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现代化看对外开放_国家经济论文

从中国现代化看对外开放_国家经济论文

中国现代化视角下的向西开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向西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13)05-0014-07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现代化战略的引领下保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稳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进入21世纪以来,在胜利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的基础上,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途。当前,我国的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现代化进程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东方古老大国的进步与崛起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赞叹。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走出了不平凡的历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在不断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同时,把加快对外开放作为各项事业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按照我国的地理特质和经济规律,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我国的对外开放从东部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继而扩展到沿江开放和延边开放,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逐步重视内陆地区的开放,开放的层次和范围不断扩大,格局不断完善,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我国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18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5.7亿美元,分别比1999年提高了10倍左右①。

然而与此同时,因为种种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仍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向西开放水平仍然远落后于沿海开放水平。我国的对外开放总体上呈现“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状况。2011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分别只占全国约10%和5%;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边疆地区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速仅为沿海地区的50%左右②。

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变动,国内发展方式面临重要转变的宏观背景下,向西开放成为了我国进一步融入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世界分工的必然选择。诚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向西开放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进一步提升沿海地区向东开放的同时,把西部地区、内陆地区的向西开放作为拓展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新抓手、新机遇。

一、向西开放: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中亚地区是影响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重要枢纽,向西开放面临宝贵外部机遇

从地缘来看,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向西开放面对的首要对象和重要阵地是中亚地区。无论自古以来还是在当今世界,中亚国家都有着事关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从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来看,中亚国家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位置。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经发出预言,认为谁统治了中亚,谁就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控制全世界。中亚是亚欧大陆的中心,自古中亚就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

中亚国家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承担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现在独立后的中亚各国已被重新定位于“欧亚桥梁”,这也是各国实现资源富国战略最理想的对外经贸通道,复兴这条古“丝绸之路”日渐为欧亚国家所重视。今天的中亚国家是充满商机、潜力巨大的市场,为我国的向西开放提供了丰富的互补合作和双赢题材。

首先,中亚国家资源丰富,经贸合作潜力大。中亚五国面积总和为4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面积的41.7%,比中国西北五省区面积还要大,可是人口并不多,只有5500万,相当于中国人口的12%,约占中国西北五省区人口的1/2。中亚国家不仅地大,而且物博。广大的土地资源适于农牧业发展,是粮食、棉花、畜产品的重要产区。中亚五国还蕴藏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资源。现已探明可采石油储量约为30亿—40亿吨,地质储量百亿吨以上;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0多万亿立方米,地质储量为25万亿—30万亿立方米。煤的储量也很大,其中,哈萨克斯坦石化能源贮量达269亿吨油当量;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石化能源贮量分别达3.3亿吨油当量和4.14亿吨油当量;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石化能源贮量分别为5.9亿和51亿吨油当量。该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铜、铅、钟、钨、铝、锑、汞、铀、金、银等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贵金属以及铁、铬、锰等黑色金属。许多矿种储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例如,哈萨克斯坦的锰和镑的储量占世界第三位,铁矿石储量占第八位,钨的储量占第一位。乌兹别克斯坦的黄金储量占世界第四位。在非金属矿产资源中,该地区的钾盐和黄磷储量很大③。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储量已无法满足能源需求。目前,中国石油消费主要依赖于中东供给,马六甲海峡是惟一的运输通道。而马六甲海峡不仅交通拥挤、过货速度慢,而且易受到外来力量的制约,不定因素难以掌控,加上我国海上运输主要依靠外资货轮,这些不利因素会对我国能源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中亚地区能源储量丰富,被誉为“第二个中东”,中亚与中东、俄罗斯并称为世界三大产油基地。而且中亚能源还处于起初大规模开采阶段,能源发展潜力非常大。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中亚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持久的动力,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潜在可利用资源。

从上述中亚五国拥有的优势资源来看,中国所缺少或中长期不能满足需要的石油、天然气、铁、铜、金、银、铀、铬、铁、金刚石、天然碱等,在中亚五国绝大部分都存在,有多种资源储量相当丰富。考虑到中亚五国离中国很近,亚欧第二大陆桥基本上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因此,仅从补充中国资源不足的角度出发,中亚五国对中国实现发展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中亚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市场潜力巨大,与我国互补优势明显。2012年,哈萨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5%。土库曼斯坦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90亿美元,同比增长11%;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为483亿美元,同比增长8.2%;塔吉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为20.7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古尔吉斯斯坦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3亿美元,同比增长7.1%。中亚国家经济增幅远高于世界同期2.3%的经济增长速度,充分显示了其经济发展的活力④。当前,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已远超前苏联时期,农业、轻重工业、铁路、公路、信息等领域也有较大的发展。

