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体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3)01-0006-04
1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1 现代化
现代化,是指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在经济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国家的现代化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等来实现的。
伴随现代化出现的“世俗化”,使一些宗教信仰让位给理性和科学,而世俗文化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大众交往、大众教育、太众体育等蓬勃发展起来,文学、艺术、影视、体育变得更加标准化、商业化。这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前所未有的普及,是一次巨大的社会进步。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对社会体育有着更加理性、更加积极的态度。社会体育作为世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驱动,社会体育有了更好的外部发展条件,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剧烈变革,发展社会体育的强烈内在需求正在使之形成一个巨大的社会运动。
1.2 中国现代化
在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过程中,基本完成了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本积累,社会结构改造和人的素质的初步提升,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世纪末,我国国民总产值始终以每年不低于7%的速度增长,人均GDP增长4倍多,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
(2)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分化为10个阶层,其中属于中产阶层的人员明显增加。
(3)人的索质有了相应的提升
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成人识字率1997年已经达到83%,超过第一次现代化的标准值(80%)。
(4)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综合评价
1999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为74%,2000年实现程度为76%,比1999年上升2个百分点,世界排名第64位。在1960~2000年的40年里,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平均每年上升近1个百分点。20世纪后期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速度高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中国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第一次现代化水平差距每年缩小0.5个百分点。
中国虽然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程,但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因素已经被引入中国,如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等。1999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30,世界排名第56位。1999年中国知识应用指数(生活质量指数)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知识创新指数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差距较大。
在第二次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将发生更大的变化。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增长到13.8亿,GDP将增长到86200亿元,是1990年的4.8倍,2000年的2.1倍。
国家经济的普遍增长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995年以来,国家利用体育彩票的方式给予社会体育极大的支持,3万多条健身路径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居民社区,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发展。
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生活方式的变革几乎震撼了每—个家庭和每一个社会成员。这种生活方式的变革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实惠,诸如技术社会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迅捷,优裕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生命的质量,多元文化给我们广泛的社会参与的机会等等。这些变化会从许多方面影响社会体育的发展。
2.1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快速增长
在过去20年中,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1999年的585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2.6倍,平均每年增长6.3%,居民收入水平几乎每隔几年就上一个台阶。由此,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78年的405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的665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2.7倍,平均每年增长6.4%。
2.2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效逐年下降,在20年中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1999年的41.9%,说明食品消费支出大大下降,标志着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公认的中等生活水平,也是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重要标志。
与此同时,居民在邮电、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居住等高层次消费的比重明显上升,1978~1999年,邮电通讯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不到0.5%上升到3.8%,教育支出的比重由不到2.0%上升到7.0%,文化娱乐支出的比重由4.8%上升到5.3%,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由不到1%上升到5.3%,居住项目由6.0%上升到9.8%。
与人们健康关系较大的食物消费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1990~1999年,我国粮食生产突破5×10[11]kg大关,与此同时,肉类、禽类、水产品的总产量分别达到5.949×10[10]kg、2.1347×10[10]kq和4.122×10[10]kg,均居世界首位。世界肉类增长的80%、蛋类增长的90%以上来自我国,在世界水产品总量中,有1/4以上是我国生产的。
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81年的145.4kg稳定下降到84.91kg。而城镇居民在少吃主食的同时,增加了副食、粮食转化产品和替代食品。1999年与1981年相比,城镇居民每人每月肉、蛋、水产品、水果等的购买量均大幅度增长。肉禽类从1981年的1.71kg增加到1999年的2.08kg;蛋类从0.44kg增加到0.96kg;水产品从0.61kg增加到0.86kg。
