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威斯康辛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课程标准论文,威斯论文,高中语文论文,康辛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放宽视野,多方借鉴,对于我们高屋建瓴地构建完善的语文课程体系将大有裨益。美国威斯康辛州《英语课程标准(9-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以下简称《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母语教育的特点。深入探讨《标准》的显著特色有助于我们见微知著,博采众长。《标准》的结构由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得体语言的应用、多媒体的使用和调查研究六个部分组成,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结构相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批判性思维
1.选择注重开阔学生视野的阅读内容
《标准》所要求的阅读内容涵盖了文学作品和其他诸如报告、操作指南、报纸、政府文件等非文学文章,题材广泛,包罗万象。《标准》要求学生“积累关于文学的普遍话题(诸如爱和责任、英雄主义,幻想和现实,救世、死亡和重生)的广泛知识。”“分析并综合出现在新闻性文章(如报告、操作指南、史实性报纸、政府文献)中的观点和详细资料。”“运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调查、解释并且评价,反映在文学和非文学文章中的,关于个人、社会、国家和世界问题的不同看法。”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进入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里有爱有恨,有生有死,有幻想和现实的冲突,更有英雄主义者的救世豪情,如此种种。而学生则作为一个有着独特智慧和见解的个体,在这个广袤的世界里遨游,凭借自身对作品的独特感悟和体会,对各种作品做出个性化的分析、解释和评价。而大量见诸于日常生活中的非文学文章,也是学生阅读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关注社会,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形成阅读的大视野,对于促进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和世界,对于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世界的责任感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信息时代对于知识渊博的人才的呼唤,必然要求学生具备开阔的视野,关注生活的方方面面。
2.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标准》极为重视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个性化理解。《标准》要求学生在批判中获取信息,在批判中感悟人生经验。
首先,通过阅读获得信息的过程并非是单纯的吸收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分析并综合诸如报告、操作指南、史实性报纸、政府文件等文章中的观点和资料”,“针对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获取知识,提出观点”。可以看出,《标准》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同时,强调学生对各种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只有在吸收的信息中融进了自身独特的感悟,学生对信息的吸收才更有效,记忆才更深刻。另外,《标准》还要求学生“使用一定的标准评价文章中传达的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反对学生把接触到的信息全盘接受,而要求他们以一种批判的姿态,去伪存真,对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做出客观评价。在信息来源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在通过阅读了解人生经验时,《标准》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调查、解释并且评价反映在文学和非文学文章中的,关于个人、社会、国家和世界问题的不同看法。”阅读是学生与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不论是评价文章中的观点,还是作品影响读者的效果,抑或是辨别隐含在作品中的作者的基本信仰,都要求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因此,学生必须以一种批判的姿态对待作品,融进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理性精神。
二、凸显写作的目的性和对象性
《标准》要求“通过书面创作,以不同的目的,与不同的读者交流。”“准备为不同读者写作不同的应用文,例如:备忘录、申请、书信、报告和自荐书。要让版式和格式的细节适合于不同的目的。”“安排一次限时作文,针对特定的读者和写作目的,写一篇立意精当、组织合理、文笔清晰的文章,并且语言感人、语气恰当。”可见,《标准》把写作的目的性和对象性摆到了首要位置,要求学生能以不同的目的,与不同的读者进行交流。
1.写作的目的性
《标准》要求学生以不同的目的进行写作,如为论证某种观点或反驳某种观点而写作,为向读者传递知识和经验,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写作,以及写作备忘录、申请、书信、报告和自荐书等应用文。写作的目的性,避免了学生单纯为写作而写作。让学生在预定的写作目的的指引下,写出符合写作目的的文章,学生的作品也可以摆脱作为“习作”“练笔”的命运,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为生活服务,因而真正具有了生命力。只有当学生的作品真正被赋予生命力的时候,他们的写作热情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2.写作的对象性
《标准》要求,“创作并发表分析性和反思性的文章,向特定的读者传递知识、经验和主张”,“针对不同的读者写作,包括:同学、老师和其他人。针对不同的读者和情况,采取不同的内容、风格和结构”。学生通过书面创作与不同的读者进行交流,写作对象的多样化必然要求表达方式的多样化。针对同学、老师和身边其他人进行写作,必然要采取不同的内容、风格和结构。写作的对象性要求学生把写作当成与特定的读者进行交流的活动,这种既定了写作对象的写作活动,避免了学生作文的言之无物。情感的倾诉、观点的表达,一旦拥有了特定的对象则能言出肺腑,真情流露,学生的作文则更为真实感人。
《标准》还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写作目的和特定的读者以及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进一步突出了《标准》针对既定目的和既定对象进行写作的理念。在修改过程中,学生必须在对诸如目的、读者在内的各种因素明确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表达方式,使交流进行得更为成功。
三、注重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过程中保持客观的态度
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乃至多向的口头交流过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交流中始终保持客观的态度,强调陈述时论据的权威性,强调在倾听时运用批判性思维以及参加讨论时要避免主观偏见。
