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近期经济发展——日本经济企画厅《亚洲经济白皮书(1996年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台湾论文,白皮书论文,日本经济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下半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形势
台湾经济在80年代以扩大出口贸易为动力取得了年平均约8%的高经济增长率(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0年下半期由于出口贸易的高增长,经济增长率又有所提高,取得了年平均接近于9%的高速经济增长。但进入90年代以后,转为年平均约6%的稳定经济增长。70年代以来台湾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0年代年平均增长10.2%、80年代8.0%、90年代上半期(1990—94年)6.3%;1995年6.1%、1996年(台湾官方预测数字)6.2%(请参看第一表)。
第一表 台湾的主要经济指标
注:(1)1996年的预测数字为台湾“行政院”的预测数字(1996年3月)与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数字(1996年4月);
(2)财政收支以财政年度(7月—翌年6月)为基础;
(3)储蓄率指国内储蓄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在持续坚挺的经济增长形势中,物价却由于台湾当局采取了金融紧缩政策而从80年代后半期起趋于下降。零售物价指数的年平均上涨率为:80年代上半期7.8%、80年代下半期1.3%、90年上半期3.8%;批发物价指数则由于:(1)80年代下半期以后新台币对美元汇率比值上涨;(2)降低关税等原因而从1985年以后趋于下降,但自1992年起转向趋于缓慢上涨。
80年代下半期,台湾经济的高速增长到了1987年的峰值后,1988年起到1990年期间稍有减速,1991年以后再转向回升,1994年下半年起经济增长转向加速,经济景气进入了扩大局面;1995年下半年起到1996年3月下旬则由于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政治关系紧张,股票价格与汇率下跌,台湾民众对局势稳定的信任感下降,民间消费支出增长趋势疲软,经济增长又转为减速。1996年3月以后,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政治紧张形势有所缓和,1996年的台湾经济景气预计将会趋于复苏,经济增长将会加速。
1995年下半年起的经济增长减速
1991年起转向回升的台湾经济增长趋势在1995年下半年以后转为减速。1994年的台湾经济增长率由于内需的坚挺增长,日元升值导致的台湾对日出口贸易扩大等原因而有所加速,取得了6.5%的经济增长率。但是,进入1995年下半年以后,尽管政府的公共投资仍保持了坚挺的增长,但民间消费支出的增长趋势却由于政局与金融形势不稳定而转向疲软,经济景气也缓慢衰弱,1995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为6.1%,工矿业生产增长率在1994年增长6.8%之后,1995年便由于岛内需求疲软、轻工业生产急剧下降而减速为4.2%。
失业率在1987年以后一直保持在1%左右,持续保持了充分就业的水平,1995年仍保持在1.8%的水平。在这样的形势下,制造工业部门的工资上涨率在1987年以后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但近年来已趋向下降,1995年降至5.6%。其原因有:(1)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往海外转移生产、制造基地;(2)泰国与菲律宾等外藉劳工的移入等。台湾从1991年开始准许外藉劳工入境,到1995年10月为止,已约有26万外藉劳工正式取得就业许可证(约占台湾劳动力人口的3.2%),其中实际已就业的有19万人。
零售物价上涨率在80年代下半期以后一直保持在3—4%上下。1995年上半年由于日元的急剧升值、进口货物价格急剧上涨、零售物价比1994年上半年有所上涨,但其后随着日元升值幅度下调,到1995年底,零售物价的上涨趋势便趋于平稳;1995年全年保持了3.7%的持续低幅上涨。
台湾的国际经常收支盈余额由于贸易收支顺差额的缩小和劳务收支、资金转移收支的逆差额的扩大从1992年以后便逐步缩小。1995年,贸易收支顺差虽然稍有增大,但由于外藉劳工汇出汇款增多导致资金转移逆差额扩大,国际经常收支盈余额在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均有所减少。1994年的国际经常收支盈余额为61亿美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2.5%)、1995年下降为50亿美元(1.9%)。1993年以后不断持续增大的外汇储备额在1995年6月达到峰值1000亿美元之后,1995年下半年以后便逐步趋于减少,到1995年底减到903亿美元。
