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新模式研究_科技论文

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新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市论文,科技合作论文,新模式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6.17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为重庆的发展“导航定向”,他指出要“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总书记对重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定位,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但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西部其它城市也在思进取图变革,可谓“群雄”并起,皆欲问鼎西部。

重庆何以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何以“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通过调研发现,汽摩、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在重庆市经济增长中占较大比重的行业或产业,相对来说,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一些困境或受到“瓶颈”的制约,要使其散发新的活力,必须依靠科技对它们进行挖潜改造;另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正在成为重庆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这些产业更加需要科技的强力驱动。

因此,重庆市要想迅速提升经济的发展,发展科技是一条符合市情的必由之路。然而,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重庆的科技发展程度并不高。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靠苦练“内功”,即通过夯实根基、培养人才、自主创新等方式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必须借助“外力”,即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寻求帮助,鉴于国内整体科技水平不高,当前重庆市应该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投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重庆市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现状

通过课题组的实地调研并结合已公布的相关报告和材料[1-2]表明,“十五”期间,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1)技术引进增长速度快,引进国别地区多元化。

“十五”期间,重庆市技术引进合同数559个,合同金额5.55亿美元。其中:2005年技术引进合同共210项,同比增长36.36%,合同金额为1.59亿美元,按同口径比较增长25.22%。2005年重庆市的技术引进的来源国家和地区共有18个。合同金额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美国、日本、德国,它们的合同金额占全部合同金额的73.99%。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明显。

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金额为60 443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列全国15位,西部第3位。

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品种397个,涉及的类别有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产品、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环境保护和海洋、航空航天及软件,重点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三大类产品同比增幅分别为84.1%、18.9%和24.8%,软件产品出口增长60%。

3)国际合作示范项目取得新的突破。

在中德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重庆市的高校、企业与德方就“微型光谱仪器”、“微硅泵的开发研究”等3个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德方投入的研究经费达1 250万欧元。MEMS国际合作项目成了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示范项目,也使重庆市在该领域进入世界第一军团。

4)国际学术会议规模和档次迅速提升。

“十五”期间,重庆市举办了一系列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外国驻重庆领事馆,加强与国外科技界的联系与合作。高校与国际间的各种交流增长迅速。2005年,重庆市高校共有1 157人次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学术论文1 085篇,派遣访问学者702人,分别较上年增长30.9%、23.2%、16.2%。其中主办学术会议12次。其中,第十二届国际生物流变学大会暨第五届国际临床血液流变学大会是重庆市历史上最大规模、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会议。

5)引智工作力度加大。

“十五”期间,重庆市引进国(境)外智力工作为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引进经济技术专家约4 000人次、科教文卫专家6 000余人次,建成国家级引智示范推广基地1个、市级引智示范推广基地13个、市级引智示范单位10个。

3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进一步的调研发现,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对提升重庆市的科技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面对当今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需求相比[3],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建设滞后。

首先,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全市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信息平台。大多数管理机构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信息平台相对简单、粗糙,信息涵盖面较窄,信息量较少,互动性较差,信息发布不及时等问题突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活动平台有待加强和发展。近年来,重庆市国际展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国际科技展会、海外推介会、项目洽谈会等举办的不是很多,特别是高新技术方面的国际展会、洽谈会需要进一步发展。

2)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

全市尚未建立起全面统筹和管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领导机构。目前,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牵涉的领域较多,根据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其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分别由市科委、市教委、市经委、市外经贸委等单位负责,这种组织分工形式容易出现多头指挥、各自为政的现象。此外,多部门管理将造成考察重复、技术引进重复、项目合作重复等事件的发生,导致资源的浪费。

3)引智工作有待完善。

尽管重庆市引智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引进国(境)外专家规模偏小。引进国(境)外专家数量不能满足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重庆的国(境)外专家数量与其它3个直辖市相比有较大差距,甚至落后于西部地区的部分省市。其次,对海外华侨华人中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够。目前,专门针对海外华侨华人中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机制尚未形成,人才引进尚未形成规模。

