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业结构国家职业教育的模式选择——兼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模式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美、德、澳、英、日五国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模式
(一)美国
1.美国产业结构现状。近年来,美国在信息、生物等领域科技进步推动下,产业转型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被淘汰或转移到国外。与此同时,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日益加快,利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也取得进步。美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有绝对的优势,占GDP总值的近80%,第一产业不超过2%,呈现明显的“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形态。
2.美国社区学院职教模式。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在美国,像我国职业中专、职业高中这种完全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学校相对较少,其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是在公立中学中实施的,学生通常用一半的时间学习职业课程,另一半时间学习普通课程,毕业后相当部分学生进入社区学院继续学习。社区学院具有双重职能,一是根据经济状况确立专业和课程,毕业后直接就业;二是毕业后升入对口大学继续读三、四年级。这样,就可将职教与普教很好地接合起来。美国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主要围绕着“五种能力、三种素质”来组织。五种能力即:合理利用和支配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作为集体一员和谐地参与工作,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的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三种素质是:阅读、书写、运算技能;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确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品质、诚实、集体责任感等。
3.产业结构调整下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美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属“宽专多能型”,这与美国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而这些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是多技能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日趋成熟,美国职业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那就是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体系的发展,这一体系使得美国职业教育朝着两个重要方向继续发展,即职业教育的终身化与大众化。职业教育对个体而言是“全程教育”,对国家而言是“全民教育”。
(二)德国
1.德国产业结构现状。德国自然资源匮乏,主要靠优质的工业产品出口,进口工业原料、农产品和其他资源型产品。德国的经济支柱是工业,其中机械制造、电气电子、汽车和化工是德国工业的四大支柱。世界十大汽车企业中,德国有3家。德国的机械制造业技术先进、工艺精湛。德国化学工业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同时德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世界十大化工企业中德国有3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德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重化工业、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在德国工业中的作用增强,内源性经济日渐增大,活跃了德国工业发展。
2.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采取的是“双元制”。所谓“双元制”就是同时在企业和职业学校对学员进行培训。其实施过程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对学徒的需求,每年在职业学校开学前,先在社会上招收中学毕业生作为本企业的学徒,与公司签订合同后,由企业为这些学徒向本地区相关的职业学校报名入学,成为职业学校的正式学生。这样,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技术理论与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同步进行,保证了技术工人培训的高质量。“双元制”的成功实施,既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干预,又需要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学校积极配合。
3.产业结构调整下德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德国“双元制”培养的人才为“专深型”,这与其产业结构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缓慢,企业难以提供足够的培训岗位,使得“双元制”在德国的发展面临困境,东西德合并也给“双元制”带来了新问题。但是,德国政府已采取了许多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包括对“双元制”本身的改革。“双元制”作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地位并未动摇。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目前的发展趋势主要是职业教育后移,以及随之而来的如何建构更高层次的“双元制”,承担这一任务的是职业学院。
(三)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产业结构状况。澳大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全盛时期,在发达国家中它的经济增长处于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澳大利亚是传统的农牧业国和矿产资源开采国,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的服务业、制造业得到很大发展。
2.澳大利亚TAFE职教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是澳大利亚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机构,主要以行业为主导,政府、行业、社会与学校相结合,实施多层次综合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在招生方面,TAFE学院没有年龄上的限制,鼓励人们随时回到学校学习;在培养目标方面,TAFE学院着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员能较快地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在课程安排方面,TAFE学院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课程,使学员可以针对不同需求自由灵活地选择相应课程;在教学组织方面,TAFE学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一切愿意接受教育或培训的人提供服务。
3.产业结构调整下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趋势。TAFE学院这种灵活多样、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与澳大利亚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制造业占主导地位是相适应的。近年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培训机会大大增加,接受职业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过去7年中,在财政和基本培训项目(infrastructureinitiative)的支持下,加入培训合同的青年和成人的数量大大增加。2000年,正在接受培训的学徒(apprentice)和学员(trainee)人数为27.5万人,这一数字对人口不多的澳大利亚来说是比较庞大的。此外,强化“客户为中心”、“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强调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世界级”的知识工人;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打“高职”牌,向外开拓“远程校园”,在内建设“国际化校园”。
(四)英国
1.英国产业结构状况。英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始于20世纪60年代,兴于70年代,至今仍在进行着调整。如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等城市从上世纪中叶就紧紧围绕电子信息、计算机、生物工程、光电子等高新技术有计划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目前为止,这些城市以及苏格兰地区在主体上已经基本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为主的产业结构。与此同时,也对传统工业进行了必要的改造,保留了部分传统产业,如石油、天然气工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传统产业在就业机会的提供、所占GDP的比重,从1945年的80%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如曾经以制造业为经济支撑的曼彻斯特,其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由调整初期的60%下降到目前的17%,IT制造业已上升到10%以上。