汇率、金融与财政的动向
[汇率]
台湾的外汇汇率制度于1982年从固定汇率制度改为有管制的变动汇率制度,1989年4月以后实施浮动汇率制度。1995年新台币对美元的汇率由于日元升值、美元贬值与海外投资资金对台湾股票市场的流入等原因,1995年上半年(以1995年6月底与1995年1月底相比)上涨了1.7%,有小幅度的增值,但1995年下半年以后,由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恶化,受到了强大的贬值压力,新台币对美元的汇率下降了5.3%(1995年12月底与1995年6月底的对比)。台湾货币管理当局为了防止台币的贬值,对金融市场加以干预,对进行金融投机活动的金融机构实施吊销营业执照的政策。另一方面,台币对日元的汇率于1994年底(与1993年底对比)大幅度贬值了7.1%之后,1995年下半年由于日元升值幅度下调,1995年底(与1994年底对比)的贬值幅度缩小到0.5%。从进入90年代以后的总体趋势看,台币的实际汇率是趋于下降的。
[金融]
货币供应量在1994年增长13%之后,1995年出现了较低的增长率8.5%。特别是在1995年中期以后,由于内需增长趋势势头疲软,货币供应量的增势也相应地减弱了,继续保持一位数的增长率。台湾货币管理当局为了稳定物价上涨率,于1995年7月以后两次降低官定利率(从5.8%下降到5.25%)、三次降低存款预备金(8月、9月、11月三次)。长期利率在1993年中期以后虽然已经有所下降,但1995年又开始有所上升,之后便持续处于停滞状态。
台湾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从1994年到1995年上半年持续坚挺上涨,1995年年中以后由于中国大陆的多次军事演习,股价急剧下跌。1995年12月台湾当局宣布提高海外投资限额,放宽了对外汇款的限制,企图搞活处于疲软的股票市场,但股票价格并未见回升。进入1996年以后,台湾当局于1996年3月实行了由官民合作设立“股票市场稳定基金”,解除对海外私人投资商对台湾股票投资的限制等政策,制止了股市价格的下跌。3月“总统选举”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有望改善,股市价格趋于回升。
[财政]
1989年度(财政年度,从7月到翌年6月)以后,台湾的财政收支由于积极进行公共投资导致财政支出增大,从而出现持续的巨额赤字。1993年度的赤字额为157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2%)、1994年度为169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9%)。
1996年、1997年的经济发展预测
1995年下半年以后由于政治、金融形势不稳定导致增势疲软的民间消费支出随着1996年3月“总统选举”以后台湾与中国大陆紧张关系的缓和而稍趋回升,民间投资额(以基础金融、电气机器为中心)也出现了较高的增长率。为此,自1995年下半年起的经济增长减速趋势已经初步被煞住,预计1996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回升,经济景气局势会有所扩大。1996年的出口贸易预计将会继续1995年的增长趋势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贸易收支顺差额将趋增大,物价也将由于服务价格和食品价格的稳定而比1995年稍有下降。
在经济增长趋势的预测方面,台湾的官方预测数字为:1996年6.2%;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数字为:1996年6.4%、1997年6.3%;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民间企业界、学术界与官方的经济合作组织)的预测数字为:1996年6.6%、1997年6.7%。
贸易、直接资本投资的动向
[贸易]
台湾的贸易收支自1976年以来一直保持着顺差,但自80年代后半期起,顺差额便逐年趋于缩小。1995年的贸易收支顺差额为81.2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7%)、比1994年的77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9%),虽然有所增加,但对比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却有所下降。出口贸易额的增长趋势在从1994年下半年起到1995年上半年期间有所增强(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出口贸易额的增长)。1995年下半年,由于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恶化,对香港的出口贸易(即对中国大陆的间接出口贸易)的增长趋势稍有疲软,但就1995年全年看,在1994年增长9.4%之后,1995年仍增长20.3%,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进口贸易持续了坚挺的增长趋势,在1994年增长10.4%之后,1995年又增长了21.4%。