4)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资金投入不足。

首先,从政府投入来看,由于受到重庆市科技总体投入规模和强度的制约,政府投入到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中的经费较少。其次,企业投入也偏小,只有长安等少数企业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投入较大。最后,科技风险投资正在起步阶段。截至2005年,重庆市的科技风险投资和担保机构各只有一个[1]。

5)企业“走出去”战略步伐有待加快。

重庆市除了长安等少数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取得一定成效外,大多数企业还未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特别是有些相对有实力和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够大、力度不够强。

6)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重庆市尚无一所高校或科研院所,开设相关专业或学科系统培养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又精通外语,并且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造成当前重庆市这方面的人才相对缺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有效开展。

4构建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新模式可行性分析

1)党中央对重庆发展的高度重视为国际科技合作事业带来新的机遇。

重庆市是西部地区唯一一个直辖市,具有西部大开发、三峡建设的发展机遇,同时,作为六大传统老工业基地之一,将可能获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又一发展机遇。

不久前,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的发展“导航定向”,提出了“三大定位和一大目标”。难得的机遇和中央的高度重视,势必激发外国对重庆市新一轮的投资热潮,而投资热必然引发新的国际科技合作。

2)相关方针政策的出台为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政策支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科技部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重庆市出台的《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等相关政策,都花了较多篇幅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进行了阐述。这些方针政策的制定,既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又成为重庆市构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新模式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3)重庆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据初步统计显示[4],“十五”期间重庆市GDP年均增长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接近1 4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6 700亿元,比“九五”增长1.8倍。重庆市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十五”期间重庆市工业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翻了两番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既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大的要求。

4)创新型城市与和谐重庆建设为新模式的构建注入了新的活力。

重庆市把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它为新模式的构建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提供了坚强的体制制度保障[5]。

另外,构建和谐重庆,对科技事业来讲也同样使命重大。科技要与经济社会更好地更加紧密地结合,更加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观念更新、不断创新。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力求创新,构建新的模式以应对新的发展需要,为和谐重庆的构建做出贡献。

5构建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顺应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发展趋势,调整方向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构建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新模式,以促进重庆市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通过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如下对策建议。

1)加强信息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6]。①建立健全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网站。网站可以介绍国外的科技发展状况、科技政策、优势研究领域及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提供国际最新、最实用的科技信息等等;及时宣传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状况、发布科技合作相关政策、介绍本市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领域和合作项目、及时传递本市企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需求等等。并且网站要与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网对接,与全市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链接,实现资源共享。②政府搭台,举办各种展览会、项目推介会、洽谈会和成果交易会等,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合理统筹、精心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在本市办好各种展览会和洽谈会,同时针对重庆市大多数企业缺乏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和经验,重庆市科委国际合作处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主动出击,组织本市企业到国(境)外参加各种国际展览会、洽谈会和交流会,向海外推介本市优秀企业;针对重庆市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现状,组织本市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机构到国(境)外延揽人才等等。通过这些新的合作交流平台的开辟,可以激发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它们的自主创新开辟新的途径和渠道。

2)建立健全各种机制。①创新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机制。重庆市面对加强自主创新的新形势,要构建成“大科技”的格局,必须明确职责,对重庆市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开创由高层宏观指导,科委主管,科委国际合作处具体负责,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和部门积极参与,全社会共同关心配合,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新局面。明确市科委国际合作处对全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归口统一管理,改变过去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分工不明、多头指挥、关系不顺畅等不和谐的组织管理局面。②建立健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的联系机制。对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进行定期走访,了解并掌握它们在科技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的新动向,对它们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及时解决它们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拜访相关专家和科研人员,征询他们的意见,掌握并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需求,让他们体会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③健全引智机制,重点加强海外人才库的建设。海外的华侨华人专家、学者,具有对国内和国外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和熟悉、回国服务的热情比较高并且引进费用比较低等优势,是今后人才引进的重点之一。目前,需要进一步摸清重庆市的企业、高校等单位究竟需要什么领域何种类型的人才,解决人才引进后的安排使用、家庭安置、政策落实以及后续发展空间等问题,建立起人才引进和使用的长效机制,这样引进人才可以得到妥善安排、拥有施展空间,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吸引到更多人才的到来。④健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财务机制。对于一些非常规性投入与支出,可以通过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基金的方式加以解决。资金可以通过政府、企业投入与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渠道来筹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组团到海外进行科技合作推介会、洽谈会等会议,海外人才接洽活动等等。

