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场需求转换办学机制开拓职业技能教育的新路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需求论文,职业技能论文,新路子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校是一所有悠久历史的老技校,现发展成为一所融中技、中专、高技教育,技师、师资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能教育学校。1987年,原机电部和湖南省机械厅在我校建立了湘潭电工培训中心和高级技工培训中心。1992年,原劳动部在我校开办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湘潭高级培训班,随后,湖南省劳动厅又批准在我校建立了6 个工种(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站。1993年,学校成为湖南省重点技工学校和国家级重点技校。建校4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中高级技术工人、技师、生产实习指导教师1.6万余人,分布在全国12 个省(市)的130多家企事业单位中,绝大多数成为生产、经营、技术开发、 教育和管理岗位上的骨干。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每到招生,学校应接不暇;分配时,毕业生又供不应求。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技校招生分配的指令性计划完全取消,教育经费靠自己创收,学校在生存和发展上面临着新的抉择。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我们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主动转轨变型,积极寻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新途径。由于我们转换办学机制起步早、动作快,很快开拓了职业技能教育的新路子,现在一年创收在500 万元以上,办学规模达到1600人,目前正朝着创办高级技工学校的新台阶攀登。
回顾几年来的实践,我们主要得益于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从而使老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抓教育,统一认识,把压力变成动力
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技工学校,我们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招生分配有指令性计划,经费来源有固定渠道,因而遇到问题总是“等靠要”(即等上级下达指示,靠上级给优惠政策,向上级要经费和招生指标)。 进入90 年代之后, 原先的优越条件逐渐消失。 特别是到了1994年,企业对学校彻底“断奶”,把我们完全推向市场。此时,学校因前几年的基建投入,负债100多万元;有200个定向毕业生分配没有着落,陷入了困难境地。对此,不少教职工感到难以承受,产生了两种情绪:一是怨企业太无情,把学校当成包袱甩了出去;怨校领导太无能,不敢向上多争取些条件。二是畏难情绪,认为学校不具备单独走向市场的能力,难以搞活。
学校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不可回避,但是如何走出去,特别是如何迈好第一步,却不是简单的事。只有从抓教育入手,切实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才能把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打开新局面。为此,我们抓了三个环节:
一是讲清形势,树立进入市场的紧迫感。我们每年都从抓领导班子的教育开始,用办党政干部学习班,召开党员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和教职工大会等形式,反复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有关文件精神,宣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必然导致学校走向市场的大趋势,使职工懂得职业技能教育全方位面向市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国家将企业推向了市场,企业转机建制也必然把学校推向市场,再想过那种“等靠要”的日子是不可能了;随着改革的深化,人才和劳动力运行的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和把握这种变化,是每个职业技能教育学校共同面临的问题,谁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认真把握劳动力市场运行的规律,谁就有出路,有前途。我们还多次邀请省、市劳动部门领导,机械厅领导和企业的主管厂长来校讲课,讲技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形势的发展对技工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技工教育应如何去适应市场和开拓市场。这些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全校形成了共识,树立了必须进入市场的紧迫感。
二是分析校情,树立开拓市场的自信心。解决了面向市场的认识问题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能不能占领市场。当时不少教职工心中无底,信心不足,总认为我们是企业的技校,要完全独立面向市场,条件还不具备。有的认为学校和分厂不一样,分厂的生产经营面向市场搞了那么多年,尚且不成熟,学校要进入市场困难更大,企业要给予多方面的条件,才能保证学校进入市场后站得住脚。有的教师担心,学校进入市场后教学秩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分析了校情,大力宣传自己的优势。例如:办学时间长,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工种、专业设置比较齐备,教师队伍的实力很强,教学手段、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在实践性教学方面,除了有自己的校办实习工厂外,还有一个大企业作为机加工、电焊、铸、锻、数控加工等特殊工种的实习基地;此外,有一支专业覆盖面广、技能水平高、工作作风和思想素质过硬的能工巧匠和工程技术队伍等等。