第二表 台湾对外贸易的贸易方向(1995)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行政院”《进出口贸易统计》的资料编制。
[直接资本投资]
来自海外的对台湾的直接资本投资额(根据台湾方面的统计资料,美元、批准投资额)由于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等台湾投资环境的恶化,以1989年为峰值,其后便不断趋于减少,但1994年由于来自日本的投资趋向活跃而有了34.4%的大幅度增长。1995年也由于来自日本、美国的对台湾电子工业部门、金融与服务业部门的大型投资而有了急剧的增长(增长79.4%),1995年的外资批准投资额创下了台湾的最高历史记录。就1995年台湾外资投资的来源看,第一位是美国,占外资投资总额的一半左右,其次依序为日本与欧洲共同体。
台湾的对外直接资本投资从80年代末期开始不断趋于活跃,对美国的投资以金融业、保险业、电子工业、电气机器工业部门为中心,进入90年代以后,对中国大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间接投资额急剧增长。但是,进入1995年以后,由于受到1994年所宣布的“南向政策”(抑制对中国大陆的投资,鼓励对东盟地区的投资)的影响,对中国大陆的间接投资额的增势开始趋于疲软,代之而起的是对东盟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投资趋于急剧增长。
[日本与台湾的贸易与直接资本投资]
根据日本与台湾的贸易额(根据日本大藏省的统计数字,美元,海关通关数字)看,日本对台湾的出口贸易额在1985年以后一直持续增长,日本来自台湾的进口贸易额自1990年以后增势便趋于疲软。1995年由于上半年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来自台湾的进口贸易额比1994年增长33.6%,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贸易收支仍由日本方面持有146亿美元的巨额顺差额。日本对台湾的主要出口商品项目为机械、机器、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等。台湾对世界市场出口的主要商品项目、电气机器、电子产品,其部件和生产设备绝大部分要依靠从日本进口。另一方面,日本从台湾进口的主要商品项目是食品、纤维织品、机械、机器等。
日本对台湾的直接资本投资额(根据日本大藏省的统计数字,申报投资数字)从1990年以后由于对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投资减少而趋于减少,但1994年以后却由于对台湾的商业、服务业和以电子工业部门为中心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部门的投资加速增大而恢复回升,1995年度上半年度日本对台湾的直接资本投资额比1994年度上半年度增长了113.5%,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国际经常收支盈余额趋向减少
由于出口贸易额的高速增长,台湾的经济持续取得了高速增长水平:70年代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0.2%、80年代8.0%(台湾的出口贸易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50%左右);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经常收支盈余额趋于缩小,台湾经济不得不从出口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90年代上半期,台湾的经济增长率降为6.3%,跟以往相比,已是转向缓慢增长。以往依靠高速经济增长来赶上先进国家,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其经济增长率也必然地要趋向缓慢。
[对美国的贸易收支顺差大幅度缩小]