2.3 城镇居民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随着我国经济从劳动生产型经济方式向休闲生活型经济方式的转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消费的转变,城乡居民的业余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在满足了生活最基本需求后,更加注重文化娱乐消费。近几年,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消费支出及其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均呈增长趋势,1999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为567.06元,其中用于娱乐用品的支出年人均135.33元,用于教育的支出年人均323.33元。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为12.28%,比1985年增加4.11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美兰德信息公司1998年调查,城镇居民家庭利用双休日购物、娱乐休闲、旅游、走亲访友、读书看报和休息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购物和娱乐休闲的家庭比重增长幅度最大,分别上升87个和62个百分点,已成为双休日城镇居民的最主要的活动。老年家庭中,利用双休日娱乐休闲和旅游的比重分别比20年前上升180个和133个百分点。
2.4 余暇时间延长,生活空间加大
全国城镇实行5d工作制以后,现在中国的每个职工平均每天的余暇时间是2h37min。人们有了更多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参与各式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由于国家交通、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居民点生活空间也迅速扩大,人们从过去20km的活动半径,迅速发展到半径为几百公里、上千公里的国内旅游,以至到上万公里的洲际、环球旅行。
2.5 生活方式转变向社会体育提出的问题
在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健康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把健康问题放在了价值观的首位,把通过体育手段获取健康看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了“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这也给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但是,由于中国生活方式的转变发生得十分突然,使我们在很多方面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也给社会体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1)余暇时间的使用存在着较大的浪费
职工每天平均劳动时间为5h37min,上下班路途时间为39min,家务劳动时间为2h24min,睡眠时间为7h41min,学习阅览时间为55min,文体娱乐时间为1h37min,教育子女的时间为42min,聊天时间为1h21min。城市16岁以上人口的人均闲暇时间已达每周19.16h,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逐年增长,社会服务系统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到21世纪每人每周闲暇时间可达每周30h左右。(注:据1997年由国家统计局、全国总工会、劳动部、卫生部、民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6单位对全国29省市71城市14977位职工实施的“中国城市职工生活时间分配研究”调查。)
城乡居民余暇时间支配方式中,看电视和电影为第1位,占73.53%;阅读小说报刊杂志为第2位,占44.04%;从事体育活动为第3位,占26.68%。可见,在余暇时间中用于看电视的时间所占的比例较高,调查发现我国闲暇时间看电视人口比例为每天0.5~2h占61.50%,2~4h占33.90%,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每天停留在电视机前时间较长,这基本反映了我国居民在余暇时间内的普遍情况,与发展中国家居民支配余暇时间的基本方式吻合。如何将居民从电视机前动员出来,去参加身体力行的体育锻炼和体育娱乐,如何从电视时代转入后电视时代已经成为发展社会体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2)生活节奏的加快引起的种种困扰
生活节奏的加快,给社会成员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确实会给不适者带来许多健康方面的麻烦,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快节奏生活给人们造成的抵触、恐惧、厌烦和焦虑等心理障碍,心理紧张与焦虑,"A"型反应等,使社会成员的各种心理疾病发病率迅速攀升。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因心理压力而患心理疾病的为20.23%。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顾牛范教授调查告称:上海市有75万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症患者,其中大多为工作、学习、生活压力过大、长年超负荷工作的青年人,大学生发病率高达25%,社会已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
(3)疾病谱的变化提示生活方式的转变必须注重社会体育的注入
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膳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体力支出的减少,我国城镇居民的疾病死亡原因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营养性疾病、新生儿疾病、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转为90年代的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等“文明病”。深圳15岁以上人口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发生率高于其它城市,此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使其处于“养尊处优”的生存状态,多坐少动、热能积累有关。这一转变给社会体育的目的、任务以及方法手段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体育
自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到2000年底,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期工程已经结束。经过5年的努力,中国城乡居民社会体育的参与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
2000年,我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有35%的人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体育活动,比1996年增加1%,约增加了1000万人。2000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到18.3%,比1996年的15.5%增长了2.8个百分点,约增加了3000万人。
若将7至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人口作为当然体育人口统计,我国体育人口总数约为33.93%。值得注意的是,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在校学生数量在减少,当然体育人口数量也相应减少,所以,虽然16岁以上成年体育人口增加了2.8%,而全体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只增加了0.2%。这个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体育人口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尚有显著差距。(注: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1996、2000整理。)
2000年,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中男性占男性总人口的20.2%,女性体育人口占女性总人口的15.8%,比1996年分别提高了3.3%和2.2%。