首先,《标准》极为强调陈述时论据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如“总结并反驳相反的观点,并能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引用原始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使用适当的科技设备为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持”。这增强了陈述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使陈述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强调论据的权威性也能培养学生对自己话语的责任感,避免了口语交际中不切实际地信口开河。
其次,《标准》要求学生在倾听时能批判性地倾听。对于口头信息不能单纯地接受,而必须“辨别客观事实和说话人的主观看法,评价说话人话语的逻辑性,识别说话人的语言技巧”,“分析信息的准确性和有用性”,“不仅能了解话语的表面意义,而且能洞察言外之意”。可见,《标准》要求学生在倾听时保持客观的态度,对口头信息进行评价。批判性地倾听有利于学生透过纷繁的信息表象,抓住口语信息中的重要内容,在客观评价对方话语的同时,使自身的鉴别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再次,《标准》强调学生以客观的姿态参加讨论,避免主观偏见,要求学生“发现和评价说话者的主观偏见”,“意识到并控制对某一说话者或所讨论观点的负面情绪”。当讨论者受主观偏见蒙蔽的时候,就无法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坦诚相对,只有在平等、冷静和客观的对话中,才会有真正的智慧的碰撞和知识的交流。
总之,无论是强调陈述时论据的权威性,还是强调倾听时运用批判性思维,抑或是强调讨论时避免主观偏见,《标准》在口语交际目标中,凸显其对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始终保持客观态度的重视。
四、“得体的语言”重在培养学生成为得体语言的使用者和评价者
《标准》把“得体的语言”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单独列为一大目标,包含了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显示出《标准》对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视。
首先,《标准》要求学生在口头或书面交流时“使用与读者或听众的背景、知识、年龄相符的语言。”当语言的选择与听众或读者的背景、知识、年龄相违背时,必然会使口头或书面的交流受阻。这就要求学生对话题、词汇、语言风格等方面的选择必须以听众和读者的特殊背景为依据。适合于特定听众和读者的特定语言的使用,有利于迅速拉近与听众或读者的距离,使其产生共鸣,从而使交流进一步深入直至实现最佳的效果。
其次,《标准》不仅要求学生作为得体语言的使用者,更要求他们成为语言得体与否的评价者。《标准》要求学生“评价运用于叙述、通知、解释、说理和娱乐时,文学的和科学的、正式和非正式等不同类型的语言的不同效果。”“评价在学校和工厂等公共场合标准美语的使用情况。”“根据谈话的目的和背景,评价说话者对话语、表情和风格的选择。”“分析说明上下文差异和更广泛的社会、教育、宗教和职业差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举例说明不同背景的说话者在诸如正式用语、俚语、土语和情绪反应等方面的不同特性。”通过评价,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不同背景的人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也能深刻了解文学和科学、正式和非正式的语言在使用效果上的差异,以及各种语言所适用的场合。这些场合是学生经历过或将要经历的,对于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在特定场合使用特定语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作为评价者,学生必然要掌握一定的标准,当他们把这些评价标准牢记于心时,对自身语言的使用也将起到极大的规范作用。
“得体的语言”这一分目标虽与“写作”“口语交际”的某些目标有所交叉,却更深刻地反映出《标准》对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视。从使用得体的语言到评价他人语言的得体与否,《标准》致力于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语言的使用与特定场合、对象等语言背景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特殊背景下选择特定语言的能力,使交流达到最佳效果。
五、注重培养学生多媒体的使用能力,实现科学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和各种媒体产品日益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标准》把“多媒体的使用”纳入语文学习的范畴,要求学生能够“使用电脑去获取、组织、分析和传送信息”,“广泛评价各种媒体产品”,“制作适合于不同受众,符合不同目的的媒体产品”,“了解媒体运作和发行的知识”。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内容就应该有多丰富。当电脑和各种媒体产品日益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时,多媒体的使用也必然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而学生使用电脑获取和传送信息以及评价并制作各种媒体产品的能力,也必然成为衡量其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标准》把“多媒体的使用”纳入了语文学习的范畴,实现了科学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为语文课程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国在科学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更侧重于对语文教师使用多媒体的利弊的探讨。相比之下,美国则更强调对学生使用多媒体能力的培养,把“多媒体的使用”列为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相并列的能力目标。这种以学生为本位的科学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的科技含量,培养紧跟时代步伐的优秀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六、在“调查研究”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标准》的“调查研究”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围绕自选或给定题目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操作策略,“使用能在学校图书馆找到的调查工具,记好笔记,收集整理资料,采用各种方法查找、记录信息。”“组织访问,记好笔记,做好录音,最后进行总结。”“制定适合调查的各种策略,采用问卷调查、试验、抽样调查等方法。”最后还要“分析综合所有的资料,做出一个论据充分的报告,阐明和证明研究中得出的推论和结论。”
调查研究活动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围绕调查题目,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搜集资料,采用访问、做笔记、录音等方法,制定各种调查策略来实现调查目的。整个调查研究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努力完成每一个环节的同时,其自身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在这种完全基于主体性实践的调查研究活动中,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开发。我国近年来兴起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借鉴了这一方面的经验。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也要求语文教育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其创新能力在主体性的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