台湾的国际经常收支从70年代后半期起转为持续顺差的基本趋势以后,直到80年后半期由于其贸易收支顺差额迅速扩大,国际经常收支顺差额也有大幅度的扩大。在80年代期间的东亚地区中,台湾是除了日本之外的唯一持有巨额国际经常收支顺差额的地区;特别是1986年的国际经常收支顺差额竟达到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的极高水平。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台湾的国际经常收支顺差额便明显地趋于减少了,1994年减少到只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5%。此外,台湾的外汇储备额在80年后半期以后趋于大幅度增大,1991—92年竟超过日本而居于世界首位(其后又转为仅次于日本居第二位);1994年底台湾的外汇储备额为924亿美元,相当于一年的商品进口额。
台湾的国际经常收支顺差趋于缩小的原因有:(1)民间投资的扩大(从1985年的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7%增大到1994的23.8%);(2)民间储蓄额的减少(从1985年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3.6%减少到1994年的26.5%);为此国内储蓄与投资间的差额发生了变化(储蓄额的超过额趋于减少)。在这样的形势下,特别又加上贸易收支顺差额(主要是对美国的贸易收支顺差额)的大幅缩小,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台湾便不断地受到了美国要求削减其对美贸易收支顺差额的压力。1987年以后,台币对美元的汇率比值在美国的压力下,政策性地进行了大幅度升值(1989年转为采取浮动汇率制度),1995年底台币对美元的汇率比值比台币最低值时的1983年底上涨了51.8%。台湾对美国的贸易收支顺差额在80年代末期以后也随之逐年减少(从1987年的160亿美元减少到1994年的65亿美元)。另一方面,从1988年起,台湾对东亚地区的贸易收支顺差额虽然已有扩大,但数额并不大,不足以填补对美国贸易收支顺差额的缩小部分(1994年台湾对东盟的贸易收支顺差额为13亿美元);此外,对日本的贸易收支逆差额却逐年趋于扩大(从1987年的98亿美元扩大到1994年的146亿美元);为此,台湾的贸易收支顺差总额处于减少趋势(从1987年的187亿美元减少到1994年的81亿美元)。
[从外需主导型的高经济增长转向内需主导型的中速增长]
从80年代后半期以后台湾经济景气的变动动向看,1986—87年,以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为背景,连续两年高速经济增长(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1986年以后由于实施了金融紧缩政策,加上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停滞和1989年中国大陆“天安门事件”的影响所导致的对中国大陆间接出口贸易的剧减,1989年的经济增长率降为8.2%,1990年进一步降至5.4%。1991年以后,由于民间消费需求的坚挺增长,根据经济建设计划的社会基础设施等公共投资的活跃,台湾的经济增长从以往的外需主导型转变为内需主导型并缓慢地取得回升,经济增长率稳定于6%上下。物价则由于自80年代后半期以后台币对美元的升值等原因总的趋向于下降。零售物价上涨率在80年代前半期为年平均7.9%,后半期年平均1.3%,90年代前半期年平均3.8%。
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关系
1995年下半年起,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政治关系趋于紧张,经济交流暂时受到影响而有了大幅度的倒退。但是台湾拥有雄厚的资金与技术,中国大陆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双方有很大的互补优势,加上以往已经发展起来的紧密的经济依存关系,将会对抑制双方的政治的、军事的对立起到重大的作用。
[台湾经由香港扩大对中国大陆的出口贸易]
目前,台湾对中国大陆的间接出口除了一部分高科技产品外均可出口。另一方面,来自中国大陆的间接进口则只有经台湾“经济部”许可的商品项目才得以进口。过去只许可进口农业原料、工业原料,以后逐步扩大到许可进口半制品,许可进口的商品项目从1989年度的90项增加到1994年度的2151项,但工艺制品仍未许可进口。就80年代以后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间接贸易发展情况看,由于台湾方面对在中国大陆(福建省等地)投资的台资企业的出口额扩大,台湾方面持有巨额的出超。但今后由于台湾方面不断增加许可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商品项目,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巨额出超额预计将会趋于缩小。