3)加紧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①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国别专项研究。针对重庆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涉及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创新和智力引进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在对重庆市的现状和实际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需求进行调查摸底以及对国(境)外科技合作资源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开展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国别专项研究,从而确定今后重庆市应重点加强与哪些国家或地区在哪些领域进行何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为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决策依据[7]。②构建重大项目“绿色通道”。重庆市可以出台《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施办法》等类似条例,对符合进入“绿色通道”的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和以引进技术进行创新的知识产权项目,政府将对其从引进到实施的全过程实行跟踪服务、专项管理等一系列便捷、高效的服务和管理措施,并不断完善“绿色通道”运行机制,从而促进科技合作项目的高效运转。重庆市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也将起到优化和改善政策、政务和服务环境的作用。

4)完善组织结构。①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对全市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进行全面的领导和统筹。另外,针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的合作方式需要,成立各专门指导委员会,(例如,中德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指导委员会等等),也将对协调和指导全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发挥重要作用。②建立重庆市科技顾问委员会。聘请相关专家和海外归国人才,组建重庆市科技顾问委员会,主要起到咨询和服务两大功能。具体作用表现为:对与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相关的战略和政策,征询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政策趋于完善;对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前期调研、论证,从而降低计划的风险,提高计划方案的可操作性;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织和单位提供国际科技合作咨询服务等等。此外,科技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中,应有相当比例的海外归国人才,可以让他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可以强化专家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对进一步的人才引进也起到促进作用。

5)其它方面的建议。①积极发挥企业国际科技合作主体作用,重点加快“走出去”的战略步伐。重庆市有实力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支柱企业应积极到国(境)外独资或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际智力和科技资源,推动重庆企业的创新能力向国际靠拢;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应积极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走出去”,向它们进行技术输出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并积极创造条件到国(境)外创办实体,抢占国际市场[8];企业的科技人员也应该“走出去”,到国外去交流、培训、合作研发,等等。②加大国际科技合作人才的培养力度。重庆市应支持相关院校,尽快制定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加紧相关专业或学科的开设,系统培养一支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又精通外语,并且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服务。③建立健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咨询机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和单位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进行咨询的需求市场已经形成,而重庆市专门从事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咨询机构较为缺乏。所以,重庆市需要加紧建立一批熟悉合作双方的市场需求,懂得双方的法律法规,能对双方合作交流真正起到桥梁作用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咨询机构,为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供服务。

上述诸方面对策建议的内在逻辑可由图1简要表示。

图1 对策建议内在逻辑图

6 结论及思考

通过对重庆市各重点支柱企业、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进行抽样调研和实地访谈,了解他们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的现状和愿望;通过对重庆市科委国际合作处进行深入调研,课题组对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现状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进而提出了加强信息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完善组织结构等政策建议,以期构建有重庆特色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模式。

重庆历来不缺乏时尚,是时尚之都,同时也在全力打造成国际化大都市。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所建设的国际大都市,总是在与国内某些城市作比较中前行,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束缚了重庆的手脚?是什么阻碍了重庆的国际化进程?答案需要到实践的批评和观念的更新中去寻求。

重庆是山城,群山环抱的地理特征,使得交通和信息相对闭塞,开放程度不是很高;重庆也是码头,重庆特有的码头文化是一种舶来文化,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气度。此外,再加上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二元结构格局,使得这座城市具有朴素与时尚共生,封闭与开放并存的特征。

这样的城市特征渗透到人们的内心世界,造成了这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对立和冲突。在这样的现实困局中,重庆要做到“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9],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要有自己的主张和自身的特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庆要定位在国际大都市这个目标上,就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与真正的国际大都市接轨,用更积极的心态和更开放的观念去迎接各种机遇和挑战。特别是,重庆的国际科技合作事业更需要不断更新方法论和相应的改革实践,以期实现与重庆市“十一五”目标相适应的跨越式发展。

标签:;  ;  ;  ;  

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新模式研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