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视角下的科技期刊出版后审读
刘 斌,张海燕,王青青
摘 要 由科技期刊主管单位负责的科技期刊出版后审读是期刊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科技期刊出版后审读的结果需要通过科技期刊编辑来落到实处。文章从一个科技期刊编辑的视角,对科技期刊出版后审读从审读结果的反馈、审读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审读的组织管理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希望科技期刊出版后审读在为加强科技期刊管理服务的同时能更加切实有效地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服务。
关键词 科技期刊;审读;编辑;评价指标;结果反馈
报刊审读是我国报刊出版事后管理的重要制度,与三审三校共同构成了我国报刊质量监督管理的完整体系[1]。作为科技期刊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期刊主管单位需要根据我国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对科技期刊进行审阅和出版质量评定并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提交审读情况报告[1]。审读的目的主要是对期刊的办刊方向进行监督检查,落实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不偏离预期的目标、及时发现办刊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科技期刊编辑服务于科研工作者,是科技期刊出版最重要的参与者,是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力量,对科技期刊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每一位科技期刊编辑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提升期刊质量,为期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成品期刊是编辑精心打造完成的作品,出版后会接受来自读者、编者、审者和管理者各方的检验。听取各方反馈意见有助于期刊的不断进步、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各种反馈意见当中,来自于科技期刊主管部门的意见应该是最为系统、对编辑的日常工作也应最具有指导意义。这个意见一般是基于主管单位组织的、依据《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规定的10 项审读内容和原国家科委在1994 年颁布的《关于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的通知》、对科技期刊从政治、学术、编辑、出版、管理等5 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期刊主管单位审读制度的目的是强化期刊管理、提高期刊质量。但就目前情形来看,审读在提高期刊质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尽如人意。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审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涵盖了从内容到编辑加工出版的各个方面。其结果能够全面地反映被审读期刊的基本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审读意见的贯彻落实需要通过编辑来实现。然而,作为科技期刊编辑的切身体会却是:主管部门组织的审读有点高高在上、对上不对下的状态。审读的结果反馈、评价体系构建及审读的组织管理都没有充分考虑到编辑实际工作的需要。编辑得到的审读反馈信息比较少且不够全面,很不容易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这会导致审读的结果被束之高阁、最终影响期刊质量的提升。本文拟从一个科技期刊编辑的角度对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审读从审读结果的反馈、审读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审读的组织管理等3 个方面谈几点看法。
1 审读结果的反馈
期刊主管部门在将审读结果报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时也会将结果反馈给被审读期刊的编辑部。目前来看,编辑部收到的审读反馈意见往往不够及时且过于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定性评级结论,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说明。有时在定性评价结果之外会随附一个简单的报告,但给出的审读过程中发现的关于期刊编辑出版方面存在的问题过于简略。审读反馈报告缺乏统一的规范,长短不一,内容在同类期刊之间缺乏可比性,不同年份之间缺乏连续性。这种分级定性评价的审读结果总体来看可以反映某类科技期刊发展的总体状况,可以满足期刊行政管理的基本需求。但是对于期刊编辑人员而言,一个简单的定性评级的审读反馈结果难以落到实处,对期刊质量的提升价值甚微。期刊编辑希望审读反馈意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对今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性。简单的优、良、中、合格或不合格等结论没有可执行性,对编辑的工作缺乏实际帮助。编辑希望从反馈意见中知道评价结论从何而来,错在哪里和如何改正。希望审读意见不但能有纵向的可比性,也能够具备与同类期刊的横向可比性。也就是说,对于一本期刊来说不希望看到对于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年份会给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审读意见;对于同类期刊来说,类似的问题给出的审读意见不应该因期刊的不同而不同。如果审读意见仅仅列举几个错误,甚至给评价结果是“良”的甲期刊列出4、5 条错误,却给评价结果是“优”的乙期刊列出10多条错误。这样的审读报告缺乏说服力,让编辑难以认同,更不知如何去改正提高。