这样一分析、一宣传,不仅在领导班子中统一了认识,而且使全校教职工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第三,明确目标,树立面向未来的发展观。计划经济不搞了,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漫无目标、随心所欲地闯市场。学校工作的特点是循序渐进,季节性很强,没有计划是万万不行的。学校进入市场后究竟向何处去,更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我们每年都要在年初召开一次部门以上负责人会议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定和通过有明确奋斗目标的年度规划,用具体的目标把全校职工的心凝聚起来。如:1995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一二三四五”,即:解决100个学生的分配去向; 实习工厂创利润20万元;落实生源300个;流入资金400万元;加强五大管理出效益。为了保证年度目标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行性,我们请全校职工代表进行审议通过后,又在全校职工中反复动员,逐项落实,并在职工代表的监督下,由校长和责任部门负责人签订包保合同。目标一定,合同一签,全校出现了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计划而努力的可喜局面。当年度目标全面完成时,职工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面前,都说市场经济给学校注入了生机,这样下去大有希望。1997年学校工作形势很好,招收新生近600名。 我们在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重要指示时,深感处在市场经济和世界教育改革大潮之下的技工学校,如果没有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就难以长久保持优势,迟早总会失去存在的价值而被淘汰。正是出于这种必须与时代并进,与世界改革潮流同步的紧迫感,我们制定了1997—2010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地区领先、行业驰名、国际立足”三大步,达到办学规模突破3000人,并参与国际间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交流的目标。这个目标犹如旗帜和号角,引导着大家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二、围绕市场,转换机制,变被动为主动
在学校走向市场以后,首先遇到的难题是生源和分配,这个问题不突破,学校连生存都没有保证,更谈不上发展。为此,我们认真进行了社会调查和分析。大量事实表明,国家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企业要在市场中立足,首先要靠有竞争优势、技术含量高、质量好的产品。而要制造质量好的产品,除了先进的装备以外,还要有一支思想素质好,操作技术过硬的产业大军,这支队伍将主要来自于经过职业培训的技术工人。据前几年的统计,我国1.8亿的职工队伍中, 技术工人的比例只占31.4%,这足以说明社会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是有条件的,与市场对商品的需求一样,必须质量好。技工学校质量,集中表现为质量信誉、使用价值和分配后的服务。我们循着这个思路,转换办学机制,主动出击,突破难关。
首先,在学校设立招生分配领导小组,成立招生就业指导科。这项工作由过去的季节性改为常年性,由临时的改为固定的。校长挂帅,职能到位,指标到人。
第二,深入市场,学校直接与主管部门挂钩,与用人单位见面。为了使社会了解学校,我们编印了学校简介,并以广东为轴心,瞄准经济发达而教育基础较弱的地区,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广泛地开展人才推介与交流活动,多次派人参加深圳、广州等地的人才交流和信息联网工程,先后与广东的十几个地市,若干个企业达成了供需意向。目前,我校的外省在校学生达600多人。近两年来,在省外安置毕业生400多人,其中大部分的粮户关系已经到位。
第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近年来,我们一方面保留了有市场前景的传统专业,加大了对车、钳、铣、电等长线专业的投入,扩大社会宣传,保证教育质量,树立市场优势;另一方面,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新的专业,先后增设了电算会计、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船体焊装、油漆、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操作等,较好地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
第四,尊重用人单位,把人才质量摆在首位。在分配市场中,我们始终坚持对用人单位负责和对社会、对学生及家长负责的一致性,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在分配的过程中,一方面对用人单位进行深入了解,把情况如实告诉学生,由学生自愿选择;另一方面,把学生的情况也如实告诉用人单位,欢迎用人单位以面试提问,体检复查,现场操作示范和短期试用等多种形式选择学生。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用人单位有权不接或退回。坚持经常派人去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试用情况或工作情况,充分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并征求学生对用人单位的意见和要求,在尊重用人单位自主权的基础上协调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关系,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信息反馈,及时把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毕业生试用情况,特别是一些好的典型,在校内广泛宣传,提高在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行为道德的规范性,为以后的分配打下基础。
