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粮食主产区发展商品经营的对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主产区论文,粮食论文,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思想。(1)在粮食生产和商品流通上,要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 生产是基础,但流通也不可轻视,它是生产发展的保证,没有流通,生产发展就会受阻。现实的问题是流通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解决流通领域的问题,抓流通促生产,已成为当务之急。(2 )在粮食的计划调拨和市场经营上,要克服重计划调拨轻市场营销的思想。粮食的计划平衡和分配,作为平衡粮食需求的手段,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还有相当大的作用。但是,不能由此轻视市场经营。只有按价值规律办事,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才更有利于防止发生利益失衡,保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利益。(3)在原粮经营和多品种经营上, 要克服只重原粮经营轻多品种经营的思想。粮食商品经营要以原粮经营为主体,但不能否认多品种经营,而且要向多品种经营方向努力。因为这是经营增值的主要途径,是市场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在经营实物上的具体体现。
第二,要把发挥粮食经济优势,实现资本增值作为最高原则。目前粮食产区固有的资源优势不但没有变成经济优势,反而成了经济包袱,农业的应有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粮食企业负债累累。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其中发展粮食商品经营是必要措施。作为国有粮食企业要把追求利润和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统一起来,要把粮食商品经营的立足点放在发挥主产区经济优势,促进生产区经济发展上。这应当是主产区粮食商品经营的最高原则。坚持这个原则,当然也不是以牺牲企业利益为前提,因为靠企业负债去保护农业也是不能持久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使粮食价值,以及包括税赋在内的经营费用从销售中得到补偿。为此,要合理确定粮食收购价格,并及时以合理价格售出。还要注意向政策靠拢,力争在定购粮和专储粮的收购、储存、抛售中求得合理的回报。
第三,要在多元有序的竞争中,谋求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改革的深入,粮食商品经营必将向着主体多元化、交易有序化的方向推进。从市场主体上看,一是农村供销合作社、农民组成合作组,或形成种粮卖粮大户进市场;二是农业系统的有些企业发展延伸服务,进入流通领域;三是农垦系统的有些企业经营自产品进入消费市场;四是以粮食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直接上市收购和出卖加工产品;五是个体粮商上市经营,甚至搞长途贩运;六是国有粮食企业从事粮食商品经营。多主体、多渠道的竞争格局势必形成。所不同的是唯有国有粮食企业还要在这种竞争中起主渠道作用,起稳定市场和平抑粮价的作用。
第四,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粮食流通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粮食流通模式,应当包括:(1)流通主体, 实行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体的多种经营成分,多渠道经营;(2)流通过程, 从粮食购入到售出,中间含储运和加工的流转过程;(3)流通方式, 通过粮食市场体系的交易,或产销直接见面,或粮食生产者直接进入市场;(4 )流通策略,掌握市场经营的一整套战略战术,包括广告、服务、公关等营销措施。这里重点谈谈粮食流转过程中的经营策略。
一是购买策略。从粮食企业的粮食商品经营看,要尽可能多掌握粮源。在收购形式上,最好改为合同收购,春定合同秋兑现。定购的品种可以因销售的需要灵活掌握,以促进农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查,发展优质产品。在收购对象上,目前面对着千家万户,将来要向种粮大户和农场转移。在粮食购入上,除大量收购本地农产品以外,还要根据本地消费需要,从外地购入。如本地不足的小麦、大豆、水稻,以及一些用量较大的小品种,也应该组织购入和进口,力争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份额。
二是销售策略。要主动与销区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实行供求合同制。除了盯住外地市场以外,还要占领本地市场,供应本地需求。从购销整体上看,要把内购外销,外购内销结合好,做到以销定购,以购保销,直至发展成定向收购,定向销售,定点储存和发运的“三定”模式,把粮食买卖做活做好。
三是储运策略。应当坚持储运服从购销,储运有利效益的原则,做到加快运转,防止迂回运输;做到安全保管,防止增大损耗和损失;做到厉行节俭,防止增大保管费用。要尽可能提高运输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发展散装运,保证流通效益。