中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之作为巨大消费市场的潜力进一步显现。2012年,中亚五国与中国的贸易额达到459.4亿美元,比中国与其建交之初的1992年增幅达百倍之多⑤。尤其是,中亚国家纺织服装、鞋帽、建材机电、日用品、食品等工业相对落后,并对这些商品需求量大。

很显然,相对富足的中亚经济,对中国的向西开放必然会带来更大红利。中国西部地区需要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来发展经贸合作,在这方面,中亚国家是首选对象。中亚国家5500万人口本身是个大市场,更主要的是中亚国家是中国走向欧洲和西亚的必经之路,通过向西开放推动西部大开发,中亚国家能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中亚国家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投资环境逐步改善。近年来中亚各国在深化改革,健全市场机制方面都迈出了重要步伐,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当前,中亚国家的通讯、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逐步为其融入世界经济奠定了基础。并且,美欧日俄等大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加大对中亚五国的投资力度,这必将进一步改善中亚的投资环境,并增加该地区对外资的吸纳能力,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2.向西开放有利于新疆和西北地区跨越式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要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经济状况,采取了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经济增长的速度,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非均衡发展战略也极大地拉大了中国东部地区和其他地区,尤其是与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

无论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看还是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看,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兼顾”公平的“效率优先”、“非均衡发展”应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只有在特定历史阶段才是合理的,对区域公平重视不足的“非均衡发展”不能贯穿历史的始终,否则将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地区差距拉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加速态势来看,对外开放的规模及其程度是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利用沿海开放的优势大力引进外资技术,极大地推进了地区发展,而西部地区远离海洋,远离东部开放的前沿地带,西部地区的向西开放一直处于落后和缓慢的状态。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竞争的经济。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放迟缓、半掩关闭的西部国门可能会使西部失去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⑥。向西开放是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与战略西移的物质保证。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为邻,同时在国家安全中,西部既是中国的边疆也是战略的腹地。在新世纪,我国亟待加强同中亚等地区的政治经济合作,西部地区正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因此,通过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发挥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扬长避短,增强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实力。这对于巩固我国战略腹地,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铺就了多元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坦途。今日,我国的向西开放必将掀开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3.向西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地完善开放格局,丰富开放内容,提升开放水平。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改革和开放这两大支点中,当前改革方面已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而开放方面我们也需要进入到全方位开放的新阶段,这就要求在以前主要重视依靠海洋东向开放的基础上,大力推动面向陆地的向西开放。

实际上,向西开放是我国全方位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以兴办经济特区为突破口,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我国的沿海、沿江对外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是一个陆路大国,西部内陆地区面积广大,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向西开放成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尤其在大开放、大合作的“全球治理”中,代表新兴经济体的“金砖四国”的国际地位越发凸显,我国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国际话语权越来越多,这为我国实施包括向西开放的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战略机遇期,也提出了最为迫切的战略要求。

我国对外开放战略需要全方位、多向度的实施,而向西开放和沿海开放正应当成为对外开放总战略的“两翼”并驾齐驱。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环境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多边、双边经济贸易合作不断展开,各国对外开放度和依存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但向西开放程度远远滞后于沿海开放程度,推进向西开放的政策和体制也有待完善。

面对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以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思维,在新时期把向西开放推向新阶段。可以说,向西开放将会把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大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继而逐步形成“海陆同开,东西互济,南北共兴”的开放格局。

二、向西开放战略的基本目标

1.寻求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中国现代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态势下,各国的现代化发展正越来越多依赖于扩大开放作为内生动力。在这样一个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实施向西开放战略,就是要加强与我国陆路接壤的中亚,乃至向西延伸到西亚、中东和欧洲的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进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组合,改善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便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推动中国进一步实现现代化,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从而多方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促进现代化进程可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在向西开放中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我国西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桥的重要位置,周围面对的是经济蓬勃发展的中亚地区,这些国家有着强烈的与我国加强经济联系,享受互惠发展红利的愿望。大力实施“向西开放”战略,将显著深化这些国家与我国在经贸、科技等方面的合作,继而在我国西部周边地区建立起地、域广袤、惠及多国的经济增长极。

其次,在向西开放中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我们党站在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高度而提出的一项战略。如何与时俱进,不断推进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向西开放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国家相继批准设立了新疆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并鼓励这些地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风气之先,开拓向西开放的新局面。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资金筹集,除依靠中央投入和东部支持外,引进外资也是一条出路。经济回升很快的哈萨克斯坦已经有向国外投资的能力和实践,并且已经表现出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投资的兴趣。

