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基层的班主任。在多年的教育中,我发现班主任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问题生”的教育和转化。“问题生”主要存在思想消极、行为习惯差、学习较困难等问题。他们的表现往往还影响到班级其他学生的发展。若不及时教育和转化,将会对其本人和班集体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班级里每个“问题生”都有着问题形成的独特原因和不同的经历,把握好这些问题的形成过程才有可能在教育和转化中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每接手一批新生,每当学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我都要尽最快的速度,抓住时机和学生或者家长进行零距离接触,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生性格。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 “问题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一: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问题生一般在学习和行为上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善于发现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是转化问题生的良好契机。我们班小超同学,刚开学时学习成绩中下游,平时沉默寡言,对集体和同学漠不关心,上课经常睡觉或者发呆。经过走访了解到小超父母刚刚离婚,母亲是家庭主妇,没有工作,平时比较懒散,生活主要依靠小超姥姥和姥爷的资助。父亲工作很忙,和孩子的交流特别少。父母离婚后,小超跟着妈妈,但妈妈管不了小超。小超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上网,作业都是边上网边做的,可想而知质量很差。晚上很少在十点前睡觉,早上六点就起来玩。如果妈妈不给手机,小超就躺在地上不起来。妈妈对儿子的表现无能为力。
知道了小超的家庭情况,我非常同情小超,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帮扶小超解决问题。首先,我和小超的父母沟通,希望妈妈能够改变自己懒散的习惯,找份工作,积极乐观,给孩子以正能量。希望爸爸能够抽出时间来陪小超吃顿饭,散散步,和儿子一起出去玩,让小超感受到父母就算离婚了,但父母对他的爱依然存在。其次,我多次找孩子谈心,鼓励他戒除网瘾,好好学习。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效果并不明显。他每次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几次甚至还被我说得流了泪,也多次保证不再上网。但不到两天,他就“原形毕露”。
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微机老师那听说小超的微机学的特别棒,在课堂上是微机老师的“小帮手”。课堂上帮助老师辅导微机薄弱的学生。下课后其他学生走了,小超主动留下打扫微机室的卫生,摆好凳子再回教室。我眼前一亮,这正是小超值得表扬的闪光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让微机老师拍下了小超帮助同学学习微机和打扫卫生的照片,发到了班级群里进行了表扬。很多家长都点了赞。然后又在班级表扬,鼓励同学们向小超学习。同学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小超。我发现小超的脸红了,眼亮了,脸上的表情也生动了。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关注小超,有一点进步和闪光点我就会表扬,并且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报考微机专业的大学,给孩子树立了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一段时间之后,小超在学习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班级内也有人缘了,班级活动也积极参与了,网瘾也慢慢地戒除了。
闪光点的出现,正是转化后进生的良好契机,应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激发他们的潜在动力,满足他们渴望被尊重的心理需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及时发现和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可以让学生找到存在感,增强自信心,拥有安全感,创造成就感。
案例二:
在新课程改革下,“问题生”的转化工作是艰巨而又漫长的。要做好转化“问题生”的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必须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历程,亦非靠个人单枪匹马所能成功的,而要靠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的合力。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问题生”,关心“问题生”。
我们班小雨长得比较瘦小,但却是我们班“最好战”的孩子。经常拿小刀威胁其他学生。经过走访发现他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他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只注重对他的物质保证,让他吃饱、穿暖,对于他的教育却几乎为零。这个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学习习惯太差,养成散漫的性格,自尊心太强,特别敏感冲动,经常因为一件小事就和其他学生动手打架。在一次班级调查中,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老师,小雨有一次告诉我,说他长得矮,怕别人欺负他,所以他就经常拿刀威胁别人。”原来,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心理,是心理上的自卑和安全感的缺失引发的问题。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小雨的特殊情况,我在班级多次强调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能恃强凌弱。对于小雨,我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和他交朋友,主动关心爱护他,安抚他脆弱的心灵,告诉小雨在想动手打架之前给自己一分钟的缓冲时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力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做他的同桌,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让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一段时间后,我惊喜得发现同学们对小雨的评价越来越好。打架的现象逐渐减少了。小雨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也越来越强,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问题生”是班上的特殊群体,是在学习过程中因学校内外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既有其自身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外部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影响。每一个“问题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问题生”并不是一块石头、一块钢铁,如果学校和教师能最大限度地给予“问题生”时间、空间上的宽容,他们也会逐渐被我们这种细致入微的教育感动和融化。
论文作者:曲文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1
标签:学生论文; 闪光点论文; 班级论文; 微机论文; 小雨论文; 自己的论文; 父母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