四是加工策略。加工增值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加工项目上,除了粮食加工以外,还可以发展其它农副产品加工,走深度开发和多项加工的路子。为了实现加工增值,就要增加投入,发展新的加工项目,或兼并现有加工企业,扩大经营实力。最好能逐步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购销一条龙的经营实体,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使农民增加收入,使企业获得效益。
五是价格策略。市场交易价格决定于货源,多则低,少则高。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是搞好价格预测,要综合分析国内外粮情变化和价格走势,做出超前预报和决策。成交价格时,则注意使双方都有利可得,不应只顾一头热。再就是粮食价格受到国家价格严格控制,加上粮食还有国家定价、保护价,以及最高最低限价,这些都应作为重要因素纳入价格决策过程。
六是营销策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营策略经历了包销、推销、营销等不同过程。营销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销售形式,它是根据消费需求生产和经营商品。粮食商品的经营策略正在从包销向推销和营销转化,要掌握好营销策略。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掌握粮情走势,还有在经营活动中的粮食情况,需求情况,各经营主体的经营情况,根据充分的粮食流通信息做出科学决策,以减少失误,增加经营的成功率。
第五,要发挥粮食企业的整体优势,发展规模经营。
一是要实行企业对接,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目前,省、地、县三级粮食集团或总公司,大体都有了雏型。今后省级粮食集团有必要吸收地、县粮食集团或总公司,逐步形成全省统一的梯形法人结构,使省粮食集团成为含有核心层、紧密型、松散层共存的法人实体,使粮食商品经营覆盖全省,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
二是要实行金融对接。经济的联合离不开资金的融通,要发展跨地区的金融市场,搞好企业间、地区间的金融协作,及时拆借资金。比如粮食商品流通的托收承付就急需新的资金融通手段。
三是要实行技术对接。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要开展联合的技术攻关和合作,共同攻克发展粮食商品流通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要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引进和运用新技术、新设施、新工艺。要逐步形成相互之间的科技成果交流,使技术进步和技术协作成为粮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四是要实行基建对接。能源、通讯、交通等都要联网,公路、铁路、水路、空运都要注意相通,以逐步形成相互联网,通向国内国际市场的通讯、交通网络。
第六,要建立区域性粮食集散中心,参与国际粮食大流通。近几年,开发图门江三角州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沿着东北地区的东、北、西大门已经打开,边贸活动呈现健康发展的趋势。要树立粮食大流通的战略眼光,抓住对外开放的大好时机,把粮食的外贸经济发展起来。
一是要看到粮食出口的优势。吉林省在历史上一直是粮食高产区,清末和民国初年曾形成以省会长春为中心的粮食集散地。粮食生产区一般都有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形成不同程度的集散地。以吉林省为例,大豆、豆饼和有些原粮通过营口等地,远销到日本、东南亚和欧洲各国。解放后,在粮食出口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仍然占有一定的数量。以长春为例,80年代每年出口玉米近百万吨,创汇超过1亿美元。 松辽平原广袤肥沃的土地完全可以提供丰富的出口农产品货源,建立东北亚粮食集散中心,参与国际粮食大流通会有资源保证。
二是要争取和扩大粮食进出口权。最近国家已经明确,要通过扩大企业自营出口推动外贸体制改革,提倡企业主动开拓国际市场。有关部门规定大型粮食企业也可以办理粮食出口业务,这十分有利于粮食的进出口,应当主动联系,尽快办理手续,开展起粮食进出口业务。
三是扩大粮食出口货源。我国的粮食平衡虽然处于长期偏紧状态,但是,目前生产区的玉米积压沉淀相当严重,从国际市场找出路不失为明智之举。要运用优品战略,以优质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还要逐步创造条件,建设新的港口基地,承担粮食进出口业务。
四是要扩大吸收消化能力。前一时期粮食部门的招商引资有一些教训,但是方向是对的。建设区域性粮食集散中心,要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条件,积极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筑巢引凤”,“借刀砍柴”,“拨离嫁接”,这些成功的作法,粮食部门都可以应用,以扩大粮食系统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经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