再次,在向西开放中不断强化对外开放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开放的观念不是在理论中抽象而来的,而是来自于开放实践,新的开放实践必然会带动新的开放精神和意识,必然会进一步促发人们思考开放的时代价值,思考开放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2.以动态开放构筑国家安全之门,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环境。

安定和谐的环境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向西开放的目标之一就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实施向西开放,在促进边疆经济发展的同时巩固我国社会和谐、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向西开放会进一步巩固多年形成的睦邻友好地带。中国与中亚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形成“睦邻友好带”,对中国西北部地区的稳定和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实现我国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安全。这既是我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任务,也是向西开放的重要目标。

其次,向西开放将打造我国西部安全屏障,有效抵御“三股势力”。我国西部周边地区面临着较为复杂的政治安全环境和潜在安全威胁。通过向西开放,我国需要在发挥自身大国影响力的同时,有效应对“三股势力”的威胁,有效消弭霸权主义国家在亚欧大陆对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为我国西部的发展提供安全屏障,确保周边地区战略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向西开放要能够优化中国能源外交战略的布局,增加周边地区的油气资源供应。对于处于现代化进程关键时期的我国而言,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当前我国能源战略的重点主要在中东海湾地区,并依赖于海上运输,特别是过于依赖马六甲海峡这一“生命”通道。鉴于西亚、北非、中东地区频频动荡的政治安全环境,我国有必要适时适当调整能源战略的外交布局。譬如,环里海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能源资源,我国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地区的资源,以规避单一能源战略的潜在风险,而向西开放则有必要为这一战略性调整提供重要条件。

3.对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促进中亚和平与世界稳定。

在当今多变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特别是受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影响,人类迫切需要全球范围内扩大合作的努力。从这一视角出发,通过向西开放,我国与周边国家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机遇与挑战,从而为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作出贡献,也应当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长远目标之一。

第一,向西开放应当促进中亚的稳定与发展。通过向西开放,中亚国家将在与我国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经济得到发展,民生得以改善,国家安全进一步巩固,从而对世界的稳定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向西开放应当为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优化提供重要支撑。随着向西开放战略的推进,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金砖国家,以及包括中亚五国在内的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将能够在国际组织制度层面形成新兴国家联合体和新兴国家战略合作平台,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并且,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促进相关国家的发展与振兴,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优化。

第三,向西开放应当使传统的“丝绸之路”再显活力,将中国丝绸之路所表达的和平发展愿景变成现实。实施“向西开放”,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再造现代“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不仅可以重新强化我国作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陆路板块的战略重要性,而且会在经济和文化层面把我国和亚欧大陆,甚至非洲大陆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三、进一步推进向西开放的策略与路径

要把向西开放放在世界经济社会变迁的大格局中,放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具体环境中,深入研究向西开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政府、学界、企业和民间组织的智慧整合,形成促进向西开放的协同创新体。

1.以增强经济交往便利化为目标。不断提升向西开放的经济效益。

第一,创新政策与法规环境,完善市场开放体系。政策体系与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推进向西开放的根本保障。东部地区多年来对外开放的经验表明,国家对于沿海地区的政策倾斜对于开放事业的推进关重要。因此,首先应当进一步放开我国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权限,要在总结我国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开放区的设立与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在西部设立向西开放的重点区域并允许其先行先试,以改革创新的勇气进行制度创新。要鼓励新疆等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建立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创造吸引产业集聚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增强其经济竞争力。要建立与向西开放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规范的市场氛围,引导市场要素合理高效流动,破除行政壁垒,提高企业活力。同时,在向西开放的前沿地区也要建立各方协商对话机制,促使各地区的经济联动与协调发展。

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与中亚能源合作。对外开放要拓展,基础设施应先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是进一步推进向西开放的必要物质条件。当前国家应当着力支持新疆等向西开放前沿阵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相关规划与投入,尤其是在交通、通信、水电等方面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从而为向西开放提供硬件支撑。同时,向西开放本身也应当吸引相关的国际投资,这就需要中国与周边国家加大合作的力度,如加快中吉乌铁路和中巴铁路的建设进度,积极与有关国家规划中俄蒙哈阿尔泰山区域交通等⑦,通过这一系列工程,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也将为相关国家的发展助力,从而实现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