从台湾对中国大陆的间接出口贸易额(美元、名义价格)的增长变动向看,1991年以后有30—40%的大幅度年增长率;之后1994年仅增长15.1%(比1993年),增长速度趋于减缓。此外,1994年台湾对中国大陆的间接出口贸易额占台湾的商品出口总额的15.2%,主要的间接出口商品项目,纤维及纤维织品占30%(居首位比重),其次便是在中国大陆进行投资的台资企业所进口的生产设备与原材料(电子部件、塑胶原料等)。台湾对中国大陆的间接出口贸易额中,经由香港间接出口额约占60%左右。另一方面,来自中国大陆的间接进口贸易额,从金额看虽然还不大(1994年仅占台湾商品进口总额的2.2%),但增长率却很高(1994年比1993年增长83%),主要的进口商品项目为煤炭、棉纱等。
[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投资]
台湾企业对中国大陆的资本投资从80年代初开始是以非公开的方式进行的,进而因台湾当局于1987年开放台湾民众回中国大陆探亲、访问,从而促进了台湾对中国大陆资本投资的活跃化。1990年10月台湾公布了《对大陆间接资本投资、技术合作管理办法》,正式认可了台湾投资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但限于经由第三地区的间接投资方式);1993年11月,台湾方面许可不满100万美元的投资额可以经由第三地区汇往中国大陆投资。
就台湾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发展趋势看,90年代初大半投资于邻近的福建省,1994年以后则主要投向上海市(特别是上海的浦东开发区)。就投资的领域看,以电子、机器、食品、机械、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与不动产居多(不动产的投资在1992—93年期间有了急剧增长,但其后便趋向减少)。根据台湾的重要报纸《经济日报》于1995年9月所进行的对台湾大型企业与经营业绩良好企业(共1384家)的有关对中国大陆投资情况的征询调查资料,目前已在中国大陆进行投资的企业占37%,在尚未进行投资的企业中也有28%准备到中国大陆投资。它们到中国大陆投资的主要诱因是:(1)劳动力充裕;(2)经营成本低;(3)语言与文化相通;等。此外,这些接受调查的企业在以往的主要投资对象地(中国除外)为:美国(占36%)、香港(占25%);它们今后计划投资的主要对象地(中国大陆除外)为:越南(占45%)、马来西亚(占21%)、美国(占20%)。
[有可能实现“三通”吗?]
中国大陆方面强调政治与经济分离原则,表示将继续促进引进台湾企业的资本投资、扩大贸易。在引进台湾投资方面,中国大陆方面希望台湾企业资本投资投向经济开发落后的内陆地区。1994年,内陆的四川省设立了台商投资区。
另一方面,台湾方面则担心台湾企业的海外投资过份集中于中国大陆,1994年提出了“南向政策”,促进台湾资本向东南亚地区投资。近年来,中国大陆的投资环境趋于恶化(生产成本上涨),1995年6月中国大陆方面公布了中国大陆的外资投资产业导向政策(今后,中国政府将限制对不动产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鼓励向社会基础设施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为此,今后台湾企业对中国大陆的投资的平均投资规模将趋于大型化,但对不动产产业的投资将趋于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投资将从中国转移到越南等其他地区。
从1995年下半年到1996年上半年这段期间,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政治关系趋于紧张。在这样的形势下,双方对今后经济关系的发展显然有着微妙的差异。中国大陆方面希望在政治与经济分离的原则下继续促进双方的经济关系,使之日趋紧密化;而台湾方面则对中国大陆的经济环境与政治状况的变化十分敏感,认为政治与经济的分离仍需有一定的限度。
1996年3月,台湾“总统选举”之后,双方的紧张气氛有所和缓,已出现走向谈判和解的可能性,加上以往的投资、经济关系的紧密化,将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政治的对立长期化,但回避经济关系的恶化。
今后,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经济关系要有显著的发展,就得实现“三通”,面对一直强烈要求实现“三通”的中国大陆,台湾方面在“总统选举”后紧张气氛趋于和缓的动向中,并不想很快实现“三通”,而是希望进行逐步的对话。希望很快实现“三通”看来是不现实的。但台湾方面于1995年1月公布了“亚太营运中心建设计划”,计划中透露:为了推行该计划,需要放宽各方面的限制,其中包括了“阶段性地放宽对中国大陆的间接贸易、间接投资的限制”。该计划中提出了在台湾高雄港设立“境外海运中心”的设想,台湾政府同意在近期的将来(具体时间未定)可以在“货物不输入台湾(不通关、不入境)的前提”下,容许中国大陆的轮船在高雄港靠岸。
标签:经济增长率论文; 台湾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亚洲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