。东部沿海不再单一靠中西部的资源发展加工业,而是积极主动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以宝钢为代表的一批特大型企业,初步实现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大力开发发展了以资源深加工为典型的优势产业,并依托本地市场逐步建立更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推进结构高度化。这一以利益为导向的变化过程是走向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是形成更紧密、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关系的基础。
6.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主导方式必须相应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多种经济成份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数量比重明显下降。所有制结构的这种改变,对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从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通过结构调整和改组,集中力量,加强重点产业和重点大企业,充实其资本实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三、当前产业政策取向的几个重点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产业政策和总量政策一样具有相同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从结构和供给的角度,引导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近几年来,加强需求管理的总量政策在反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中起主导作用,而产业政策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也为总量政策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很好的配合作用。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已进入“稳中求进”、以结构合理化为重点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阶段。“稳中求进”,就是要在保持宏观经济环境大体稳定的基础上,从结构合理化入手做文章,在有序的经济启动中,解决好经济紧缩过程中更为明显的结构问题,以结构演进求发展、求效益,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新的、更为健康的水平上。
从当前的情况看,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应在全面考虑以上所述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背景、内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解决目前结构合理化的突出问题,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关系,必须立足于市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结构合理化。因此,产业政策不能没有倾斜,但又要避免过度倾斜破坏市场自身的均衡调节机制。要从投资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入手,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一个时期结构合理化的突出问题。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新的重复建设,强化产业政策对投资的约束作用
重复建设是当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企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解决地方保护问题,没有这种保护,许多重复建设就难以通过市场竞争的进入壁垒。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分离政企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与此同时,应该说产业政策也大有可为。要把产业政策与投资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等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产业政策的导向力和约束力。有必要按当前的实际情况修订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应制定产品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在鼓励一些产品发展的同时,严格限制另一些产品的生产经营。
2.以新的市场要求为导向开展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资产存量的重组
“抓大放小”、“抓大带小”,要通过发育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企业兼并,形成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以此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当今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规模实力的企业集团往往在信息收集、技术开发和资本经营方面享有优势、在专业化协作基础上通过兼并等形式发展大的企业集团,对于改变我国企业组织结构方面“散乱差”的格局,使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使困难企业较快地走出困境,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同时,对于增强企业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支持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一个突出方面是抓好资本经营,充分利用发育中的资本市场。
3.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大力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但实质都是产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演变,新的、代表技术进步的产业取代传统产业而居主导地位。因此,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当前,要采取措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产学研联合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增加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加快提高各产业主体技术水平,以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同时对衰退产业进行有序转移。
4.引导外资投向,加强进出口调控,避免过度竞争,适度保护民族产业
加强对外资的管理和对进出口的调控,对于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于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很必要的。作为后发的经济大国,采取适当措施保护民族产业(内资控股的企业)的发展,应该说无可厚非。要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和对进出口的宏观调控,使国内市场处于有序竞争的状态。尤其是避免对幼稚产业的过度冲击。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要同时注意避免过度保护,特别是都对一般竞争性产业,竞争是产业进步最好的推动力。
5.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结合,实现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政策重点是区域间经济关系的协调,往往需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取得某种平衡,这与以效率为基本取向的产业政策之间,是有矛盾的。在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一个时期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中西部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而且是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区域间不平等的经济政策已逐步消除,加快中西部的发展,总的来看要立足于平等的市场竞争;关键是要把握好中西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一些增长极的科技优势,并将其有效地转变为市场上的经济优势。在这方面,产业政策大有可为。应在投资等方面进一步支持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这一领域。这既有利于加快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