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要突出学科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本质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化学的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课时数也比原来减少,这对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跨度,许多学生感到“化学难学”,成绩明显下降。不少高中化学教师也反映高一新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差距很大。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按照高一新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化学衔接呢?
一、找准知识内容方面的衔接点
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内容的衔接,需要教师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真研究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用好教材,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两个学段在内容和要求方面的差异,找准知识内容方面的衔接点,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对高中化学教学而言,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
1.需要补充的知识
指初中化学出现过但不作要求而高中化学中没有出现但作要求的部分。如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酸、碱、盐、氧化物的通性;酸和酸性物质、碱和碱性物质的区别与联系;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同素异形现象及同素异形体等。这部分知识可采用集中和穿插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来加以补充。
2.需要分步提高和深化的知识
例如,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只学过的实验室制法,分别介绍了其反应原理、仪器装置的使用等内容。而高一化学则要求学生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归纳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有关化学计算,《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将摩尔用于简单的计算”,这一点令高一学生很“头疼”。原因在于,学生不能将初中阶段所学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与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与高中阶段的摩尔质量相联系。这一过程宜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和深化。
二、逐渐贴近化学学科本质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关键。初中化学教学以实践或实验的直观教学为主,教师例证多、点拨多、演练多,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多,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少。为了能顺利开展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工作,教师应在通览教材、把握课标的同时,深入研究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留旧创新,实现初高中教学方法过渡
所谓“留旧”就是保留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免在高中教学中出现急转弯,使学生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节奏。教师应逐渐从简单、直观的教学方法向较深、较难的化学原理教学过渡。
当然,“留旧”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比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从初中学习CuO与反应的“得氧、失氧”这一狭义的概念引入,要求学生标出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后,教师可以明确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以前所学概念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离(或偏向)来认识氧化—还原的本质。这样,在使知识结构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延伸。
2.以开放的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主动探索、思考、研究,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善于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指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场所和时间的安排上,除了要用足、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外,还要关注课外、校外、家庭乃至社区等活动基地,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互补;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化学实验这一重要载体外,还可以是家庭小实验、口头交流与讨论、调查与研究、书面表达与成果展示等;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除了学生个体的探究活动外,还可以是小组合作式探究、导师指导式探究等。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中的引领作用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发展的生命源泉,在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治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提高教学实效性。
实际上,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地通过演示实验来训练某一项实验技能、验证某个化学知识,而是将实验融入整个化学课程的始终,体现了更强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和综合性。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师讲生听”、“师演生看”的实验教学方式,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科学探究情境,以此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观察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假设→分析问题或现象→解决或解释问题,有效地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这既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本义,也是化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大部分初中学生习惯于“完成任务”,尚未完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总结规律、掌握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方法。
1.采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的注意点
初中化学侧重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和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确,高中除了要知道“是什么”外,还要弄清“为什么”和“有多少”;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熟悉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要求形象思维外,还要通过抽象化、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初中化学知识量小,没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通过机械记忆取得高分;而高中化学内容繁多,比较抽象,除了要掌握物质的特性,还要寻找物质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找到内在规律,形成知识的立体网络。
2.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化学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将知识传授与学法指导有机融合,使学生掌握一套较为完整的学习常规。如,新授课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如何抓住听课重点、如何科学笔记、如何及时巩固;实验课指导学生怎样把握实验目的、怎样弄清实验原理、怎样观察实验现象、怎样设计实验方案;讲评课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分析对比、探索规律、求同求异;复习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查漏补缺、巩固双基、形成网络,等等。
3.定期进行学习方法交流
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品质。高一是新学段的开始,一方面学生相互不太熟悉,另一方面好胜心都比较强。化学教师要建立起定期交流学习方法的平台,让学生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交流的形式可采取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典型引路、结对帮扶、作业展览、试卷评析等。
4.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高中化学难度增大,加之部分内容十分抽象,学生会对高中化学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越学越没有兴趣。面对这一问题,高中化学教师要辅以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将化学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不再是为了学化学而学化学,不仅是为了考试而学化学,而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有用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