第三,加强边贸口岸建设,建立自由贸易区,为向西开放提供便利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边贸的发展和边境口岸的建设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关系着我国边境地区的民族发展和扶贫兴边等重大问题。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的情况下,中央应当根据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放战略的实际需求,统一部署与规划,加大对西部边境地区边贸发展和口岸建设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边境口岸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长期增长。要加强外贸发展和口岸仓储物流建设。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要在资金、政策和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重点口岸、重点仓储企业的通关储货能力。要建立自由贸易区,努力把新疆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桥头堡经济区。

第四,大力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并进战略。一方面,必须放宽出入境人员的限制,简化出入境手续,为企业“走出去”到中亚国家开展来料加工、境外投资、境外开拓市场提供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放宽中国市场准入的限制,鼓励国内外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参与我国西部的开发建设,允许外商在中国西部投资兴办金融和商零售等“三资”产业。只有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中国经济与中亚国家经济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2.以增强政治伦理互信为基础,打造中亚稳定安全地带。

第一,巩固与发展同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增进政治互信。从地缘政治上看,中亚国家面临着较为复杂政治安全形势,近年来也成为各大国纷纷关注的对象。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要在与周边国家政治外交交往中,进一步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尊重周边国家的主权,与中亚国家应加强和扩展高层互访,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与中亚在各领域沟通与磋商的政治机制,在互信的基础上加强战略合作。

第二,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加强与中亚地区的安全合作,合力打击恐怖主义,探索应对非传统安全协调机制,强力打击“三股势力”。要建立目标统一、相互协调的合作机制,反应迅速、整治有效的应急机制,全面完整、操作便利的信息共享机制,牢牢构筑中亚安全稳定带。

第三,广泛拓展公共外交,丰富周边和谐稳定的内容。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有着天然的民族文化联系,这既有利于双方经贸上的沟通互动,也有利于在有效引导的基础上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要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增强两国人民的政治包容、理解与互信。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还可以考虑成立国际非政府组织,推动我国和谐世界理念在相关地区的影响力。

3.再造丝绸之路的文化辉煌,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

第一,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属性为纽带,建立高层次的文化合作与交流机制。可以考虑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官方文化部门保持现有交流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定期会晤与磋商制度,适时举办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论坛,并以此为契机使双方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优势。在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双方应当合理设置双边文化交流部门,从理论上对双方的文化合作给予帮助和指导。

第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双方文化交流政策。在向西开放中加大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力度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一方面,在政策导向上,政府应支持和帮助我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各类有特色、见成效、实质性的文化合作项目,并鼓励一些民间文化交流团体的设立和正常活动;另一方面,政府应当促进双方的学者、官员、企业家等加强互访,开展合作研究项目,从而在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双方的文化软实力。

第三,有效提升中国文化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华夏文明的精髓和底蕴不仅是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长久推动力,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宝贵财富。唯有强化中华文化在中亚的影响力,双方的文化交流才有不竭动力。这需要我们多管齐下,充分挖掘与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面向中亚市场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中国文化品牌;需要创造出一批体现中国文化感染力的文艺节目、图书音像、书画作品,让中亚地区百姓喜闻乐见;需要加强汉语言在中亚国家的传播力度,进一步加强中亚地区汉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与推广力度;需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国文化的传播空间与受众范围。

第四,以中国梦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导向,使周边更多了解当代中国人的人文价值观。要加大与周边国家的深层次学术文化交流,共同研究丝绸之路的当代人文价值,共同研究不同国家文化的互补作用,特别是要明确推出中国梦与中亚梦的共通性,发挥中亚地区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功能,互设教育中心,注重对留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总之,向西开放是我国实行全方位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在我国进一步深化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唯有充分抓住向西开放的机遇,积极应对向西开放的挑战,深入把握扩大开放的规律,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开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收稿日期:2013-07-10

注释:

①杜鹰:《扩大向西开放构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第29期,第5—10页。

②朱峰、李放滔:《新疆面向中亚劳务输出现状制约因素及发展潜力研究》,《农业与技术》2012年第7期,第161—164页。

③张霄:《中亚形势和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态势》,《国际观察》2010年第5期,第12—16页。

④王海运:《中国向西开放的战略价值》,《东方早报》2013年1月16日。

⑤周丽华:《中国(新疆)与土库曼斯坦资本流动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5月号下,第13—14页。

⑥《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

⑦曲阳、龚新蜀:《新疆与中亚五国边境贸易发展的绩效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21卷第2期,第18—20页。

标签:;  ;  ;  ;  ;  ;  

从中国现代化看对外开放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