针对某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存在的流程问题、信息系统问题和车辆调度问题,对其配送中心的配送流程,包括配送作业流程,仓储作业信息化,配送车辆配装和运输线路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
作为连续出版物,期刊通常在版面格式,符号使用等方面在一定时段内,至少在一年之内,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格式变动一般从当年的第一期开始。审读结果的及时反馈有助于期刊对有误和不足之处做出及时调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审读当中。如果将审读评价指标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量化,借助计算机审读,可以大大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审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特别是对于评定标准和规范明确的编辑出版质量效果更佳。计算机审读不仅能提高审读的客观性更可以提高审读的效率。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审读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期刊作为公开出版物需要遵循相应的规范化标准。国家对出版物从形式到内容都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涵盖封面、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图、表、数字表达、计量单位、公式编排、标点符号的使用等各个方面。因此也可以说对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的评价是最为有据可循的。相较其它3 个方面,编辑出版质量的评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客观性。同时,由于科技期刊自身的特点,编辑一般来自与本期刊的学科内容相近的专业领域,缺乏系统的编辑出版专业训练,编辑出版的相关知识都是通过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而来,对编辑出版行业的标准和规范了解不够、掌握不全是科技期刊编辑队伍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能将审读时所参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审读评价标准会同审读结果提供给期刊编辑人员将十分有利于期刊编辑人员的编辑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从期刊管理的角度出发,刊后审读的重点也应更多地侧重于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
2 审读评价体系
2.1 审读内容
从编辑的角度出发,个人认为审读的重点应该放在编辑和出版方面。尽管学术内容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但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专家审读的方式确定。因此在审读时可以考虑将此项内容不作为审读的重点,而是参考已有的各种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指标来考评期刊的学术质量。
控样校正是分析已知含量的样品,根据分析结果和标准值的偏差进行校正的作业。利用此偏差值即控样校正系数进行分析值校正,可以大大缩小分析误差,确保钛合金中硅含量与标准值接近。在排除了其它影响因素下,用一个标准样品进行了含量分析后,分析值与标准值误差很大,则需要进行控样校正,否则钛合金中硅含量的测定结果不可靠。
审读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需要以一个科学的、规范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审读评价体系为依托。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之间应该具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可以系统地从不同侧面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特征和状态。审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规定的10 项审读内容和原国家科委在1994 年发布的《关于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的通知》、从政治、学术、编辑、出版、管理等5 个方面对期刊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并给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对以上5 个方面应轻重有别、繁简有序,主、客观,量化和非量化指标相结合。
审读结果不仅应该反馈给各个被审读期刊的编辑部,而且应该及时反馈。审读结果如果仅仅是作为期刊管理的需要而不将结果反馈给被审读期刊的编辑部则完全无法起到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目的。
2.2 审读方式
2.2 中耕除草 应根据豆苗生育状况及田间杂草多少而定进行2~3次中耕。第一次中耕以第一片真叶出现时为宜,中耕深度不宜超过3.5厘米;第二次中耕可在出现3~4片复叶,子叶发黄时进行,深度为4.5厘米;第三次中耕一般在苗高20厘米左右时,开花前进行,宜浅耕,并结全培土,培土高度以略高于子叶节为准。
传统审读方式是人工审读,由组织者邀请熟悉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编辑业务的专家担任审读员[3]。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每位专家会审读几本到十几本期刊。一本期刊需要经过多位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期刊质量的综合评价。从原则上来说,编辑出版质量的评定应参照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不应掺杂审读专家的个人偏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尽管受邀请的都是优秀的专家学者,审读之前还要接受专门的审读培训,统一认识、原则和规范,但在审读过程中依然难免不受过往经验的影响,保持客观公正并不容易。审读结果可能会因审读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如果能够在给各个被审读期刊意见的基础上出具一个本次审读的综合报告对于期刊编辑的日常工作将会有极大的帮助。这个报告可以将在审读过程中发现的普遍存在的或是重点突出的问题汇总提供给各个编辑部,以避免类似错误反复出现。编辑可以参照学习、提升专业素养,进而提高办刊质量。即使不能在每次审读之后都出具汇总报告,是不是可以考虑2 年出一次、或是在第一次报告后有比较重大的出版法律法规的变化或出现比较突出的问题时出具补充报告。