为了提高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能力,我们把提高教学质量列为全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抓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政治上关心和生活上照顾的同时,选送部分教师到大专院校进修,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外出参观学习、校内短期培训,努力培养一支专业素质高、思想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同时,充分发挥主管企业的优势,聘用在职和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能工巧匠作兼职教师,较好地解决了由于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师资结构不合理和人员不够的矛盾。二是对新入校的学生进行文化基础的摸底,对成绩较差的同学,利用双休日或课外时间补课。三是建立健全教学考核领导小组,加强对教师授课效果的考核,组织校领导和教务主任跟班听课,定期组织教案和作业抽查评比。四是加强班主任工作,学校专门制定了班级考核和班主任考核办法,大幅度地提高了班主任津贴,专门设立了优秀班主任奖,使班主任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五是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从学生进校开始,搞好入学教育以及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坚持四有目标的同时,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锻炼身体,学会适应未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有特长的人才。学生的良好素质给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近两年来,不少企业主动来校要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出现了新的转机。
第五,坚持优势互补,走联合办学的路子。前几年,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电行业出现暂时性的滑坡,致使我校的生源和分配就业出现萎缩,客观形势逼得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1993年前后,我们就酝酿关于联合办学的设想。一方面,着手社会调查,寻找合作伙伴;另一方面,着手专业调整和能力改造。在主管企业和原机械工业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集中人力、财力,在“八五”后期,抓紧对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图书馆和职工宿舍等项目的建设,做到按时竣工,总建筑面积达19000多平方米,同时还更新了车、铣、磨、钻、 电火花加工等生产实习设备40余台,为联合办学创造了条件。1995年开始,我们与外地某市签订了长期联合办学的协议书,与省内的学校签订了代办中专班的协议书,与一些企业建立了委培的固定关系。目前,联合办学的人数达700多人,占在校生人数的60%。1997年, 我们进一步发展了与企业的联合办学,先后与省内两个集团公司和深圳一外资集团达成了联合办学协议,直接为他们培训技工。通过联合办学,有效地发挥了我校师资的潜在能力,促进了专业的配套平衡,提高了学校在管理上适应市场的能力,同时有效地缓解了本地生源缺乏和分配就业难的矛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开了调动教职工队伍的积极性,发展技工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三、抓工厂,放后勤,增强学校造血功能
学校要发展,有很多事情要办,如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手段的充实改造,管理科学化程度的提高,教师待遇的不断改善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增加投入,靠别人解困,靠企业输血,靠收学费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唯一的途径是变输血为造血。近几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坚持产教结合的办学方向,充实实习工厂的生产能力,加大创收力度。在保证学生技能操作训练,确立劳动观念、经济观念和效益观念的前提下,承接商品生产订货;工厂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推行经济目标承包,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5年以来,工厂在完成产值利润和销售收入上,出现了同步增长的好势头。工厂的发展,缓解了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改善了办学条件。二是对后勤实行机制转换,放开搞活。后勤过去吃大锅饭,职工干好干差无所谓。我们的第一步改革是实行后勤科长负责的集体承包,学校只发工资,奖金和自办创收实业的临时工工资由后勤创收自保。第二步,实行校内两个食堂的经济承包,建立了计算机IC卡售购系统管理,以考核学生就餐率为主要指标,每月必须达到规定的就餐人数和营业额,才能提取工资和奖金。同时,鼓励他们发展第三产业,用多种形式进行创收。通过抓工厂,放后勤,保教学,有效地减少了学校非教学性的开支,把有限的奖金用在教学的投入上。近几年,我们先后完成了微机室的更新改造,学生宿舍的门窗更新和内外粉刷,更新了教位器具,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添置了4 台数控车床等实习和生产用的机加工设备以及工量器具和电工实习用的元器件,有效地充实了学校的教学手段,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在市场的竞争能力,收到了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