2.英国GNVQ职业教育模式。英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专门的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和普通教育中渗透的职业教育。专门的职业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在继续教育机构里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以企业投入为主,在企业里进行。在实施专门的职业教育的继续教育机构中,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农学院、商学院等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而专科技术学院则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机构的入学条件为16岁以上已完成11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教学采用工读交替制和部分时间制两种形式。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错综复杂。义务教育的毕业生既可以留在学校继续学业,也可以到继续教育学院接受职业教育,或是接受政府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培训,也可以接受雇主提供的培训。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与培训并举的。英国政府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NVQ来积极地推行能力本位教育,但更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直是英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他们将生涯教育的思想渗透于教育体系中,用GNVQ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体系”来真正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3.产业结构调整下英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近年来英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有:政府继续扩展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规模,丰富教育对象的组成,让更多不同背景的学员都能接受此类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积极发展现代学徒制度,现代学徒制在英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日见重要,大有成为中职主渠道之势;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重新受到青睐,义务教育后选择学习职业类课程,尤其是现代学徒制的年轻人在不断增加。
(五)日本
1.日本产业结构现状。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确立“内需主导型”经济结构目标,但并未通过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提高大众消费购买力来进行,而是像以往那样采取了“支持生产者”的政策,内需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确立。使日本意识到给泡沫经济推波助澜的是调整不彻底的产业结构。进入21世纪,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经历深刻变化。2000年通商产业省发表《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的课题与展望》认为,支撑日本半个世纪发展的“自给自足式”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应当建立一个“更开放的、相互联系的模式”,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信息产业、老龄化社会服务和环保产业上。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新时期日本政治、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一环,影响深远。
2.日本企业职业教育模式。日本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发达的企业职业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职业高中、专业高中(技术高中)甚至综合高中,近年来逐渐萎缩,以致目前在中等教育领域几乎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职业学校。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工人,基本上都由企业招收高中毕业生自己进行培养。这种被称为“企业模式”的日本职业教育,是一种高中后的企业职业教育形式。日本企业职业教育在企业与雇佣员工签订的工作合同的框架内实施,没有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标准。所以,企业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指向与该企业有关的技术后备力量的培养,其教学形式既包括在该企业内严格组织的课堂教学与车间教学,也包括相对灵活的企业内在岗培训;其教学内容则直接与该企业相应工作岗位的生产过程和技术装备紧密相关。当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也基本上由企业承担。日本企业职业教育既包括职前教育,也包括职后教育。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为提高自身适应企业发展的能力而不至被淘汰,日本企业员工都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及因此被强烈激发的学习积极性,处于共同项目、共同岗位或共同质量环中的工人都自觉地组织学习小组。这在日本企业中十分广泛,并且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在工作中学习”已成为日本企业员工的共识。
3.产业结构调整下日本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现代日本社会的基本特征在其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上得以充分体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和高就业率成为主要的社会目标。但是,从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伴随着日本中低端制造业向海外的转移,其产业结构也逐渐向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集中。由于“产业空洞化”的形成,使得可以大量吸收就业人数的产业领域在日本国内逐渐减少,从而引起日本当前失业率增高,员工终身受雇于一个企业的现象将逐渐淡出。因此,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已经受到经济全球化的严重挑战。这一变化无疑会对日本企业职业教育产生影响,甚至可能会触发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二、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产业结构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层次、规模、专业结构,实践证明各国职业教育都积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来服务本国经济的发展,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未来各国产业发展的状态可以看出,未来的产业趋向高科技化,产业发展迅速,岗位变化多,现代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主体,由此使职业教育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终身化趋势
1999年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确定了“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认为“当今无论是在国家、地区还是个人层面上,知识富有者与知识贫穷者的差距都在加大。因此提供终身教育与培训是我们唯一能够用必要的知识与能力武装人民的途径,使其能够在变化的世界中生存。”终身教育思想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是对人的持续协调发展加以设计,是把整个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设计,使人们进入教育领域不再有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人人都能学习并且一生都能有学习的机会。职业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需要具有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和互通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起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协调,并为全民提供终身的学习机会。如在美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职业教育”这个词正在被“生涯教育”和“技术教育”所取代,其“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在世纪之交也更名为“国家生涯与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原来各州推行的“从学校到工作”改革项目也纷纷改名为“从学校到生涯”。这一更改并非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反映了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主题,即以人为本,着眼于个人生涯的终身发展。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综合化趋势
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需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可能不得不较经常地变换职业,许多劳动力需要具备创业能力,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国家都改革了职业技术教育,加强普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基础文化水平,同时拓宽专业,以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就业市场的需要。例如,德国所设立的职业资格从1972年的600个减少到目前的377个,德国要求获得一种职业资格的受训者要同时熟悉7~8个工种所要求的岗位能力;美国在从学校到工作的联邦项目中,要求参加项目的所有中学为学生提供4~6大类职业课程模块;俄国技术工人培训的专业最高曾达到5500种,现在经改革合并,减少到80~100个专业面,中等职业教育则只设立30~40个专业面。
(三)职业教育能力取向趋势
技术创新周期的缩短促进了社会职业更新频率的加快,如动漫设计、金融工程师等新型职业不断涌现。而在采掘、纺织等一些传统产业中,出现了大量低技术含量工作人员,高端技术人才丧失工作岗位的现象。这对旧的过于狭隘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像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新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过结构性失业和新型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被接受,职业教育界在专业设置与课程设计上也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岗位,而是着眼于某个职业群或职业面。例如,产生于北美的CEB(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也于1980年前后流行于世界各地。该模式的全称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它的教育理念是重视“学”,而不是“教”,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自我评价。这一模式所指的“能力”,不仅指具体操作的专项能力,而且包括个体的综合素质、自我驱动力,是综合的能力。