2000年,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即年龄段16~25岁的体育人口的结构比为33.4%;年龄段26~35岁的体育人口的结构比为14.4%;年龄段36~45岁的体育人口的结构比为12.8%:年龄段46~55岁的体育人口的结构比为15.3%;年龄段56~65岁的体育人口结构比为21.7%;年龄段65岁以上的体育人口的结构比为22.2%。我国体育人口与文化程度基本成正比。不同学历人群中的体育人口结构比分别为:研究生26.3%;大学生35.9%;高中生27.4%;初中生16.6%;小学生9.0%。研究生文化程度的体育人口在该人群中的比例比1996年上升了20.2个百分点。说明在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促使高文化素质人员逐渐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
不同职业人群中体育人口的排序为:科教文人员、管理人员、工人、服务人员、农民。由于国家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资,科技教育人员的培养和扶植受到重视,科教文人员的待遇得到改善,健康问题也受到广泛的关注,科教文人员中的体育人口由1996年的12.6%增加到2000年的34.3%。
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依次为:1)健身健美操,占52.0%;2)武术,占44%;3)秧歌,占43.1%;4)交谊舞,占33.3%;5)广播操,占23.3%;6)羽毛球,占19.5%;7)气功,占14.9%;8)门球,占11.2%;9)网球,占2.9%。与1996年比较,参与气功锻炼的人在逐渐减少,气功从1996年所处的第1位滑落到第7位,所占比重由46.7%减少到14.9%。
由于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相对封闭,部分场馆的开放又带有盈利目的,加之城乡居民享受体育设施进行活动的意识相对淡薄,所以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主要场所依然是公园、居委会空地、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占总数的71.2%,比1996年上升了0.6%。能利用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的只占28.8%。
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中正在逐步发挥作用,由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活动点由1996年的3.7%增加到2000年的6.6%,但所占比重依然很小。由于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对体育行政部门有很大的依赖性,对体育协会的作用还缺乏认识,认为体育行政部门应对活动点进行管理的,占总数的23.3%,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提高,体育协会自身的宣传和管理职能还有待加强。
有75.5%的活动点有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24.5%的活动点有3名以上(包括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已经增加到21万人。
让人忧虑的是,在城乡居民中喜欢饮酒的占26.2%,有抽烟嗜好的占34.5%。比1996年都略有上升。这是影响我国公民健康状况的主要不良生活方式,这一情况农村明显高于城镇。在接受调查的人中,只有16.4%的人意识到要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以维护自身的健康。2000年的调查发现,有38.7%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准备在条件合适的时候重新参加体育活动,有37.9%的人表示今后仍然不打算参加体育活动,有23.4%的人尚在犹疑之中。
关于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1999年的调查中,被调查居民中的75.58%有体育消费。我国城市居民1999年家庭体育消费559.73元,比1996年增加191.21元,增长率70.22%,年均增长率17.56%。在1996~1999年的3年间,体育消费增长率最高的城市是:包头(219.00%)、福州(150.69%)、郑州(80.79%)。4年间,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再次肯定了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需求十分迫切。
1996年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占家庭年收入1.78%,1999年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占家庭年收入2.01%,占家庭支出的3.56%,这又是一个很小的比例。
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以非经营性的体育场所为主。2000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有8.8%的人曾到经营性体育场馆去进行过体育消费。比1996年增长0.2个百分点。其中以中青年、高文化程度人群为主,16~35岁年龄段的占63.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9%。
家庭体育消费在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小,在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日常生活消费以外最主要的11项消费支出中,子女教育费用依然是家庭最主要的支出,占15.9%。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和购置体育器材分别占7.4%和4.4%,居于第5位和第9位。
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97.42元。2000年在以下5个方面的体育消费依次为:购买运动服装鞋帽,平均204.37元;购买体育器材,平均92.09元;去场馆参加活动,平均56.78元;订购体育图书,平均26.28元;观看体育比赛门票,平均17.85元。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能力有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的关系,两极差距较大,研究生文化程度的居民全年平均体育消费1378.63元,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全年平均体育消费119.28元。城乡居民目前对经营性体育娱乐场馆的门票,能承受的价格在10元以下(包括10元)的占75%,10元以上的占25%,与1996年10元和10元以上的占15.5%相比,有较大提高,但相对来说还比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中产阶层的人在收入方面得到更大改观,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消费力量。其生活消费风格是注重生活质量,讲究饮食品种、方法,追求服装款式的时髦程度,注意生活设施的样式和住宅与周围环境的配置,特别注重闲暇消遣的形式与种类。可以断言,他们是最注重健康在价值观中地位的人群,他们将成为社会体育的积极参与者和未来社会体育消费的主力人群。
4 结语
(1)中国的现代化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第一、二次现代化并进的格局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2)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社会体育提供了更好的外部发展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剧烈变革使发展社会体育成为强烈的内在需求。
(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顺应了现代化的进程,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阶段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4)社会体育参与的个体因素正在发生转变,小康社会的生活方式转变给人们带来实惠的同时向社会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5)体育设施、体育社团组织和体育观念依然是制约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瓶颈,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生活方式的进一步转变,社会体育必将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
标签:城市中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