黄田强补充说:“在中国,陶氏杜邦农业部原有的业务已经与本地农户和同业共同携手走过40年,见证和参与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3 审读的组织管理
据2018《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截至2017 年底,我国拥有科技期刊总量5 052 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中文刊4599 种,英文刊330 种,中英文双语刊123种。但是,期刊主管单位相对分散,每个主管单位平均主管不到4 本期刊。同时,有些单位主管的期刊不仅数量多,涵盖的学科领域也十分广泛,如中国科协主管期刊超过700 种[4],中国科学院拥有近400 种期刊。主管单位组织审读,需要约请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具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熟悉编辑业务并热心于科技期刊工作的专家来担任审读员。大多数情况下,一名专家很难身兼数项技能,而需要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专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对一本期刊的全面审读并对期刊的质量做出全方位的客观评价。组织完成一次有效的审读,期刊主管单位从审读的组织规划、专家遴选邀约到审读过程中的质量把控、审读结果的汇总反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主管期刊过少的单位,完成一次有效的审读成本明显过高;即便是中国科协也因受限于人力和财力不能对主管的全部期刊做到每年审读,只能根据一定的原则,每年有选择地审读200~250 种期刊[4]。对于主管期刊数量过少的单位则很难独立完成一次有效的审读。
不同类型的科技期刊,如物理学、医药生物学和地学环境类的期刊,不仅在学科内容方面差异很大,其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如果由相同的审读人员、依据相同的审读标准进行审读可能会有失公允,可能出现或是审读结果过于笼统,或是对某种期刊的评价不够客观的结果。如果可以根据期刊的专业内容适当归类,采用有差别的审读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分类审读,对期刊的评价可能更加客观。委托专业机构代为组织审读可以有效减轻期刊主管单位的负担,特别是对于主管期刊过少、单独组织审读有困难的主管单位。同时,由专业机构代为组织审读可以根据期刊的学科类别分类进行,进而提高审读的客观性和审读效率。
审读是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科技期刊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壮大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扩大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主管单位在组织审读工作时,如果将审读目的定位在仅仅是向上负责地完成一次行政任务、对主管的期刊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给出对期刊就政治、学术、编辑等方面的定性分级评价。这样的审读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一些关于科技期刊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使科技期刊的管理部门掌握期刊发展的一些现状。但是,对期刊今后的发展,质量的提高,对编辑素质的提高、工作的改进则缺乏有效的推进作用。期刊主管单位组织完成一次审读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我们希望审读能够在满足期刊行政管理需要的同时考虑期刊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审读结果的反馈、评价标准和体系的设定和审读的组织管理等环节更多地从促进期刊质量提升的角度出发,通过审读发现期刊存在的问题,提供参照体系、为期刊提供及时的、建议明确、可执行度高的审读报告,真正起到推动期刊发展的积极作用,为期刊及编辑人员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EB/OL].[2009-03-10].http://www.gapp.gov.cn/contents/1663/103122.html.
[2]潘凤云,李无双.审读对于提升科技期刊质量与编辑水平的影响[J].天津科技,2018,45(6):104-106.
[3]刘清海,张楚民.期刊出版事后审读的定位与审读体系的规范[J].编辑学报,2009,21(5):385-387.
[4]李兴昌,姚希彤,张霞,等.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组织期刊审读的做法与经验[J].2016,编辑学报,28(3):270-272.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44-0004-03
作者简介: 刘斌,编辑,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干旱区科学》编辑部。张海燕,王青青,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干旱区科学》编辑部。
标签:科技期刊论文; 审读论文; 编辑论文; 评价指标论文; 结果反馈论文;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干旱区科学》编辑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